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22期:【曲则全】章

 

ce11de0974c67235b8755100463593ae白话老子》22期:【曲则全】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解说】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章可以给它分成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

曲有不全的意思、局部的意思。我们来讲这句话的时候,可以从人和事两个方面来讲。对人来说,曲就是对每个个体,我们要去偏向于每个个体,也就做到了全面的掌握、理解,也就服务了整体。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从外形上来看呢,有高有低,有胖有瘦,有的聪明一点,有的笨一点。对于管理者来说,你就要随高就低,才能够做到全面。对事来说,我们要去把握整个事物,把握做事情的方法,掌握一套行业的规则,我们就要去研究好每一个局部,那也就实现了对全部的理解和把握。《易经》有一句话叫做“曲成万物而不遗”,是对“曲则全”的一个诠释。

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曲则全”实际上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现象,比如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灌溉了我们中国的很大的面积,实际上从地图上来看,她就是很多弯弯曲曲的曲线,她流经了全中国的很多地方。实际上并不走一个直线,而正因为她走了曲线,她才能够全面的灌溉、覆盖了我们中国的很多领土,灌溉了大量的北方的土地。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很多的老房子,早期盖的小区可能有七、八层,那个时候没有电梯,随着这个小区的住户年龄的增大,很多老年人在爬这个楼层的时候,就不方便。所以现在有些小区在改造时,要加装电梯。但是加装电梯的时候,既要考虑到高层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去损害底层的住户的利益。否则的话加装电梯之后,它会让底层的房子变成这个小区最差的房子。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这第一句话讲的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把握了局部,也就真正地把握了整体。

枉则直

《易经》有句话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当中都有一个蛰伏的阶段,当你时候没有到,水平没有到,这个时候就要曲就,就要委屈自己,要蛰伏,要学习,要积累,然后才有可能伸直,才有可能施展你的抱负。这一句话讲的是每个人的学习成长,必然有个蛰伏的阶段。由此来理解人事的变化。

洼则盈

我们怎样才能学习到东西呢?从自然界的现象是低洼的地方常常有水,由此可以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心态要能放低。当我们还在学习的阶段,要懂得把自己放在低处。要懂得低头,向他人真诚地求教,你才能够真正的学习到东西,你的内在才能真正的充盈。当然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你想要积聚人才,你也必须把自己放低。

敝则新

前面讲的是“洼则盈”,你是要向他人学习,但是向他人学习学的是历代的文化知识,历代的科学知识,它属于已有的,属于是已经存在的、过去的、陈旧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是恒定不变的,还需要我们去继承掌握,比如优秀的道学;仅仅是学习到传统的知识、传统的技能,你还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才,必须要从中产生新的东西。不学习传统,不继承传统,你就出不来新的东西。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继承传统而不出新,不与时俱进,不随着大道的运化而与时俱进的出来新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真正的去引领时代,就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叫做“敝而新成”。

少则得

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学习呢?一开始要专注在一门的专门技能上,才能有所得。无论是学习专业的技术,还是学习经典,很多人是面面俱到,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正因为他把时间、精力分散在很多方面,所以他就不容易聚焦。不能聚焦在一个地方,就很难实现一个突破。

过去有个木桶理论,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是一个长板,很多长板才能组合成一个木桶。那我们怎样才能组成一个大的木桶呢?第一,人要多,意味着长板要多。第二,长板要足够的长,每一个长板越长,这个木桶才能够做得越大。

实际上我们一开始进入职场,是怎样呢?我们有专业的分工,去做一个长板。你要把你这块板做得越长越好,这才是我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只有你聚焦在一个地方,你才能够真正地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我们可以说在行业当中,你是第几名?在全国范围之内,你能不能列入前一百名?列入前十名?甚至列入前三名。

就好像我讲《老子》一样,我也经常问自己:我作为一个向大众普及《老子》的专业人士,我在全国范围之内能不能进入前十名?甚至进入前五名?我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我就要背得滚瓜烂熟,要去细抠每一个名的前世今生,老子赋予这个名的内涵,还要通读历代专家注释以补充自己的阅历学历的不足,等等。还要不断参悟,把时间和精氣神都聚焦在《老子》上,聚焦,再聚焦。随着你的聚焦的能力越来越强,你的这种专业技能就越深。无论是学专业技术,还是学经典,都要做到“少则得”。

当我们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聚焦在一本经典上。就好像是在墙上打孔,你总有打穿的时候。你若在墙上多个地方打孔,你可能始终打不穿。当我们聚焦在一个点上的时候,我们突破了,就会透过去见到光明。这比喻什么呢?这比喻你“精通”了!当我们“精”一个东西的时候,迟早能“通”。当我们“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通”很多的经典。但即使如此,也可能在很多经典当中,也只是对某一部经典做到了“精专”。

那我们可能会想,谁来把这个长板组合成一个木桶呢?这就是后面讲的圣人,或者说领导人。领导人就好像是木桶的粘合剂,也好像是过去木桶的外面的箍,也好像是木桶托的底。圣人就是做领导的,是把大家组合在一起,完成一个更大的事情。

多则惑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想学一点,实际上样样都不能精通。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反而一无是处,就会陷入迷茫。这就是“多则惑”,因此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在我们人生最好的时光,你没有聚焦,你没有去掌握一个精尖的技能,你没有去“精”一本经典,蹉跎了岁月,这叫“多则惑”。我是谁?谁是我?我怎样在社会立足?我要做什么?

