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春季养生(中)
春季养生,要养护身体的生机使它慢慢生发,这是传统养生的规律。传统养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食补。那么,春季里该吃什么样的食物,来帮助养护生发之机呢?
上次在讲到春天如何养生的时候,是把《四气调神》里面这个春三月这一段,它的整个原文的翻译和解释,解读,咱们都已经讲过了。但是大家在这里会发现,因为这里没涉及到一个饮食的问题。那我们春天该吃东西呢?这一部分大家可以先看立春时节,我们中国的民俗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生活上的一个小细节。我们立春的时候吃什么?一定要吃春饼,又叫做咬春。那么吃春饼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春饼的所有组成,里面有豆芽,韭菜,鸡蛋。这三样东西其实都代表生发之机,都有春天的意味。韭菜的韭有生发之意,然后呢?豆芽也是生发的,鸡蛋也代表生发之意。所以呢?实际上我们咬春,就咬的是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这个是吃春饼。
那么古代,在上古时期,就是我们整个的春天,都应该吃什么?不能说一直吃春饼,咬了春以后,后边怎么办?接着咬?天天咬?也不可能啊。这里面有一个大的方向,这个大的方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整个春天啊,中国有一本书,就是我们刚才涉及的一本书,叫《周礼》。它曾经写过一部分叫做春天就是帝王的养生,就是中国古代认为,食物是百姓的天。就是说你在饮食方面,如果能够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百姓的疾病,那么这在医生里,就称之为上上医,为食医。中国古代啊,最高等,最高明的医生是食医,就是专门负责国王的饮食调理的那个医生,叫做食医。那么食医他有一个规定,就是说春天应该吃什么。他说春天吃粮食。这个很奇怪啊,因为我们原先啊,我们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要吃东西都要吃应季的,可是春天是怎么样呢?不生产粮食,春天没有粮食。那么春天的粮食指的都是头一年剩下的,留作种子的东西。所以大家明白吗?为什么要吃粮食?实际上吃粮食就取的是生发之机,种子都是要生发的,那就叫发陈。把种子都拿出来,然后晾一晾,然后给它种下去,那都是要让它生根发芽的东西,所以春天吃粮食,是守住它的生发之机,这样呢?就可以很好地补益身体。
传统中医认为,饮食要符合规律,春天吃粮食,吸取的是种子的生发之机。那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季节分别该吃什么样的食物?才符合规律呢?
咱们先把春夏秋冬一个大致的方向讲一下。就是到了夏天呢?因为夏天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夏天就是阳气全都浮越在外,而我们五脏六腑是最空虚的,所以它夏天最注重的食物是羹剂。就是一些汤,夏天是不可以喝冷饮的,一定要喝一些温热的汤剂,因为那个时候你的五脏六腑是最空的。所以呢?现在的小孩大量喝冷饮啊,将来都会有很大的问题。那么羹剂就是什么呢?羹剂实际上如果我们喝菜汁的话,会发现里面的包括菜、肉什么的,都是很细碎的。这都是为什么?它告诉你夏天你的脾胃最虚弱,所以到夏天的时候你一定要吃最容易消化的东西。这样呢?重视羹剂的话,既可以解暑又可以暖胃。秋天的时候重视的是酱剂,就是大酱,东北的大酱,来帮助我们消化。酱类的东西都是发酵出来的,因为秋天就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秋天就是天地万物都收获了,秋天是五味俱全的季节,所以它味道特别厚重。然后人们也开始出现吃一些补类的东西,就难以消化的。因为五味俱全,所以它就难以消化。难以消化就要用这些发酵的东西来帮助我们消化这些食品,所以这是秋天重视酱剂。冬天就是重视饮剂,要喝一些温热的酒剂,既可以驱寒,又可以通筋脉,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是用酒,酒又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最初的药。
这是一个大的四季养生饮食的一个大的方向,具体说来是怎么样的呢?就是食物基本上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它基本上四类食品组成的:谷类、果类、畜类、菜类。真正的食物都应该是这四类的一个相对的匹配,其中每一类又暗含那种五方和五食,这样就扩大了食物的那种性味。那么这里边呢?记住啊,比如说来自东方的人,就知道鱼虾是出于东海之滨,因为东方为生发之机,所以鱼虾类的东西生发之气偏盛。那么这样的话,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比如身上有疥疮的人,如果多吃鱼虾类的话,就同属于发物,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听说。比如说像鸡,它也属于火性,如果你要是身上有疥疮的话,如果你再吃鸡肉的话,甚至你要是不懂得鸡肉的哪种烹饪的基本原则,因为像鸡是火性,你就一定要用水去炖,而你如果用油炸了,烤了,这都是增加其火性,这样的话就使得鸡肉的那个发物的性质更加明显,所以这都是你吃错了,你都没依准着食物的本性去吃。在这就告诉大家,就说你吃任何东西,你一定要依据着食物的本性去吃,或者是你把鸡给炖了以后你再吃,那样就能够降低它的发性。牛羊多产于西北,因为西方主收敛,北方主收藏,牛羊又是西北之物,所以它有着收敛和收藏的特性。这样的话,它既然收敛,收藏,所以像牛羊肉,它的营养价值就非常丰富。因为它收天地之精华,它收嘛,所以它的营养价值很丰富。但是中国古代是这样教育人的,就是说年轻人不可多食,古代是不鼓励年轻人吃肉的。
