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黄晓明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解说】
那我们现在开始把第20章一句一句地来给大家讲解一遍,最后做一个这一章的章法结构的分析。
绝学无忧
我们看到“绝学”,就会想到在历史上有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48章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为学日益”,“为学日益”之后就好像我们做学问,从小学,中学,大学,然后是硕士、博士,最后是博士后。那么我们可能一直在做学问,叫做“为学日益”。但是益到一定程度,就到了一个“绝学”,绝顶的学问。但是既然学问是“绝顶”,它还有个含义是什么呢?它是“断绝”了。所以,这个学问往往是后人无法承载,无法接续的,所以就有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所以,绝,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绝顶”,一个是“断绝”。
那么在这里“绝学“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老子是世家,因为他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有专家认为他是一个世家,有世家的传承,也有职务之便,能够饱览周朝的典籍。所以,他的学问是绝顶的,他进入到“绝学”。但是老子发现,即使你的学问做到了绝顶,到达绝学,还是要把学问彻底地断绝,才能“无忧”,这是为什么呢?
唯之与阿(h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老子就发现,即使学问做到了绝顶,但是他的生命之中,他因为没有“为道”,他没有进入一个真正的一种道行,所以他的气质没有变化,他的内心还没有超脱对待。我们知道“唯”与“阿”是一个对待,“善”与“恶”是一个对待。什么是唯呢?唯就是对上唯唯诺诺。阿是什么意思呢?阿就是呵斥。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呵斥。那么“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可能一会内心的情绪是善的,可能一会内心的情绪是恶的。在唯与阿之间,善与恶之间,来回切换,转换很快。
所以,老子他发现,如果仅仅是做学问,他并没有超脱对待,并没有进入一个独立的人格,并没有真正的脱胎换骨。所以在这里,老子在他的人生之中,我认为他有这么一个经历,他幡然警觉,进入到一个为道的境界。
但是我们说,一般人喜欢什么?一般人非常的实际、非常的现实,他看中的是形而下的物质,他追求的是名利。如果你去不求世间的名利、世间的浮华、世间的物质、世间的欲望,你难免与众不同,难免会被世人所讥笑,所看不起。所以,一般人他会被他人的宠辱所影响。第13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以,叫做“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为圣人这个时候他还不是圣人,他还刚刚开始绝学,进入到为道,但是还没有进入圣境,他还没有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而自然生出的那种“大无畏”的气概。这个时候,他还处于一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状态。
荒兮其未央哉
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境界。这个“荒”,表示内心非常的广大、空旷、广漠而没有尽头。“未央”就是没有尽头的意思。
以上是老子“绝学”,然后开始内心进入一个广漠的精神世界。这是他为道的第一个阶段。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众人熙熙”是什么意思呢?“熙熙”表示很高兴,很纵情,充满了一种欲望的状态。就好像是享受一个盛大的宴席,就好像是春天登上高台而望远,眺望远方。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泊”是什么意思呢?“泊”就是表情非常的淡薄,跟前面说的“众人熙熙”的样子形成一个对比。“其未兆”,这个“兆”是什么含义呢?《说文》讲:“灼龟坼也。”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啊,古人用龟甲来占卜,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在龟甲上钻个洞,然后在火上烧烤,烤出来的这个裂纹,就是“兆”,表示要从此来窥探未来的情况。说明这个“兆”已经到了形而下,已经是人眼能够看得到的。那么“未兆”呢?未兆就是没有什么征兆,就好像是婴儿一样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他还没有成为孩子。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傫傫”,表示他很颓废的样子。好像什么呢?好像无家可归一样。《史记·孔子世家》有一句话形容孔子:“纍纍若丧家之犬”,这来解释“傫傫”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什么叫做如“婴儿之未孩”?第49章讲:“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10章讲“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发现这个时候老子至少进入了一个婴儿的境界,他的气质到达了非常柔弱的状态。所以,解读这一段话要能理解,老子从绝学开始为道进入的第二个状态,就是一个婴儿一样的状态。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kuì)
众人在财货上都是有多余的。第77章讲“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一般人追求物质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开始有多余的,但是他不舍得奉献给大家。而老子这个时候把多余的财货奉献给大家了,而且还把他有余的真知告诉大家了,这叫做高下相盈。所以他又进入一个更深的境界。什么境界呢?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dùn)兮
