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黃帝內經》之《從字到人.食之淵源》第(50)曲黎敏

…分享美好…

葯補不如食補,食補應當如何補?黃帝內經》解釋說,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說的就是要怎麼吃飯,怎麼吃肉,怎麼吃菜,怎麼吃水果,請看曲黎敏,中國生命文化序列:《從字到人.食之淵源》。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飲食的「食」。先前我們講過「飲」,飲基本上就是說人喝水,或者喝酒的意思。那麼這個「食」呢?就是吃飯。繁體「食」底下的那個「匕」字代表一個盛飯的鍋或者是器具,然后里面裝的是食物。從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字。一個是即將的「即」,一個是已經的「既」。
  「即」和「既」與飲食有什麼相關呢?看看這兩個字的甲骨文字體,你就明白了。
  這個「即」字左邊也是一個食器,而右邊的人跪坐在那裡,就代表他將要來吃飯。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若即若離,就是好象要來,又好象要離開,表達的一種複雜的心情。
  「即」表達將要來吃飯。而「既」卻正好相反,這個「既」是頭扭過去了,吃飽了,我要掉頭走掉了,所以這個「既」代表已經的意思,這就是這兩個即(既)的不同。古人有一句話,說到底都是求安樂的,也沒有什麼深遠難知之事,好象大家一談到養生就覺得很複雜,中國文化不是這樣看的。中國文化認為,養生實際上是很簡單的,他說了一句話,叫做「不過寢室之間爾」。就說,不過就是一個吃飯和睡覺的問題,就是養生。所以我在《從頭到腳》里曾經說過,比如說第一條就是,一定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才是養生的真正的很根底的東西。
  中醫一直強調,養生要吃飯而不是吃藥,「葯補不如食補」其實並不是說,食物與葯哪個更好,而是在強調兩者「性」的不同。葯強調的是偏性,而食強調的是平和之性。
  毒藥是攻邪的。《黃帝內經》在界定這部分的時候,它提到兩個問題,一個是毒藥是用來攻邪的。所以葯和食的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所謂「毒」,可不是有毒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在中醫學裡,毒藥泛指藥物。
  「毒」字在《說文解字》裡面,它說是「草往往而生」,就是說草生得很濃密,所以這個「毒」字是代表很濃密的意思。後來有「毒」,就是很濃厚的這個概念。當身體出現了問題的時候,葯是要來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得病是怎麼回事呢?得病就是說,陰陽的平衡出現了問題,身體裡面自有其陰陽。當陰陽出現了問題,出現了偏差的時候,用藥的偏性把它給拽回來,這是一個很粗淺的解釋。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就說你記住這一點,就是葯主要是用來攻邪是用來糾偏的,所以葯一定要走其偏性。越有偏性的葯,實際上在治療方面,就越加有意義。
  中醫認為,藥物具有偏性,是用來治人體的偏性的,沒病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而食物是平和之性,合理的調配食物,可以補益精氣,可以養生。因此在古代,食醫才是醫生中最高級別的。
  專門有食醫一族,作為飲食方面調配的醫生,他是醫裡面的上品,就是醫家裡面,最上品的就是食醫。中國古代實際上從養生學方面,是非常注意食物的養生的。在儒家經典《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醫官分為四種,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王宮中把食醫列為眾醫之首,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溫寒、滋味、營養等,食物的調配要講求一個大原則。在《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中,記載了四句至理名言,而且都強調一個「五」字,哪四句話這麼重要呢?
  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其實飲食養生,就這四句話是最為關鍵的。養生嘛,只要談到養生的問題,就要涉及到五穀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我們現在寫谷,都寫成是這個「谷」,其實古代的「谷」就是這個「榖」。這個「谷」是「山谷」的意思,而這個「榖」才是「穀物」的意思。
  在《說文解字》里,「谷」字解釋為「百穀之總名」,所有的穀物總的名稱就是這個字了,它右邊是一個「殳」(音:書)字,是代表你去割麥子,或者是割稻子,像把鐮刀,它是一個武器,底下是一隻手。然後左邊是一個「禾」,就是跟稻穀這些是有關係的,所以真正的穀物都是指的這個字「榖」而不是這個「谷」。
  中醫一直強調五穀對養生的重要性,究竟五穀是如何養人的呢?
