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黄晓明
【原文】
道法自然
【解说】
《老子》在论述大道一共有4个章节。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14章“视之不见”,21章“孔德之容”,25章“有物混成”。我们理解25章,要跟前面的第4章、14章、21章来合解,这3章加上25章是一个完整的大道孕育创生天地万物的整个演化的先后过程。
04章: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那么到了25章:
先天地生
我们要看到,从第4章的“湛兮”到14章的“象”出现了,“惚恍”出现了。那么到了21章有了惚恍,然后有了象,然后有了物(人类生命的最初始);到了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们注意到,“有物混成”的“混”是三点水,但是这个三点水的“混”和第4章的“湛”是不一样的,“湛兮似或存”在“湛”这个状态下什么都没有,既没有“象”又没有“帝”;那么到了“有物混成”的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物了。
“物”有两个含义,第一是21章“其中有物”的物。我们现在人类有70亿的生命,那么这70亿的生命,最初始的生命,到了25章,都在水当中孕成了,就好像是在水当中有一些一点一点的小点,那岂不是一种浑浊的状态吗?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在有物混成的状态下,其实包含了清阳,也就是天的雏形;还包含了浊阴,也就是地的雏形。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到,清阳有个清是三点水,浊阴有个浊也是三点水,到了后来大道把天地万物都从玄牝之门生出来之后,“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地在最初始的时候也还是清阳,也还是浊阴。所以,“有物混成”,是一种“水”“气”“物”相混合的状态。
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所以,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也是大道变生的。大道演化论既有水本论,也有元气论。而水本论就隐藏在汉字当中,第4章的“冲”“渊”“湛”,25章的“有物混成”的“混”。推论:“气”其实就是“水”的演化。
我们的人类母亲怎么孕育孩子的?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呢?胎儿是浮在羊水当中,与母亲之间是有脐带的联系;最后呢?从母亲的牝门生出来了。人类母亲的怀孕过程就非常的跟大道母亲接近。什么叫做“成”?成,就是成熟了,孕成了,成功了,就差临门一脚,把天地把万物都包含在水当中,从道母的玄牝之门生出来,所以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先天地生”表示这个状态还先于在天地生出来之前的状态,但是她已经孕成了,她已经成熟了。
独立不改
那么“寂兮寥兮”这句话跟上一句话是怎么衔接的?我认为老子行文这里有一个留白,他的内在的逻辑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状态既然已经是孕育成熟的状态,那么最初始是什么状态呢?怎样达到“有物混成”这个状态呢?所以后面的文字是描述最初始的状态,以及孕成的整个过程的一种内在的动机、规律性。
最初始的状态是“寂兮寥兮”,“寂”是什么呢?“寂”是没有声音。“寥”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那么“寂兮寥兮”其实讲的就是大道的本体。“独立不改”,那么这个“独立”表示没有什么能跟她可作为比较,因为万物即有对待,但是大道是独立的。“不改”,谁也无法改变她,谁也无法作用于她,因为她创生了天地万物,万物的级别远远低于它,所以无法改变她。
周行而不殆
大道循环往复无所不至而永不停止。“周”是什么意思?“周”其实是雕刻的雕。雕刻的雕的初文最早就是周,也就是密密麻麻的都是小点点。“周行”表示她是一种扇形一样的运动,同时也周而复始。“不殆”表示永不停止。
那么我们可以跟第4章的“道冲”“渊兮”来相互印证。“道冲”表示大道源源不断而出,“渊”表示有一种回旋的动力。所以“周行而不殆”讲的是大道之体用。“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讲的是大道之本,大道有本体用,是本体用的结合。
可以为天下母
“天下”其实就是包含了天地和万物。“可以为天下母”表示大道的周行而不殆,实际上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本的动因。
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的意思:第一,她还没有姓,有姓表示有母亲生了她,而大道是自本自根的;第二,万物的名,都不足以对她描述。所以只能给她起个字,叫做道。
我们可以看一本书,吾淳先生写的《中国哲学的起源》。他论证“道”是老子的创义。老子是第一个把“道”命名为宇宙万物的最终极的存在,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就是“道生一”的道。
