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22期:【曲則全】章

…分享美好…

 

ce11de0974c67235b8755100463593ae白話老子》22期:【曲則全】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解說】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一章可以給它分成四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六句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則全

曲有不全的意思、局部的意思。我們來講這句話的時候,可以從人和事兩個方面來講。對人來說,曲就是對每個個體,我們要去偏向於每個個體,也就做到了全面的掌握、理解,也就服務了整體。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從外形上來看呢,有高有低,有胖有瘦,有的聰明一點,有的笨一點。對於管理者來說,你就要隨高就低,才能夠做到全面。對事來說,我們要去把握整個事物,把握做事情的方法,掌握一套行業的規則,我們就要去研究好每一個局部,那也就實現了對全部的理解和把握。《易經》有一句話叫做“曲成萬物而不遺”,是對“曲則全”的一個詮釋。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曲則全”實際上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現象,比如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她灌溉了我們中國的很大的面積,實際上從地圖上來看,她就是很多彎彎曲曲的曲線,她流經了全中國的很多地方。實際上並不走一個直線,而正因為她走了曲線,她才能夠全面的灌溉、覆蓋了我們中國的很多領土,灌溉了大量的北方的土地。

在生活當中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很多的老房子,早期蓋的小區可能有七、八層,那個時候沒有電梯,隨着這個小區的住戶年齡的增大,很多老年人在爬這個樓層的時候,就不方便。所以現在有些小區在改造時,要加裝電梯。但是加裝電梯的時候,既要考慮到高層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去損害底層的住戶的利益。否則的話加裝電梯之後,它會讓底層的房子變成這個小區最差的房子。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這第一句話講的是認識事物的方法,把握了局部,也就真正地把握了整體。

枉則直

《易經》有句話講“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當中都有一個蟄伏的階段,當你時候沒有到,水平沒有到,這個時候就要曲就,就要委屈自己,要蟄伏,要學習,要積累,然後才有可能伸直,才有可能施展你的抱負。這一句話講的是每個人的學習成長,必然有個蟄伏的階段。由此來理解人事的變化。

窪則盈

我們怎樣才能學習到東西呢?從自然界的現象是低洼的地方常常有水,由此可以進一步的理解,我們的心態要能放低。當我們還在學習的階段,要懂得把自己放在低處。要懂得低頭,向他人真誠地求教,你才能夠真正的學習到東西,你的內在才能真正的充盈。當然我們還可以理解為,你想要積聚人才,你也必須把自己放低。

敝則新

前面講的是“窪則盈”,你是要向他人學習,但是向他人學習學的是歷代的文化知識,歷代的科學知識,它屬於已有的,屬於是已經存在的、過去的、陳舊的東西,當然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是恆定不變的,還需要我們去繼承掌握,比如優秀的道學;僅僅是學習到傳統的知識、傳統的技能,你還是一個很平庸的人才,必須要從中產生新的東西。不學習傳統,不繼承傳統,你就出不來新的東西。但是如果僅僅滿足於繼承傳統而不出新,不與時俱進,不隨着大道的運化而與時俱進的出來新的東西,我們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真正的去引領時代,就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叫做“敝而新成”。

少則得

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學習呢?一開始要專註在一門的專門技能上,才能有所得。無論是學習專業的技術,還是學習經典,很多人是面面俱到,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正因為他把時間、精力分散在很多方面,所以他就不容易聚焦。不能聚焦在一個地方,就很難實現一個突破。

過去有個木桶理論,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是一個長板,很多長板才能組合成一個木桶。那我們怎樣才能組成一個大的木桶呢?第一,人要多,意味着長板要多。第二,長板要足夠的長,每一個長板越長,這個木桶才能夠做得越大。

實際上我們一開始進入職場,是怎樣呢?我們有專業的分工,去做一個長板。你要把你這塊板做得越長越好,這才是我們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只有你聚焦在一個地方,你才能夠真正地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我們可以說在行業當中,你是第幾名?在全國範圍之內,你能不能列入前一百名?列入前十名?甚至列入前三名。

