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骨骼與穴位的關係(31)王洪圖

…分享美好…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三章,經絡,教材的93頁。經絡這一章的講課我不準備細講,特別是經脈循行,老師講也還靠同學自己記,穴位所在的部位也主要是要自己記,所以不準備細講。或者說,帶著大家學一學,或者指導性的講課。經絡,是藏象學說的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它具體相對的獨立性,自己又可以稱為體系,所以很多的著作都把經絡單列一章。經絡的這個理論又是中醫的一大特色,現在全世界很多的地方,特別是中國很多的地方,都在研究經絡,特別是大家比較公認經絡存在的前提下,在那探討經絡的實質。實質是什麼?希望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去研究它,去發現它。但是直到目前為止,真的經絡是什麼,還沒有發現。換句話說,現在的科技手段,和現在人們的科學能力還沒有達到,用現在的觀點來證實經絡的實質問題。但是經絡在我們《內經》時候,它已經認識到,或者認識得相當深入,是把它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儘管說經絡應當是有其實質,肯定有其實質。但是我們認為,同樣和藏象一樣,它重點的是講它的功能問題。如果重點在於功能上,那麼過分地強調它的實質,要找出它的具體東西來,特別是要從解剖的這個思路來研究,當然是有很多的困難。所以,很多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的地方,在那花很大的力氣,花很大的經費,花很多的時間,在研究它的實質問題。

   經絡,可以說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教材上介紹了,經脈有正經和奇經的區別。正經,就是十二經,手足三陰三陽共十二經。奇經,就是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奇經八脈。正經是直接和臟腑相聯絡,或者相絡屬,十二經直接和十二臟腑相絡屬,屬於某一臟,而絡於相表裡的那一臟腑。比如說手太陰肺經屬肺,而絡屬陽明大腸。手陽明大腸屬大腸,而絡手太陰肺,這叫絡屬。這是相互絡屬,有表裡、陰陽這種關係。奇經,不直接和臟腑相絡屬,也不具備表裡陰陽的關係,所以叫做奇經。絡呢?有別絡,又叫做大絡。絡脈有別絡,又叫大絡。還有絡脈,就是相對不是大絡,有絡脈。還有孫絡,孫絡就更小了。一般地說,經脈的部位深,絡脈的部位淺,孫絡的部位最淺,所以看著赤色,血脈充斥,顏色發赤,那個多半都屬於孫絡。我們針刺出血的時候,多半是刺的孫絡,當然有時候刺的絡脈,刺經脈出血的時候就很少了,針刺刺是經脈,但是刺出血的時候,一般不是刺在經脈上,而是刺在絡脈上,或者是孫絡上。 

  我們教材選了《內經》當中有關經絡的若干篇,主要是討論了經脈和絡脈的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和病證,主要是選擇了這樣一些內容。經和絡共同的功能是什麼?行氣血而通陰陽。就是運行氣血,交通陰陽,溝通表裡內外。表裡內外就包括臟腑、四肢,乃至肌肉、皮膚、毫毛。也就是說,把人體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的整體。既有運行氣血,營養全身,保持全身的營養的問題。又有聯絡周身的功能,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的整體,這是它們的共同功能。但是呢?正經、奇經、絡脈共同功能是有了,之間還是有區別。區別是什麼呢?有一個比喻。比喻說,正經如同大地之江河,奇經八脈尤如湖泊。江河滿溢,水儲存到湖泊,江河水不足,湖泊之水又可以補充江河。所以奇經八脈在經脈當中,有一種調和氣血的作用,調解氣血的作用。當然,由於絡脈和經脈的分布不同,所以它們的功能,它們所主治的部位,所負責的人體的部位也是不一樣的。這是經脈、經絡它們的部位特點,經脈部位深,絡脈部位淺,它們的功能特點,正經、奇經,以及絡脈,功能上各有各的特點。當然,絡脈就如同網路,經脈就如同大的主幹,絡脈就是分支,孫脈就是更細小的分枝,它是一種樹狀的結構。像樹狀,有樹根,有樹榦,有樹枝,有樹葉,越來越細。所謂樹狀結構,是一個立體的樹狀結構,因為全身表裡內外都有。咱們教材上還提到了,《內經》關於經絡論述的主要篇章,又提出了一些篇,供各位在自學的時候可以參考,可以閱讀,在研究經絡的問題的時候,《內經》也是個重要的依據。當然,我們這列出的是主要的篇章,涉及到經絡的問題的還有很多篇章都有所涉及,但是,是以這幾篇作為主要的。