他进入这个愚的境界。这个愚的境界是什么呢?他深度到了大道的浑沌的层面。对吧?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从“婴儿”开始到“混沌”了。第4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我们注意到,老子论道,跟道有关的名:第4章“冲、渊、湛”,到了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那么到了49章“为天下浑其心”的“浑”,在这一章中间出现的“沌”,都是三点水。“沌沌兮”,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已经从婴儿的至柔之气进一步地感通到了先天,进入先天混沌的境界。这是我对这一段的理解。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我们这里要注意到,老子在这一章当中总是把“我”与“他人”做比较。“俗人”就是一般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都那么明白事理,但是我看上去有点昏昏闷闷的感觉。“昭昭”就表示光明耀眼,非常明白事理。“昏昏”好像是收敛光芒,昏昏默默,非常暗昧。也可以理解为很低调,很默默无名,很没有存在感。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那么我们很容易就想到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察察”是什么概念呢?“察察”就好像是明察秋毫,好像一点瑕疵他都能够发现,他很容易从别人身上发现別人的一种缺点,一种不足。但是老子处于一种沉闷无言那种状态,有点像是希言、贵言、不言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般人都是关注形而下,而只有老子才去关注形而上。所以两者外表上也是形成了一种差异。
澹(dàn)兮其若海
当然我们会注意到,“澹兮其若海”中“澹”“海”也是三点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从上一段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在这个状态下,他好像又更深入了一层。他的内心这个时候,像是大海一样的平静而广阔。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他对大道的感通,到达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沉、更加平静的这么一个状态。
飂(liù)兮若无止
他的内心像风一样的飘逸。他对大道的这种感通,这种深度和广度已经没有尽头了,他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我们来理解这两句话,它是不可或缺的。这两句话的句法跟第15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在句法上相似了。所以有些人在编辑老子版本的时候,就把这两句话也换到了第15章。
但是我们能看到,这两句话在这一章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完全是对老子的修道的境界的一种描述。在这一段没有这两句话,它是不成一段的。当然了,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跟第15章的七句话合起来,合称为“道者的九大特征”。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似鄙
老子在第20章当中,他始终是把“我”与“他人”做比较。有时候是“众人”,有时候是“俗人”,有时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跟他人在做比较。众人都有用处,而只有我,像顽石一样毫无用处。在众人看来,是一种鄙陋的样子。
所以我们读这一章发现“独”很多。第25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大道也是“独立不改”,也是一个“独”。那么庄子讲“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也是个“独”。好像道家的高人都是独来独往。《黄帝内经》讲“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所以道家高人就是有这么一个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可以数一下,这一章有几个“独”?加上后面的“我独异人,而贵食母”,一共有6个“独”。
我独异于人
唯独“我”是与众不同的。“异”是什么含义呢?异,上面有个“巳”,小孩;下面那个字形是两只手。异,实际上是两个手把一个小孩举高,高出别人一头。老子为什么跟别人都不一样,而且高于他人呢?
而贵食母
母是什么?母在《道德经》当中就表示大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52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讲了一个大道和万物是母子的关系。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大道母亲,从她的玄牝之门把天地、把万物都生出来了,然后还始终地在维系天地的运作,还跟天地万物之间有一个绵绵若存的联系,用之不勤地给万物注入能量和信息。
“食母”是什么含义呢?“食母”表示对大道感通了,大道母亲还依然给予我们就好像是乳汁的滋养。这种滋养可以给我们的精神层面带来成长,可以修补我们玄览的瑕疵,使我们能够重新地恢复到本来具备的这种从大道母亲刚刚孕育的毫无瑕疵、毫无染着的素的样子。
在《道德经》当中多次出现“贵”。比如说“道之尊,德之贵”,比如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比如第13章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我们从这一章以及第13章就能发现,原来在上古时期的“贵”,他为什么“贵”呢?是因为他感通了大道母亲,他“食母”了。所以他的气质有一种“尊贵”,有一种大道母亲给与的荣光。这跟我们后世认为的、一般理解的“贵族”的世袭含义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话表示他从“绝学”进入到“为道”,最后跟大道真正地完全地感通,好像是回到了刚刚出生的赤子的那个样子。这时候他的气质开始变得无比的尊贵,开始变得完全的与俗人、与一般人是不一样了。这个异,实际上还是一个玄同的境界。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食母”?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大道母亲给我们的精神食粮?那是因为没有开始“为道”。所以,泯然众人矣。
