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黃曉明
【原文】
【解說】
我們來解讀這一章,也是把這一章分成三段。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將欲,想要,帶著一種個人的慾望,而不是說是順從天意,順從民心,自然而為。取呢?取的甲骨文的含義,本義是一隻手拿著耳朵割下來,在古時候,它代表一種軍功,表示軍事行動中立下的功勞。然後就轉義為佔領國家、治理國家的含義。
天下,什麼是天下呢?在老子那個年代呢,它就是周朝的概念。當然,54章講:以天下觀天下。所以老子還隱含著什麼呢?隱含著可以把天下的概念擴大到全世界,擴大到各個民族、各種文化、各種信仰,各個國家,各個聯盟,各個地區等等,就是地球村的概念。
什麼是取天下呢?取天下可以理解為就是治理天下、管理天下、取得天下人的支持,對吧?那麼如果以一種更大的含義來理解呢?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在全世界範圍之內,朋友非常多;敵人、對手非常少。所以,我們要弘揚中國文化的優秀的傳統,包括中國人的自律、仁愛、天下一家、和善等等這種文化,來取得世界人民的對我們的擁護。
將欲取天下為之,這個為之,就是說你要用有為的辦法來取天下,來治理、來管理天下。
吾見其不得已
什麼是有為呢?用各種規章制度、用各種法令,各種約束;吾見其不得已,以我看啊,它是達不到目標的,達不到目的的;不得已,就是達不到目的。
不可為也
老子這裡解釋為什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首先說這個為是有為,那麼為什麼「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呢?因為天下是神器。這個神表示什麼?這個神是一種修飾,修飾這個天下。這個器,是形而下,是有界的,對吧?所以你可以有為。但是神器呢?這個神器就到了形而上,它是無形的,所以它只能有無為,它不能有為。為什麼呢?
天下包含了很多層面的內容,包含了天地人,甚至還包含了鬼神。所以,它是形而上的,它不能用有為的方法來治。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要讓天下人服氣。天下是人心的集合啊。要讓天下人服氣,要讓人心服氣,那就要靠聖人的內心的修為。
執者失之
這兩句話,在64章重複出現過。64章是這麼講的:
無執故無失
所以重複出現過「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執者失之的執是什麼意思呢?執就是捕捉的意思、把握的意思。那麼顯然,這裡的「執」和「無執」對,所以,執就是有執。
什麼是有執呢?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了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可以去捕捉,用意可以感知的徵兆。那麼老子說了「其未兆易謀」,所以你去抓形而下的六根可以把握的徵兆,就是有執,叫做「執者失之」,就失去了什麼呢?失去了「其未兆易謀」的時機,從而失去「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機會了。
那「為者敗之」是什麼意思呢?既然已經失去了「無執」的時機,那麼事物一定發展到了形而下的階段,它已經出問題了;再去為,那就是有為了。當然有為,在我們一般人來說,出問題了你就要去為啊,為什麼說他敗呢?因為在老子的語境下,在老子的無為的境界下,這已經算是敗了。好像是什麼呢?好像是這個病已經發展到了形而下的,已經出現了一個腫瘤了,已經出現了一個心腦血管疾病了;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去動手術,那必然會對病人帶來有形的傷害;即使手術再成功也有傷害。這就已經晚了,對吧?為什麼不在無形的時候去為呢?這個時候顯然是可以做到很少的傷害,甚至沒有傷害。所以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所以,現代漢語的失敗,或許就是從老子這裡來的。因為只能去捕捉有形的徵兆,那麼就失去了「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機會,所以就只能有為,所以就敗了。所以,現代漢語講的失敗,在老子這裡:失是敗的原因,敗是失的結果;因為失,所以敗;失敗。所以,64章講的:「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對「有為者敗之,有執者失之」的。
那麼這第一段,講國家是神器,所以,治理國家不能用有為的方法,而是要用無為法。
第二段: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
故物
故,不能直接白話翻譯成「所以」;因為這個「故」是緣故的意思。那麼這一段話,就是解釋為什麼天下是神器。