   我剛才說了,這一章我們學習是指導性的,有的篇我就講得稍微詳細一點,有的篇就可以提一提,甚至於不講,採取這種方式。第一篇我要粗略地講一下,我們教材選的這個第一節,是《素問.骨空論》,教材的93頁。骨空,骨,就是骨骼;空,就是穴位,就是孔,空就是孔,孔就是穴。骨空,就是研究骨骼和穴位的關係。換句話說,人身的穴位,都是在骨骼之間,骨位上有孔穴之處,或者骨與骨之間相連接的那個空隙,孔就是空隙。真到肌肉上,也是肌肉的縫隙,所以叫分肉,分肉的縫隙。要不怎麼叫孔、叫穴、叫空呢?但是這種空,雖然是肉與肉之間,骨與骨之間,甚至於每一根骨上的空穴處、空處,但它是氣血遊行出入之處,或者說,神氣遊行出入之處,這個孔穴不單是直接屬於經絡,直接屬於經脈,同時它還是相互聯繫的,穴位與穴位之間相互聯繫。人體內有不同的穴位,穴位在人體之間有很多的聯繫,同時,又和人體內外相互交通,人體和自然界相互交通,不單是口鼻而已。全身的三百六十五穴,《內經》叫三百六十五節,那叫節。肉與肉之間,骨與骨之間,關節之間,這不都叫節嗎?三百六十五節,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都和自然界相聯繫,神氣遊行出入,有出有入,這是相聯繫的,腧穴就有這樣的功能。不然的話,我們針刺一個穴位,不可能治療全身的病。經常有這種情況,頭上有病針刺腳上的穴位,左邊有病針刺右邊的穴位,臟腑之病也從四肢上取穴治療。它全身都是相互通的,氣血遊行出入,從那穴位它具備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在穴位上採取治療,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同時人和自然的聯繫也是,腧穴也在那裡起著重要的交通的作用。所以骨空實際上就是研究這些骨骼之間的一些穴位問題,骨骼上的孔穴問題,有的骨本身就帶有孔穴,有的骨是骨骼跟骨骼之間有腧穴,這一篇我們教材還是全選了。
  第一段,這一段是講風從外入的病證,以及針刺取穴法。針刺的時候取穴,怎麼取穴,還有個方法問題。當然,其實這裡僅是舉例而言。我剛才說了,人身三百六十五節,每一節都講怎麼取穴,《內經》里沒講全,但是它舉了很多的例子,那個穴應該這樣取法,所以有取穴方法問題。當然,我這裡說,三百六十五,《內經》說得很清楚,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節,也就是三百六十五穴。但是你可得記住,現在的《靈樞》、《素問》,數來數去,不正好是那些數。但是從理論上是三百六十五節。為什麼呢?人和自然是統一的,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它是天人相應的觀點下來的。當然,後來又發現了很多的穴位,很多的腧穴。《內經》時代其實已經有阿是穴了,《內經》時代沒有這個詞,已經有這個穴了,它是叫做「以痛為腧」。腧就是疏穴,因為它疏通氣血,所以叫做腧,以痛為腧,哪兒有病,哪兒就是腧。一按那兒痛,那兒疼,好!有的時候就針刺那。不是所有的時候哪兒痛就針刺哪,要是所有的時候哪痛針刺哪,那不要講經絡,講腧穴了。有的時候他就是這個部位痛,那就針刺這部位,這種情況那也叫穴了。《內經》時候說「以痛為腧」,後人說那叫「阿是穴」。因為這「阿」是那麼一疼,這「阿是」是一種象聲詞,病人疼的意思,一按這兒他就疼,他就發出聲音來,是這麼一種穴位。還有,其實在《內經》當中,也有一些穴位,叫經外奇穴,它不在經脈上,在經脈之外。經外奇穴就不在這三百六十五節,三百六十五穴之內。