那我们会去想老子为什么用“道”来命名这个最终极的存在呢?现代汉语的道,有一个首脑的“首”和一个走之底。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去看甲骨文和小篆,道上面两个点是头发的意思,下面的“自”是鼻子的意思。我们的脑袋上有头发,中间有鼻子,说明我们对大道的认知,离不开我们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头脑。没有头脑就无法感知大道。
那头脑有什么特征呢?上面有五官七窍,用“自”来取代。脑袋上有五官七窍,起什么作用?第一,为学日益。要去“看”老子写的《老子》。而当我们把五官七窍关闭掉,塞其兑,闭其门,就慢慢的开始对大道有感应。
生命是有无兼备的,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有形的感官去观察有形的、形而下的万物,也就是我们人类用五官七窍去感知形而下。但是一旦“塞其兑闭其门”,把这些有形的通道关闭上,自然慢慢的,我们大脑当中的无形的窍就打开了。实际上我们的头上有很多无形的窍,通过这些窍,形成了对无形世界的感知通道,把感知来的信息传递给大脑无形层面的元神,自然就能解读出其中的信息。
那么在甲骨文的道(衟),是行走的行,中间放一个首。左边是一个“彳chì”,右边是一个“亍chù”,这两个汉字“彳”“亍”之间有个首级的首,这就是古汉语的道(衟)。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要靠大脑去感知大道。有了真知之后,我们就要行于大道。
所以在《老子》当中,道有三个含义:
第三个,就是道路的道,“行于大道”的道。
当然我们对大道有感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就跟大道连接上了,我们的内心和大道之间就有形成了一条道路,这也是我们今后行于大道所要走的道路。这个道路只有你第一个在走,首也有第一个的意思。“有感,斯有通;有通,道乃成。”行于大道最后的终点,就是回到道母的怀抱,也就是28章讲的“复归于无极”。所以老子把“道”命名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遵循了他的命名规则的:有大道感应的原理,有道路的意向,还有“行”于大道的必须。
强为之名曰大
先秦的哲学家,经常用大小来说明道的无限性。这里道表示她无限大,同时还有不断膨胀扩张的意思,同时也引出后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三句话。
那么把老子对大道的命名结合起来,把名和字结合起来,就是大道。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大道没有姓,大道是名和字。
远曰反
我们注意到第二句话的第一个字,紧接着上一句末尾的一个字,这叫做顶针的文法。
大曰逝,大有膨胀的意思,螺旋式的运动,在不断的扩张,扩张了,就会不断的离开。逝是离开的意思。
逝曰远,不断地离开它就会越来越远。
远曰反,远去之后,她还要回来。“反”通“返”,返回的意思。那么,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不就是大道这种螺旋式的运动吗?所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描述了大道的周行的具体的概念。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大道之行和大道之动是不一样的。大道之行是大曰逝,逝曰远;大道之动是远曰反。因为40章讲:反者道之动。
人亦大
那么这四大,紧跟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暗示了在大道之行,大道之动中,产生了天地,产生了万物,也包含万物之灵。
道大:道生出的天地万物,当然她最大。
天大:天覆盖了地球和万物,当然它也大。
地大:地承载了万物,当然它也大。
人亦大:那我们说人为什么大呢?因为在混沌当中,人是万物之灵,唯独人得到了大道的灵气,所以人是可以感应到大道的,还可以为天地之镇。所以说人亦大,人也很大。大,表示他重要。
那么老子应用这种句子的顺序,根据“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句子的先后顺序,暗示的级别依次为:道、天、地、人,同时构建了道天地人巨系统的思想。
而人居其一焉
前面有四大。同时,这里再次强调人为四大之一,不可妄自菲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在《老子》的语言体系中,“人”和“民”是不一样的。
王弼本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王弼的时代、在老子孔子的时代,“王亦大”的确是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在当时根本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一个是生产力低下,没有时间和金钱来学习和修道;一个是典籍是非常珍贵的,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典籍。我们知道,孔子他在鲁国已经很有名了,他还要到周朝去拜访老子、去跟老子学习,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到了现代,完全可以是“人亦大”。为什么?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从宋代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科技的德国海德堡的印刷机发明完之后,再到现代的人人都有手机,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这个手机都可以在文化传统的平台上来学习经典。而这是2500年以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所以,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人亦大”,都可以成为“天地之镇”(《黄帝内经》)。
