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25期:【有物混成】章

…分享美好…

 

0a779788fd9f60e8dff7a09116cb6183白話老子》25期:【有物混成】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有物混(hùn)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解說】

《老子》在論述大道一共有4個章節。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4章「視之不見」,21章「孔德之容」,25章「有物混成」。我們理解25章,要跟前面的第4章、14章、21章來合解,這3章加上25章是一個完整的大道孕育創生天地萬物的整個演化的先後過程。

04章: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14章: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那麼到了25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我們要看到,從第4章的「湛兮」到14章的「象」出現了,「惚恍」出現了。那麼到了21章有了惚恍,然後有了象,然後有了物(人類生命的最初始);到了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們注意到,「有物混成」的「混」是三點水,但是這個三點水的「混」和第4章的「湛」是不一樣的,「湛兮似或存」在「湛」這個狀態下什麼都沒有,既沒有「象」又沒有「帝」;那麼到了「有物混成」的時候,已經有了成熟的物了。

「物」有兩個含義,第一是21章「其中有物」的物。我們現在人類有70億的生命,那麼這70億的生命,最初始的生命,到了25章,都在水當中孕成了,就好像是在水當中有一些一點一點的小點,那豈不是一種渾濁的狀態嗎?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在有物混成的狀態下,其實包含了清陽,也就是天的雛形;還包含了濁陰,也就是地的雛形。同時大家也要注意到,清陽有個清是三點水,濁陰有個濁也是三點水,到了後來大道把天地萬物都從玄牝之門生出來之後,「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淮南子·天文訓》)。那說明什麼呢?說明天地在最初始的時候也還是清陽,也還是濁陰。所以,「有物混成」,是一種「水」「氣」「物」相混合的狀態。

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所以,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也是大道變生的。大道演化論既有水本論,也有元氣論。而水本論就隱藏在漢字當中,第4章的「沖」「淵」「湛」,25章的「有物混成」的「混」。推論:氣」其實就是「水」的演化。

我們的人類母親怎麼孕育孩子的?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後呢?胎兒是浮在羊水當中,與母親之間是有臍帶的聯繫;最後呢?從母親的牝門生出來了。人類母親的懷孕過程就非常的跟大道母親接近。什麼叫做「成」?成,就是成熟了,孕成了,成功了,就差臨門一腳,把天地把萬物都包含在水當中,從道母的玄牝之門生出來,所以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先天地生」表示這個狀態還先於在天地生出來之前的狀態,但是她已經孕成了,她已經成熟了。

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

那麼「寂兮寥兮」這句話跟上一句話是怎麼銜接的?我認為老子行文這裡有一個留白,他的內在的邏輯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狀態既然已經是孕育成熟的狀態,那麼最初始是什麼狀態呢?怎樣達到「有物混成」這個狀態呢?所以後面的文字是描述最初始的狀態,以及孕成的整個過程的一種內在的動機、規律性。

最初始的狀態是「寂兮寥兮」,「寂」是什麼呢?「寂」是沒有聲音。「寥」是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那麼「寂兮寥兮」其實講的就是大道的本體。「獨立不改」,那麼這個「獨立」表示沒有什麼能跟她可作為比較,因為萬物即有對待,但是大道是獨立的。「不改」,誰也無法改變她,誰也無法作用於她,因為她創生了天地萬物,萬物的級別遠遠低於它,所以無法改變她。

周行而不殆

大道循環往複無所不至而永不停止。「周」是什麼意思?「周」其實是雕刻的雕。雕刻的雕的初文最早就是周,也就是密密麻麻的都是小點點。「周行」表示她是一種扇形一樣的運動,同時也周而復始。「不殆」表示永不停止。

那麼我們可以跟第4章的「道沖」「淵兮」來相互印證。「道沖」表示大道源源不斷而出,「淵」表示有一種迴旋的動力。所以「周行而不殆」講的是大道之體用。「寂兮寥兮獨立不改」講的是大道之本,大道有本體用,是本體用的結合。

可以為天下母

「天下」其實就是包含了天地和萬物。「可以為天下母」表示大道的周行而不殆,實際上是創生天地萬物的根本的動因。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的意思:第一,她還沒有姓,有姓表示有母親生了她,而大道是自本自根的;第二,萬物的名,都不足以對她描述。所以只能給她起個字,叫做道。