那么这六句话,在这章当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老子》是帝王之学。那么帝王之学讲的是管理国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去把握人心,把握人性,以及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等方方面面。那这么多的事务,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怎样以简驭繁?那么就需要有辩证的哲思,需要去把握对待、流行、辩证等种种哲思。所以前六句话当中,我们发现有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等等对待、辩证的统一关系。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前面六句,认为是一个普通人可以适用的成长过程。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好这六句话,那么就具备了成为管理者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前面那句话再升华一下,成为一个普世的哲思。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如果你能够升华一下,把它变成一个普适的哲思,变成万物一体的哲思,就可以作为认识天下、管理天下的法则,这就是圣人。什么叫做“一”呢?“一”就是整体,就是看到上面的两两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个“式”就是范式、法则、规律的意思。

不自见故明

“自见”和“一”有什么关系呢?“自见”是某个个人、自己。“一”是什么呢?一是整体、所有人。“不自见”,就是你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待某个事物,来看待某个人。

我发现“人的本能”很多。比如说第58章讲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我就发现人的第一个本能是喜欢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不是看到他的优点;第二个本能是先入之见。往往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当你表达对某个人、某个事情的看法的时候,就构成了你的先入之见,那么这也是你的自见。当你陷入自见的时候,“自见者不明”。其实我们要注意到,人还有一个本能。当我们每个人去表达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某一方面去讲。这是人的一个生存本能。

同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媒体,会通过大数据来窥探你的喜好。知道你喜欢什么,推送给你的东西往往就是你想看的,这就形成了信息茧房。这个信息茧房,就让你作茧自缚,让你突破不了,你已经形成了一片自我认知的小天地。

以上这些都构成了认知的偏差,不完整,错误。这都是自见的不足。

所以“不自见”,就是要否定自见,超脱人的本能,突破我们内心的自我认知的小天地,突破他人给你的信息茧房。你能够不光倾听你身边的人的看法,你喜欢的人的看法想法,你还能够全面地倾听,包括你原来认为不对的、错误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了了分明,这是对我们自见本能的超脱。所以,我们做到思维上的这种超然、圆融、不偏执,才能够逐渐修到内明的境界。但凡我们的内心有偏执、有狭隘,我们就很难修到内明的境界。

那么有了“明”之后呢?后面的几句话就顺理成章了。

不自是故彰

当你明了一切的时候,你一定能做对事情,这叫做“是”,但是你不要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是就能彰显自己的功劳。

不自伐故有功

当我们有了功劳之后呢,人的本能是喜欢夸耀自己的功劳、自己做出的贡献。但是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你反而才能做到真正有功。

不自矜故长

当我们有了功劳之后,就会论功行赏,就会被提拔为领导,也就是“长”。但是我们成为领导之后,往往我们会有一种架子、矜持。端的架子放不下来。“矜”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矜”有个矛,它的本意就是一个仪仗兵端了一个兵器,像是矛的兵器,他没有放下来,所以叫做矜持。所以我们北京土话讲“你不要端着”。当你端着那个架子的时候,当你摆一个仪式的时候,你就不接地气,你就不能够跟你的下属、跟群众打成一片。所以当你放下作为领导的架子,跟群众、跟下属打成一片,你自然会得到下属群众的欢迎,你就能够真正的作为一个领导,你还能做的长久。

这里有一个问题,老子的排比句的顺序能互换吗?在第8章曾经指出过,“七小善”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那么这里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四个排比句,实际上是领袖,或者说是圣人的成长过程,这个顺序是不能互换的。因为这四句是一步步这么走下来的。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说不争的境界都是对圣人而言的。我们去历数老子八十一章当中讲的“不争”,他的主语基本上都是领导者、侯王、圣人。我们想,你都作为领导者了,你都处于高位了,那你还跟谁争啊?你还跟下属去争功,去争名,去争利,这都是不对的,不值得的。当然了,他既然成为圣人,他的境界,他的内心是超脱的,他追求的是什么呢?他追求的不是人间的功名利禄,他追求的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他要“复归于朴”,他要“复归于无极”,所以他不争人间的东西。

当然圣人的认识也到位,到位在哪里呢?我们说虽然一个人做成事情,到我们功成事遂的时候,一定是领导者和他下属,所有人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必须要把功、名、利、禄最大限度的让给下属,你才能得到大家的心悦诚服,你才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爱戴。那么,自然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跟你争这个领导权。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这个“古之所谓”,指的是,这六句话是古人传下来的,不是老子的原创。因为我们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能看到周朝的所有的典籍、看到秘籍。过去的知识是封锁的。一般老百姓看不到,一般的小贵族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秘籍文字资料是非常珍贵的。那么《老子》有些章节就引用了古人的名言。

岂虚言哉?

什么叫做虚言啊?虚言就是不容易落地的、不容易实践的。但是老子的这六句话,包括前面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是很容易落到实处的、很容易实践的、很容易做到的;也是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学你就能做到的。而且他不是虚言,他是落到了实际。这是老子大彻大悟,看透了人心,悟透了人事变化的规律,参悟透的哲思。

诚全而归之

的确是全面的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当然我们说老子这句话跟“曲则全”做了个首尾呼应,“曲则全”最后是“诚全而归之”,所以他一定是能够成功,大家都向他靠拢,这叫做“归之”。做到了这六句话,以及后面的四句话,自然就是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自然就是圣人。他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守无不固。

【总结】

中心思想:唯有超脱自见本能的,具备有辩证对待的哲思,才能够真正的从容驾驭人事的变化,成长为合格的领袖。

章续:21章讲的是在大道内部,万物是一体的;而到了22章,讲的是形而下的有形世界,也需要在整体上去把握人事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这一章讲的是圣人管理天下的所需要具备的哲思和法则。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22期:【曲则全】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