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與牛有關的熟語、成語、歇後語大全 

…分享美好…
牛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是人所共知的。牛是人類較早馴服的動物,它在人類的狩獵、畜牧、農耕生活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它不但給人類提供了衣食之源,在它身上還寄託着人們的某些精神信仰。遠古的牛崇拜意識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裡,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以致使後世人們的語言中能夠經常使用“牛’’或與牛有關的文化事象來表達情意。ff6083c13c6c41ff9b933f78b4f146e4

中國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有着獨特的文字、語言體系,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語言建構並傳承着這種文化,處處滲透着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牛文化在中國曆來都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涉“牛”文化詞語得以大量地產生、積澱。

中國人日常交際中,涉“牛”文化詞語的使用頻率極高,它充分反映出中國人對畜牧農耕的重視,這種重視使我們經常條件反射地用“牛”眼光去看待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並將其投射到漢語言符號的組合和表達上,形成了用與牛有關的行為、符號來表達、記錄事實上與牛無關的社會現象、生活行為、情感狀態等。於是,說大話說成是“吹牛”,狂飲、豪飲可以說“牛飲”,聽不懂、沒有共鳴表達成“對牛彈琴”,自謙時說“牛馬走”。正是在此基礎上,大量的涉“牛”文化詞語通過比喻的方式使詞義得到擴展,從而促成了涉“牛”文化詞語意義的引申發展。同時,涉“牛”文化詞語及熟語反映了漢民族隱喻認知的思維特性,體現了以物觀物的審美感應方式,體現了古代文化中的大一統性和包容性,體現了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特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映射和負載。

b500e7bc4bea414e90d0c73379c1f148

熟語是漢語詞彙體系中一個特殊的體例,它是言語交際中最活躍最富有民間社會生活色彩的通俗語言材料。熟語來源於人民的生活經驗及社會的傳統習俗,涵化了文化和民俗的要素。它是語言的後天形態,在熟語由言語成分發展為語言成分的過程中漢民族各種文化意識和文化現象無不留下深深的烙印。通常的熟語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等內容。下文我們就對這些涉“牛”的熟語根據所含“牛”的意象分類來進行分析。

一、涉“牛”成語

成語是詞彙中一個特殊的詞彙群體,它的特殊性,不僅因為它是相沿習用的具有書面色彩的一般是“四字格”的固定短語,而且還因為它是語言文化的精華,是語言文化的“活化石”。同一般詞彙相比,它同文化關係更為密切。其中的文化蘊含更加典型、更加系統、更加豐富。涉“牛”詞語特有的引申義、比喻義,為涉“牛”成語的產生提供了語言基礎和文化基礎,使漢語產生了一大批涉“牛”的成語:

