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骨骼与穴位的关系(31)王洪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经络,教材的93页。经络这一章的讲课我不准备细讲,特别是经脉循行,老师讲也还靠同学自己记,穴位所在的部位也主要是要自己记,所以不准备细讲。或者说,带着大家学一学,或者指导性的讲课。经络,是藏象学说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它具体相对的独立性,自己又可以称为体系,所以很多的著作都把经络单列一章。经络的这个理论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现在全世界很多的地方,特别是中国很多的地方,都在研究经络,特别是大家比较公认经络存在的前提下,在那探讨经络的实质。实质是什么?希望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研究它,去发现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真的经络是什么,还没有发现。换句话说,现在的科技手段,和现在人们的科学能力还没有达到,用现在的观点来证实经络的实质问题。但是经络在我们《内经》时候,它已经认识到,或者认识得相当深入,是把它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说经络应当是有其实质,肯定有其实质。但是我们认为,同样和藏象一样,它重点的是讲它的功能问题。如果重点在于功能上,那么过分地强调它的实质,要找出它的具体东西来,特别是要从解剖的这个思路来研究,当然是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很多的国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的地方,在那花很大的力气,花很大的经费,花很多的时间,在研究它的实质问题。

   经络,可以说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教材上介绍了,经脉有正经和奇经的区别。正经,就是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奇经,就是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奇经八脉。正经是直接和脏腑相联络,或者相络属,十二经直接和十二脏腑相络属,属于某一脏,而络于相表里的那一脏腑。比如说手太阴肺经属肺,而络属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属大肠,而络手太阴肺,这叫络属。这是相互络属,有表里、阴阳这种关系。奇经,不直接和脏腑相络属,也不具备表里阴阳的关系,所以叫做奇经。络呢?有别络,又叫做大络。络脉有别络,又叫大络。还有络脉,就是相对不是大络,有络脉。还有孙络,孙络就更小了。一般地说,经脉的部位深,络脉的部位浅,孙络的部位最浅,所以看着赤色,血脉充斥,颜色发赤,那个多半都属于孙络。我们针刺出血的时候,多半是刺的孙络,当然有时候刺的络脉,刺经脉出血的时候就很少了,针刺刺是经脉,但是刺出血的时候,一般不是刺在经脉上,而是刺在络脉上,或者是孙络上。 

  我们教材选了《内经》当中有关经络的若干篇,主要是讨论了经脉和络脉的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和病证,主要是选择了这样一些内容。经和络共同的功能是什么?行气血而通阴阳。就是运行气血,交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表里内外就包括脏腑、四肢,乃至肌肉、皮肤、毫毛。也就是说,把人体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既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保持全身的营养的问题。又有联络周身的功能,使全身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的整体,这是它们的共同功能。但是呢?正经、奇经、络脉共同功能是有了,之间还是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呢?有一个比喻。比喻说,正经如同大地之江河,奇经八脉尤如湖泊。江河满溢,水储存到湖泊,江河水不足,湖泊之水又可以补充江河。