物,指的什麼?在《老子》中,物,有很多含義。比如說「有物混成」,這個物,表示一種存在;42章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這裡的萬物就包含了動物、植物、人物等等。而這章的物呢?表示人物,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或行或隨
我們回想第2章有「前後相隨」。所以,行是什麼呢?行就是在前面帶路,隨就是在後面追隨。表示,有的人天生就是領袖,帶有一種領袖氣質,所以,他在人群當中,是在前面帶路的;有些人呢,是追隨者,是在後面追隨的。
或噓或吹
什麼是噓?出氣很緩,叫做噓;出氣很急,是吹。吹噓,表示人的性格,天生就有差異。有些人天生下來性格很緩和,是給人溫暖的;有些人天生下來,性格是急躁的。這是天生性格的不同。
或強或羸
有些人天生身體很強壯,這指形而下,還可以理解為他的精神力也很強大;有些人天生下來,身體很羸弱,也可以理解為他的意志力比較薄弱。
或培或墮
有些人天生下來,他志向遠大,他就想做一番大事,他人生當中覺得我不能碌碌無為;那還有人是什麼呢?他天生啊就胸無大志,他隨遇而安,他在生活當中,覺得我躺平也挺好。
所以這四句話是一種通配,囊括了所有的情況。
可以說人的差異那就太多了,那麼老子就把最重要的四點,這四個對待給指出來。所以《老子》各個章節當中,他這種句法很多。比如說11章啊,大家回想一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實際上講有無,他就舉了三個例子,衣食住行對吧?他的衣沒有講,他就講了三個例子。
22章講了六個例子: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然後,他來了個「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是他的一種句法。
所以,第二段講國家為什麼是神器。你看我們國家一共十四五億人,對吧?像印度這個國家有十幾億人;那麼像俄羅斯,這個國家1億多人;日本1億多人;韓國是5000多萬;美國是2億多人。這種天下,往往是兆億人的集合。
那麼我們說了第二段講的是人有對待,有形萬物都是有對待的、有差異的,那麼他的心氣也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知道,一個生命一定是形、氣、神的集合。那麼天下所有人的心氣合起來,所以天下就是神器的神。
當然了,天下有天地氣,還有鬼神。那麼這一章講的天下神器的神,主要是對人而言的。第5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用「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來解決這個天地橐籥的問題,那麼到60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他解決了天地間的鬼神問題。那麼這一章重點講的是天地之間的萬物之靈的人的問題。該怎麼辦啊?這章講的是對人應該怎麼辦。所以,所有人的心氣的集合,它是形而上的,是無形的。有形萬物,可以有為;對待無形的神器,自然不能用有為的方法來對待。所以就必須要找到一個統一的方法。
過去道家講內聖外王,儒家也講內聖外王。但是道家有道家的方法,對吧?一以貫之。我們回想老子在第1章,他把世界分成「有」「無」兩個部分,中間用「徼」來連接,表示有與無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相互影響,無形可以影響有形,有形可以影響無形。我們就把「有」的這一部分,今後統一命名為「有界」;「無」的部分,統一命名為「無界」。那麼我們生命是包含了有形和無形。在有界的就必然各有對待。所以,聖人治理國家就不能用「對待」對「對待」,因為這落端了,就必須要進入無界才能真正的無為。
萬物,在有界自然呈現各種不同,有行隨噓吹強羸培墮的對待。那麼治理國家,既要去尋找有形的規律,但是更高級別的管理國家,是需要去做無形的適配,用內心去找到這麼一種適配萬物的感覺。
我們在第8章學過「與善仁」,發現這個很妙。我們知道,容器是各種各樣的形狀。那麼在這個容器當中,可以裝入沙子、石頭、綠豆、花生,各種形狀的東西。各種形狀的東西,它們相互之間並不能適應。但是如果我們把水倒進去,發現水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通過這個媒介,萬物就相互適應了。所以我們來看當今的世界,既有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這樣的大國,還有各種各樣的聯盟,就好像組團打怪一樣的,需要領袖,需要聖人。
那麼聖人起的作用是什麼呢?他就像水一樣的,作為媒介,把這各種對待的人捏合成一個整體。所以,這個國家管理人,無為,就要在各方面修鍊出來,做到誰都能適應,做到他對所有人都能適應,所有人都對他內心服氣,那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呢?
這就是第三段的內容。所以我們來看29章,把它分為三段。第一段,講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第二段,講為什麼不可為也;第三段講,那既然如此,國家管理者應該具體如何去做呢?
