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上古天真論》1、養生原則與調養(74)王洪圖

…分享美好…

翻開教材261頁,我們現在講第八章,養生。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採取各種方法,使人體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這就是養生。這個養生的問題,或者說健康長壽的問題,這可是由來已久,甚至於說這是醫學的終極目的。醫學要幹什麼?其實就是研究健康和長壽的問題。防治疾病也是為了健康,也是為了長壽,所以說人類的養生活動是起源很早的。養生作為一個理論,在《內經》裡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養生理論主要是講什麼問題呢?它是要闡述生命衰亡的機理。為什麼人會衰老?甚至要死亡?在研究這個問題。養生的原理,怎麼樣才能養生,以及養生的方法。除了原理、原則之外,還有具體的方法,這都是養生所要研究的內容。《內經》養生的內容很多,散見於多篇,是主要的咱們這教材提到的,比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以及《本神》、《天年》等篇,還有散見於其他篇當中的養生學的思想。

  現在看第一節,《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是《素問》的第一篇文章,把它擺在第一篇,那說明對養生問題的重視。在醫學角度考慮,養生健康長壽的問題,我剛才談到是醫學的最基本的問題,所以在《素問》八十一篇文章當中,第一篇就是寫的《素問.上古天真論》。當然這一篇文章,和王冰在整理《素問》的時候,和王冰的學術思想有關係。王冰是道家,我們在講概論的時候講過,他就重視他那套的養生思想,所以他把《素問》原來的文章,八十一篇的次序他有過一些編排,重新編排,除了注釋之外,他有過重新編排。看來這一篇是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在這一篇裡頭,反映出來有道家的養生思想問題。《上古天真論》的篇名,「上古」也就是遠古,遠古時代。在《內經》上頭,把古代分成遠古、中古和近古,把古代又分成這樣三個階段。遠古,是很古遠的時代。上古,就是遠古時代。「天真」就是先天之真氣,在本篇主要是講的腎氣。「真」我們過去講過,「真」就是真臟之氣,五臟之真氣。在前面我們講過,說是「春天,藏真散於肝;夏季,藏真通於心;長夏,藏真濡於脾;秋,藏真高於肺;冬,藏真藏於腎」。那不都講過「藏真」嗎?這個「真」也是那個「真」。所以「真」本身是講五臟之真氣。而「天真」雖然也包括五臟之真氣,但是具體來講,本篇更主要是講的腎氣,腎臟之真氣。所以這一篇,它是從上古養生的理論作為引子,引出來關於養生學的思想問題,因此,篇名就叫《上古天真論》。這個思想還是從目前看來,強調的養生這個思想還是很先進的,別看是很古老的,其實還是很先進的。我們國家的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就是預防為主,養生作為疾病來說可不也是預防為主?身體健康了,防止疾病了,所以防重於治的思想,從現在看來,它還是先進的,不是落後的,不是陳舊的。
  《上古天真論》,教材上把它分為這樣三段,現在看第一段,也就是261頁那段原文,一共分了三個自然段。這一大段是講養生的原則,我讀一遍這一段:「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逎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一段,第一個自然段不一定要背。我看從「上古聖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到這一段應該把它背下來。這是我們中醫最常說的話,一談養生這是必須要有的話,不單是要很好的理解,我看也應當很好的記熟這段話。說這樣的幾句話我們也說不明白,那你中醫還談什麼養生?你還叫什麼高明的中醫師?所以必須理解得很深,也得記憶得很好,記憶得很好才便於更深入地理解,這個不矛盾。近年有一些年輕學生,有些東西不願意背,說是我們理解,不象你們那樣背死書,最後可好了,背也不會背了,理解也不深了,這更糟了。我也沒主張死背,我主張你要記熟了,同時也要很好的理解,這不矛盾。熟才能生巧,你根本就不熟,怎麼生得巧?說我想用《內經》的理論,《內經》理論是什麼來著?就是想不起來,你還巧得起來嗎?這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認為這不矛盾。