所以奇经八脉在经脉当中,有一种调和气血的作用,调解气血的作用。当然,由于络脉和经脉的分布不同,所以它们的功能,它们所主治的部位,所负责的人体的部位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经脉、经络它们的部位特点,经脉部位深,络脉部位浅,它们的功能特点,正经、奇经,以及络脉,功能上各有各的特点。当然,络脉就如同网络,经脉就如同大的主干,络脉就是分支,孙脉就是更细小的分枝,它是一种树状的结构。像树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越来越细。所谓树状结构,是一个立体的树状结构,因为全身表里内外都有。咱们教材上还提到了,《内经》关于经络论述的主要篇章,又提出了一些篇,供各位在自学的时候可以参考,可以阅读,在研究经络的问题的时候,《内经》也是个重要的依据。当然,我们这列出的是主要的篇章,涉及到经络的问题的还有很多篇章都有所涉及,但是,是以这几篇作为主要的。
   我刚才说了,这一章我们学习是指导性的,有的篇我就讲得稍微详细一点,有的篇就可以提一提,甚至于不讲,采取这种方式。第一篇我要粗略地讲一下,我们教材选的这个第一节,是《素问.骨空论》,教材的93页。骨空,骨,就是骨骼;空,就是穴位,就是孔,空就是孔,孔就是穴。骨空,就是研究骨骼和穴位的关系。换句话说,人身的穴位,都是在骨骼之间,骨位上有孔穴之处,或者骨与骨之间相连接的那个空隙,孔就是空隙。真到肌肉上,也是肌肉的缝隙,所以叫分肉,分肉的缝隙。要不怎么叫孔、叫穴、叫空呢?但是这种空,虽然是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甚至于每一根骨上的空穴处、空处,但它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或者说,神气游行出入之处,这个孔穴不单是直接属于经络,直接属于经脉,同时它还是相互联系的,穴位与穴位之间相互联系。人体内有不同的穴位,穴位在人体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同时,又和人体内外相互交通,人体和自然界相互交通,不单是口鼻而已。全身的三百六十五穴,《内经》叫三百六十五节,那叫节。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关节之间,这不都叫节吗?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个穴位,都和自然界相联系,神气游行出入,有出有入,这是相联系的,腧穴就有这样的功能。不然的话,我们针刺一个穴位,不可能治疗全身的病。经常有这种情况,头上有病针刺脚上的穴位,左边有病针刺右边的穴位,脏腑之病也从四肢上取穴治疗。它全身都是相互通的,气血游行出入,从那穴位它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在穴位上采取治疗,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同时人和自然的联系也是,腧穴也在那里起着重要的交通的作用。所以骨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些骨骼之间的一些穴位问题,骨骼上的孔穴问题,有的骨本身就带有孔穴,有的骨是骨骼跟骨骼之间有腧穴,这一篇我们教材还是全选了。
  第一段,这一段是讲风从外入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针刺的时候取穴,怎么取穴,还有个方法问题。当然,其实这里仅是举例而言。我刚才说了,人身三百六十五节,每一节都讲怎么取穴,《内经》里没讲全,但是它举了很多的例子,那个穴应该这样取法,所以有取穴方法问题。当然,我这里说,三百六十五,《内经》说得很清楚,人身有三百六十五节,也就是三百六十五穴。但是你可得记住,现在的《灵枢》、《素问》,数来数去,不正好是那些数。但是从理论上是三百六十五节。为什么呢?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它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下来的。当然,后来又发现了很多的穴位,很多的腧穴。《内经》时代其实已经有阿是穴了,《内经》时代没有这个词,已经有这个穴了,它是叫做“以痛为腧”。腧就是疏穴,因为它疏通气血,所以叫做腧,以痛为腧,哪儿有病,哪儿就是腧。一按那儿痛,那儿疼,好!有的时候就针刺那。不是所有的时候哪儿痛就针刺哪,要是所有的时候哪痛针刺哪,那不要讲经络,讲腧穴了。有的时候他就是这个部位痛,那就针刺这部位,这种情况那也叫穴了。