經外奇穴,是經絡之外的穴位,有的腧穴叫經外奇穴,有的叫阿是穴,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不少的,特別是近幾十年又發現安眠穴,用來睡覺的,有安眠,有安1,有安2,又有闌尾穴,說是足三里下多長的位置上,接近於豐隆,那有個闌尾穴,治闌尾的,很多這樣的穴位。所以人們在醫療實踐當中,又發現人體的某些特定的部位。那個腧穴在針刺,在按摩的時候,可以治療某些特殊的相應的疾病。所以關於穴位的問題,從理論是三百六十五節,現實醫治實踐過程當中,除了十二正經的三百六十五穴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發現,這一段我先讀一遍。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炙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上,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音:遼)與痛上,八髎在腰凥(音:局)分間,(一會再講,在腰凥分間);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風者百病之始」,這在《內經》理論裡面提過很多次,有時候「風為百病之長」,有時候「風為百病之始」。就是外淫之病,風邪為主,所以又叫風為六淫之長。風邪侵入人體,不單它自己侵入人體,其它的邪氣侵入人體,也往往藉助於風邪,所以風邪常和其它的邪氣相雜為病,相結合,相兼,相雜為病。因為風是屬陽,其性動,無孔不入,所以其它的邪氣侵犯人體,往往藉助於風邪,所以作為六淫之病,外感之病而言,風為百病之始。你看,有風熱,有風寒,有風濕,風燥也有,它和其它的邪氣往往相合而侵入人體,而其餘的邪氣也有相兼的,就只有風,幾乎六氣都可以兼,全可以相雜,而且風邪致病,速度很快,所以叫風為百病之始。風邪侵入人體,速度很快,變化很多,為六淫之首,就這個意義上講,所以風為百病之始也。以針治奈何?那麼風邪侵入人體,或者說外邪侵入人體,用針刺治療,應該怎麼樣治呢?歧伯回答說:「風從外入」。外邪不是我們所說的內風,肝風內動,不是這個,風從外入,外邪致病。「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風邪侵入人體,人體可以振寒,戰慄,戰慄而寒,戰是振顫,振是振顫,冷得哆嗦,振寒。為什麼呢?邪氣從外而入,影響人的衛氣,首先傷的人的衛氣。衛氣受傷,不能正常濕煦人體,不能正常運行了。肥腠理,司開合,不能濕煦人體,不能發揮衛氣的正常濕煦作用,所以這個人振寒,怕冷,汗出頭痛。風為陽邪,其性開泄,使腠理疏鬆,所以容易汗出。頭痛,是太陽經之病,太陽經行於頭,足太陽膀胱經行於頭,所以外感病容易頭痛。因為太陽主一身之表,要不叫太陽嗎?足太陽膀胱經是人身最大的陽氣的經脈。所以太陽,太你看,太陽又叫巨陽,它陽氣最盛,看來主要是衛氣,在裡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衛氣有衛外的作用,外邪侵入人體,首先是傷人之表,所以首先傷及太陽。太陽經的循行部位,在頭,在背,然後下到下肢的外側,乃至於足小趾端。因此,風邪侵犯太陽,出現汗出,頭痛,身重而惡寒,身體沉重。其實還沒說呢,身體沉重也可以身體疼痛,經脈不通了,氣血不流通了,所以肢體就沉重,或者是疼痛,就怕冷,那是受了外感病的常見癥狀。常見什麼癥狀?惡汗,汗出,頭痛,當然風邪是有汗出,也有頭痛,惡寒,但是一般沒有汗出。
  風為陽邪,「治在風府」。所以這時候以針治之奈何?應該針刺風府。風府屬於督脈穴,正中間的,後邊入髮際一寸,這是風府。兩側,那是少陽經的了,叫風池。治風府,目的在於調其陰陽,調陰陽是調營衛,使其營衛調和,衛氣運行通暢,這樣的話風邪就好了。它又說:「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風邪侵入人體,一般的是有餘之證,但是也有正氣不足,或者有的人是明顯的正氣虛,受了風邪,所以它有側重點,不足則補,有餘則瀉。你要就邪氣而言,它是實邪,是實證,應該瀉。但是對於人來說,有的雖然感受的是風邪,但是有的人是正氣虛為主,所以它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這個是針刺的補瀉方法。