  「昔在黃帝」。「昔」就是以往,很久以前,生活著的黃帝。這「在」是生活著的意思,其實不一定直譯這麼清楚,就是在很久以前的黃帝就是了。我們曾經談過,在開頭講概論的時候就談過,黃帝本來是一個黃帝族,是古代的一個氏族,中華文化的發展,是從黃帝那個時期開始的。但是在歷史上,把黃帝比喻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這就這麼看的,說黃帝是賢明的君主。「生而神靈」。生下來就超常,智力就超常,所以「生而神靈」,生下來的時候智力就超常,那就不是一般的人。「弱而能言」。很弱小的時候就會說話,或者說不當會說話的年齡他就會說話,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能言」說是能言善辯的那個「能言」,語言辯解能力都很好,善於言辭,所以是「弱」。年齡很幼小,就很善於言辭,兩種解釋都可以。因為他「生而神靈」,所以年齡很幼小就善於言辭,那有什麼不可以?所以兩種解釋都可以。一個就是說年齡很幼小,不當會說話的時候他就會說話了,這也是神靈。年齡雖然很幼小,但是辭令很好,已經善於言辭了。「幼而徇齊」。在幼年的時候,考慮問題、辦事就很周到。「徇齊」是周到、全面的意思。「徇」是全面,「齊」是周到,又周到又全面。那就是不單是能言,同時分析問題、考慮問題,是非常全面、非常周到的。「長而敦敏」。長成或者長大,長大的時候就非常「敦敏」。「敦」就是敦厚,「敏」就是聰敏、敏捷,又敦厚又敏捷,這也是非常可貴的品質。敦厚不敏捷也不太好,敏捷很敏捷就是不敦厚,這人也不大受歡迎,所以黃帝長大了,長大就又敦厚又敏捷。「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這一句話,從「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這句話有的醫家曾經提出過質疑,這好象並不是《黃帝內經》里的原話。因為《黃帝內經》這部書通篇基本上,都是以黃帝和臣子們對答的形式寫成的,黃帝既然以對答的形式寫成,那好象等於是語錄這類的組織,黃帝不能說自己寫自己,說我是什麼什麼,這等於是後人補錄的。所以對這幾句話,注家們提出過想法、建議或者說分析,說這幾句話不象是《內經》的原話,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或者是誰在整理的時候加上去的,想介紹一下黃帝,然後再說《黃帝內經》,有這種可能。因為這幾句話和《史記》,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一開頭那幾句話是一致的。《史記》當中不是分本紀、分世家等等的嗎?《黃帝本紀》開頭那幾句話,「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這幾句話和本篇是一致的,所以這幾句話是後人加入《內經》當中的,這個提法還是有可能,或者說有根據,總之在這裡又介紹一下黃帝。
  「逎問於天師曰」。這個「逎」字和這個「乃」字,是意思相同,這是另外一種寫法。「天師」,這裡是指的歧伯,黃帝的老師。有人說「天師」是當時的一種官職,也可以。因為除「天師」之外,《內經》上還有「少師」,說是一種官職。比如假設說那是首府的話,那是副首相,「少」,作這樣一種理解,也可以。但是我們知道「問於天師」,在《內經》裡頭所說「天師」是指的歧伯,黃帝的老師。問歧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他說,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春秋」就是說的年齡,有超過百歲而動作不衰,就是身體不衰老。這身體不衰老,精神其實也不衰老,就是說超過百歲身體還很健康。「今時之人」。聽說古時候是那樣,可是現在的人做不到了,「年半百而動作皆衰」。「半百」就是五十歲,動作就衰了,動作衰了說明形體衰了,整個人體就衰弱了。古時候過百歲都不衰,現在五十歲就開始衰弱了呢?是「時世異耶」。這是時代不同了?時間的關係變化了?「人將失之耶」。還是人自己的過失呢?就如同我們講《本神》那篇講的,「天之罪與,人之過乎」,等於問這樣一個問題。是時代的問題呢?還是人自己的過失呢?「人將失之耶」。「人將失之耶」這句話注家們也提出過,從語言上提出過問題,就是「人將失之耶」,看來應當是作「將人失之耶」。這個「將」是「抑或」的意思,是因為時代的問題呢?還抑或是人自己的過失呢?這從語言上看來「將」在前頭是可以的,因為本篇還有這樣的語言,「將」字就在前面了,提出這樣的問題。當然他這是用一個時間來作個對比,真正地要理解成說古時候人就超過一百歲不衰,到黃帝那時代就半百而衰,那到現在豈不是更加衰得早了?這只是一種比法。是作一種對比的比法來說明某些問題,當然崇古思想,在《內經》通篇里倒是都有。
