2023-11-24
分類:白話老子
閱讀(979) 評論(0)
講述:黃曉明
21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那麼我們從21章看,象物精信,象在物精信之先;從第4章象帝之先看,象在帝之先。
到底什麼是象?元代的吳澄有個註解,曰:氣之可見者曰象。可見象與氣有關。那麼我們用白話來理解就是:氣是象的載體,所以一般就把氣和象連在一起說。當然吳澄的解讀只能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什麼是大象?可見大象還在象之先,那就更加的無形無象,更加的玄妙。甚至我們可以認為就是大道。那大象與道的區別在哪裡?道,我們指的是絕對的本體,並且演化和規約了一切未來的發展,而一切未來的演化發展,實際上都已經呈現在大象之中了。所以也可以認為,大象就是宇宙,當然也包含了人類社會的未來的一切發展趨勢。但是大象還只是內心可以感到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未來的趨勢,還沒有發展到眼睛可以看見的,手可以觸摸到的,形而下的萬物層面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層面。
那誰來執大象?在老子的語境當中,大象無形,象物精信,顯然能執大象就是聖人。什麼是聖人?聖,說文解讀是「通也」。他通了什麼呢?他通了天,他通了地,他通了人;最重要的他是通了道。那麼老子顯然通了大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第4章、14章、21章、25章,象物精信、惚恍窈冥、沖淵湛混,他都能夠感通、返觀、把握。
那麼執了大象之後他做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執大象的,必須是有一種天賦的使命,這種天賦的使命讓他出生下來就與眾不同,讓他出生下來就有一種追求大道的內心,讓他一出生下來就會有各種明師教導他。所以他這一路走來,一路修行,最終感通大道,最終能執大象。執大象做什麼呢?所以他要去義無反顧的傳播大道的思想,來完成他的使命。
往:往、王、望,諧音;也就是說他是王者,眾望所歸。往,歸也。「天下往」,跟着「執大象」;所以,執大象的特徵是什麼?特徵就是天下人都向他靠攏,都向他歸附,都投奔於他。為什麼?我們說大象之大,指的是形而上,所以它超越了形而下,可以瀰漫在宇宙之中,無處不在,也無處不顯。那麼它顯現在哪裡?顯現在人的內心之中。
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是有和無的統一,都具備了形、氣、神的存在。所以對大象,大象那麼顯然,能量那麼巨大,也無處不在,那麼天底下所有人的內心可能都有感應。但是,聖人是最先、最早也是最全面,感通把握的大象。並且聖人有他的天賦使命,所以他執大象,就會形成一個非常特殊的強大的氣場。他的思想非常的卓越而且超前,所以他一定會表現出來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感應到大象的人,聽聞他的論道,內心必然受到觸動,自然就會從天下各個方向都向他歸往。歸往他是為了什麼呢?跟隨聖人聞道行道,然後在人間成道,成就偉業。
100多年前的孫中山就是當時的執大象者。孫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則亡。」所以孫中山先生建立了民國。之後的共產黨人也是執大象者,所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那麼這是過去的事情,當今的大象指什麼?我在2017年的時候擔任海淀區全民閱讀的講師,在那時候我就提出來,當今執大象有兩條:第一就是通過一帶一路,中國與世界一起發展;第二,我們中國人要學習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學好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與世界先進文化學習交融,然後形成嶄新的文化。那麼過去五年了,現在看來這個大象的觀點還是正確的。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比起前五年來,在2020年開始的疫情下,三年時間過去了,明顯的動蕩不安。那麼在這樣危險的局勢下,我感覺到全世界人民都在逐漸地體會到,中國的大國擔當,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些貢獻、擔當都是通過一帶一路,都是通過傳播背後支撐的中國人的文化來逐漸實現的。
中國文化始終有這樣的傳統,大國擔當的傳統,仁慈的傳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我們和中國有近2000年的關係,中國人從未征服過我們,但是在歐洲人出現兩年之後,他們就征服了我們。所以說我們中國人是5000年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化有很多的優點,有仁慈,有和為貴。我們謀求的是與天下人共同發展。那麼隨着我們中國國力的增強,實力的不斷強大,我們中國文化一定是可以隨着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的軍事的交往而不斷傳播過去。所以在現在看來,這個「天下往」可以理解為天下人都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也可以理解為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天下往」不一定是地域的、空間的,還可以是在網絡上的人心的聚合,還可以是現在元宇宙的一種現象,所以這個「往」可以理解為天下人內心有種嚮往,有一種期盼等等。
1、有大象,還有沒有中象?還有沒有小象?中象是什麼?小象是什麼?
2、既然能執大象,而第41章講「大音希聲」,還能不能「聞大音」?聞大音能不能也可以說是「天下往」?
那麼「執大象」一定是超越了動物性,超越了叢林法則;超脫了紛爭,超凡脫俗,達到了玄同的境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大家聚在一起不會兩兩傷害。聖人不會害天下人,天下人也不會害聖人,天下人之間也不會相互傷害,這不就是一個非常和諧、非常美好的大同世界嗎?