《内经》时候说“以痛为腧”,后人说那叫“阿是穴”。因为这“阿”是那么一疼,这“阿是”是一种象声词,病人疼的意思,一按这儿他就疼,他就发出声音来,是这么一种穴位。还有,其实在《内经》当中,也有一些穴位,叫经外奇穴,它不在经脉上,在经脉之外。经外奇穴就不在这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穴之内。经外奇穴,是经络之外的穴位,有的腧穴叫经外奇穴,有的叫阿是穴,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不少的,特别是近几十年又发现安眠穴,用来睡觉的,有安眠,有安1,有安2,又有阑尾穴,说是足三里下多长的位置上,接近于丰隆,那有个阑尾穴,治阑尾的,很多这样的穴位。所以人们在医疗实践当中,又发现人体的某些特定的部位。那个腧穴在针刺,在按摩的时候,可以治疗某些特殊的相应的疾病。所以关于穴位的问题,从理论是三百六十五节,现实医治实践过程当中,除了十二正经的三百六十五穴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发现,这一段我先读一遍。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歧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炙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上,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音:辽)与痛上,八髎在腰凥(音:局)分间,(一会再讲,在腰凥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风者百病之始”,这在《内经》理论里面提过很多次,有时候“风为百病之长”,有时候“风为百病之始”。就是外淫之病,风邪为主,所以又叫风为六淫之长。风邪侵入人体,不单它自己侵入人体,其它的邪气侵入人体,也往往借助于风邪,所以风邪常和其它的邪气相杂为病,相结合,相兼,相杂为病。因为风是属阳,其性动,无孔不入,所以其它的邪气侵犯人体,往往借助于风邪,所以作为六淫之病,外感之病而言,风为百病之始。你看,有风热,有风寒,有风湿,风燥也有,它和其它的邪气往往相合而侵入人体,而其余的邪气也有相兼的,就只有风,几乎六气都可以兼,全可以相杂,而且风邪致病,速度很快,所以叫风为百病之始。风邪侵入人体,速度很快,变化很多,为六淫之首,就这个意义上讲,所以风为百病之始也。以针治奈何?那么风邪侵入人体,或者说外邪侵入人体,用针刺治疗,应该怎么样治呢?歧伯回答说:“风从外入”。外邪不是我们所说的内风,肝风内动,不是这个,风从外入,外邪致病。“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邪侵入人体,人体可以振寒,战栗,战栗而寒,战是振颤,振是振颤,冷得哆嗦,振寒。为什么呢?邪气从外而入,影响人的卫气,首先伤的人的卫气。卫气受伤,不能正常湿煦人体,不能正常运行了。肥腠理,司开合,不能湿煦人体,不能发挥卫气的正常湿煦作用,所以这个人振寒,怕冷,汗出头痛。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使腠理疏松,所以容易汗出。头痛,是太阳经之病,太阳经行于头,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头,所以外感病容易头痛。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要不叫太阳吗?足太阳膀胱经是人身最大的阳气的经脉。所以太阳,太你看,太阳又叫巨阳,它阳气最盛,看来主要是卫气,在里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卫气有卫外的作用,外邪侵入人体,首先是伤人之表,所以首先伤及太阳。太阳经的循行部位,在头,在背,然后下到下肢的外侧,乃至于足小趾端。因此,风邪侵犯太阳,出现汗出,头痛,身重而恶寒,身体沉重。其实还没说呢,身体沉重也可以身体疼痛,经脉不通了,气血不流通了,所以肢体就沉重,或者是疼痛,就怕冷,那是受了外感病的常见症状。常见什么症状?恶汗,汗出,头痛,当然风邪是有汗出,也有头痛,恶寒,但是一般没有汗出。