  為什麼把五穀當作養生的一個要點?它最關鍵的一個文化上的意義,它認為五穀都是「種子」,所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中國人把吃五穀當作是吃種子。而種子大家一定要記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含義,就是他都有再生的能力,都有生髮之力。所以中國人吃的是這種生髮的特性,像中原地區比較強調,比如說我吃小米,吃小米的話,小米它雖然粒很小,但是它種在地下,它可以長出一嘟嚕來,所以它的生髮性是最強的。
  因此,中國人喜歡吃五穀,其實都是在吃種子,都是在滋養生命的生髮之力。那麼,這五穀指的是哪些東西呢?在《黃帝內經》中,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分別對應的是:粳米、小米、高梁、小麥、豆子。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用的比如說就是米和面的問題。那麼什麼叫米呢?這四撇都代表米粒,然後中間用一個東西,比如說用一個「十」,這個「十」字是代表把它分開,把這個米就像穀倉里的米一樣,我們用一個器具把它分開的意思,所以這就是米的概念。從穀物方面,我們中國人吃東西,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什麼?就是北方人多吃面,南方人多吃米。
 北方人常吃的麵食,也就是五穀中的小麥。「麥」字最初的寫法是寫成「來」。這個「來」實際上就是「麥」,有點像麥芒之形。那麼麥子為什麼最初叫「來」呢?是因為中國的古人認為,麥子都是老天給我們的,是從天上來的,後來就把這個「來」字,就用作來往的「來」,這個字實際上是從一個假借字就借過去用了。來往的「來」我一直沒這個字,那麼我就用「麥」來代替,就叫做假借字。
  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這種跟借用的字的形義完全不合的字,就稱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一個特性,就叫有去無回。比如說我來往的來,我沒有這個「來」字,那麼我就把這個「麥」字,這個「來」字借過來,借過來以後我再也不還了,中國人就另外造了一個字,叫做「麥」。
  從中醫角度來看,麥有哪些特性?它能養人體的哪些方面呢?
   麥有一個特性,一般的來講,都是秋天種,冬天長,春天開始抽穗,然後夏天就開始收穫,像這樣的東西,它就得四時中和之氣。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四時之氣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人總結出,隨著四季的變化,自然界和人體的氣都應順著這個規律而運行,食物也是要守四時之氣的。
  基本上來講,中藥裡面非常講究溫涼寒熱,就這麼一個麥子,它就給它分出了好幾種。比如說麥子本身它認為是涼性的。如果把它發酵成為麴以後,它就屬於溫性的。然後麥麩子屬於冷性的。而把它磨成面,面就有熱性。在《黃帝內經》里把「面」的這個熱性,在五行歸屬裡面,歸屬於火,所以為五穀之貴,就認為是五穀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東西,而且由於火應在心上,中醫裡面把火跟心相對應。
  中國傳統的五行概念,滲透到傳統醫學中,首先是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合,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這五臟之間有著和五行一樣的相生相剋關係。
   吃麵食最補心氣。夏天我們人由於出汗,由於很多的問題,所以大家應當適當吃一些麵食,麵食是非常補心氣的。那麼在南方來講,它就不是這樣的。南方因為天氣太熱了,所以南方的麥子只得兩時之氣,也就是春種夏收。從中國傳統文化上來講,它有一個特色,它認為什麼東西越長期越好,它的營養價值就越高,最好是得一年四季之氣的。
  《本草綱目》記載,面:性甘溫,能除煩止渴,可以除掉煩惱。么是「煩」是什麼呢?「煩」這個字也非常有意思,左邊是火,右邊是頭,其實「煩」字就是火上頭,就是你腎精不足,固斂不住虛火,所以虛火都上頭了,所以心火也上頭。因為心為火象。
   心主火,主發散,腎主水,主下沉,腎水必須上行包斂心火,心火才不會過分外散,心火也應該向下溫熙腎水,下焦才不會是一派陰寒之象。如果出現了心腎不交,腎精沒有力量去收斂心火,導致心火上飄。
  「煩」字就是心氣不收斂的象,如果吃麵食的話,就能夠使心氣有下沉之象,就能夠收住這個心火,同時它可以止渴,潤肌膚,厚腸胃,就是對腸胃很好。但是由於麵食有點偏濕,容易使人氣雍滯和肥胖。中國社會原先出個胖子不容易,出個楊貴妃,那簡直就是貴妃了。
  對於目前的一些流行和時尚,曲黎敏認為並不符合自然的法則。現在大家整個文化的宣傳模式,都是要求瘦美人,就是骨感美女。所以這樣就弄得很多女孩子,個個都在那兒減肥。一般的人減肥都是以不吃五穀為主,都不吃主食了。那麼如果不吃主食的話,其實就是最違反養生要則的。
  因為減肥不吃主食,直接傷害的人體的後天之本:脾胃。