我們可以看一本書,吾淳先生寫的《中國哲學的起源》。他論證「道」是老子的創義。老子是第一個把「道」命名為宇宙萬物的最終極的存在,也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就是「道生一」的道。

那我們會去想老子為什麼用「道」來命名這個最終極的存在呢?現代漢語的道,有一個首腦的「首」和一個走之底。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去看甲骨文和小篆,道上面兩個點是頭髮的意思,下面的「自」是鼻子的意思。我們的腦袋上有頭髮,中間有鼻子,說明我們對大道的認知,離不開我們身上最重要的器官頭腦。沒有頭腦就無法感知大道。

那頭腦有什麼特徵呢?上面有五官七竅,用「自」來取代。腦袋上有五官七竅,起什麼作用?第一,為學日益。要去「看」老子寫的《老子》。而當我們把五官七竅關閉掉,塞其兌,閉其門,就慢慢的開始對大道有感應。

生命是有無兼備的,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無形的部分。有形的感官去觀察有形的、形而下的萬物,也就是我們人類用五官七竅去感知形而下。但是一旦「塞其兌閉其門」,把這些有形的通道關閉上,自然慢慢的,我們大腦當中的無形的竅就打開了。實際上我們的頭上有很多無形的竅,通過這些竅,形成了對無形世界的感知通道,把感知來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無形層面的元神,自然就能解讀出其中的信息。

那麼在甲骨文的道(衟),是行走的行,中間放一個首。左邊是一個「彳chì」,右邊是一個「亍chù」,這兩個漢字「彳」「亍」之間有個首級的首,這就是古漢語的道(衟)。這意味着什麼呢?首先要靠大腦去感知大道。有了真知之後,我們就要行於大道。

所以在《老子》當中,道有三個含義:

第一個,就是大道,「道生一」的道;
第二個,是可以言說的道,「道可道」的第二個道;

第三個,就是道路的道,「行於大道」的道。

當然我們對大道有感知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內心,就跟大道連接上了,我們的內心和大道之間就有形成了一條道路,這也是我們今後行於大道所要走的道路。這個道路只有你第一個在走,首也有第一個的意思。「有感,斯有通;有通,道乃成。」行於大道最後的終點,就是回到道母的懷抱,也就是28章講的「復歸於無極」。所以老子把「道」命名為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遵循了他的命名規則的:有大道感應的原理,有道路的意向,還有「行」於大道的必須。

強為之名曰大

先秦的哲學家,經常用大小來說明道的無限性。這裡道表示她無限大,同時還有不斷膨脹擴張的意思,同時也引出後面「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三句話。

那麼把老子對大道的命名結合起來,把名和字結合起來,就是大道。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大道沒有姓,大道是名和字。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我們注意到第二句話的第一個字,緊接着上一句末尾的一個字,這叫做頂針的文法。

大曰逝,大有膨脹的意思,螺旋式的運動,在不斷的擴張,擴張了,就會不斷的離開。逝是離開的意思。

逝曰遠,不斷地離開它就會越來越遠。

遠曰反,遠去之後,她還要回來。「反」通「返」,返回的意思。那麼,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不就是大道這種螺旋式的運動嗎?所以,「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也描述了大道的周行的具體的概念。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大道之行和大道之動是不一樣的。大道之行是大曰逝,逝曰遠;大道之動是遠曰反。因為40章講:反者道之動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那麼這四大,緊跟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暗示了在大道之行,大道之動中,產生了天地,產生了萬物,也包含萬物之靈。

道大:道生出的天地萬物,當然她最大。

天大:天覆蓋了地球和萬物,當然它也大。

地大:地承載了萬物,當然它也大。

人亦大:那我們說人為什麼大呢?因為在混沌當中,人是萬物之靈,唯獨人得到了大道的靈氣,所以人是可以感應到大道的,還可以為天地之鎮。所以說人亦大,人也很大。大,表示他重要。

那麼老子應用這種句子的順序,根據「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句子的先後順序,暗示的級別依次為:道、天、地、人,同時構建了道天地人巨系統的思想。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前面有四大。同時,這裡再次強調人為四大之一,不可妄自菲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在《老子》的語言體系中,「人」和「民」是不一樣的。

