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28期:【知其雄,守其雌】章

…分享美好…
a34250bc41b1939da5efcb1c36de8ffc
白話老子》28期:【知其雄守其雌】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雄,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白,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
白,,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版本校訂】

王弼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帛書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夫大制無割

北大漢簡:

第六十九章(王本二十八章)
智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智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得乃足,復歸於朴。
智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武;為天下武,恆德不貣,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成器

聖人用則為官長。

【校訂】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常德乃復歸於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常德不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校訂原因】

1、根據《莊子》相應引文,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有詳細論證;

2、查帛書甲乙本和北大漢簡,均為「知其雄守其雌……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復歸於無極」句式,據高明、劉笑敢等意見,此更合於古義;且嬰兒、朴、無極,三個修身階段性遞進層次分明有序;傳世本(王弼、河上公等)與帛書、北大漢簡等不同之處,一個是調換順序,為了兩個朴形成頂真格;一個是修改白為榮,以不形成兩個白重複(兩個白,雖然字相同但是義不同),結果與《莊子》引文矛盾,與帛書和北大漢簡不符,也失去了谿谷等修身遞進的義理。

【解說】

28章難度比較大,同時還有版本的問題,同時還有一些解讀的思路,要重新的思考。需要對28章做一個版本的校訂。根據王弼通行本,以及歷史上還有河上公本、傅奕本;新出土的帛書本、北大漢簡本等等,我做了一個綜合的校訂,參見「版本校訂」部分,就不再贅述。

那麼這一章可以分成兩段。第一段是三句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排比。

知其雄

知,表示內心特別明白。那麼對知和識,我們可以做以下的定義。什麼叫做知?內心自然流露,所以自然明悟,應用上可以靈活自如。什麼是識?從書本學來為識,還沒有在實踐當中變成自己的知,還沒有轉識為知,所以在應用上還有滯澀。

雄,表示進取、積極、主動,去爭取世間的功名利祿,爭取世間的財富。因為他完全明白,需要積極主動,爭取功名利祿,才能夠有人間所認為的光明前景。

守其雌

什麼叫做雌呢?安靜、消極、被動,不去爭世間的功名利祿。那守是什麼含義?表示我們能否守住這個雌?不去積極主動爭取物質財富,難免在生活當中,或許處於一種物質不豐富、金錢不充足的這麼一個狀態,難免會受到人的譏諷,會不會心動呢?然後守住這個雌,一心不動呢?

雖然心裏特別明白,要進取,要積極,要主動,爭取世間的財富、功名利祿;但是守住了安靜、消極、被動,不爭,放棄了這些世間的物質。為什麼呢?因為道心出來了。我這一生需要成就,我這一生要一心求道,追求真理。他走上了求道,知行合一的道路。人生短短几十年,黃金的歲月也就是二三十年時間,這一生不能虛度,不能錯失為人的機會,所以他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

53章講: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為什麼「介然有知」就「行於大道」?介然有知,最有可能的就是讀經。讀中華經典,《老子》《易經》《黃帝內經》等,讀到感而遂通,開始轉識為知,內心有了一點點的靈機。那麼知行合一,內心也呈現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道路,可以行於大道了。

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表示開始修之於天下,心態開始放低,甘作天下人的小溪,學習一切需要學習的知識、經典。那麼心態一低,慢慢的,從中得到的真知就越來越多。從開始的靈光一現,到猶如小溪一樣的潺潺流水,從大道源頭開始,源源不斷而出,內心也就開始進入了一個不爭的心態。不爭,就不會產生矛盾,在生活之中只取能夠生存的物質。那麼他從事什麼呢?他開始去傳播經典,傳遞修身的方法,儘可能的去幫助他人。而這些跟世間的功名利祿是完全相反的,根本就很難賺到足夠的財富。但是,因為每天所作所為都是對他人的真實生命成長有益的事情,所以,逐漸開始有德,始終有德。

常德不離

所以,德呀始終不離,每天都能有德。

復歸於嬰兒

從這句話可以明顯的看到,在這個階段,開始有明師指點,進入修身。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那麼開始有德的同時,他的形體也開始變化。我們講一般入道都在中青年,實際上形體開始有了僵硬。這個時候,形體開始有了變化,像嬰兒一樣的柔軟,氣質也隨之改變,開始變得特別的柔軟。這叫做復歸於嬰兒。第10章講:摶氣至柔能嬰兒乎?43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所以有「言之教」,必然還伴隨着無形的氣質的滲透,也就是不言之教。這樣在人間,他的講話,就開始慢慢的有很好的效果。

「復歸於嬰兒」表示,重新回到了嬰兒的狀態。那麼從一開始剛強僵硬的成年人的狀態,經過初步的修身與行道,又重新的回到了柔軟柔弱的嬰兒境界。但是,復歸於嬰兒,和嬰兒出生的時候懵懂無知的狀態不同了。為什麼?因為他已經逐漸明白了形而下的世間萬物的運作規律,這叫做「知其雄」。