牛刀小試 牛角掛書 牛角書生 牛溲馬渤 牛溲馬勃

牛農對泣 牛衣對泣 牛衣夜哭牛衣病卧 牛毛細雨

牛郎織女 牛高馬大 牛黃狗寶 牛蹄之涔 牛童馬走

牛驥同皂 牛驥同槽 牛衣歲月 牛步遲遲 牛角之歌

牛ロ之下 牛蹄中魚 牛蹄之魚 牛鬼蛇神 牛馬不如

牛眠龍繞 牛山之悲 牛首阿旁 牛頭阿旁 牛餼退敵

牛渚泛月 牛刀割雞 牛馬不若 牛馬生活 牛眠吉地

牛之一毛 牛羊勿踐 牛聽彈琴 牛馬襟裾 牛鬼少年

牛鼎烹雞 牛驥共牢 牛頭馬面 牛皮大王對牛彈琴

對牛鼓簧 汗牛充棟 汗牛充屋 汗牛塞棟 買牛賣劍

買牛息戈 問牛知馬 一牛鳴地 泥牛入海 老牛推車

瘠牛僨豚 馬牛襟裾 馬牛其風 一牛吼地 母牛舐犢

老牛舐犢 瘠牛羸豚 九牛一毛 九牛一毫 歸牛放馬

放牛歸馬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休牛放馬 土牛木馬

作牛作馬 服牛乘馬 一牛九鎖 童牛角馬 吳牛喘月

如牛負重 帶牛佩犢 犁牛之子 犀牛望月 老牛破車

吹牛拍馬 鑽牛角尖 鑽牛犄角 水牛過河 抓牛鼻子

黑牛白角 呼牛作馬 呼牛呼馬 牽牛織女 椎牛歃血

椎牛饗士 槌牛釃酒 飯牛屠狗 犁牛騂角 搏牛之虻

牽牛下井馬勃牛溲 氣吞牛斗 犀照牛渚 雞口牛後

多如牛毛雞屍牛從 馬渤牛溲 氣沖牛斗 羞以牛後

兔角牛翼蝸行牛步 小試牛刀 馬面牛頭 鯨吸牛飲

鼠入牛角志沖牛斗 蠶絲牛毛 蛇神牛鬼 床下牛斗

版築飯牛 筆誤作牛 裾馬襟牛 壯氣吞牛 扛鼎抃牛

氣喘如牛 齊王捨牛 騎牛覓牛 氣壯如牛 床下牛斗

歸馬放牛 目無全牛 庖丁解牛 散馬休牛 蹊田奪牛

氣克鬥牛 亡羊得牛 賣劍買牛 賣刀買牛 騎牛找牛

鞭打快牛 壯氣吞牛 氣沖斗牛 氣吞鬥牛 以羊易牛

呼馬呼牛 喘月吳牛 亡羊得牛 爭貓丟牛 充棟汗牛

寧戚叩牛 丙吉問牛 志沖鬥牛 繭絲牛毛 屠所牛羊

以上是數量相當可觀的涉“牛”四字格成語,還有很多非四字格涉“牛”成語

“獼猴騎土牛”、“騎牛讀漢書’’、“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殺雞焉用牛刀”、“風牛馬不相及”和“有牛使牛,無牛使犢”、“司馬牛之嘆”、“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等等。

涉“牛”成語強化了漢民族具象性思維和直覺體驗的思維方式,並形成了一定的考慮問題、認識事物的習慣和方法,進而加深了“牛’’熟語所具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促使“牛”熟語的使用更加頻繁和廣泛。

b07424e320e348309cacca2a27cc214b

二、涉“牛”俗諺

俗語是先民們透過對生活的體驗與對自然的觀察,逐漸形成的一種被普遍認同的語辭,也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諺語是人們長期生活和鬥爭經驗的總結,一般用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來表達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和真相。俗語、諺語更能反映出民族的內心精神世界和性格。漢語俗語、諺語無論從其詞源探究,還是就其字面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理據性,而且又是最積極的語言文化單位(即能反映民族人格和精神的基本詞彙),下面以俗諺並稱後為素材對漢語進行分析,展示其牛文化的豐富內容。大量的涉“牛”俗諺如下:

農耕俗諺的數量很多,具體形象的把牛與農耕之間的密切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耕牛農家寶,定要照顧好

耕牛有歇不飽,十七八年不老

牛是農家寶,有勤無牛白起早

點燈省油,耕田愛牛

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

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

牽牛徑人田,田主取其牛

牽牛蹊人田,田主奪之牛

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

牽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奪之牛

寸草切三刀,無料也上膘;牛不吃飽草,拖犁滿田跑

犁不到頭不卸牛

五九六九,牽牛走走

六月的雨,隔牛背

九盡百花開,老牛下田來

一年兩頭眷,黃牛貴似金

“牛是農家寶,有勤無牛白起早”形象的說明了牛在農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耕牛農家寶,定要照顧好’’。上面關於農事的諺語中也可以看出牛文化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688bd048f434ef9b41ff2d69bc2b23a

牛和馬自古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大牲畜,在畜牧農耕中兩者不可或缺,同時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因此牛馬對舉的 俗諺也比比皆是:

吹牛拍馬

牛頭高,馬頭高

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不對馬面

羸牛劣馬寒食下

呼牛應牛,呼馬應馬

喂牛得犁,喂馬得騎

懸牛首於門,鬻馬肉於市

牛頭不逗馬尾

無牛提了馬耕田

帶到黃牛就是馬

懶牛懶馬屎尿多

拿着黃牛便當馬

牛圈裡頭伸進馬嘴來了

有錢買牛馬,不和牛生氣

塞公牛馬,焉知非福

未逢龍虎會,一任馬牛呼

對牛馬誦經

莫為兒孫作馬牛

牛套馬,累死倆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

三歲黃牛四歲馬,歲半水牛田中爬

牛耕田,馬吃谷,他養兒子我享福

馬騎上等馬,牛用中等牛,人使下等人

郎驅女驅,十馬九駒,安陽大角,十牛九犢

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苟,象即章得

“牛頭高,馬頭高”比喻互相爭高低,各不相讓。“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是說唐代戴嵩、韓干、杜苟鶴和宋代章得象皆以書畫聞名,一些淺陋的人見牛就以為是戴嵩的作品,見馬就以為是韓乾的作品,見鶴就以為是杜苟鶴的作品,見象就以為是章得象的作品。形容毫無鑒賞能力,牽強附會,不懂裝懂。“牛圈裡頭伸進馬嘴來了”也說成“牛欄里伸進張馬嘴——有你說的”,牛、馬分槽餵養,在牛圈裡出現馬嘴,指多餘,要人不要多嘴。“牛耕田,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也作“牛吃草,馬食谷”、“牛耕田,馬吃谷,他養兒子我享福”、“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白有各人福’’。“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牛頭不對馬嘴”同“牛頭不對馬面’’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

依據牛及其行為引申而成反映牛與人類關係的 俗諺也有不少:

護犢子

任勞任怨老黃牛

勤牛身上鞭子多

紅牛黑牛,能拉犁的,都是好牛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九牛拉不轉

牛有千斤力,不能一時逼

乏牛不卧,卧牛不乏

人吃牛飯,不能蠻幹

牛吼一聲坐中堂

水牛不咬人,嘴臉不好看

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

一個牛也是放,十個牛也是放

死牛頂牆根

強按牛頭不喝水

牛不吃水強按頭

牛使牛,無牛使犢

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老牛拉破車

牛力盡刀尖死

老牛趕山,到哪兒算哪兒

打牛千鞭,不舍粟米一粒

君子不跟牛鬥力

呼之為牛,應之為牛

黃牛拿耗子,有勁使不上

牛不作活,結在樁上同樣會老

初生之犢不畏虎

初生的牛兒,不怕虎

初生的牛犢,不知道個利害

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

“護犢子”是說老牛保護小牛,引申為人庇護幼小的憐愛之情。“任勞任怨老黃牛”體現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牛有千斤力,不能一時逼’’和“九牛拉不轉”都表示倔強。成語“初生牛犢不怕虎”又可作“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極角反怕狼”、“初生之犢不畏虎”、“初生的牛犢,不知道個利害”和“初生的牛兒,不怕虎”,都表示無畏懼、莽撞的意思。“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牛沒有力氣拉起耙來歪歪斜斜,人沒有理了說話就會不正直。“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勢利,小看人。“老牛拉破車”即“老牛破車”比喻做事慢吞吞,一點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也有俗語“老太太坐牛車,慢透了”。

fe0d76820e824bdfad15db50d6eca258

另外,像“吹牛”、“吹牛皮 ”、“吹牛吹豁了邊”、“牛皮不是吹哩,貓兒不是騎哩”、“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表示說大話的俗諺,“鑽牛角尖”、“頂牛”、“牛頭不爛,多費些柴炭罷了 ”、“坐着牛糞不曉得臭”、“背着牛頭不認賬”則表示倔強。比喻強迫人做不願作的事的 俗諺有“牛不吃水強按頭”、“牛不喝水難按角”、“牛不飲水不按頭”、“牛鼻上穿繩,那裡情願”。

以牛皮、牛毛、牛角、牛糞等牛本身事物為核心的俗諺也有不少,如:

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壘的

牛皮不是吹哩,貓兒不是騎哩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牛皮不做燈籠

牛皮燈籠肚裡亮

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

九牛去得一毛

九牛身上拔一毛

九牛身上拔一根毛

牛身上拔了一根毛

人之相去,如九牛毛

牯牛身上拔根毛,無甚大不了的

鑽牛犄角

鑽牛角尖

鑽牛犄角找套里問

牛角安在驢頭上,四不象

好花插在牛糞上

好花插在牛屎上

鮮花插在牛糞上

鮮花插到糞堆上

一枝鮮花插在牛糞上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牛身上的毛細小繁多,因此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瑣碎,“牛毛細雨,點點入地 ”指細雨隨下隨滲入泥土。比喻紮實、深入。“九牛身上拔一毛 ”同“九牛亡一毛”。九:虛數,形容多。從好多牛身上拔去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無所謂的意思,還有“牽羊拔牛毛”、“九牛去得一毛”等等也都是這個意思。“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指不憑空說大話,要看真本事。類似的還有“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壘的”、“牛皮不是吹哩,貓兒不是騎哩”、“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牛皮不做燈籠”牛皮做成的燈籠不能照亮,比喻不受蒙蔽。而“牛皮燈籠肚裡亮”是說用牛皮做的燈籠,外面不亮裡頭亮。比喻心裡明白。“鑽牛角尖”通常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類似的還有 俗諺“鑽牛犄角”和“鑽牛犄角找套里問”。人們在形容可惜、不般配的時候通常會說“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類似的說法還有“好花插在牛糞上 ”、“鮮花插到糞堆上”、“鮮花插在牛糞上”等等。