人怎样才能成为“天地之镇”呢?或者如果按照王弼的版本是“王亦大”,人怎样才能成为王者呢?人怎样才能内圣外王呢?“内圣”指通于大道,“外王”是指能够作用于天地人,参赞天地之化育。所以,在这里老子给出一个非常明确、非常简练、非常精彩的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人法地”,人可以取法于地。地的精神是什么呢?厚德载物;“地法天”,地要从天得到负熵流;“天法道”,天要从道母那里得到负熵流,道母通过“绵”的通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法自然”,那道法自然指的是什么呢?表示道自本自根,自己本来如此,并非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那么也是延续前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样的句法结构,所以就有了“道法自然”这一句名言。
我们知道有万物之自然,有天地之自然,那么道的自然是什么呢?依然还是要回到第4章:“道冲”,大道源源不断而出,始终在创生;“渊兮似万物之宗”,带有一种像回水一样的玄机。
从顶真的文法看,人可以法地,还可以法天,还可以法道,最后还可以法自然。
法,繁体字“灋”,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廌用它的角去除坏人的意思。《说文》: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所以,法,是刑法的意思;也泛指人类所必须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等。后来也可以泛指人类所必须遵从的天地法则等。如《黄帝内经》曰: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那么,在这里,“法”的含义是什么?对人而言,“法”的涵义是什么?当我们不太明白一个具体的名的含义的时候,往往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词组,来展现“法”的内涵。那么它大概有5个意思:
第一、方法:要有具体的实操方法;
第二、取法:要从老师那里取得具体的法于天地的法;
第三、效法:要去模仿、效法、学习、照做;
第四、得法:得心应手,逐渐熟悉、应用、深入、感应、做到;
第五、传法:完全得法之后,能够法于天地,得到天地橐龠往来的玄机,能够得到大道的精信,自然就能传递这种修法的信息。
那么“法”具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彻悟之后的玄机,大道天地生生不息的动因,由此而产生的一种修练所需要遵循的种子信息。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人直立行走,顶天立地,有可能能够得到天地的精神,32章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合于我们的生命。气足了,自然能凝精,自然能化神,那么我们的精神就有了。所以,法于天地,才有资格称之为人,这是《老子》隐含的“人”与“民”的区别。
所以要得到老师传法而修,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法于天地。而从具体的修法看,15章讲“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有动功、静功两种,动静兼修。
那法于天地之后,什么时候取法于道呢?54章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到了“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之后,“有余以奉天下”,就可以修之于乡,帮助家人之外的他人,这就是开始行于大道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大道之行。那么慢慢到最后,自然跟大道母亲的“绵”的通道就彻底打开了,这个时候道母就开始源源不断地给予大道之精、大道之信,这就是法于道。那么到最后法于自然、道法自然,一切都是顺势而为。
所以25章很重要,它包含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么一个顺生万物的主线,还包含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逆返无极这么一条主线,需要我们结合大道篇的第4章、14章、21章,以及结合第6章等等其它章节来展开学习。
【总结】
中心思想:25章是全部“大道篇”4个章节的收尾之作,指出了道体和道用,构思了“道-天-地-人”的巨系统的思想,以及人类怎样架构在“道-天-地-人”巨系统之上来“复归于无极”,是需要法于天地以及法于大道的。
知识点:注意这个“周行”的周。
定位:既有大道顺生万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也有人类逆返无极的具体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