知其白

守其辱

什麼叫做白呢?白表示,在人間的前景,遠大光明。辱表示,在人間的前景暗淡無光。41章講大白若辱,白和辱對。

為天下谷

谷,表示兩山之間的低處,也有可能是一座山邊經過雨水的沖刷而形成的河谷。

山為陽,谷為陰。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32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所以,谷是山間的河流(峪),谿是山間的小溪。這是谿和谷的區別。大家今後到山多的地方多觀察,自然就知道谿是山間的低處,谷是兩山之間的低處,江是川穀匯聚而成,海是所有的江都流向了大海。谿谷江海,一個比一個低。那麼我們就能理解,「為天下谷」,表示心態更進一步的放低,比原來「為天下谿」開始放低的心態,更低。

常德乃足

那麼我們知道,越低,水就越足。所以,「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為什麼呢?在實踐當中,更能看到,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長處,也更懂得用人。因為他的心態一低,人群自然的向他匯聚過來,這表示在人間,有志同道合的同道,可以一起去做更大的、更有益於他人的事情。那麼既然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所以他的德就好像是川穀之中的水。比起山間的小溪來說,水就更多了,他的德就更加的充足了。

復歸於朴

那麼天下之意,表示行走於天下,匯聚天下人的力量,那天下能受益。自然他的德行、他的道行,都在逐漸的深化,從而進一步能夠感通天地,感通萬物,乃至感通大道,那麼就逐漸到了一的境界。

一,就是混沌,就是太極。與「復歸於嬰兒」的區別在哪裡呢?32章講:道常無名,朴。那麼「復歸於朴」可以理解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55章)。赤子,就完全地復歸於朴,也就是大道。大道母親剛剛出生的我,這個生命最初始的樣子就是赤子,完完全全的赤足真金,渾樸未破。所以,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我們就能理解,唯有德足,才能復歸於朴,感應到大道的深度更深,更加本體的存在。

知其白

這裡的白是什麼含義?這裡的白表示,形而下的萬物。視之可見,聽之可聞,搏之可得,明白了世間形而下萬物的運作規律,知其白。

守其黑

但是,要守住玄之又玄的大道。黑是什麼呢?黑表示看不見。她不在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範圍。所以第1章講玄之又玄,才能進入眾妙之門。超脫了六根的認知,自然就開始進入了形而上的大道境界。在混沌之上為先天,先天之上還有先天。

為天下式

那麼足以成為天下人的範式,所效仿的榜樣。22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我們也可以看到,只有進入先天,抱一,才能夠成為聖人,才能夠成為天下式。

65章: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65章提到了「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裡顯然指的是道治而非智治。道治也就是玄德的境界。

常德不忒

忒的本意是差錯。常德不忒,表示跟道沒有差別。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他的行為跟道就完全的吻合,也就是到了玄德的境界,已經不足以用厚德來形容了。所以,玄為黑,玄德自然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的黑。

復歸於無極

無極是什麼含義呢?無極就是大道本體的意思。無極這個概念、這個名,是老子的原創。在老子之前並無「無極」這個名。在老子之後,《莊子》《列子》等出現了無極的名。我們探究老子「無極」的內涵,只能從無、極,以及上下文結合來理解。並根據後世周敦頤《太極圖說》「自無極而太極」,聯合來探究。

綜合明清以來學者的研究,《太極圖》主要源於道教系統的《太極圖》或《太極先天圖》,其基本線索一如南宋朱震所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放。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所以,儒家思想的太極圖說,實際上是得到了道家高人陳摶的傳授《先天圖》。

那什麼是太極呢?《易經》曰: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易緯·乾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渾淪,也就是太極。

什麼是無極?要結合老子的全文思想。老子全文講無、無為、無極。那麼第1章開篇就講有、無。什麼是無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法認知的世界,這就是無、無界。什麼是有?六根可以認知的世界,為有、有界。什麼叫做徼?有無之間為徼。這就是有無相互轉換的界面、通道、機制。也可以稱之為有無界。什麼叫做極?極的本意就是棟,就是房屋的最高處,也處於最中間的位置。所以,極,本身也有極致、最高的意思。如北極,到了最北邊;南極,到了最南邊。但是物極必反,到了極致處,也就走向了反面。這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孰知其極?其無正。」所以無極也就是「無的最高、最極致、最深度」,實際上就是大道的本體。

老子用水來形容道的各種覺受:第4章的沖、淵、湛,25章的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郭店楚簡有「太一生水」。所以水是大道的覺受,大道在人類六根之上的元神感應,並反映到大腦識神的覺受,是水的各種感覺。