當然針刺這個理論對用藥同樣適用,有餘則瀉,不足則補。這是最常見的,或者一般的外感風邪,都有這類的癥狀。又說大風,大風無非是說風很大,風邪很嚴重。這個大風因為在《內經》裡面,還有別的大風,別的大風有的說是那個麻風病,它也叫大風。這個大風,就是說比一般風邪要更嚴重的風,不是另外那種大風,大麻風,它也叫大風。這個大風看來就是指的,比一般的外感風邪要嚴重的那個風邪,但還是風邪。「頸項痛」。風邪侵犯人體,出現了頸項的疼痛,頸項還是足太陽膀胱經所過,所以學《傷寒》有「項背強几几」。項和背都是膀胱經所過,所以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還可以針刺風府穴來散其風。風府在項,其實在哪呢?風府在上椎,上椎是指的大椎上邊一點,在椎上,上椎就是椎上,大椎穴上面一點。剛才我說了,入髮際一寸,大椎穴。知道嗎?頸部頸下邊那個最高突起的那個部位,下邊那叫大椎穴。在我們中醫傳統理論,把那個大椎叫做一椎,那叫第一椎,和現在解剖學的那個第幾頸椎,那個演算法不一樣。大椎上邊那個叫做一椎。因為將來咱們在學習針灸,學習穴位的時候,它是以那為定點,那為第一椎。因為將來很多穴位,就是以大椎穴為準了,那是第一椎。旁邊還有兩排,督脈經在正中間,督脈旁外還有兩排穴位,它都是以那個為標準。那兩排一共四行穴,在後背,膀胱經一共有四行,左邊兩行,右邊兩行,那麼順序怎麼排的呢?哪在上,上下差多少,都是以那第一椎為點,然後一椎,二椎,三椎往下數的,所以先把大椎定下來。風府是在大椎之上,入髮際一寸,所以風府在上椎,這是指的大風頸項痛,刺風府。
  下面,「大汗風出,炙譩譆」。這個看來是表虛,表虛證。針刺固然有補瀉,但是灸必然是溫性,溫熱的,有風,有寒,適合用灸法。所以這個虛,而且有寒,看來這裡頭有灸法有補氣的作用。這個風邪也比較重,這個人汗出很多,不是一般的汗,要灸譩譆穴。譩譆穴是膀胱經的了。我剛才說了,要以大椎定下來,大椎是第一,然後兩旁都是膀胱經的穴,一邊有兩排。那麼第一行呢?我記得,跟那大椎相平的是大杼。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膽細推尋。譩譆不是裡面第一排,是靠外邊,就是說不是離那個一寸半,是三寸的位置上,第二排,膀胱經的第二排穴,二三附分魄戶當,四椎膏肓神堂五,六譩譆七膈關防,這個譩譆是在六椎旁,那是譩譆穴,也屬於膀胱經的,灸這譩譆穴。譩譆穴怎麼取呢?它說「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在第六椎旁旁開三寸,離督脈正中間是三寸,在俠脊旁三寸所。怎麼找的呢?在俠脊旁三寸所好找了。怎麼取呢?去找到這個三寸,好找。量出三寸來,一般說三橫指可以作為三寸左右,還可以有其它取穴方法,就是厭之。厭之就是拿手按之,按著這個後背,六椎旁。我剛才說了這個椎,不是現在解剖學那個椎,是我們過去數法那個椎,按那個位置上,六椎旁這位置上。因為怕你找不準,令病人呼譩譆,你摸到這兒之後,告訴病人你喊譩譆。病人說「譩譆、譩譆」。你手上感覺出來了,顫動,這就是譩譆,它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你手上感覺了,有那譩譆譩譆在那顫動,顫動那地方就是譩譆穴,這是一種取穴方法,不是聽診,而是觸診,拿手觸摸,觸摸這地方來找這穴位。這不我剛才談到了這個除了外風,從外入的病證之外,還有取穴方法,這就是取穴方法,譩譆也就是膀胱經的穴位,膀胱主一身之表,所以這幾個穴都是膀胱經的穴。只有這風府,風府是督脈穴,督脈是總督一身之陽,所以陽氣也就是衛氣不足才受外風,所以刺風府,下邊的幾個穴,那個譩譆是膀胱經的穴。