是以聖人
所以聖人他就要做到什麼呢?這裡的聖人,可以指候補的聖人。就說他在修鍊過程當中,他繼續地修鍊做到了以下三條,今後他就是聖人了。也可以指國家領導人,因為我們中國歷史上,也經常把國家領導人稱之為聖人。那麼聖人要做到哪三點呢?去甚,去奢,去泰。
去甚
什麼是去甚?去甚,就是去掉內心之中過分的地方。
甚是什麼意思呢?過分極端。比如說我們經常說,欺人太甚,這是欺負人太過了。欺負人本來就不應該,你還欺人太甚,自然極端了。但是,這個極端會表現為言行的極端。有時候我們會經常看到生活當中很多人說話,很過分。過分完之後,他又後悔,又檢討啊,說我不應該這麼偏激,不應該傷害了某某某,對吧?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段子。但是這種言行的過分,本質是來源於內心。內心走極端,看問題落端,它必然會帶來氣質的尖銳;當他發表為言行的時候,一定就會很過分。
那麼作為領袖內心要和平中正,思維不走極端,所以是去甚,這樣才能跟身邊的這些臣子們,或者說同事們齊心協力的來治理好國家。一般國家領導人在生活當中,跟我們平常普通人是接觸不到的。但他為什麼要去甚呢?他還有一些合作夥伴,過去就是一種君臣的關係,你也得處理好啊。
去奢
去奢是寡過。
我們人的性格當中,往往有貪圖享樂的這一個成分。這個是要去掉的。吃的好,住的好,出行講排場,對吧?可是老百姓看到國家領導人生活奢侈享受,他心裡能平衡嗎?因為一個國家分為兩類人:一種是交稅的;一種是管理者,是食稅的。所以,75章講: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看的很清楚。所有的享受都是民脂民膏,不都是老百姓交納的稅收嗎?作為國家領導人,這麼享受,這麼奢侈,這麼講排場,花這麼多錢,百姓的內心不可能平衡,百姓的內心一定是憤懣的。時間長了,這能得人心嗎?這能取天下嗎?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把自己性格當中的這一種貪戀奢侈享受去掉。
去泰
表示要謙虛謹慎,去掉性格當中不夠警惕,驕傲自大的因素。
什麼是泰?泰表示現在形勢一派大好,對吧?天地交泰嘛,那自然一切都很順利。但順利的當中往往會滋生出一種驕傲的情緒,放鬆了警惕。作為百姓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不想那麼多的。但是,對於國家領導人來說,要居安思危。否極泰來的同時一定還有一個泰極否來的道理,這叫做物極必反。要去想內部環境,我們有什麼隱患沒有?外部環境是不是還有我們的潛在的敵人在蠢蠢欲動,看這個國家這個很富有,那麼他是不是就想著要採取什麼不友好的舉措呢?他是不是會想著入侵,掠奪我們的財富呢?我們中華民族的外部環境,歷來都不是很好。這些「去甚去奢去泰」的修養,都是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具備的。
所以這三條,第一條修德;第二條寡過,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心悅誠服,都能夠服氣。那麼做到了修德寡過,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內心,他自然會很平靜。當他內心平靜,自然會形成一種像水一樣的、明鏡一樣的感覺。所以第10章講: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修德寡過本身是合於大道的,本身是合於天道的,大道自然會有一種無形的能量來洗滌玄覽。那麼在這種狀態下,自然會對天地萬物的異變,對人心的這種變化有一種感覺,呼應了什麼呢?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所以,有了這種內心明鏡一樣的感覺,就能夠把握無形的徵兆,就能夠在無形的層面上去無為而治,儘早的把潛在的隱患、未兆,給他解決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去甚、去奢、去泰,實際上也是損,去掉多餘的,去掉不應該有的,剩下的是什麼呢?剩下自然就露出來,我們真正的本性,與道合真的本性,那麼自然就進入了無為道治的境界。
「去甚、去奢、去泰」,主要講的是作為國家領導人,也就是聖人的內心修養,最主要的、也最重要的三個方面。當然實際上,還是可以列出很多了。這是老子的文法,也可能是一種句法。我們在讀「去甚、去奢、去泰」,是不是感覺到再加一句好像就多呢?是不是,一個是他句法的這種的約束;還有個什麼呢?還有就是留下的空白,留白了。我們還可以去參悟一下,還有哪些需要去掉的,是人類往往就容易犯的錯誤了。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學習這一章啊,也可以去思考怎樣降級應用。如果我是一個小微企業家,如果是一個團隊的領袖,我怎麼去從這一章當中學到點管理團隊的要領呢?這就是把老子修之於天下的思想,降級應用到我們修之於家,修之於鄉。這就是我們普通人學習老子的實際的意義,我們也能受益。
所以,29章就是講聖人具體如何無為的,就是要修己,修己以安人。這就是無為,就是在往無為的方向邁進。
【總結】
中心思想:管理國家必須要無為,走了一個德治的道路;但他這個德治,又通了道治,所以21章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是形影不離的。
定位:這一章,屬於修心養性的層面,參悟的層面,屬於老子性功的修為。15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這是在修命功。但這一章當中,是老子性功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