  风为阳邪,“治在风府”。所以这时候以针治之奈何?应该针刺风府。风府属于督脉穴,正中间的,后边入发际一寸,这是风府。两侧,那是少阳经的了,叫风池。治风府,目的在于调其阴阳,调阴阳是调营卫,使其营卫调和,卫气运行通畅,这样的话风邪就好了。它又说:“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风邪侵入人体,一般的是有余之证,但是也有正气不足,或者有的人是明显的正气虚,受了风邪,所以它有侧重点,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你要就邪气而言,它是实邪,是实证,应该泻。但是对于人来说,有的虽然感受的是风邪,但是有的人是正气虚为主,所以它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这个是针刺的补泻方法。当然针刺这个理论对用药同样适用,有余则泻,不足则补。这是最常见的,或者一般的外感风邪,都有这类的症状。又说大风,大风无非是说风很大,风邪很严重。这个大风因为在《内经》里面,还有别的大风,别的大风有的说是那个麻风病,它也叫大风。这个大风,就是说比一般风邪要更严重的风,不是另外那种大风,大麻风,它也叫大风。这个大风看来就是指的,比一般的外感风邪要严重的那个风邪,但还是风邪。“颈项痛”。风邪侵犯人体,出现了颈项的疼痛,颈项还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学《伤寒》有“项背强几几”。项和背都是膀胱经所过,所以大风颈项痛。“刺风府”,还可以针刺风府穴来散其风。风府在项,其实在哪呢?风府在上椎,上椎是指的大椎上边一点,在椎上,上椎就是椎上,大椎穴上面一点。刚才我说了,入发际一寸,大椎穴。知道吗?颈部颈下边那个最高突起的那个部位,下边那叫大椎穴。在我们中医传统理论,把那个大椎叫做一椎,那叫第一椎,和现在解剖学的那个第几颈椎,那个算法不一样。大椎上边那个叫做一椎。因为将来咱们在学习针灸,学习穴位的时候,它是以那为定点,那为第一椎。因为将来很多穴位,就是以大椎穴为准了,那是第一椎。旁边还有两排,督脉经在正中间,督脉旁外还有两排穴位,它都是以那个为标准。那两排一共四行穴,在后背,膀胱经一共有四行,左边两行,右边两行,那么顺序怎么排的呢?哪在上,上下差多少,都是以那第一椎为点,然后一椎,二椎,三椎往下数的,所以先把大椎定下来。风府是在大椎之上,入发际一寸,所以风府在上椎,这是指的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下面,“大汗风出,炙譩譆”。这个看来是表虚,表虚证。针刺固然有补泻,但是灸必然是温性,温热的,有风,有寒,适合用灸法。所以这个虚,而且有寒,看来这里头有灸法有补气的作用。这个风邪也比较重,这个人汗出很多,不是一般的汗,要灸譩譆穴。譩譆穴是膀胱经的了。我刚才说了,要以大椎定下来,大椎是第一,然后两旁都是膀胱经的穴,一边有两排。那么第一行呢?我记得,跟那大椎相平的是大杼。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细推寻。譩譆不是里面第一排,是靠外边,就是说不是离那个一寸半,是三寸的位置上,第二排,膀胱经的第二排穴,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神堂五,六譩譆七膈关防,这个譩譆是在六椎旁,那是譩譆穴,也属于膀胱经的,灸这譩譆穴。譩譆穴怎么取呢?它说“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在第六椎旁旁开三寸,离督脉正中间是三寸,在侠脊旁三寸所。怎么找的呢?在侠脊旁三寸所好找了。怎么取呢?去找到这个三寸,好找。量出三寸来,一般说三横指可以作为三寸左右,还可以有其它取穴方法,就是厌之。厌之就是拿手按之,按着这个后背,六椎旁。我刚才说了这个椎,不是现在解剖学那个椎,是我们过去数法那个椎,按那个位置上,六椎旁这位置上。因为怕你找不准,令病人呼譩譆,你摸到这儿之后,告诉病人你喊譩譆。病人说“譩譆、譩譆”。你手上感觉出来了,颤动,这就是譩譆,它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你手上感觉了,有那譩譆譩譆在那颤动,颤动那地方就是譩譆穴,这是一种取穴方法,不是听诊,而是触诊,拿手触摸,触摸这地方来找这穴位。这不我刚才谈到了这个除了外风,从外入的病证之外,还有取穴方法,这就是取穴方法,譩譆也就是膀胱经的穴位,膀胱主一身之表,所以这几个穴都是膀胱经的穴。只有这风府,风府是督脉穴,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所以阳气也就是卫气不足才受外风,所以刺风府,下边的几个穴,那个譩譆是膀胱经的穴。