  又說「從風憎風,刺眉頭」。「從」就是隨從,隨之而受。刺眉頭,眉頭,兩眉頭的穴位,那是攢竹穴,刺眉頭,眉頭是攢竹穴。「憎風」也是惡風,因為受到風邪就惡風,表疏了,肌表疏鬆了,所以怕風,所以刺眉頭的攢竹穴。「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失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落枕,睡一夜起來之後脖子怎麼動都疼,落枕。失枕取什麼穴呢?取肩上橫骨間肩井穴。取肩井穴,肩井在肩上中間那個地方,從頸部到肩頭的中間那個地方,肩井。肩井一般的不應該深刺,深刺的話,有時影響到肺尖,所以肩忌深刺。「折使揄臂」,。這個「揄」,就是「垂」的意思,下垂。這是說取穴,取什麼地方?手臂下垂,再把肘屈起來,這是使臂下垂,再折,再把臂折起來。折起來怎麼樣呢?說「齊肘正」,肘尖相對正的這個地方。灸脊中,這個時候再灸,灸你對的這個地方,從這下來,在這個地方灸,灸脊背這個地方。這相當於什麼位置呢?相當於腰上的陽關穴,腰陽關。這個陽關,不要腰上,相當於腰陽關穴。折,就是屈折,垂臂之後再屈折,屈折和肘尖相對的那個地方,與肘尖相對的那個地方,那就灸,這個地方是陽關穴,相當於陽關穴。「眇絡季脅」。「眇」,也就是軟肋。季脅,也是軟肋這個位置。眇絡季脅,也就是軟肋這個地方,肋下。「引少腹而脹痛」。說這個地方疼痛,脅下到少腹之間牽引而疼痛,而痛脹,又痛又脹,也是要刺譩譆。這還不是受風邪引起的,由於風邪引起的軟肋到小腹的脹痛,應該是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腰疼不能轉動,「急引陰卵」。急引陰卵就是陰囊睾丸抽縮,拘急疼痛。急引,拘急牽引,腰痛了還牽引了睾丸,陰囊這個部位,陰卵指的是睾丸。這個時候治什麼呢?「刺八髎與痛上」。可以刺腰痛這個部位,也可以刺八髎穴,八髎穴同樣是膀胱經的穴,左邊有四個,右邊有四個,上、次、中、下,一邊有四個,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有八個穴位,所以刺八髎以及腰痛的部位上。它說八髎在哪呢?八髎在腰凥分間。有的本子就寫成腰尻。實際上我們看王冰的本子,還要看其它的幾個本子呢?它是凥,差不多。這出了點頭,這是個九,這是個幾,這個「尻」就是尾骨尖,尾骨之尖,尾尖,那個叫做尻,骶骨尖,那叫尻。這個凥,發音是ju上聲,這個就是(居)音,凥者處也,這個凥指的是臀部那個位置,泛指臀部那個位置。八髎這個穴剛才我已經說了,是在下部的膀胱經的。在哪呢?它是說在腰凥分間,從腰到臀部中間這個位置上,那個尻就是尾骨尖的這個位置,《內經》這個尻字,就說八髎的位置是在那兒。
  「鼠瘺寒熱」。鼠瘺,「瘺」就是瘺管,現在這個病不多了,以前常有的,淋巴結核病長久不愈,最後成了瘺管。現在瘺有,肛瘺還多,肛瘺還不少。淋巴那個瘺管,現在相對來說已經比較少了,特別是過去,結核病,淋巴結核完了成個瘺管,這個還是過去的時候。建國以來衛生條件改善,結核病已經很少,但是還有,近年由於衛生不注意,又有一些發生。但是瘺,剛才我說的,這個淋巴結核那瘺少了一些了。痔瘡沒治好,成肛瘺了,它也叫瘺,寒熱,發熱惡寒。那麼這些病怎麼治療呢?「還刺寒府」。應該回過頭來刺寒府。寒府在哪兒呢?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就是在膝蓋外邊這個地方,這個是在膝陽關。剛才不是有個腰陽關嗎?這是個膝陽關,在膝蓋上邊一點。下面又說,取膝上外者,取膝上外這個穴位,它把後邊叫外了。前為陰,後為陽,腹為陰,背為陽。膝外邊是哪?是說的委中穴,腘窩那個地方。取膝上外者使之拜,那就是古時候那麼一抱拳,一鞠躬,一敬禮,這不是跪拜?這樣一彎腰,這腘窩就突出來了,這是委中穴。取委中怎麼取法?取委中應當使之拜,一抱拳,一彎腰,一彎腰腿就綳起來了,不能屈著膝彎腰,這不成,一般人不這麼彎,這是取穴方法。「取足心者使之跪」。你比如說想取足心的湧泉穴,這怎麼取法?使之跪。他跪下之後,兩腳就這樣窩起來了,這湧泉穴就出來了,同樣是指的取穴的方法。但是這段呢?重點是說的外風侵入人體之後出現的癥狀,常規的一些取穴,常規的一些穴位和取穴的方法,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94頁和95頁那樣一大段,兩個自然段,這一大段是講的沖脈、任脈、督脈。沖、任、督脈循行,它是怎麼分布,怎麼走行的,沖、任、督脈循行及其病證,沖脈有什麼病,督脈常見什麼病,任脈常有些什麼病,常見的病證。所以這一段如果命個題的話,是沖、任、督脈循行及其病證。我現在讀一遍:「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這個「俠」應該寫成提手旁的那個「挾」。