  下面具體回答這個問題。「歧伯對曰」,說歧伯回答說:「上古之人」,不是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嗎?所以歧伯就回答這個問題,說為什麼這樣啊?那等於說其實並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人們養生的問題,所以才有長壽、才有早衰這樣的區別。下邊是回答這個問題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懂得養生之道,「知」就是懂得,「道」說養生之道。上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那也提得清楚,上古時候也有不懂養生之道的,沒說,懂得養生之道的才能這樣,講得很清楚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法於陰陽」,取法於陰陽,就是說人體自己的養生,和自然陰陽是相一致的。比如春夏秋冬、晝夜晨昏,都有陰陽的變化,人也要取法於自然界的這種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體內的陰陽,根據那樣的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所以叫「法於陰陽」。當然,陰陽所賅者廣,不但是日夜晨昏的問題,還有各個方面的問題,「陰陽者,天地之道」。「和於術數」。「術數」是說養生的方法與技術。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取法於陰陽,同時又符合養生的技術和方法。「和」就是符合,符合養生的方法和技術,也就是他正常地、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法於陰陽」,又「和於術數」。「食飲有節」。飲食有節制。至於飲食怎麼節制,我們前面講了很多了,又不能過飽,又不能過飢,五味要調和,那不都有嗎?酸苦甘辛咸五味要調和,「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以要「飲食有節」,同時還「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有常規。古時候的常規,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儘管現在不見得是,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總是要有常規。說古時候人能夠起居有常,有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規律,生活習慣。再有「不妄作勞」。不是不作勞,不是不勞動,而是「不妄作」,沒有必要的過分的去勞傷,所以「不妄」。「妄」就是妄為、狂熱、亂作,所以說「不妄作勞」,那麼就是勞作當中也不是狂妄的,也是有規定的,也是有節制的。
  「故能形與神俱」。所以古時的人形體很健壯,精神也很飽滿,形神兼備,所以「形與神俱」,這可是中醫養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養生的方法上,要注意到形神兼養。「形」是講形體要鍛煉,要肌肉發達,我們所說的要形體強健,因為形體強健和內臟有關係。「五臟者,身之強也」,「五臟者,中之守也」,還是「身之強也」。而「神」是精神活動問題,智力、精神、情志都在這「神」上。因此人的健康不單形體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得要健康,這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內經》時候,已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真正的所謂的健康的評價,健康評價標準,我看最主要還是這樣兩個方面,精神健康、形體健康。說古時候能夠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等,所以他能夠做到形體強健、精神飽滿,「而盡終其天年」。所以他們能夠達到天賦的壽命,自然的壽命。「天年」,天賦的壽命,也就是自然的壽命,自然所賦予的壽命。人類自然的壽命是多長呢?在古代的人認為是120歲。《內經》的注家們也提到,正常的壽命人應該活到120歲,當然現在的研究不一樣,大體上還差不多,古時候認為人正常的壽命應當是120歲,那就叫天年,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應該是這樣的。「度百歲乃去」。雖然是120歲,也叫百歲,當然還是以百為階段的,所以叫「百歲」。當然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就把那叫「百歲」。活到70歲去逝了,也叫百年之後,甚至活到60歲去逝了,以前壽命短的時候,那也叫百年之後。反正總是它基本數字,是在百歲這個範圍前後,說「度百歲乃去」,那就是正常的壽命度過了,這是說「上古之人」是這樣。