安平太指的是聖人與天下人組成的集體,那麼如果是傳道,可能是個小團隊。聖人超凡脫俗,他的內心是相當的謙下,氣質是非常的柔弱。那麼,自然會上下交泰而有沖和之氣。團隊氣氛很和諧,所以事業就能夠順利的進行。太本身也有大的意思,那麼何謂大?就是天下大同,世界太平。
音樂能刺激耳根,美食刺激了眼根,刺激了鼻根,刺激了舌根,所以能讓經過的人停下腳步,傾聽美妙的音樂,品嘗美味的食物。
那麼這句話跟着天下往,可見有些人在歸往聖人的道路上,會因為六根上的刺激得到了享受和娛樂而放棄了對大道的追求,停下了腳步,不再前行。那過客是什麼意思?可以理解為外在的物質上的六根的刺激,它是暫時的,它是客,可以經過,可以短暫的停下腳步,可以臨時做客。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這些不是人的家,這只是臨時的客棧,它不是歸宿。
那麼這一句話,「樂與餌,過客止」,要跟上下文關聯解讀。樂與餌,跟什麼對舉?是跟大象對舉,大象是道。「樂與餌」是非道,那麼也就是說不要被非道給吸引了。大象不是可以見到的象,大象無形,所以樂與餌也不是指的真正的音樂和美食,而是任何與大道不一樣的、不符合的、帶有有為痕迹的思想管理方法,是非道。比如說儒家講的仁義禮等等,就是樂與餌。這在當時可能是對儒家的批評,因為孔子就講仁義禮,但是在老子看來,這與道相差甚遠。那麼在《莊子》裏面記載了很多故事,我們來舉兩個故事。
《莊子·天運》講了一個故事:孔子對老子說,我來學習六經已經很久了,但是為什麼沒有人來用我呢?難道這是道不明嗎?老子說:還好,你沒有遇到治世的君王。所謂的六經是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而不是先王之所以治理國家的依據。你所說的就好像是陳跡,陳跡是腳印。但是這個痕迹又不是鞋又不是腳,對吧?這是我把《莊子·天運》這個故事用白話文來講了講。
(《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莊子》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做車輪,然後輪扁就問桓公:敢問公之所讀是什麼呀?公曰:「是聖人之言也。」輪扁就問他,那聖人現在還活着嗎?公曰:已經死了;輪扁就說:可是你所讀的書是古人之糟粕也。批評了一下桓公。
(《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所以,《莊子》這兩段寓言,意思是六經並不是道,只是先王治理天下留下的痕迹,並不是聖人的精微的思想。聖人的精微思想,是鮮活的,是語言難以表達的。能在書上記載下來的,留下來的,其實都是古人的糟粕。
道之出口,顯然就是執大象者,也就是聖人。那麼聖人論道講道有個聽眾,聽眾就是天下歸往的人。聖人向聽眾論道講道,講治理國家,也講大道的精微奧妙。
所以我們從這兩句話來看,第一:道是可以言道的,不是不能論的,是可以言的;第二:道可以言,但是說出來也很平淡,沒有什麼味道,它不會像美食和音樂那樣吸引人,讓人流連忘返。
音樂和美食,它會形成感官的強烈刺激。而大道很平淡,無論是在眼上還是在耳朵上,它都不會形成強烈刺激,但是它在有形的竅上形成不了強烈刺激,一定是可以在無形的竅上,無形的心上形成強烈的震撼。為什麼能夠在心上形成強烈震撼?因為天下人是主動的歸往。他的心已經在聖人那裡了,所以天下人的心和聖人的心相連。聖人所言,就自然落到了天下人的心上,就能打動人心,就能形成強烈的震撼,所以直接改變人心。
「道之出口」,聖人論道,一定會有個東西出來,但是道是無形的,雖然有聲音出來,但大道是無形的。如果用眼睛去看,是什麼也看不見。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有幸聽聞聖人論道講道,不光是要帶着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如果只戴着眼睛和耳朵,那樣既見不了道,也聞不了道,就好像是入了寶山空手而歸。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要專心,要用心。聽老師論道,用心才能聞道,才能見道。雖然老師論道很平淡,很平常,很沒有味道,但實際上是要用心來品老師言語之中的味道。味無味。
首先,聖人論道,說明道是可以用的。如何用?用在哪裡?起了什麼作用呢?
聖人開口論道,那就不是普通人說話了,可以稱得上是音聲相和。他的聲出來就帶着大音;他的平淡的話語之中,他的言就帶着精信。精,是能量,是氣;氣當中攜帶着信息。
43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馳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所以,聖人有一種至柔之氣,能夠穿透我們內心的屏障,能夠穿透我們內心的污染,能夠穿透我們內心的固執,而直接落在心的本體上,作用在聽眾的心上,落在了聽眾的心上。那麼,這個能量帶着信息,心就能有所領悟,就有一點點真知。心就改變了,那麼思想也跟着改變;思想改變了,那麼他的行為就跟着改變。所以說,聖人感通大道,他的使命就是教化天下人的,尤其是帝王。聖人改變了一個帝王,他就改變了一個國家。
14章講:「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聖人執大象,其實指的就是今之道,就是今之大象。那麼感通就是今之道用。
第4章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意味着大道源源不斷而出,所以聖人用之是怎麼也用不完的。
所謂大,就是適用於一切狀態,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顯現,都可以作用,都可以用上。而一般的治道是非道,是樂與餌,都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時間的限制,有空間的限制,還有適用人群的限制,所以不可能適用於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
35章看似很平常,很平淡,但是我們解讀就是要把它解開來,把聖人的這裏面的內涵逐一的解開,要用各種的方法,要應用以經解經,才能把35章的內涵來真正的解開。那麼我的解讀實際上我想還是很膚淺的,還是很片面的,還希望大家多多給予指點,大家互相互參,互相啟發,然後才能夠真正的相互提高。
您好,我是站長明天機,研究易學多年,歡迎您來到我的網站。
本站旨在提供各類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