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19期:【绝智弃辩】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校订】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版本】
开始讲解之前,先把这个版本的问题说一下。
王弼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竹简本: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亡有
絕偽棄[慮],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
或[命]之或乎屬
視素保樸
少私寡欲
愚按:[ ]起来的,是通假字,也有些争议。但是这里不深入论。
实际上在93年的郭店楚简出土之前,学者对19章的注解是比较费心思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观老子全文,圣人是最高级别的修养,一共出现了32次。我们经常看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等等,这些都说明在老子的全文当中,圣人是一个最高级别的人格修养境界。
而王弼通行本19章当中要“绝圣”,这在逻辑上来说,与全文积极肯定“圣”是不符合的。那么到了93年郭店楚简出土之后,大家就发现郭店楚简19章,跟王弼通行本在前三句差别比较大。竹简版的前三句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而通行本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所以学者就认为这是受了后来庄子学派比较激进的观点的影响。比如在《庄子·胠箧》:“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同时他还有“攘弃仁义”之说。可见,原本应该是绝智弃辩、绝伪弃诈,不是后世通行本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是被庄子后学激烈派的思想影响所致。
所以我根据郭店楚简,同时参考各位学者,尤其是陈鼓应先生的意见,将通行本和竹简做了一个全面的均衡。
校订后的19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解说】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智和辩,放在《道德经》81章的语义当中来看,它都不是好的名,比如说“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伪”。我们说,知和识不一样,知与智也不一样。那么辩呢?81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41章有“大辩若讷”。我们经常讲:可能你辩论赢了,但是感情就输了。
绝智弃辩为什么就会民利百倍呢?我们要看到这一章节的主语是谁,主语一定是当时的国家领导者。国家领导者,或者说当时的侯王放弃他的智慧,放弃他的辩才,那么百姓一定会受利百倍。为什么呢?绝智弃辩,作为上位者,你去跟百姓辩什么?作为领导人来说,他不是用智慧和辩才,而是要用内心的真诚,还要用内心的谦下,与百姓做这种很自然很真诚的交流,这个时候呢,百姓就受益了。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抛弃掉虚伪,去掉狡诈,百姓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状态。这个就很好懂。作为领导人来说,你有虚伪的地方,你有狡诈的地方,那百姓一定会跟着虚伪,跟着更加的狡诈。所以作为管理者来讲,他一定是要靠他的内心的真诚,他要一定要靠内心的直接去跟下面的员工也好,或者说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下面的百姓也好,那么老百姓他自然会恢复到孝顺和慈爱的。
当然,很多学者也认为绝伪弃诈和民复孝慈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实际上竹简本是“民复季子”。后面的学者就认为这个季子啊,实际上就类似于赤子,表示百姓会自然地回复到一个非常纯朴的、非常本真的一个状态。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什么是绝巧弃利?做事情放弃机巧,放弃其中的对利益的盘算,那么老百姓自然不会去做盗贼。说明什么呢?说明国家领导人,对自己的享受放得很低,做事情非常的质朴,非常的接地气,而不是用这种取巧的态度,那么百姓生活自然很好,自然我不会去做强盗去抢东西,去做贼去偷东西。
谁绝智弃辩?谁绝伪弃诈?谁绝巧弃利?这些都是指的是国家领导人,当时的侯王。那么现在可以说是管理者。
只要做到了这些,百姓一定会获利百倍,百姓一定会回到非常纯朴的状态,那么人间自然就没有盗贼。这些啊都是一种教条,说是要让你去做到这些,但是怎样才能够自然做到呢?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什么叫做文?文,在最初就是花纹、纹理、掌纹,或者说纹身,这些都是文,都在表面上。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字,就把它指向文字。所以,文啊,就是指的是表面的东西,还没有、不足以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文对什么呢?成语是文质彬彬,所以文是对质。因为上面三句话是文,所以,还不足以让大家能真正地、自然地做到此三者。那么老子就要给大家讲明白它的本质在哪里。
故令有所属
所以,让大家都有所归属。归属到哪里去了?刚才的三句话说的是“此三者以为文,不足”,那么后面说的话,一定是要让大家归属到本质去。本质在哪里?他讲了两句话: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在第1章讲的时候就曾经指出来,要注意到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老子的5000多言81章,他是要用很多名来指向他内心所要表达的那个东西的概念。这个名从哪里而来?名,一定是从生活而来,但是老子要给它重新做个定义。那么朴,老子就重新做了一个定义,在32章他指出来“道常无名,朴”,也就是他把道重新命名为朴。在28章就讲:“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为什么呢?因为,朴在生活当中的含义就是原木,它可以割裂、散开,切成木板,木条,然后做成木器。这就是朴散则为器的原义。那《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结合《易经》我们就知道啊,原来“朴散则为器”,就是道生万物的含义。
但是老子后面跟着说:“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为什么呢?因为,把朴制成木器,需要用刀具给它割裂开来。那么圣人用这个朴也就是大道,“用之则为官长”,就可以成为万物的官长,他重要说的是“大制不割”。用“朴散则为器”,从显意、从生活义,到密意、到创义的时候,老子就可以把“大制不割”,表达得非常地清晰,表示圣人可以用朴,把从朴这里割裂出去的万物,也就是器,重新依然形成为一个整体(犹如没有割裂的一样)。