但是《內經》過去寫,我們現在要寫就寫手的「挾」,單立人就成俠客的「俠」了。但是在過去,在《內經》時代,它就是寫這個字,就是「俠」,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婦子帶下瘕聚」。這個任脈的循行和病證就這麼幾句,《內經》裡面別的地方還有一點記載,都不多。沖、任、督脈寫得不細,所以後來李時珍才寫了《七經八脈考》,還有一些前世的醫學家也研究過奇經八脈循行的問題,《內經》寫得非常概括。下面看:「沖脈為病,逆氣里急」。沖脈為病,沖脈這句話說的是病證,常見的是逆氣里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病證的特點是脊強反折。下面又講了經脈的循行問題,「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上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至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你看,這段講的是經脈的循行,從哪到哪,有什麼分支,講的督脈。「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行(音:航)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踝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後邊最後又有一些定的名稱,什麼部位叫什麼,它又定出這樣一些名稱。這是古代的解剖名稱,這幾個名稱確實不是太好記,也沒別的說的,就這麼定的。但是這段它講的沖脈、督脈、任脈的循行,還是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把它這麼讀了一遍。但是剛才我也說了,《內經》關於奇經的問題,循行的部位記載的是比較概括,不是很細緻,所以後世醫學家對它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在這裡我們就不再仔細地去講這個原文了,就看看教材的[理論闡釋]。這[理論闡釋]我們老師已經把這個問題給大家做了個總結,除了本篇之外,參考《靈樞》其它篇章,關於沖、任、督三脈的起始問題,以及三脈的循行問題和分布問題,咱們老師已經做了一些總結,提供給大家。起始問題,咱們這篇談到了,你看,「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這沖脈呢?這篇沒有提起在哪。但是後世研究這三個經脈,沖、任、督三脈叫一源而三歧,同起於一處,而分出三條經脈。這一源在哪兒呢?《內經》的記載上都不完全一致。有的說起於胞中,胞中是女子胞。男子是哪兒呢?說男子在精室,藏精的精室。又有的地方解釋說起於腎下,反正胞也是在腎下。至於督脈,本篇九十五頁第二行,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骨中央就是橫骨的中央,這個地方是說,起是說出來,並不是根本的起源。是說從那個胞宮,胞中出來,然後出到骨中央,所以這三個經脈總的一句話,叫一源而三歧。我們教材當中對這個作了總結,這是關於它的起源問題。起源問題呢?你看咱們這個[理論闡釋]第一段,關於這個起始問題已經談到了,胞,男女各不同,在女子指胞宮,在男子指精室。由於胞宮和精室是男女藏精之所,又是構成新生命原始物質的發源地,其氣通於腎,故為沖任督三脈的起始之處,這是研究的結果,認為是在胞中。第二點呢?是論了循行。沖任督脈的循行問題。教材上提到,三脈的循行的問題的記載,除本篇外,還散見於《靈樞》經的《動輸》篇,《逆順肥瘦》篇,以及《經脈》篇,把它列出來了。咱們教材把它列出來了,說《經脈》是怎麼記載的,《逆順肥瘦》是怎麼記載的,《動輸》是怎麼記載的。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骨骼與穴位的關係(31)王洪圖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