fed818487d3c4763999fca2a4ca62de0

三、涉“牛”歇後語

歇後語是多為群眾創造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是比喻,後部分則是說明,也是這條歇後語使用者的真正用意所在。一般人們認為,歇後語僅僅是一種輕鬆、風趣、俏皮的現成話,談不上有什麼深刻道理,其實不然。以牛為“母體”的歇後語,同樣有着很強的說理性。下面分類詳述:

1.以牛為喻的歇後語

其中包括以老牛、黃牛、水牛、牛犢作“母體”的歇後語數量龐大,且生動形象。

以老牛為喻的歇後語有:

老牛上鼻繩──跑不了

老牛上鼻繩 ── 沒跑

老牛拉稀屎 ── 接連不斷

老牛掉眼淚 ── 有口難言

老牛啃地瓜 ── 不抬頭

老牛牧碾 ── 原地打轉

老牛打滾 ── 大翻身

老牯牛走路 ── 老八步

燈草打老牛 ── 無關痛 癢

燈草打老牛 ── 不痛不癢

捧草喂老牛 ── 吃不吃由你

斗敗的老牛 ── 不服氣

騎老牛追快馬 ── 望塵莫及

隔山買老牛 ──不了解情況

以老牛作喻的歇後語都是從老牛的“老”字出發,表達了牛緩慢、衰老等狀態,以此來比喻人愚鈍、蠢笨等無可奈何的表現。

黃牛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任勞任怨地承受一切的“老黃牛”。通常用黃牛比喻吃苦耐勞的精神。以黃牛為喻的歇後語也有很多:

黃牛咬黃連 ── 吃苦耐勞

黃牛落水 ── 各顧各

黃牛的肚子 ── 草包

黃牛打噴嚏 ── 笨嘴拙舌

黃牛拉磨 ── 慢工出細活

黃牛犁地 ── 有勁慢慢使

黃牛拿耗子 ── 有勁使不上

黃牛打架 ── 死頂

厚皮黃牛 ── 宜打不宜牽

鐵鑄黃牛 ── 開不得犁

拖過黃牛當馬騎 ── 只得將就

拉來黃牛當馬騎 ── 窮湊乎

農村的老黃牛 ── 苦了一輩子

2fd95ccfa8c34f819cbf5a29623360c7

提起水牛,通常人們會想到它彎曲的犄角、寬大的牛背以及水牛的生活習性,因此有大量的以水牛為喻的歇後語如下:

水牛角──難治(直)

水牛角,黃牛角 ── 各(角)顧各(角)

水牛的肚子 ── 草包

水牛長毛 ── 徹頭徹尾

水牛過河 ── 永不回頭

水牛過河 ── 露頭角

水牛過河 ── 各(角)顧各(角)

水牛背上掛樹葉 ── 輕而易舉

水牛背上拔根毛 ── 毫不在乎

水牛背上看唱本 ── 走着瞧

水牛身上拔根毛 ── 萬分之一

水牛身上的毫毛 ── 數不勝數

水牛吃活蟹 ── 有勁使不上

水牛吃活蟹 ── 有力無處使

水牛踩漿 ── 拖泥帶水

水牛吃荸薺 ── 食而不知其味

水牛吃了螢火蟲 ── 肚裡明白

水牛打架 ── 全靠角硬

水牛斗架 ── 全靠角硬

水牛掉進稀泥塘 ── 有勁使不上

水牛掉進枯井裡 ── 有勁沒處使

水牛掉井裡 ── 有力使不上

水牛兒的房子 ── 蝸居

水牛進鼠洞 ── 行不通

水牛趕兔子 ── 有勁使不上

水牛見了大象 ── 矮了一截

水牛落在象群里 ── 還是個小兄弟

水牛滾到井裡頭 ── 有力無處使

水牛過小巷 ── 轉不過彎來

水牛陪考 ── 比勁大

水牛洗澡 ── 越搞越深

水牛下柳筐 ── 隨你嘴裡編

水牛鑽雞窩 ── 沒門路

騎着水牛趕火車 ── 差遠了

騎着水牛趕兔子 ── 工夫磨

老水牛拉馬車 ── 不合套

老鼠騎水牛 ── 大的沒有小的能

5f1bb2467f934c32951f094829a6227a

以牛犢子為喻的歇後語數量也不小,例如:

初生的牛犢 ── 不怕虎

離群的牛犢 ── 不知往哪奔

牛犢吃奶 ── 碰哩

牛犢子吃奶 ── 亂頂撞

牛犢頂火車 ── 真是自不量力

牛犢掉井裡 ── 有力無處使

牛犢拉頭趟車 ── 難免不亂套

牛犢拉車 ── 亂套了

牛犢叫街 ── 懵門了

牛犢子上套 ── 挨鞭子的日子到了

牛犢子拉犁 ── 拗不到正題(地)上

牛犢子拉犁 ── 不在行

牛犢拉犁剛上套 ── 沒經驗

牛犢撲蝴蝶 ── 看着空易做着難

牛犢子撲蝴蝶 ── 心靈爪笨

牛犢子撲家雀 ── 心靈身子笨

牛犢子拜四方 ── 亂栽筋斗

牛犢子串稀 ── 冒失(屎)了

牛犢子戴鈴 ── 時一興

牛犢子抵角 ── 鬥上了

牛犢子趕兔子 ── 有勁沒處使

牛犢子跟虎玩 ── 不知厲害

牛犢子雖大 ── 儘是草(吵)

牛犢子牙 ── 愛吃啥吃啥

牛犢子長了犄角 ── 不是好惹的

三個錢買個牛犢子 ── 盡吵(草)

牛犢子是指剛出生不久的小牛,人們用初生的小牛來比喻莽撞、冒失、無所畏懼和自不量力的人。

2.以牛身體各個部位為比喻的歇後語

其中包括以牛頭、牛角、牛毛、牛皮、牛蹄、牛尾巴、牛屁股、牛屎、牛糞為母體的大量歇後語。具體如下:

以牛角為喻的歇後語有:

耗子鑽牛角 ── 越鑽越緊

耗子爬到牛角上 ── 自高自大

老鼠鑽進了牛角 ── 越往後越緊

布袋裡裝牛角 ── 內中有彎

蚊子叮牛角 ── 沒感覺

螞蟻爬上牛角尖 ── 自以為上了高山

懷裡揣牛角 ── 朝自己頂

筍殼套牛角 ── 正合適

牛角套竹筍 ── 正合適

牛角對菱角 ── 對奸(尖)

牛角尖對牛角尖 ── 對奸(尖)

牛角堵在嘴巴上 ── 不吹也得吹

牛角堵住嘴 ── 不吹也得吹

牛角安在驢頭上 ── 四不象

牛角長在驢背上 ── 四不象

牛角對羊角 ── 各管各

牛角掛書 ── 順帶江流

牛角尖敲鑼 ── 只象(響)一點

牛角里的蟲 ── 硬鑽

牛角上掛稻草 ── 輕巧

牛角上掛草 ── 捎帶不費勁

牛角上掛荼罐 ── 底(抵)乎(壺)

牛角上掛書本 ── 走到哪裡學到哪裡

牛角上抹油 ── 又奸(尖)又滑

牛角上套繩子 ── 彎酸(拴)

牛角的形狀是尖的,而且堅硬無比。因此人們用牛角的這一特性來比喻人的奸(尖)滑、不妥協。

0b0a8e163fec4e4e96d42d0a1497e043

牛頭不好看而且堅硬,人們用牛頭來比喻人的性格直率,不委婉。以牛頭為喻的歇後語有:

牛頭馬面 ── 太難看

牛頭不對馬嘴 ── 胡拉亂扯

牛頭不對馬尾 ── 胡拉亂扯

牛頭刨床開車 ── 直來直去

牛頭刨床削平板 ── 直來直去

牛頭不爛 ── 多費些柴炭

牛頭上長角 ── 差(叉)得遠

牛不喝水強按頭 ── 辦不到

牛頭扎進尿罐里 ── 能進去拔不出來

牛毛多而密且細小,人們以此來比喻事情的瑣碎和微不足道。以牛毛為喻的歇後語有:

牛背上的毛 ── 數不清

牛毛炒茴香 ── 亂七八糟

牛毛口袋裝牛角 ── 七拱八翹

牛毛上解鋸 ── 刻薄

牛毛織毯子 ── 非方方不行

牛身上拔毛 ── 算不了啥

牛身上拔根汗毛 ── 毫不在意

牛身上拔根毛 ── 無傷大體

九牛一毛 ── 微不足道

牯牛身上拔根毛 ── 微乎其微

牯牛身上拔根毛 ── 不覺得

牛皮的韌性大,而且很厚。人們用牛皮來比喻頑固。以牛皮為喻的歇後語數量較多,主要有:

牛皮浸水 ── 韌得很

牛皮籃球 ── 不打就不跳

牛皮衫領 ── 好頂頸

牛皮上打針 ── 無反應

牛皮飯碗 ── 打不爛

牛皮飯碗 ── 打不破

牛皮襖反穿 ── 逗虱子走彎路

牛皮燈籠 ── 點極都照明

牛皮燈籠 ── 不亮

牛皮燈籠 ── 肚裡明白

牛皮燈籠 ── 照里不照外

牛皮燈籠加黑漆 ── 照理不照外

牛皮燈籠成蠟燭 ── 點極都唔(不)明

牛皮鼓 ── 聲犬肚子空

牛皮鼓 ── 不打不響

牛皮鼓 ── 不怕敲打

牛皮鼓 ── 聲大腹空

牛皮紙糊的鼓面 ── 經不住敲打

腿上的牛皮癬 ── 頑固不化

以牛蹄為喻的歇後語通常表示比較的意思,如下:

牛蹄子 ── 兩半(瓣)兒

牛蹄兩半 ── 鬧不到一塊兒

牛蹄充手掌 ── 權(拳)太大

牛蹄兒里蓋樓房 ── 不寬敞

牛蹄子踏的坑窪 ── 兩半

牛蹄子耍把戲 ── 漏寶了

牛蹄子上供 ── 就顯你腳(角)大

牛蹄窩裡的水 ── 翻不起大浪

牛蠅叮牛蹄 ── 不痛不瘁

人們用牛尾巴比喻靈活,用牛屁股比喻無足輕重。以牛尾巴、牛屁股為喻的歇後語有:

牛尾巴 ── 兩邊擺

牛尾巴吊穀草 ── 想吃夠不着

牛尾巴攪涼粉 ── 毛搞

牛尾巴拍蒼蠅 ── 碰巧

牛尾巴上的螞蝗 ── 甩不掉

牛尾巴失火 ── 胡亂闖

牛尾打牛身 ── 不痛

牛上田坎扯尾巴 ── 遲了

螞蟥爬在牛尾上 ── 甩不脫

過河的牛尾巴 ── 拽不動

牛屁股縫裡的牛虻蟲 ── 又會鑽空子,又會吸血

牛屁股後面念祭文 ── 不起作用

牛屁股後面念祭文 ── 空話

牛屎、牛糞雖然都是廢棄物,但是用他們和最美好的事物作對比可以表達很多情感,比如“臭美’’、“可惜”等。以牛屎、牛糞為喻的歇後語有:

牛屎蟲搬家 ── 滾蛋

牛屎蟲打哈欠 ── 張臭嘴

牛屎蟲戴花 ── 臭美

牛屎公公鑽牯牛角 ── 兩眼墨黑

牛屎上插花 ── 不合身份

牛屎上插牡丹 ── 不配

牛屎上放炮仗 ── 哧得開,打得響

腳踩牛屎 ── 一塌糊塗

好花插在牛屎上 ── 真可惜

牛糞帶笑 ── 臭美

牛糞上的蠅子 ── 趕不跑

牛糞燒成灰 ── 還有多大熱氣

晒乾的牛糞 ── 文制制

花鞋踩在牛糞上 ── 底子臭

好花插在牛糞上 ── 真可惜

0a9fdbba76be4c01a24a725fe2facaba

3.以牛欄、牛圈、牛棚為“母體”形成的歇後語

牛的處所也是不容忽視的,像“牛欄里關貓”比喻採取行動的防禦措施漏洞太大,一點也不頂用。以牛欄,牛棚、牛圈為喻,漢語也形成了許多歇後語。如:

牛圈裡的石頭 ── 又臭又硬

牛囤里養貓 ── 關不住

牛棚里關貓 ──一 陣瞎忙

牛囤里找馬 ── 錯了門

牛棚里養雞 ── 架子不小

牛欄關個大花貓 ── 空空洞洞

牛欄關豬 ── 靠不住

牛欄里關狗 ── 進出自由

牛欄里關耗子 ── 關不住的

牛欄里關貓 ── 格外松

牛欄里伸進馬嘴 ── 沒你開口的份

牛欄里鋸角 ── 霸蠻

牛欄裡頭關貓仔 ── 牢松

4.以牛吃食、牛拉車和碾子等動作為比喻的歇後語

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人們觀察到牛吃食和牛拉車的動作後,難免將這些動作與自身周圍的事物聯繫起來,因此產生了許多以牛吃食和牛拉東西等動作為喻的歇後語:

勸牛不吃草 ── 白費口舌

牛吃草帽 ── 滿肚子是圈圈

牛吃破草帽 ── 滿肚子的壞圈圈

老牛吃豆腐 ── 變心(新)腸了

老牛吃草 ── 吞吞吐吐

耕牛吃羊草 ── 怎能吃得飽

牛吃苞谷桿 ── 大草

牛吃苞谷秸 ── 天生的粗料

牛吃荸薺 ── 食而不知其味

牛吃薄荷 ── 勿辨味道

牛吃草來狗吃屎 ── 各有各的口味

牛吃稻草鴨翅谷 ── 各對胃口

牛吃稻草鴨吃谷 ── 個人福氣不同

牛吃稻草雞吃谷 ── 各人的福氣各自享

牛吃稻草鴨吃谷 ── 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

牛吃房上草 ── 哪有這麼長的脖子

牛吃趕車的 ── 無法無天

牛吃了趕車的 ── 沒王法

牛吃核桃 ── 小藥丸

牛吃荊條 ── 瞎編

牛吃韭菜 ── 留下了根

牛吃南瓜 ── 無處下手

牛吃桑葉 ── 不吐絲

牛吃莊稼 ── 不分你我

牛子拉車 ── 亂套了

牛馬拉車 ── 各有一套

牛拉磨子 ── 走不出圈套

牛拉碌碡 ── 打圓場

牛拉碾子 ── 走不出圈套

牛拉汽車 ── 啥陣仗

懶牛拉磨 ── 上了圈套

懶牛拉磨 ── 不打不走

死牛拉木馬 ── 動不了

趕着牛車拉大糞 ── 送死(屎)

涉“牛”歇後語作為涉“牛”熟語的一部分這種數量上、語類上的特徵以及喻理的多樣性,充分說明了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作為一種民俗形態民俗事象即文化對語言成型的作用和影響。

93cb5ad8cd3947e0a1a747606cca0ccd

出自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的漢畫像石《扭轉乾坤》。畫面兩側各刻一牛,兩牛一正一反,中間刻一人站立。“牛”諧音“扭”,正反旋轉為雙牛,說明中間的人物可以扭轉偏向,比喻智者可有扭轉乾坤之力。

漢語熟語是漢語詞彙體系中一個特殊的體例,它是言語交際中最活躍最富有民間社會生活色彩的通俗語言材料。熟語的形成,經歷了歷史的積澱生成於人民的生活經驗及社會的傳統習俗,涵化了民俗的要素。牛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牛為中心載體的牛文化詞語,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政治觀念,而且深人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來說,在語言中,反映某一事物的詞彙,其數量與它在語言所屬的文化系統中的地位成正比。某類事物所擁有的詞彙量大,那它在文化中的地位就重要。豐富的牛部諸字、大量的涉“牛”詞語、寓意深遠的涉“牛”熟語,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反映來深厚的文化背景,傳遞和表達着中國人用牛的、依賴牛習俗和心理,反映出一定時期內社會群體的人生觀、道德觀,以及人們相應的價值取向、認知方式、行為模式等文化心態,影射着中國文化的深層意蘊。

熟語作為語言在長期運用中形成的結構形式定型化、意義具有整體性的習用性語言單位,產生於社會又服務於社會,沉積了社會演變的往日遺蹤,反映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浸透了民族的特點。涉“牛”文化詞語中的涉“牛”熟語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廣博的文化內涵,廣泛地滲透到了中華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有的涉“牛”熟語在使用的過程中體現着漢民族獨特的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成為指導中國民眾待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本文編選自張鑫:《涉“牛”文化詞語研究》,內蒙古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與牛有關的熟語、成語、歇後語大全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