既然是大道給人以水的覺受,所以,也可以用無的最深度,來描述無極,即大道本體的存在。結合第4章,無極即無界的最深度,是道沖,空空如也。但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又源源不斷的湧出像水一樣的東西;逐漸出現象物精信,惚恍窈冥;逐漸產生了天地的雛形。那麼此狀態下,演化到了無界的最表層「混沌」,即25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太極。老子從無的表層「太極」,逐漸深入返觀到無的極致,也就是無的最深度「無極」。那麼感官的覺受如第4章所言「湛兮似或存」,猶如非常透明的水,似存或存。

復歸於無極,重新回到了無極。說明以德求道,最終以德證道了;也說明,我這個生命,本來源於無極,所以才有可能重新回到了無極,最終的歸屬在無極。

那麼我們對第一段做一個總結。

,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
,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當把這三句話對齊之後,就能看到是修行的遞進。

心:谿(低)–谷(更低)–式(範式,道治)
德:不離(薄德)–乃足(厚德)–與道無差(玄德)
道:嬰兒(氣,至柔)–朴(水,混沌)–無極(水,清湛)

所以,我們能看出來第一段講的是成聖之路的三個階段,里程碑:

第一步,復歸於嬰兒;常德不離,有德,氣到了至柔的境界;
第二步,復歸於朴;常德乃足,厚德,初步感知到大道的混沌層面(太極境界);

第三步,復歸於無極;上德不德,玄德,深度感應大道,觸及大道本體,無極。

朴散則為器

什麼是朴呢?朴就是原木,未經雕琢切割,渾樸未破。這是朴的生活意。那麼老子在這裡顯然不是用的朴的原意。32章:道常無名,朴;對朴做的定義、創意。朴,就是道,原意是木器。《莊子》曰: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這是取得朴的原意。《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朴散則為器,原意就是把原木切割為木條、木板,結合榫卯工藝製成木器,做成傢具,等等。那麼在老子定義當中,朴散則為器,就是道生萬物之義。

聖人用之

什麼是聖人?用《易經》的三句話來表達。

第一,實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

第二,參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

第三,道行:先天而天弗違;進入先天境界。

那麼做到這三樣,即聖人也。

觸及到的大道本體自然能「用」。第4章:道沖而之或不盈;第6章:綿綿若存,之不勤。這是大道之用。那麼45章:大成若缺,其不弊;大盈若沖,其不窮。這是聖人之用。聖人感通大道,他自然能夠用道。用道做什麼呢?作用於萬物,作用於天地。

聖人用之的之是朴。那我們會想為什麼不用無極呢?無極是大道的本體。所以,道之體和用是不同的。

則為官長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可以用道,為萬物之官長,能夠統御萬物。37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所以,聖人是用朴來統一萬物,為萬物之官長。

故大制不割

具體講,因為道母與萬物為母子關係,有一個無形的聯繫。所以,聖人用道,自然就形成了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沒有割裂成一個一個分離的萬物。

這個制,左邊的應該是個朱。朱,從小篆字體看,實際上也是一個木頭;加個右邊的立刀(刂),其本意就是對樹木進行切割、剪裁,以便製作為木器。

古人把樹木鋸下來,不是做房梁,就是做車輛,要不就做木器傢具。但是,這些都需要有尺寸的限制與制衡。所以在製作的時候有具體的度量和衡量標準,就引申為制度。並應用到國家管理的各種制度的上面。那麼國家的各種管理制度一定是有很多。

老子用朴,主要形成一個大制,形成一個整體。大製表示是一個整體,並沒有分裂(割裂)為各種制度。為什麼呢?因為聖人他是在道的層面來治國,所以是大制不割,並沒有像「朴散則為器」一樣割裂為各種有邊界的萬物。我們人類被六根遮蔽,有了眼睛,觀察到萬物都有邊界,每一個都是割裂的、分離的,對吧?實際上,在無形的層面,萬物都是有無形的聯繫而形成了整體。

那麼聖人治人事天,他面對的是天地,面對的是百姓,面對的是萬物。如何做到大制不割呢?在第6章學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聖人與大道之間的聯繫是綿;在第5章學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天地的連接是中道;那麼聖人與百姓之間的連接是什麼呢?就是67章講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表示聖人之心與百姓之心有無形的聯繫。無緣大慈。

所以聖人通過「綿」「中」「慈」的通道,與道天地人形成了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從而做到了大制不割。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理解了朴、制、割的漢字的語義,第二段的語義就顯得非常的貫穿、透徹。用朴的頂真格,把第二段與第一段聯繫起來,整章就顯得渾樸未破,形成了非常完整、前後貫通、回味無窮的一個章節。也是《老子》的名章。

【總結】

中心思想:聖人成聖道路的三個階段、路線。

知識點:朴、無極。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28期:【知其雄,守其雌】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