  「今時之人不然也」。因為黃帝問的時候說:「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他說「今時之人不然也」。為什麼呢?「今時之人」不能夠做到這樣呢?「年半百而動作皆衰」呢?就指出了一些生活上的問題、精神上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很多不符合養生之道。說「以酒為漿」,「漿」就是水漿、飲料,把這酒就當水那麼喝。或者叫湯,漿也是湯,我們所喝的湯、喝的水,甚至喝的粥,都可以叫做漿。「以酒為漿」,把這就當水那麼喝,就當粥那麼喝,這是不行的,這就肯定說飲食不節。上面古時候不是「食飲有節」嗎?這是飲酒。是的,其實到如今,飲酒過量所導致的身體不適,乃至疾病,仍然不在少數。特別一些自恃身體好,飲起酒來就更多,當然也有人說是工作需要,工作需要反正對身體不需要,對健康還是不需要,工作需要我們沒辦法,當然作為醫生來說,健康你可不需要。「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前面是講的起居有常。好啦,有些人他沒有常規。他的常規是什麼呢?他的常規就是亂。「妄」就是亂嘛,失去了正常的規律,這是他的日常現象,他不是起居有常,他是以妄為常了,經常的是沒有規律的。再有,還有「醉以入房」,飲醉了酒之後入房,兩性生活而耗腎精、而傷脾胃。醉以入房傷腎精,傷脾胃之氣。「以欲竭其精」。以他的情慾來耗竭真精,特別是腎精,「以耗散其真」。「耗」,這個「耗」通愛好之「好」,意思能愛好之「好」,以他自己的愛好來奪散其真氣,使真氣耗傷了。那就是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慾,控制不住自己的愛好,以自己的愛好來使身體的真氣受到損傷,「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不知道人體應該是非常的尊貴,應該非常珍視自己的健康。人體的健康,就好象拿著盛滿了水的器皿一樣,滿滿的水,人體的精氣在裡邊很充足。但是因為拿起來非常注意,不要亂晃蕩,亂晃蕩精氣就散失了,所以比喻人體要保持健康,就好象拿著盛滿了水的器皿一樣,不要亂晃,免得氣血散失掉。所以他說「不知持滿」,不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就好象裝滿了水的器皿一樣,要小心謹慎的不要灑掉。「不時御神」。教材有注釋,這個「時」作「善」解,不善於統御自己的精神,統攝、駕馭,不善於統攝自己的精神,也就是精神的隨便亂用,思想不知道清靜一些,所以「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這個腦子總是要動,但是該動的動,不該動的地方不能去動,亂動的話會傷人的,精神不能亂,所以說「不時御神」,就不知道統攝自己的精神。「務快其心」。以其心快樂為務。他的任務是什麼?他的任務就是要求自己快樂,沒有別的了。但是要知道,這種快樂是「逆於生樂」。對生命的快樂,生命對於長壽來說,那可是相違逆的。心裡頭看著是高興了,那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吃點這個東西搖搖頭,吃了那個東西捂一捂,看來他高興了,他就為了這高興,其實留下很多的後患。我們現在臨床上,也個別看到一些年輕人,所謂年輕人,也是三十多歲,後悔了,當初我如何如何,現在這點病可是很難根除掉這點不適。「逆於生樂」,從生命的健康來說、生命的快樂來說,那是相違背的。「起居無節」。生活起居沒有規律,沒有節制,我說有些人工作需要,是需要夜裡三兩點睡覺。沒有工作需要,一定要折騰到夜裡三兩點睡覺,我看沒必要。儘管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應該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起居無節」,再加上前面那一些,心神、體力、情慾、飲食,各個方面都不注意,所以「故半百而衰也」。因此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這是說對比。不是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嗎?說為什麼呢?歧伯就作這樣一個概括的回答。這個概括的回答,可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問題,需要認真的去研究、認真的去分析,乃至於在實踐當中來加以實行的事。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上古時代,「聖人」,就是深通養生之道的人。「之教下也」,對於一般的民眾進行教導。「下」是一般的民眾,進行教導的時候,「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都是這樣說,告訴他們要注意,對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皆謂之」,都是這樣告訴他們的。所謂的「有教無類」,不管你是聰明的,還是不聰明的,還是男女老幼,「上古聖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是這樣教導他們,應該如何如何,那就不分你是高低貴賤、尊卑長幼,都得告訴你,應當如何如何養生。我們也應該是這樣,我們現在作為醫生,也應該是不分尊卑長幼的,我們應該宣傳、應該講解,這些養生的道理,當然,自己得首先實行。再有呢?《太素》上的話,這兩句話文字上有點不同,《黃帝內經.