王弼本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王弼的時代、在老子孔子的時代,「王亦大」的確是有道理。為什麼?因為一般人在當時根本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一個是生產力低下,沒有時間和金錢來學習和修道;一個是典籍是非常珍貴的,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典籍。我們知道,孔子他在魯國已經很有名了,他還要到周朝去拜訪老子、去跟老子學習,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麼到了現代,完全可以是「人亦大」。為什麼?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從宋代的雕版印刷,到現代科技的德國海德堡的印刷機發明完之後,再到現代的人人都有手機,我們任何一個人通過這個手機都可以在文化傳統的平台上來學習經典。而這是2500年以前,人們是不敢想像的。所以,社會是在不斷地進步。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人亦大」,都可以成為「天地之鎮」(《黃帝內經》)。

人怎樣才能成為「天地之鎮」呢?或者如果按照王弼的版本是「王亦大」,人怎樣才能成為王者呢?人怎樣才能內聖外王呢?「內聖」指通於大道,「外王」是指能夠作用於天地人,參贊天地之化育。所以,在這裡老子給出一個非常明確、非常簡練、非常精彩的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法地」,人可以取法於地。地的精神是什麼呢?厚德載物;「地法天」,地要從天得到負熵流;「天法道」,天要從道母那裡得到負熵流,道母通過「綿」的通道,「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法自然」,那道法自然指的是什麼呢?表示道自本自根,自己本來如此,並非道之上還有一個自然。那麼也是延續前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這樣的句法結構,所以就有了「道法自然」這一句名言。

我們知道有萬物之自然,有天地之自然,那麼道的自然是什麼呢?依然還是要回到第4章:「道沖」,大道源源不斷而出,始終在創生;「淵兮似萬物之宗」,帶有一種像回水一樣的玄機。

從頂真的文法看,人可以法地,還可以法天,還可以法道,最後還可以法自然。

法,繁體字「灋」,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去」,是廌用它的角去除壞人的意思。《說文》: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所以,法,是刑法的意思;也泛指人類所必須遵循的各種法律、法規等。後來也可以泛指人類所必須遵從的天地法則等。如《黃帝內經》曰: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那麼,在這裡,「法」的含義是什麼?對人而言,「法」的涵義是什麼?當我們不太明白一個具體的名的含義的時候,往往可以結合現代漢語的詞組,來展現「法」的內涵。那麼它大概有5個意思:

第一、方法:要有具體的實操方法;

第二、取法:要從老師那裡取得具體的法於天地的法;

第三、效法:要去模仿、效法、學習、照做;

第四、得法:得心應手,逐漸熟悉、應用、深入、感應、做到;

第五、傳法:完全得法之後,能夠法於天地,得到天地橐龠往來的玄機,能夠得到大道的精信,自然就能傳遞這種修法的信息。

那麼「法」具體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徹悟之後的玄機,大道天地生生不息的動因,由此而產生的一種修練所需要遵循的種子信息。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裡?就在於人直立行走,頂天立地,有可能能夠得到天地的精神,32章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合於我們的生命。氣足了,自然能凝精,自然能化神,那麼我們的精神就有了。所以,法於天地,才有資格稱之為人,這是《老子》隱含的「人」與「民」的區別。

所以要得到老師傳法而修,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法於天地。而從具體的修法看,15章講「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有動功、靜功兩種,動靜兼修。

那法於天地之後,什麼時候取法於道呢?54章講「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到了「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之後,「有餘以奉天下」,就可以修之於鄉,幫助家人之外的他人,這就是開始行於大道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大道之行。那麼慢慢到最後,自然跟大道母親的「綿」的通道就徹底打開了,這個時候道母就開始源源不斷地給予大道之精、大道之信,這就是法於道。那麼到最後法於自然、道法自然,一切都是順勢而為。

所以25章很重要,它包含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麼一個順生萬物的主線,還包含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逆返無極這麼一條主線,需要我們結合大道篇的第4章、14章、21章,以及結合第6章等等其它章節來展開學習。

【總結】

中心思想:25章是全部「大道篇」4個章節的收尾之作,指出了道體和道用,構思了「道-天-地-人」的巨系統的思想,以及人類怎樣架構在「道-天-地-人」巨系統之上來「復歸於無極」,是需要法於天地以及法於大道的。

知識點:注意這個「周行」的周。

定位:既有大道順生萬物的內在的規律性,也有人類逆返無極的具體的方法論。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25期:【有物混成】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