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字的起源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作倝,字从乙,义为幖识、治理;倝表示音读,又表示日出光芒四射,引申为炽热,声符兼义。会合二字,表示干燥之义。篆文、隶书、楷书承之而定体。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 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乙。乙,物之也。释从乙之恉。物则上出矣。倝声。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
从字形组合结构看,乾字左侧为龺,下面十字为草,中间日为太阳,太阳升起之象,上方的十为气,阳气上升为龺,右侧为乞,乞是气的变体,古代气字写作氣,少米无力,所以为乞,延伸为轻。气分阴阳,浊者下降为地,清(轻)者上升为天,乾为天,这就是乾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