  我們原先在講,中醫裡面曾經說過,食物入於胃,它化出來的精華就是氣和血。所以有些女孩減肥,然後貧了血了,可是她寧願去吃藥,然後不要來吃飯。其實只有食物入到胃裡面以後,才最補氣和血。那麼補血的最佳方式,就是吃五穀,而不是吃阿膠。一般來講,新面和新米它都有一個特性,它的生髮之力太過於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它認為只要是新的東西,如果它生髮力太強的話,對人體就會有影響,就是年老或者有病的人,就有可能會把原先藏在身體裡面的疾病給引發出來。
  根據這個認識,傳統中醫不主張讓老人吃新米,新面。所以它認為給老人養生的話,基本上是以陳面和陳米為主。像陳面如果把它做成麵糊糊的話,在《本草綱目》里,它認為可以止虛汗。
  止虛汗其實就是補了心氣。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汗為心液,當你心氣不足的話,你肌膚腠理就有可能固攝不住這個汗,就是虛汗騰騰的,有些人就老冒虛汗,如果多吃陳面煎湯的話,就有可能把虛汗給固攝住,給止住。所以食物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用來治病的。
  五穀中的稻,對應的是粳米。粳米就是現在的東北大米,珍珠米等。下面我們就談一下米的問題。
  這個「米」是這樣的,它用中間四撇代表米,然後中間用一個東西「十」把它分開,像穀倉里的米一樣,我們用一個器具把它分開的意思,所以這就是「米」的概念。
  吃米又有哪些講究呢?米和面基本上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面的性質是甘溫的,米的性質是甘寒的。但你會發現,食物裡面它最初的一個性質的界定,一定含「甘」字,甘是入脾胃的。所以食物基本上都有那種甜絲絲的,就是暗含那種甘甜的意味,所以它都是首先要入脾胃的。這個米它是有甘味但是它偏涼,所以它可以除煩渴。
   自從有了米,就有了飯與粥。據說這兩樣最早都出自四千年前的黃帝之手。他老人家一邊「蒸谷為飯」,一邊「烹谷為粥」。
   一般談到米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有一個非常補益人身體的東西,也就是粥。我們現在有一個觀點有錯誤,現在當有人得了重病以後,那麼我就要花很多的錢去給他買高級的營養品給他補,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個前提,就是中醫里講,虛不受補。如果他身體已經很虛弱了,而這個時候你還給他高營養的東西,是他沒法接受的。所以中國人在補虛者的時候,第一個前提一定是喝粥。
   古語有云:粳米煮粥最養人。中醫更是看重粥的養生作用。
  這個「粥」字,中間的上面是「米」字,下面是一個「鬲」字,是代表鍋的意思,然後蒸騰起來,這個有點像高壓鍋,把米放在鍋里,然後開始煮,所以現在我們的粥字是寫成這個樣子「粥」,其實古代的「粥」字是那樣。就是米下鍋。
   中醫有糜粥自養之說,意思是,米煮爛成粥以後,更利於消化和吸收。
   粥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治脾胃虛寒症,同時還治瀉痢。就是如果你肚子不舒服的話,先不要急著葯,可能吃粥就是很有好處的,止瀉痢和吐逆。
   為什麼人吃了食物會吐出呢?這其實是脾胃功能虛弱的一種表現。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脾胃它有一個特性,就是中焦的氣,是一定要往下沉的。當你這個氣沉不下去的時候,你就會往上打嗝,就會往上逆。往上逆的時候,人就會發「噦」的聲音。這個「噦」,實際上就是我們往外嘔的這個聲音,就是吐的聲音就叫做「噦」。
  這是什麼原因呢?《黃帝內經》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心與肺屬上焦,脾胃屬中焦,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谷精微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
  為什麼會往上溢呢?就是因為胃氣不降。我們人體當腎精比較虛虧,就是元氣不足的時候,可能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很弱。其實嘔吐在有些時候是疾病,而在有些時候,它可能是一種自保功能。現在很多人在減肥,很多減肥的人最後會得一個病,叫「厭食症」。他吃了東西,根本就不能消化,吃了就得吐掉。像「厭食症」這種嘔吐,實際上是一種自保功能。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自保呢?因為減肥藥是非常消乏元氣的。比如說我原先曾經打過元氣的比方。就像一個煤氣罐一樣,原先他可能有那麼一罐氣,而現在他老減肥,不斷地吃藥來消乏元氣的話,他的元氣可能就剩了一點點,那麼這一點點就可以用來保命。我們吃飯本身消化食物也得調元氣上來,可是人體就這麼一點點元氣了,這點元氣就會說,我是要用來保命的,我沒有精力去消化你那個食物,所以它是屬於自保。那麼人在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既然沒有元氣來消化食物,就只有一個辦法把它吐掉。從這種含義上來講,嘔吐都是一種自保功能。
  由減肥,導致得厭食症的人越來越多,因為治療上存在困難,約有10%—20%的人會早亡。像這樣元氣虧虛的人,要怎麼調理呢?