  又说“从风憎风,刺眉头”。“从”就是随从,随之而受。刺眉头,眉头,两眉头的穴位,那是攒竹穴,刺眉头,眉头是攒竹穴。“憎风”也是恶风,因为受到风邪就恶风,表疏了,肌表疏松了,所以怕风,所以刺眉头的攒竹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失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落枕,睡一夜起来之后脖子怎么动都疼,落枕。失枕取什么穴呢?取肩上横骨间肩井穴。取肩井穴,肩井在肩上中间那个地方,从颈部到肩头的中间那个地方,肩井。肩井一般的不应该深刺,深刺的话,有时影响到肺尖,所以肩忌深刺。“折使揄臂”,。这个“揄”,就是“垂”的意思,下垂。这是说取穴,取什么地方?手臂下垂,再把肘屈起来,这是使臂下垂,再折,再把臂折起来。折起来怎么样呢?说“齐肘正”,肘尖相对正的这个地方。灸脊中,这个时候再灸,灸你对的这个地方,从这下来,在这个地方灸,灸脊背这个地方。这相当于什么位置呢?相当于腰上的阳关穴,腰阳关。这个阳关,不要腰上,相当于腰阳关穴。折,就是屈折,垂臂之后再屈折,屈折和肘尖相对的那个地方,与肘尖相对的那个地方,那就灸,这个地方是阳关穴,相当于阳关穴。“眇络季胁”。“眇”,也就是软肋。季胁,也是软肋这个位置。眇络季胁,也就是软肋这个地方,肋下。“引少腹而胀痛”。说这个地方疼痛,胁下到少腹之间牵引而疼痛,而痛胀,又痛又胀,也是要刺譩譆。这还不是受风邪引起的,由于风邪引起的软肋到小腹的胀痛,应该是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转摇,腰疼不能转动,“急引阴卵”。急引阴卵就是阴囊睾丸抽缩,拘急疼痛。急引,拘急牵引,腰痛了还牵引了睾丸,阴囊这个部位,阴卵指的是睾丸。这个时候治什么呢?“刺八髎与痛上”。可以刺腰痛这个部位,也可以刺八髎穴,八髎穴同样是膀胱经的穴,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上、次、中、下,一边有四个,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有八个穴位,所以刺八髎以及腰痛的部位上。它说八髎在哪呢?八髎在腰凥分间。有的本子就写成腰尻。实际上我们看王冰的本子,还要看其它的几个本子呢?它是凥,差不多。这出了点头,这是个九,这是个几,这个“尻”就是尾骨尖,尾骨之尖,尾尖,那个叫做尻,骶骨尖,那叫尻。这个凥,发音是ju上声,这个就是(居)音,凥者处也,这个凥指的是臀部那个位置,泛指臀部那个位置。八髎这个穴刚才我已经说了,是在下部的膀胱经的。在哪呢?它是说在腰凥分间,从腰到臀部中间这个位置上,那个尻就是尾骨尖的这个位置,《内经》这个尻字,就说八髎的位置是在那儿。
  “鼠瘘寒热”。鼠瘘,“瘘”就是瘘管,现在这个病不多了,以前常有的,淋巴结核病长久不愈,最后成了瘘管。现在瘘有,肛瘘还多,肛瘘还不少。淋巴那个瘘管,现在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少了,特别是过去,结核病,淋巴结核完了成个瘘管,这个还是过去的时候。建国以来卫生条件改善,结核病已经很少,但是还有,近年由于卫生不注意,又有一些发生。但是瘘,刚才我说的,这个淋巴结核那瘘少了一些了。痔疮没治好,成肛瘘了,它也叫瘘,寒热,发热恶寒。那么这些病怎么治疗呢?“还刺寒府”。应该回过头来刺寒府。寒府在哪儿呢?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就是在膝盖外边这个地方,这个是在膝阳关。刚才不是有个腰阳关吗?这是个膝阳关,在膝盖上边一点。下面又说,取膝上外者,取膝上外这个穴位,它把后边叫外了。前为阴,后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膝外边是哪?是说的委中穴,腘窝那个地方。取膝上外者使之拜,那就是古时候那么一抱拳,一鞠躬,一敬礼,这不是跪拜?这样一弯腰,这腘窝就突出来了,这是委中穴。取委中怎么取法?取委中应当使之拜,一抱拳,一弯腰,一弯腰腿就绷起来了,不能屈着膝弯腰,这不成,一般人不这么弯,这是取穴方法。“取足心者使之跪”。你比如说想取足心的涌泉穴,这怎么取法?使之跪。他跪下之后,两脚就这样窝起来了,这涌泉穴就出来了,同样是指的取穴的方法。但是这段呢?重点是说的外风侵入人体之后出现的症状,常规的一些取穴,常规的一些穴位和取穴的方法,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94页和95页那样一大段,两个自然段,这一大段是讲的冲脉、任脉、督脉。冲、任、督脉循行,它是怎么分布,怎么走行的,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冲脉有什么病,督脉常见什么病,任脉常有些什么病,常见的病证。