年轻人处在养身体的关键阶段,而肉类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对人体的生长至关重要。可是,古人却不鼓励年轻人吃肉,这是为什么呢?
在《孟子》的书里就说,老人应该七十是衣帛食肉,到七十岁以后,可以吃点肉,那可能当时肉也不太多,就是这样。但是现在我们年轻人都已经养成一个大量吃肉的习性,可是古人为什么说年轻人不可多食呢?就是古人有他的原则,一方面是养生原则,还有一方面是培养年轻人的一些培养计划上的原则。比如说多食了牛羊肉以后,是不容易代谢的,因为蛋白质太高的东西,都不容易消化和吸收。这样就会对我们人体无形中呢?就会使我们的人体就更加地多调出一份元气,去消化这些难以吸收和消化的东西。所以这样本身就对我们身体会调动出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那么这是第一点,就是多食不容易代谢。另外多吃牛羊肉呢,古代认为是容易引起性情粗暴,性欲旺盛,所以他是希望年轻人多把关注的点放在学习上,多去学一些文化上面的东西,而不要过早地引发自己的性欲,所以古代是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的。
那么老年人呢?相比较而言,为什么七十岁以后的老年人可以多吃肉呢?他认为就是老年人多食血肉之食品,则可以补益精血,对老年人是非常好的。因为老年人是精血不足嘛,那么这个是啊。在谷物方面呢?中国文化也是这样,就是北方人是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那么米、面这个东西在中医是怎么看的呢?它就说认为,面:甘温入脾,是走中焦的,微甜。比如我们吃刚蒸出来的馒头,就会觉得里面有一丝的甜味,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如果多吃的话,也容易造成气机的雍塞。实际上任何东西都不可以多吃,只要适量最好,可以助长人的湿气,因为它难以化掉嘛。相比较而言,米:是甘咸微凉,偏凉性的,所以可以除烦渴,也可以开胃。所以米因为是凉的,所以我们中国人特别有一种生活习性,就一定要把米煮成粥,煮完了以后,然后你这样一吃呢?既去了它们的寒性,同时又增加了别的特性。
这是关于吃米面的问题,我们经常吃米面,大家可能都不过多地去想这些问题。既然讲到了饮食之道,现在咱们是讲四季养生,还要讲一个药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药食同源。虽然是同源,那么药和食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因为中国的药和西方的药很不一样,中国的药还基本上是草根树皮,都是植物类的东西,所以它也是相当于植物,但是为什么有些东西叫药,有些东西叫食物呢?这里边有什么大的不同吗?一个根本的不同啊,记住,就是,药:都通通取其偏性。偏性就称之为,中国古代在《说文解字》里就称之为毒,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它是药的话,它就是有一点点偏性,那么越有偏性的,人生病就是什么?人生病就是人的阴阳的气机发生了偏失,所以一般要是生病的话,假如你这个阴阳颠倒了,你这样有点错过来了,那么我就要用一个偏性很大的药,把它拽到正中间来就可以了,这只是举例子,打比方啊。那么就是说的,要借用药的偏性来治病,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意思。
而食物取的是什么特性?食物恰恰取的都是平和之性,它的偏性很小,我们甚至刚才已经讲了,米和面其实都有其偏性,但是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说,那么既然食物也有偏性的话,为什么这个东西米和面叫食物而不叫药呢?这里边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呢?就是药是用来赈灾的,不可以天天去吃。就是当你的身体就像出现了一场灾难一样,那么我给你开药是为了给你赈灾而已。而食物是什么呢?食物是每天都可以吃的东西。因为它气性平和,所以每天都可以去吃,而且每天必须去吃啊。大家就经常会去讲,说我应该吃点什么来补呢?那么如果你把这个寄托在药上,那就绝对错了。因为身体强壮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而这种积精累气的过程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天天要吃饭一样,只有你每天好好去吃饭,才能够补元气。所以不要笑啊,中医的养生也许特别简单,就八个字,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但这里面实际上蕴藏着很深奥的道理,就是说只有每天可以去吃的东西,它才能补,像我们天天吃的饭,它才补。而药只是用来偶尔赈一下灾就可以了。