  像這種人,一定要慢慢慢慢地培補他的中焦元氣,讓它能夠沉澱下去,這個才是很對的。反過來講,如果這一點點飯可能都會調元氣的話,如果我們再吃很貴重的營養品,營養品都有一個特色,叫做滋黏難化,它的性質比較滋黏,難以消化。如果我們把這個滋黏難化的東西再吃下去,認為補益我身體,那麼它就會更調元氣,對我人身體實際上是沒有好處的。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幹嘛呢?我們一定要吃像粥這類的,比較清淡的,一點一點地把身體補起來。所以,補虛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粥。一般地來講這時候喝的是米粥,或者是麵湯,但是麵湯都有點勁太大了,喝白米粥就可以了。
  中醫認為,將藥材、食材與米同煮,可以起到很好的食療作用。中醫里認為比如說赤小豆粥,我們經常像過了臘八節以後,大家都會煮各式各樣的豆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赤小豆粥是最為利便的,同進可以消水腫。但是有一個問題,它把水液都津出去了。所以有一個問題就是常服赤小豆粥,我們就會皮膚枯槁,皮膚就會很乾燥。
   紅豆粥能夠利水消腫,清心經之熱。到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吃一些綠小豆粥,而綠小豆粥可以解熱毒,同時也可以去煩渴。就是當你特別渴的時候,喝綠小豆粥,覺得是很舒服的。還有薏苡仁粥。薏米現在老百姓都知道,它可以除濕除,同時利腸胃。但是薏苡仁粥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比較難消化,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吃的。
   五穀中的黍,指的是小米。中醫認為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腎、脾、胃經,有利於調理脾胃,養血養陰,安眠,防止衰老。在所有的五穀當中,哪個東西是最好的呢?應該是小米。小米,黃色,入脾胃,所以小米是最補人的一個東西。小米粥它有一個特性,像我們過去,孕婦剛剛生完孩子,一般給她服用的就是小米粥,最好的東西是小米油。不能給孩子餵奶,同時又不知道該吃什麼,豆漿的營養價值太高,豆漿又不太容易讓小孩子的脾胃來消化吸收,那麼怎麼辦呢?其實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過去也有媽媽沒有奶的孩子,基本上就有可能會用替代品,比如說小米粥上面的米油就非常有營養,它的營養價值就很高。
   《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通過飲食調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過,否則會造成五臟失衡,反而引發疾病。
  你不能天天的吃一樣東西就0K了,經常地變換著點花樣就行,任何一個方子吃到底,它的偏性都會表現出來,所以對身體都會有不良的影響。這個小米,一般的來講,就是山陝一帶的小米是非常好的。中國人是說,吃小米基本上來講,因為它是熱性的東西,所以吃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裡面可以放一些紅棗之類的,因為上午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強。晚上,基本上應該是白米粥,因為晚上要取其清涼之性。所以很多的長壽村,都是晚上是白米粥配蘿蔔。現在我們很多人恰恰把晚飯當作很重要的一餐,這樣對我們人體,無形當中帶來很大的負擔。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的病,可以這樣說一句話,都是吃出來的。如何吃好,喝好,才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話題。只要是葯,是葯三分毒,回頭我們會談葯的問題。最好是用食療,改變生活方式,甚至要學一些傳統的知識,傳統文化,然後用食療的方式,來把生活進行調理得更好。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黃帝內經》之《從字到人.食之淵源》第(50)曲黎敏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