当然,在第4章、第6章,我们曾经学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们曾经说过“用”这个字很低调,但是,它又非常、非常地关键。那我们自然会去想,既然朴是大道,朴的原来的含义是木头、是原木,那我们说抱朴难道是抱着一个木头吗?显然不是,抱朴就是抱住大道。
那素的原意是什么?因为素的原意就是原色的生绢,它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它没有染着;第二,它容易染着。这个素啊,在传统当中很难找到它的依据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易纬·乾凿度》经常引用的这句话有:“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当我们把文和质对上的时候,忽然发现:素,原来指的是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本质。
当然,在这里需要对老子《道德经》的命“名”的方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老子用朴来比喻大道,那么素,一定是跟大道有关。所以,老子是用素来暗喻大道孕育的最初始的生命。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它的内涵是素,没有染着,但是很容易染着;而且到了后世的现在,我们都已经被染着了,就好像是一块最初始纺织出来的白色的布,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还在地上打了个滚,沾上了很多污垢。那么这块原来的白色的生绢,经过了五彩斑斓的染着,你已经看不到它本来的样子了。所以我就突然间领悟到,原来老子这两句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反过来说可能就更加容易理解:少私寡欲,自然见素抱朴。这个私欲原来就是指素上的染着,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染着的,但是因为经过后世的私有制的染着,我们变得很自私,变得欲望很大,所以,我们都看不到我们生命的本色了。
那么,少私寡欲表示逐渐减少我们的私心,逐渐减少我们的私欲,那么就会好像在这块五彩斑斓的白色生绢上一点一点地去掉染色,一点一点地去掉污垢;就好像这块布上,这里现出一点原色,那里现出一点原色。那么当私欲逐渐减少的时候,我们这块经过后世染着的五彩斑斓的白色生绢,逐渐地就现出了我们生命最初始的样子,自然就逐渐抱住了大道,也就是孕育、生出我们的真正母亲:道母。
老子5000言中的“名”的命名规则
实际上我们要通过这一章,还要理解到老子5000言当中的“名”的命名规则:取“名”的生活当中的原意(生活意、显意),而又赋予它一层相关的更深的内涵(创义、密意),也就是形而上的真谛。那么我们对老子“名”的理解,应该说是解读《道德经》的关键。所以回到第1章,老子开篇就讲“名,可名,非恒名”。对《道德经》的每一个名的解悟,比如说:有、无、素、朴、道、徼,等等,都是要不离它最初始的名的形而下的本意,同时要超脱本意,去关联理解老子指向的形而上的内涵。
老子五千言,81章,大约200个名。这些名,属于老子的哲学范畴,老子的思想必然超出形而下的有形万物构成的世界,所以要把生活之中的名,重新定义,才能传递他的形而上的大道思维。
如何与老子思想形成共鸣?
两个钟能共鸣,是因为结构类似,长得像;我们要能跟老子产生共鸣,那就要大脑内部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类似、接近。越接近,感通越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5000言中的名,对上了。这接近200个名,就构成了老子思维的网络节点。连接起来,左右逢源,互相串联,那么,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无比璀璨的精神世界。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说要熟读、背诵老子的5000言,在熟读、背诵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自然地去思考名、句、章、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在自然地不断去感应老子这个名的内涵。当我们把老子的一、两百个名的内涵都能够理解得跟老子的“创义”很接近的时候,那么我们说,老子《道德经》的5000言的实际的内容,老子想要表达的内涵,也就在我们心中,逐渐地展开了。
到了滚瓜烂熟的阶段,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地思考,也可能我们在干着一件跟《道德经》毫无关系的事情,比如说生活当中的走路、做饭、工作,我们就会突然间明白,啊,原来老子说的这句话是这个含义。这就是知和识的不同。什么叫真知?真知就是内心自然地流露,熟极而流,自然地明白。什么叫做识?这个识,是别人告诉你的,是书本上学来的。
所以,只要是真知,它一定是非常的灵动,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活泼,非常的应用自如。
我们对私和欲还要做个定义。什么叫做私?有了多余的财货,但是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舍不得奉献给别人。什么叫做欲?超出生活所需为欲。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它不叫欲。
所以说,少私寡欲,就是要逐渐地去掉染着。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做到了无私,就会自然地跟道母相通,就能逐渐地沟通道母。她就会通过绵这个通道,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能量信息。她就像水一样地涤除玄览,第10章讲的涤除玄览。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素,逐渐就现出来了,我们就自然地逐渐抱住了大道母亲。所以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这就已经触及到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我们已经抱住了生成我们的大道,那么,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这些老子对大家的要求,也就自然做到了。
【总结】
中心思想
因为有了私有制阶段的染着,才看不到生命的本真。需要少私寡欲,才能逐渐恢复对道母的感应,从而逐渐洗涤污垢,逐渐看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自然逐渐抱住了道母。
章序
18章讲经过私有制的社会阶段,人们对大道失去感应,所以逐渐就有了私欲。19章则讲需要少私寡欲,才能见真。
知识点
1、老子的命“名”规则。
2、如何与老子思想形成共鸣?
2、素、朴、私、欲。
定位
如何重新回到生命最初始的状态?就要少私寡欲,指明了返本归真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