那么药的偏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药的偏性记住,统统是从节气来的。所以也跟我们四季养生实际上是有关的,所以过去的中药是非常强调它的节气的。你像附子就一定是大暑那天去采。而有些药呢?就一定要别的时间就是某一个节气,就是有的树叶一定要经过霜打才可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柿子,如果经过霜打的柿子它就好吃,如果不经过霜打的柿子就不好吃,这就是节气的妙处啊。就是说当节气走到某一天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气机的变化,而这个气机就会影响这个药性,或者食物里边的某一个特性,这就好象我们喝菊花茶一样。我们现在到饭馆里经常去喝茶,一喝就说喝菊花茶。其实菊花茶,菊花在所有的花朵里,恰恰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的一种花。但是呢?很多花到了秋冬之际是不可以开的,所以菊花的特性,就是它偏偏得了天地之秋气和冬气,秋天和冬天的气。所以呢?它就是专门有人就说,为什么喝菊花可以败火,实际上它可以走的是哪条路呢?它走的是收敛,收藏的路数,这是菊花的一个特性,花一般都指生发。记住啊,我们的老祖宗从神农时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啊,他在看天地自然的时候,他都是直接去看这个事物到底它的本性是什么,他都要去感悟他的本性。其实包括我们现在学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无非都是在教导我们一个东西,就是说要穿透事物的本质,要培养穿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你能不能把这个事物一下子看清楚,比如说花,看药材,这个就是说你可以完全以一种艺术家的眼光去看。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们,通过反复实践,辨清了药物的本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那么,不同种类的中药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特性呢?
比如说凡是根茎类的东西,树根,根茎类的东西,根都是可以钻透土地的,所以它就有通里的作用。比如说中药里就有一味药叫白芍,它可以通里,它可以钻透地。像树枝和树梢,都有生发之意。所以像中医里面有一味药,叫桂枝,它就主生发,就是凡是梢头的东西,都是拼命往上长的。甚至包括我们中药里边还有一个认为很补的东西就是鹿茸,鹿茸也是走生发之机,它就像树尖,树的梢头一样,它也走的是生发之机。一般来讲,树皮都有包敛的特性。所以以这种收敛包裹的这种特性,所以像肉桂这种药,就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并不是这个药煮了以后,它能够补哪儿。比如像我们用肉桂啊,中医里面经常讲,肉桂这种药,是可以引火归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你上面飘着的那些火气,像我们经常说上火这些概念,把上面飘着的火气给拽到丹田处,拽到我们身体的里面。怎么才能拽下来呢?有的人就会用肉桂这味药,是用肉桂这种包敛的特性,这个药把火气给收回来,所以这是讲肉桂。像那个果核类的,食物的果核不是收敛的气机就更大吗?它比皮的收敛气机还要大,它已经结成核了,核类的东西,它的收敛所以就更加大于皮类的东西。而花呢?就非常的美了,花类都有宣散郁结的作用,所以都有散郁的作用。像月季,玫瑰花这些。而果实呢?生在高处,但是最终是要下降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果实一般都有降气的作用,就是使气下行的作用。所以我经常认为,我们中国古代的,像神农发现这些中药之美的这些神农们,都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就是他们同四季一起生长和收藏,他们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
第四集:《春季养生.下》
我们原先讲了春天的吃,还有平常的睡眠这些问题。那么还有呢?我们今天要说一个锻炼的话题。如果你今天得了病,你就老想着,我今天一定要跑两千米,我跑完就好,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所谓锻炼是什么呢?一定是我们原先在讲到四季养生的时候会讲的一个,叫广步于庭。那么广步于庭后面还有一个披发缓行,就是你精神上一定要极度放松,如果你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你精神上不放松,你就想着,去掉一个病,去掉一个病,跑了五百步去掉一个病,那样的话,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增加你的心病。记住啊,锻炼一定是保持心情的愉悦,所以中国古代不讲锻炼。要真正讲锻炼,是讲的练功,练功是很复杂的一种情形。练功的练,过去不是绞丝旁的练,而是火字旁的炼,是要把你放在熔炉里,重新给你烧制一番的那个炼,那叫锻炼,是那个含义。