太素》是「上古聖人之教也」,這「下」字在下邊了,「下皆為之」,「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太素》是這樣記載的。因此楊上善在注的時候,說「上古聖人」教導別人去實行的話,自己先實行,以身作則,教人行之,自己先行之.所謂「無言之教,勝有言之教」,就是聖人自己以身作則,自己先這樣注意養生,所謂「無言之教」,不用說,這「無言之教,勝有言之教」,讓他們「下皆為之」,上古聖人這麼做了,下邊的人也都「為之」,也都照他這個方法去做了.「為之」是做了,也可以,《太素》這文字跟那個意思並不相左。「之教下也,皆謂之」什麼呢?「虛邪賊風」,是泛指外邪而言。對於外在的致病因素,泛指一切外在的致病因素,特別是六淫邪氣,這個「虛邪賊風」是泛指外界的致病因素,特別是六淫邪氣。對於那些致病因素應該怎麼樣呢?要「避之有時」,應該按時加以迴避,不要去冒觸,冒觸風寒、冒觸疫癧之氣,所以說要「避之有時」。雖然我們過去講過,說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那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正氣存內了,邪氣一般來說不容易侵入,但是還有一方面,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於那種容易引起致病的因素,你要躲避開,不要去冒觸它、不要去觸犯它,盡量不要去觸犯它。儘管有時候避免不了,要到環境里去,你要適當的防護,必要的防護,不能說我正氣存內了,我不在乎了,那不行。所以事情是兩個方面的,這裡強調的是對於那些致病的因素,你要適當的躲避它。
  再有,要「恬惔虛無」。「恬惔虛無」可就是精神心理的修養了。「恬惔」是安靜的意思,「虛無」就是思想上、精神上,要沒有雜念,不能妄想。所謂「恬惔虛無」就是安安靜靜的,情緒上非常平靜,沒有其他的私心雜念這些東西,這是養心神、養精神一個必要的\很重要的方法。這樣的話,外邊可以避免邪氣,內里可以調節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精神調和了,氣血就調和了,精神對氣血的影響非常大。外邊不受外邪侵襲,自己內邊氣血調和。「真氣從之」。這樣的話,人體的正氣,這個「真氣」到這裡也可以理解為正氣。我剛才講了,「真氣」,臟腑之真氣,「真氣從之」,氣血都調和了,「從」就是調和,正氣調和,正氣從順。「精神內守」。精神守於內,因為你「恬惔虛無」了,當然精神守於內了,沒什麼私心雜念,七想八想的,很安靜。所以精神可以守於內,而不耗散於外,沒有「以耗散其真」的意思。「以耗」就可以散其真,「以欲」就可以竭其精。他「恬惔虛無」了,當然精神就不耗散於外。精神守於內,「病安從來」。能夠做到這些,疾病能從哪裡來呢?病從何處可以生呢?
  下面又談到「是以」,所以說要做到「志閑而少欲」。「志」是說的情志,還是思想,心志。「閑」,要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志。「閑」是控制,所謂「門中有木」。好象那個門拴一樣,把自己的情志、把自己的思想,像門拴一樣的給它管住,「門中有木」,門拴,又可以引申為「柵欄」,給它管住了。也就是說,自己要管得住自己的情志,管得住自己的思想,這是自己鍛煉的問題,養生問。,柵欄不也是攔起的嗎?不要讓牛羊亂跑。要必須自己管住自己的情志,說我七想八想,我就願意這麼想,那你非得病不可,終究是要出現毛病。所以「志閑」,同時還要「少欲」慾望要少。人的慾望是沒止境的,你沒止境的慾望、沒止境的去想,從養生角度來說,不對、不利,所以要「少欲」,要限制自己的慾望,不能沒有限度的去追求。然後要「心安而不懼」,心裡非常安靜。因為你做到「志閑少欲」了,所以心裡很安靜、很平靜,就不為外物所懼、不被外物所懼,不被外界的那些事物所干擾。因為「志閑而少欲」了,心裡很安靜,所以對外邊的事物(這「物」是事物),就不能干擾你。如果相反的,你志也不能管得住,慾望也很多,外邊有點什麼事情來,全部受干擾。「懼」是驚懼,情緒上的變化,「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形勞而不倦」的理解,也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說,形體勞累但是不要讓他太疲倦,那就要勞逸有度。一種解釋,說因為前面已經做到「心安而不懼」了,所以儘管形體勞累,他也不疲倦。說是神怡何倦之有,我的心情很安靜、很平淡,因此,儘管是勞累,儘管是勞動,他並不疲倦,這倒也對。說人腦子七想八想的,事情很多,真的要干點活,不用干多久就覺得很疲倦。說思想很專一,沒有更多的七想八想那些事情的干擾,儘管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或者體力勞動也比較大,但是沒感到很疲倦,這個事情也是事實,所以「形勞而不倦」,兩種解釋都可通。
