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23期:【希言自然】章

 

e13770eed9da9fcb67b3c9d556ba7b80白话老子》23期:【希言自然】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解说】

希言自然

这个“希”在《老子》出现过多次。比如说,14章“听之不闻名曰希”,41章“大音希声”。所以这个“希”可能跟音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这个言是带有一种听不见的音。当然这里主要是对言来做修饰,表示这个言很少发,希言。

“言”,在《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这两句注解好像还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言”,我们要从老子的语境当中来理解“言”是什么含义。

第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这里,“言”是跟天地有关;17章“太上不知有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从这一点来看,“言”跟圣人管理百姓有关。所以,“言”,在《老子》中不是我们生活当中一般说的话,它表示圣人是用“言”这个工具、这个手段来管理天地、管理百姓。我们在现代政治当中还保留有上古的痕迹,比如说“建言”、“发言”等等。

在解经三原则讲到:“名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文”,也就是,名要在全文当中来定位它的内涵。通过对“言”的全文搜索发现,在第8章有“言善信”;在17章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在本章有“希言自然”,结束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81章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就是“言”往往是跟“信”相伴随。

那么“信”跟什么有关呢?21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精”是“信”的载体。通过以上分析,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深入理解“言-信-精”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章的讲解中,也同样是要用“言-信-精”之间的关系来对23章进行深入地解读。

“希言自然”的“自然”是什么含义呢?通过全文的搜索,我们发现关键的几个地方:17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个“自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大道的自然;64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个“自然”是万物的自然。那么23章讲的“自然”是什么呢?结合上下文,这个“自然”指的是天地的自然,指的是天地本来如此。那么“希言自然”结合上文的分析,表示:圣人要少出言干预天地的运作、万物的自化、社会的运行,这样才能符合于天地的自然、万物的自然,符合于人类社会自然运行的道理。其实“希言自然”讲的是无为;但是无为不等于不干预,在需要的时候还是需要干预的,他仅仅是尽量地少干预。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在这里“故”是什么含义?我们学高中的文言文,经常会给它翻译成“所以”。但是在这里,“所以”并不合适。那么这里的“故”是什么含义呢?其实是“缘故”的意思。表示老子为什么得出一个“希言自然”的结论呢?其原因在于:他是通过对天地规律的返观、对天地现象的观察得出这个结论的。

那么他观察到什么天地现象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什么是“飘风”呢?《说文》:飘,回风也,盘旋而起。“飘风”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回旋的大风。什么是“骤雨”呢?《说文》:骤,马疾步也。实际上就是马快速地敲打地面,形成了一种声音。那么“飘风不终朝”表示:这个非常大的风,刮不了一上午;“骤雨不终日”表示: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天地的现象是自然如此的。当然我们也发现这个是在中原的视角。如果要是在南方,这个骤雨可能会好几个月都不停,是一种非常大的自然灾害。

孰为此者?

天地

为什么会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么一个自然现象呢?天地本来如此。也就是天地自然如此。

天地尚不能久

表示天地具备了那么大的能量,都尚且不能让飘风骤雨持久,也就是飘风不能够持续一上午,骤雨不能够持续一整天。

而况于人乎?

何况我们人类呢?人类怎么能够做到像飘风、像骤雨一样爆发出很大的能量而还能够持久了?显然,我们就能看到老子是从天地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的规律、道理、哲思来反证人类的行为,是不能按照飘风骤雨这样的节奏来做事情的。当然,这里也是明确提示:圣人的“言”是可以在天地之间、在人类社会起到类似于飘风骤雨这样的效果的;但是圣人他也是人,他的能量不可能大于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很显然能理解圣人也是人,也不具备有天地那么大的能量,所以他需要希言。希言合于天地的自然,合于人类社会的自然,也合于他的自然,这样要少消耗他的能量。那么如果多言呢?第5章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面学习了老子的精彩论述之后,对我们的现实就具备了很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是学习经典,无论是工作,还是我们去做一件事情,都要保持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节奏,这样才能长久;如果是飘风骤雨,那么显然是无法持久的。举例:就好像我们在走路,如果是一种慢走、一种散步的节奏,往往可以走得很远。但是如果按照100米冲刺的节奏,可能冲刺个几百米就气喘嘘嘘,就难以为继了。

从事于道者

所以,按照以上的哲思,从事于道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学道、想要修道、想要行道的人,应该保持一种合理的节奏。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但是实际上,分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道者同于道”。那么道是什么样的节奏呢?第6章讲“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修道者要像道母一样“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来做事、来作用于天地。

第二种情况是“德者同于德”。什么是德?德有个标准定义,就是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当然我们还可以加一句“功成弗居”。只要你的思想、品格、观念、实际的行为,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那么你一定是有德之士,甚至你是厚德之士。

第三种情况是“失者同于失”。结合上文,在这里“失”就表示做事情用飘风骤雨的节奏难以持久。有个成语叫“言多必失”,正好合于本章的“希言自然”的内涵。什么叫做“言多”呢?就表示多干预,好像飘风骤雨一样,但是难以持久,必然导致失败。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一段是前面的三句话换了一个说法,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最后就是结束语: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17章有这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我们在前面已经简单地论述过“言-信-精”之间的关系;在《白话老子》第5章、第17章的解读当中,我们解读得更加详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为什么“信不足焉”?就是“多言”。一般可以理解“多言”是政令繁多,偏离了清静无为的要旨,而是“以智治国”。那么从“言-信-精”之间关系来看,“多言”则消耗了大量的“精”,而“精”是“信”的载体。所以“多言”呢,“信”自然不足了,言出而没有起到效果,百姓也就自然不相信了。

实际上,最后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它是跟这一章的开始“希言自然”做了一个首尾呼应。这样,就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章节,也符合解经三原则“句不离章”的解经要旨。

···分享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起名等。

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长手头有大量易学、玄学、心理学、神秘学方面的电子书,有需要者可联系索取(适度收取资料整理费)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23期:【希言自然】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