所以呢?中国古代不是讲的锻炼,而是讲的如何玩,这个玩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比如说春天,小孩子玩什么呢?古代是要往长远上去想,小孩子就一定要去玩放风筝,过去小孩子都是要放风筝,放风筝的好处有:1、接近大自然。因为中国对于小孩的教育,他会告诉你,小孩子教育都是有五个老师,天、地、君、亲、师,你要先向天地去学习。那么到春天了,你到野外去玩,然后呢?同时你要看天看地。看天看地呢?还要锻炼小孩放风筝,放风筝就是远眺,因为春天最容易压抑的是肝的生发之机。所以你老这么用眼,因为肝它主目,眼睛是肝气的外现,是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在我们脸上。假如你眼睛不好,实际上是你五脏六腑里面的肝出了问题。那么对于小孩子的那个锻炼呢?对于他身体有好处,就让他远眺,看很远的东西,然后2、练习、舒发他的肝气。这个就不用跟他说:孩子啊,别生气,一定要舒发肝气。你跟小孩子讲这些,孩子是不会懂的,但是你就让小孩子玩,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让小孩子放风筝,就把这个锻炼的事情完成了,这是很重要原则啊。
春季里小孩子到野外放风筝,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还可以舒发肝气,是非常适合他们的锻炼方法。同样,在春季,又有哪些养生方法是适合老年人的呢?
古代人像老人或大人应该怎么去养生呢?在春天里边,1、静坐,保持气机的畅通。在宋代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喜欢静坐。就是自古啊有这么一个锻炼方式,静坐是要讲究方法的。比如静坐,你的腿要怎么盘起来,要双盘,或者要怎么样的,静坐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气机的畅通。但你如果坐在那儿,不如法的话就叫枯坐,如果枯坐的话,也许对身体反而会造成筋脉的不通。所以像静坐这些呢?就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或者对老年人来说,春天由于特别容易感伤,春天是非常情绪化的一个季节,包括精神病啊,春天都会有很多精神症状,不仅仅是女子伤春的问题了,现在全体都有可能伤春的问题。老人自有老人的伤春啊,老人一看到春天,他也伤春。小孩子天天被学习压着,他也伤春,然后年轻人更伤春,就是说生发之机都起来了,自己到现在钱都赚不到,可不是也伤春嘛。所以在这里边就是说的,如果枯坐的话,心情就无所寄托。所以现在我们基本上把这一条,就是如果你有本领去静坐的话,你去静坐,没有本领去静坐,那么这一条可以不去做,反而就就用《四气调神大论》里边的广步于庭就很好了。就是心情很闲散地散步,或者是跑步。一边跑一边看路上的风景,而别想着我今天锻炼就为了我筋脉通畅,你要想着这个,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一切都应该在无为当中去做。
2、读书,心灵有所寄托。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强调读书的,像孔子他就非常强调学习会改变人生,甚至学习会改变习性。比如孔子只夸了自己一次,说:不如丘之好学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就说我孔丘是非常喜欢学习的,而且我孔丘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学到的道理,我愿意告诉别人。所以在古人来看,只有学习可以让人变得深刻,而且使人格局变大,就是学习会改变你的人生的格局,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家不要把学习只看作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我们传统文化是把学习当作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不是一小部分人,小孩子该去学习,老人就不该去学习吗?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学习叫做陶冶。陶冶就像炼陶器,瓷器一样,是反复的要去烧灼的,这就强调一个反复的问题,就是反复地学习。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刚才的话题,就是春天为什么那么多人得精神病?可是古代很少有人听说春天的精神病率特别高,顶多出一个花痴,就没有那么多精神病。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它非常强调就是文化是调节情绪。古人不得精神病是因为他重视文化,他认为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然后过去呢?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是儒道互补,所以他学习兴趣非常广泛,琴棋书画呀,什么都学,而且学琴棋书画还有一个好处,让你专注,可以很专注,可以很用心,这样也养精神。记住啊,专注也养精神。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不专注,是因为精不足,精太外散了。