就好像我講《老子》一樣,我也經常問自己:我作為一個向大眾普及《老子》的專業人士,我在全國範圍之內能不能進入前十名?甚至進入前五名?我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那我就要背得滾瓜爛熟,要去細摳每一個名的前世今生,老子賦予這個名的內涵,還要通讀歷代專家注釋以補充自己的閱歷學歷的不足,等等。還要不斷參悟,把時間和精氣神都聚焦在《老子》上,聚焦,再聚焦。隨着你的聚焦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的這種專業技能就越深。無論是學專業技術,還是學經典,都要做到“少則得”。

當我們學習經典的時候,我們要懂得聚焦在一本經典上。就好像是在牆上打孔,你總有打穿的時候。你若在牆上多個地方打孔,你可能始終打不穿。當我們聚焦在一個點上的時候,我們突破了,就會透過去見到光明。這比喻什麼呢?這比喻你“精通”了!當我們“精”一個東西的時候,遲早能“通”。當我們“通”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通”很多的經典。但即使如此,也可能在很多經典當中,也只是對某一部經典做到了“精專”。

那我們可能會想,誰來把這個長板組合成一個木桶呢?這就是後面講的聖人,或者說領導人。領導人就好像是木桶的粘合劑,也好像是過去木桶的外面的箍,也好像是木桶托的底。聖人就是做領導的,是把大家組合在一起,完成一個更大的事情。

多則惑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什麼都想學一點,實際上樣樣都不能精通。如果我們面面俱到,反而一無是處,就會陷入迷茫。這就是“多則惑”,因此在社會上無法立足。在我們人生最好的時光,你沒有聚焦,你沒有去掌握一個精尖的技能,你沒有去“精”一本經典,蹉跎了歲月,這叫“多則惑”。我是誰?誰是我?我怎樣在社會立足?我要做什麼?

那麼這六句話,在這章當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老子》是帝王之學。那麼帝王之學講的是管理國家,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去把握人心,把握人性,以及去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等方方面面。那這麼多的事務,這麼複雜的人性變化,怎樣以簡馭繁?那麼就需要有辯證的哲思,需要去把握對待、流行、辯證等種種哲思。所以前六句話當中,我們發現有曲與全、枉與直、窪與盈、敝與新、少與得、多與惑等等對待、辯證的統一關係。

當然,我們還可以把前面六句,認為是一個普通人可以適用的成長過程。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好這六句話,那麼就具備了成為管理者的前提條件。但是,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把前面那句話再升華一下,成為一個普世的哲思。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如果你能夠升華一下,把它變成一個普適的哲思,變成萬物一體的哲思,就可以作為認識天下、管理天下的法則,這就是聖人。什麼叫做“一”呢?“一”就是整體,就是看到上面的兩兩相對的辯證統一關係。這個“式”就是範式、法則、規律的意思。

不自見故明

“自見”和“一”有什麼關係呢?“自見”是某個個人、自己。“一”是什麼呢?一是整體、所有人。“不自見”,就是你從所有人的角度來看待某個事物,來看待某個人。

我發現“人的本能”很多。比如說第58章講的“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我就發現人的第一個本能是喜歡看到別人的缺點,而不是看到他的優點;第二個本能是先入之見。往往身邊的人、熟悉的人,當你表達對某個人、某個事情的看法的時候,就構成了你的先入之見,那麼這也是你的自見。當你陷入自見的時候,“自見者不明”。其實我們要注意到,人還有一個本能。當我們每個人去表達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去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某一方面去講。這是人的一個生存本能。

同時,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媒體,會通過大數據來窺探你的喜好。知道你喜歡什麼,推送給你的東西往往就是你想看的,這就形成了信息繭房。這個信息繭房,就讓你作繭自縛,讓你突破不了,你已經形成了一片自我認知的小天地。

以上這些都構成了認知的偏差,不完整,錯誤。這都是自見的不足。

所以“不自見”,就是要否定自見,超脫人的本能,突破我們內心的自我認知的小天地,突破他人給你的信息繭房。你能夠不光傾聽你身邊的人的看法,你喜歡的人的看法想法,你還能夠全面地傾聽,包括你原來認為不對的、錯誤的想法。這樣才能做到心中了了分明,這是對我們自見本能的超脫。所以,我們做到思維上的這種超然、圓融、不偏執,才能夠逐漸修到內明的境界。但凡我們的內心有偏執、有狹隘,我們就很難修到內明的境界。