所以这一段如果命个题的话,是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我现在读一遍:“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这个“侠”应该写成提手旁的那个“挟”。但是《内经》过去写,我们现在要写就写手的“挟”,单立人就成侠客的“侠”了。但是在过去,在《内经》时代,它就是写这个字,就是“侠”,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妇子带下瘕聚”。这个任脉的循行和病证就这么几句,《内经》里面别的地方还有一点记载,都不多。冲、任、督脉写得不细,所以后来李时珍才写了《七经八脉考》,还有一些前世的医学家也研究过奇经八脉循行的问题,《内经》写得非常概括。下面看:“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为病,冲脉这句话说的是病证,常见的是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病证的特点是脊强反折。下面又讲了经脉的循行问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上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至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你看,这段讲的是经脉的循行,从哪到哪,有什么分支,讲的督脉。“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行(音:航)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踝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膕,膕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后边最后又有一些定的名称,什么部位叫什么,它又定出这样一些名称。这是古代的解剖名称,这几个名称确实不是太好记,也没别的说的,就这么定的。但是这段它讲的冲脉、督脉、任脉的循行,还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这么读了一遍。但是刚才我也说了,《内经》关于奇经的问题,循行的部位记载的是比较概括,不是很细致,所以后世医学家对它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仔细地去讲这个原文了,就看看教材的[理论阐释]。这[理论阐释]我们老师已经把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了个总结,除了本篇之外,参考《灵枢》其它篇章,关于冲、任、督三脉的起始问题,以及三脉的循行问题和分布问题,咱们老师已经做了一些总结,提供给大家。起始问题,咱们这篇谈到了,你看,“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这冲脉呢?这篇没有提起在哪。但是后世研究这三个经脉,冲、任、督三脉叫一源而三歧,同起于一处,而分出三条经脉。这一源在哪儿呢?《内经》的记载上都不完全一致。有的说起于胞中,胞中是女子胞。男子是哪儿呢?说男子在精室,藏精的精室。又有的地方解释说起于肾下,反正胞也是在肾下。至于督脉,本篇九十五页第二行,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骨中央就是横骨的中央,这个地方是说,起是说出来,并不是根本的起源。是说从那个胞宫,胞中出来,然后出到骨中央,所以这三个经脉总的一句话,叫一源而三歧。我们教材当中对这个作了总结,这是关于它的起源问题。起源问题呢?你看咱们这个[理论阐释]第一段,关于这个起始问题已经谈到了,胞,男女各不同,在女子指胞宫,在男子指精室。由于胞宫和精室是男女藏精之所,又是构成新生命原始物质的发源地,其气通于肾,故为冲任督三脉的起始之处,这是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在胞中。第二点呢?是论了循行。冲任督脉的循行问题。教材上提到,三脉的循行的问题的记载,除本篇外,还散见于《灵枢》经的《动输》篇,《逆顺肥瘦》篇,以及《经脉》篇,把它列出来了。咱们教材把它列出来了,说《经脉》是怎么记载的,《逆顺肥瘦》是怎么记载的,《动输》是怎么记载的。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骨骼与穴位的关系(31)王洪图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