比如我们现在经常会见到一些小孩子,多动症啊什么之类的,像这些都是因为精气太外散,精不足是导致的不专注。所以呢?治疗所谓的孤独、抑郁,还有网瘾,这些在中国应该有一个很具体的方法,就是劝他往文化上走,让他重新变得专注起来,而且不断地去学习啊。所以呢?同时古代人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习惯,改变气质,这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说过,人得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习性的问题,所以因为你有些很不良的习性,在中医里边它就谈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你就不会得病。就说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难了。但是你要读书,有可能会恬淡虚无的。然后还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这样就是病安从来。但是前面有一句话,很少有人去讲,就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地方,你都要主动地去回避它。明明知道上网不好,你就不要去做,那么你一定要用好的东西来代替这个东西,你不能说你不许上网了,但是你又不给他一个新的工作干,他就没有一个新的兴奋点,这对他来说,也治不了他的病。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病,真不是所谓的器质性的病变,在很大程度上跟情志啊,跟这些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大家学习,就是读书啊是可以让人学规矩的,然后还告诉大家就是说,如果在你学习过程当中,你能领悟到自己的缺点在哪儿,就是缺点改一分,德行就长一点,这样实际上就是疾病就去掉了一部分,你改掉自己的那些坏毛病,你别老想着怎么补,一定要想着怎么改变自己,所以我经常会说,要想治好这个病,首先在生活上要学会颠覆自己,彻底地改变自己一下。假如原先你是一个很抑郁的人,那么你现在就要学会游山玩水,学会自己要怎么样地去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要让自己只盯在一件事上,你这样颠覆自己以后,你的生活为之豁然开朗,有很多的问题会改变的。癌症并不是一定要死人的一个病,有些人就可以活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可能改变了自己,从观念上做了很大的改动。
曲黎敏副教授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开阔视野,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心灵就会充满阳光。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走进大自然,去陶冶我们的性情呢?
3、远眺山水花木。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春游。春天一定要出去玩。那么去远眺山水花木是干什么呢?就是中国古代养生啊,经常我们大家会听孔子说的一句话叫做:仁者寿。仁爱的人是长寿的。那么仁者是乐山,智者是乐水。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定记着啊,看山是看山之德行有多厚,要领悟山的厚德之性。看水一定要看水的空灵之性。所以仁者乐山,那么你德行越厚,古人认为德行很厚的人,就不跟别人争高低,那不跟别人斗气,他就长寿。那么智者呢?他就经常去观水之灵秀,他就会知道,人应该怎么圆融地去生活。这些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像春游这些看山看水,都是用来治病的,治我们灵魂深处的一些很深的疾病,你要跟天地君亲师去学,天地不说话,但是天地能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那么看花木,看花木干嘛呢?就看春生秋落,要明白人生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都有春天生发的时候,也有秋天落叶的时候。所以我们人生,看任何人的一生你都要看,你一定要清楚你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你处在春天的生发之机,你就拼命地去生发就是了;处在夏天的生长之机,你就去生长;到秋天你就该收获了,你就好好去收获;冬天好好藏,你就好好去藏。这些其实都是四季养生里边很重要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你要懂四时之涨落,然后你来领悟内心的一些东西,这样你知道你自己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点位上,你做事就会很周全。所以我们好好地去看这个山水花木,都要从里面学到一些很深的人生的感悟才可以。