【章法结构分析】
这一章虽然句子也不算很长,但是我们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这是老子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从“为学日益”益到“绝学”,发现光做学问不行,还要进入“为道”,还要进入“道行”。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进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表明他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人格,他的内心还有宠辱的感受,还没有真正地超脱对待;
第二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发现,这个时候开始有了“独”,表明他开始超凡脱俗了,开始跟普通人不一样了,内心开始进入一个淡泊的境界,脸上的表情也是淡淡的,好像是开始进入一个婴儿一样的样子。我们知道婴儿有几个特点:第一,他的气质很柔弱;第二,他的身体很柔软。我们一般人到一定程度,尤其到了中年,肢体开始僵硬了。
那么,如果老子是在中年开始为道,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有修身的方法。从形、气、神三个方面讲,第一,“我独泊兮”,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的心,他的神;第二,形,像婴儿一样的非常的柔软,他的气血非常的畅通。因为气血畅通身体才可能柔软;假设说有一点不畅通,那么他的身体就到不了柔软的境界;第三,气,他的气质开始转变,从僵硬,到柔弱,到婴儿一样的至柔境界。这个时候,他就到达了第43章讲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开始有“不言之教”了。这是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了婴儿之境界,而且开始超脱对待。为什么?我们如果有“宠辱”的对待觉受,我们的脸上一定有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是淡淡的,没有什么表情的样子。
第三段:“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说明什么呢?说明在物质上,他已经完全不在意了,而且他也的确是做了很多的减法,没有什么多余的物质。但是,他又进入到一个更深度的精神世界,已经到达了一个完全的“宠辱不惊”、完全的“从后天返先天”的境界,内心开始感悟到先天的“混沌”的能量。
既然内心感悟到了先天的“混沌”的能量,他就可以教化百姓了。第49章讲“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就是对这句话的一种诠释。
第四段:“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这是老子进入了修行的第四个阶段。外表昏昏闷闷,跟俗人形成一个明显的差异,但是他的内心又平静,又辽阔,又没有尽头。表示什么呢?表示他的境界,从浑沌再深度,感应到大道的“象物精信,惚恍窈冥”;再深度,就触及到了大道本体,大道本体就是“冲、渊、湛”。
第五段:“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是老子进入了修行的第五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他已经看似在世间毫无用处,然而,他是属于鹤立鸡群、矫矫不群。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完全的感通了大道。他的元神,他真正的生命,已经得到道母的滋养,而得到无限的成长。他展现出来的气质,也已经是无比的尊贵。他就好像是阳光一样能够普照大众,所以他为所有人所尊敬、所敬仰、所看重。
【总结】
中心思想
这一章从“绝学”到“食母”,这是老子的五个修行的境界。一开始是“绝学”,最后到达“食母”。因此,为世人所尊贵。
知识点
这一章都用的是“我”,而不是“吾”。那什么时候用“我”呢?在老子当中,或者在古文当中,“我”有两个用途:第一是用在宾格,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这属于宾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一章的“我”和“他”做比较的时候,用“我”。那么,在没有跟“他”做比较,也没有作为宾格的时候呢?用“吾”。第42章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个时候是“人”和“我”做比较。“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43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这就是单独在用主语的时候用“吾”。
章序
第19章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当我们少私寡欲的时候,就能够逐渐的现出生命的本色,看到我们生命本来的、没有染着的样子,抱住了大道母亲。
这一章讲的是,由“为学日益”到达了“绝学”,但是,在他的生命当中,他发现:我还是一个俗人,我还是个小人,我在“唯”“阿”之间、“善”“恶”之间来回切换。我的生命没有进入到超脱对待,进入到玄同的境界,我还是一个看上去很恶心的样子。
所以老子幡然警觉,发现仅仅做学问,还不能够真正的复归到道母的怀抱当中去。那应该怎么办呢?还要去修身,进入为道。那么一步一步的,从“荒兮其未央”,到“如婴儿之未孩”;再上升一个台阶,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又上一个台阶,然后再到“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再深度大道感应,最后,完全地“食母”,触及到了大道本体。他是从另外一个视角,从对大道不同感应深度的视角,描述了他修行的五个层次。
定位
在《老子》这81章中,可以理解为这是老子从绝学到为道的心路历程,大道感应的不同阶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第10章是一个小结。到了第20章,它依然还是一个小结。那么第21章,又重新地开始进入到老子论道的一个新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