那麼有了“明”之後呢?後面的幾句話就順理成章了。

不自是故彰

當你明了一切的時候,你一定能做對事情,這叫做“是”,但是你不要自以為是,不自以為是就能彰顯自己的功勞。

不自伐故有功

當我們有了功勞之後呢,人的本能是喜歡誇耀自己的功勞、自己做出的貢獻。但是你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你反而才能做到真正有功。

不自矜故長

當我們有了功勞之後,就會論功行賞,就會被提拔為領導,也就是“長”。但是我們成為領導之後,往往我們會有一種架子、矜持。端的架子放不下來。“矜”是什麼意思?大家看到“矜”有個矛,它的本意就是一個儀仗兵端了一個兵器,像是矛的兵器,他沒有放下來,所以叫做矜持。所以我們北京土話講“你不要端着”。當你端着那個架子的時候,當你擺一個儀式的時候,你就不接地氣,你就不能夠跟你的下屬、跟群眾打成一片。所以當你放下作為領導的架子,跟群眾、跟下屬打成一片,你自然會得到下屬群眾的歡迎,你就能夠真正的作為一個領導,你還能做的長久。

這裡有一個問題,老子的排比句的順序能互換嗎?在第8章曾經指出過,“七小善”的順序是不能互換的,那麼這裡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四個排比句,實際上是領袖,或者說是聖人的成長過程,這個順序是不能互換的。因為這四句是一步步這麼走下來的。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們說不爭的境界都是對聖人而言的。我們去曆數老子八十一章當中講的“不爭”,他的主語基本上都是領導者、侯王、聖人。我們想,你都作為領導者了,你都處於高位了,那你還跟誰爭啊?你還跟下屬去爭功,去爭名,去爭利,這都是不對的,不值得的。當然了,他既然成為聖人,他的境界,他的內心是超脫的,他追求的是什麼呢?他追求的不是人間的功名利祿,他追求的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他要“復歸於朴”,他要“復歸於無極”,所以他不爭人間的東西。

當然聖人的認識也到位,到位在哪裡呢?我們說雖然一個人做成事情,到我們功成事遂的時候,一定是領導者和他下屬,所有人齊心協力的結果,所以必須要把功、名、利、祿最大限度的讓給下屬,你才能得到大家的心悅誠服,你才能夠得到大家的擁護愛戴。那麼,自然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跟你爭這個領導權。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這個“古之所謂”,指的是,這六句話是古人傳下來的,不是老子的原創。因為我們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能看到周朝的所有的典籍、看到秘籍。過去的知識是封鎖的。一般老百姓看不到,一般的小貴族也看不到,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秘籍文字資料是非常珍貴的。那麼《老子》有些章節就引用了古人的名言。

豈虛言哉?

什麼叫做虛言啊?虛言就是不容易落地的、不容易實踐的。但是老子的這六句話,包括前面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些都是很容易落到實處的、很容易實踐的、很容易做到的;也是一看就懂、一聽就會、一學你就能做到的。而且他不是虛言,他是落到了實際。這是老子大徹大悟,看透了人心,悟透了人事變化的規律,參悟透的哲思。

誠全而歸之

的確是全面的照顧到了方方面面。當然我們說老子這句話跟“曲則全”做了個首尾呼應,“曲則全”最後是“誠全而歸之”,所以他一定是能夠成功,大家都向他靠攏,這叫做“歸之”。做到了這六句話,以及後面的四句話,自然就是一個合格的國家領導人、自然就是聖人。他一定能夠帶領人民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守無不固。

【總結】

中心思想:唯有超脫自見本能的,具備有辯證對待的哲思,才能夠真正的從容駕馭人事的變化,成長為合格的領袖。

章續:21章講的是在大道內部,萬物是一體的;而到了22章,講的是形而下的有形世界,也需要在整體上去把握人事物的變化規律。

所以,這一章講的是聖人管理天下的所需要具備的哲思和法則。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22期:【曲則全】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