4、与朋友谈天说地。人在这一生中还要有朋友,像老人,很多春天犯精神抑郁这方面的病,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共同去分享喜乐的这种朋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谈天谈地呀,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一笑了之了。如果你都憋在心里,郁结不开,你不生病谁生病?也有好些人就觉得,你这讲养生你讲这些干嘛?不是这意思啊,就是大家一定要记住,古人就用这种方法就给你治了病了,还用吃药?吃药才是下医干的事呢。吃药是没办法了,你已经病入膏盲了那只能是吃药了。如果能用生活解决问题,咱们干嘛非得要吃药呢?药的副作用有多大啊?因为我们前面说过是药三分毒,你一旦开错了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大家要好好地去生活,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连生活都很难做到很悠闲,好好地去生活啊。
5、教子弟读书。就是当你感悟了人生这么多以后,你还要去怎么样教子弟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养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说把人生的感悟可以传承下去。《师说》不就是这个目的吗?就是一个传承啊,就是你怎么把人生的感悟,把一些老师的人生的感悟给传承下去,传道、授业、解惑,你首先要解惑。科学和性命之学很大的不同在于呢,科学是学一点是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但是人生的感悟有时侯可能会让人豁然开朗,这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这些节目,在给大家这么去讲;所以把这五条记住了,也能治很多人的病,治很多人的伤感,就是春天的那种生发之机下的那种伤感啊。
老一辈通过传授人生的道理,教育年轻人摆脱伤感,学会养生。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教育人们如何养生的典籍,这些典籍都讲了些什么呢?
大家不要以为好象只有《黄帝内经》这本书在讲养生,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很多书籍都在讲养生的问题,因为性命之学是从医入道,是一个捷径。就是中国文化如果是一个大的系统的话,那么从医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捷径。所以在《吕氏春秋》里它就认为,如果春天主生发的话,那么它春天,春三季它就一定要讲养生,一定要把生命和人事以及以人的教育对应起来,这才是中国文化养生的要点。所以就是说春天,不单纯只是说一个春天而已,它在说人的生命之初,同时春天又是在比喻,比喻生命的初始,比喻人的少年,比喻万事万物之开端。所以呢?在生命这个概念层次上,就是生机来源精是否充足,这个精就指的是肾精,冬天你藏那个肾精是否充足,而藏精的肾又被喻为先天,而肝胆这都具有什么呢?人的生命的生发功能。所以对于整个人来说,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个象,叫做握固。所谓握固,就是我们出后的时候,所以的小孩子的手,都是拳头握着的,就是小孩子都是攥紧了拳头出来的。很多人说,小孩子怎么都攥紧了拳头出来?那是不是他们都是,有人打比方说,小孩子都是攥紧了拳头出来都是因为他们想抓钱?不是这样的。是手如果你的握力特别强大的话,这个在中医里是说你的肝气特别足。小孩子就是因为他刚刚生发,所以他的肝气肯定足,所以他都攥着拳头来。那么人死的时候有一个象叫什么呀?叫撒手而去,就是什么都握不住了,实际上人死的时候也是肝经绝的象,就是一点生机都没了。
所以现在啊,西方社会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手的握力特别大的话,那么他的生命力就还可以,因为他还有生发之机。用中医来讲,就是他的生机还是蛮旺的。如果他的握力很弱的话,那么他的生发之机已经渐渐地绝了。因为肝在变动为握,就是肝气要足的话,人的手握力就大,如果肝气不足的话,人的手握力一下就散掉了。所以不管是你平常怎么抽,就是记住啊,凡是病啊,就这样,你这个抽筋呀,抽搐,这个手的抽搐是肝病,你这个手放松了也是肝病。那个抽搐抽筋纠结在一起那是什么呢?那是实证,而这个手啪嗒一下散开,是人的肝气已绝的象。所以呢?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同时也就是说什么呢?也就是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肝胆的生发之机。就是肝胆的生发一定要很旺盛的话,然后人的手的握力才会很强,肝胆一生发全身都生发,如果肝胆不生发,全身就已经基本算完了。所以呢?春天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非常的重大,所以这也是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去单讲一个春天的原因。如果把春天弄懂了,可能后面的东西四季的养生都会懂了,而且把春天养好了,把春天的花朵养护好了,到秋天我们才能有人生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