  「氣從以順」。這樣的時候,人體的正氣就從順了。「各從所欲」。人人都能夠滿足他的慾望,「從」就順從、滿足。為什麼都能滿足慾望?因為有個前提,前面「志閑而少欲」,慾望少了,當然就很容易滿足。在那個前提之下,所以人們都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特別是古人,上古之人,能夠做到這樣一點。所以儘管上古之人是那樣一個條件,但是人人都能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每個人的願望,都能夠得到,叫「皆得所願」。你看,下邊就是「從其欲,得所願」。舉例來說,比如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上古之人他是做到這樣一點了,也是在前面「志閑少欲,心安而不懼」這樣一個前提下,才能夠有這些。「美其食」是以其食為美,粗精皆所甘也,粗食、精食都覺得很甜美,叫「美其食」。可不要說專門吃美食,美食家的那個美食和這個意思不一樣,就以其食為美,所謂「粗精皆所甘也」。「任其服」,「服」就是服裝、衣服。「任」,隨便。穿的衣服,不管是好是賴,但是自己覺得很隨便,不是要追求什麼時髦的衣服,追求什麼特殊樣式,他就覺得平常的衣服我穿起來我就很隨便,就行了。「樂其俗」,「俗」就是世俗之間,對於周圍的社會環境,他也感到滿意。其實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永遠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但是從養生這個角度,不能看到什麼都不高興,回來一肚子氣,這是不利的。因此叫「樂其俗」,看到那個世俗世間就這樣,自己覺得也挺快樂,也能適應。當然後來《內經》上還有講,有些時候,你不要學習那些不好的東西就是了,看就看見了,聽就聽見了,但是你就跟沒看見、沒聽見是一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一樣的,但是你不要自己去給自己找氣生,所以要「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沒要互相羨慕,我看到他官大,我老羨慕他,甚至我還老嫉妒他;那個地位高的如看你多自在,八點你才來上班,我夜裡都沒睡覺,假設這麼說,叫「高下不相慕」,各人完成各人的事,自守本位,各守其位,說不相傾慕。「其民故曰朴」。所以古代人能夠做到這樣一點,因此說是很質樸的、是很敦厚的,很質樸、很敦厚,那樣幾點,上面所說這些話,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話,我們作為醫生,作為學中醫的,應該力求按這個精神上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安排自己的養生。
  下面又講到具體的一些情況,所以能夠做到上面那樣了,「其民故曰朴」。因此說「嗜欲不能勞其目」。社會上嗜好,那些慾望,那些不正當的東西,不能勞其目,他連看都不想看,看了之後他也不往心裡去,不效仿那些東西,所以「不能勞其目」,他也不去看,看到他也不想它去,更不要說讓他去做,「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那些淫亂的、不正當的東西,不能迷惑他的心志,不能勾引他去做去,說「淫邪不能惑其心」,他的心志很堅定,不會受到那些不正當的東西去迷惑,也去效仿,也去學去,甚至於也去做去。「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愚」是笨的、不聰明的。「智」是智慧高的。「賢」是很賢德、很高尚。「不肖」是比較差,這水平比較低,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各類人等。他因為他前面那些「聖人之教下也」,那些他都照著去做,儘管人有聰明的,有笨一點的,有的能力強的,有的能力弱的。但是「不肖」就是能力差,就不如別人。「不肖」,「肖」是「如」的意思、像的意思。不如別人,不像別人那麼強,有時候我們說話「不肖子孫」,那不像他爹,不像他祖先那麼好,那壞蛋,有時就這意思。不如,像的意思,「不肖」就這意思,在這裡說就是能力差。都可以做到「不懼於物」。「懼」就是驚動,不受外物所驚動,外邊變化對他們影響不大,他們自己能夠做到恬惔、做到精神內守。「故合於道」。所以說他們符合養生之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嘛,「以其德全不危也」。「德」是道德、是養生,養生之道,他們深通養生之道,對養生之道深有所得,謂之「德」,有所得就謂之「德」。「不危也」,因為他得全了養生之道,所以沒有危害、沒有危險。對生命沒有危害,因此才可以做到「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串講就到這兒。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上古天真論》1、養生原則與調養(74)王洪圖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