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16期:【致虚极】章

 

567ec0a768ebdcb11b85a2eee0539b8f白话老子》16期:【致虚极】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解说】

 

致虚极

 

老子道德经》它基本上还是一段一段的,这个章法结构是非常鲜明的。第一段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因为我们在15章讲:“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那么有了动静的这种修炼之后,开始内心逐渐进入了一个虚静的状态。但是还不够,还要再到“致虚极”,让自己的内心,虚到了极点。

 

虚的是什么?第3章学过虚其心,所以虚的是我们这颗心。那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包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也包含老子,他也教给大家很多的思想、内容、方法、论点等等。那么,38章讲“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虚其心实际上就是要把心中的前识都去掉。那什么叫做前识?第一,“知”和“识”是不一样的。“知”是真知,是“为道”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识”是什么呢?“识”是“为学”学来的,是前人告诉你的。那我们就要把这些前人告诉的观念、道理、方法、思路等等都去掉,完完全全的虚其心。依照什么呢?依照事实,依照我们观察到的,来做独立的思考。

 

守静笃

 

“静”指什么?这个“静”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大脑非常的安静,一点念头都没有,一点杂念都没有,不起任何一点思维。“笃”是什么呢?安静到了一点点的这种念头、这种思维都没有,而且要守住这个安静的最极致,保持这个状态。

 

那什么叫做静?我们说大脑里面没有思维。为什么要“塞其兑闭其门”?因为当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大脑一定会进入一种思辩,去思索,它好像是一个程序一样的,只要有信息进来,肯定要进行处理,要做一些判断。当“塞其兑闭其门”,把这些信息的来源都去掉之后,这个时候大脑里头可能还有很多杂念,此起彼伏。慢慢地把这些念头都解决掉,这个时候,可能还要进入一个解其纷的状态。当我们解掉内心的真正的纠结,真正的思考的热点之后呢,内心就逐渐的安静下来了。当安静下来之后,可能还会好像水面一样的慢慢起一个涟漪。但是不要去管它,它又会自然地安静下来。

 

守静笃,守住这个安静到极致。说“守”,也说明保持长久的安静到了极致,也是非常难的。

 

“致虚极守静笃”,大脑里面一点点自己的前识都没有,大脑里面一点点自己的杂念都没有,一点点的思维活动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元神、我们的内心就安静到了极致。所以,庄子就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就好像是水面一样,当水清静到了极点,它就可以当做镜子。朱熹就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虚静到了极致的状态下,内心就好像是形成了一面镜子,这一面镜子呢,它是一点点的污垢都没有;因为虚其心了,一点点的变形都没有。因为我们守住了静笃,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加入,没有把自己的前识加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正确的返观天地万物,从中得到的所有的认知就是真知,这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真知。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什么叫做“观”?观,实际上它不是拿眼睛看,它是利用我们的内心,用我们的元神进入返观。所以,说做好了虚静的准备,才能够进入到正确的返观。16章承接的是15章,动静的修行是基础。有了安静的修行,那起心动念就能觉察,心念逐渐减少,逐渐就能够进入到深度的安静。那么我们还要守住这个安静到了极致。所以,从实修的角度看,“守”它一定有个诀窍,这样的话,才能保证内心一点点的起心动念都没有,才不会很容易地就退出了这种虚静到了极致的状态。

 

那么这个时候观到了什么呢?观到了万物并作。万物包含了什么?包含了动物、包含了植物,所以叫做万物并作。“并”是什么呢?“并”表示一起、共同表现为一种趋势,这就好像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那么这个时候万物都随着这种自然的节律,从植物的角度讲,它就开始萌芽;从动物的角度讲,它就开始出动去寻找食物,就开始运作。所以我们来看它背后一定是大气的这种无形的、共同的支配。

 

“吾以观复”,我用什么来观这个“复”呢?这个“以”很重要,我是用“致虚极守静笃”形成的心镜来观万物并作,同时还具备一种循环往复。

 

“复”有两个含义,第一,它是时间的含义。中国人观察时间,当然了世界人也都一样,他会发现每天太阳升起,太阳落下;月亮呢?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落下,太阳落下的时候呢月亮升起,这是一天;那么,月亮还有圆和缺,这是一个月;那么,从一年来看有春夏秋冬这样的一个日月年的循环。所以时间啊,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的。但是时间是起源于什么?它实际上起源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自转或者公转,生命也因此浮沉于生长之门。

 

但是,宇宙不仅仅是这三体;其次,它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比如说,我们的今天和昨天不一样,这个月和上个月不一样,今年和去年不一样,它是一种螺旋式的前进。比如说,12年一个地支的变化;同时,古人又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一个甲子60年的变化。到了邵康节,讲一元十二会一共是129600年,也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时间节律的循环,在不断地递进。那我们人的生命,如果能够活到正常的寿命应该是在两个甲子,最多是120年。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循环往复。

 

其次,从生长周期来看,一年之内有生长化收藏;那我们人类生命的120年呢,对于生长化收藏也有生长壮老已的这种时间节律的变化。

 

所以,这个“复”,就指的是时间节律以及万物随着这个时间节律的生长壮老已这种变化的规律。当然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人类的集合来说,它也有一个它的历史周期率的变化。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周期率大概就是三四百年,一个朝代的变化。

 

这种时间节律以及万物随着时间节律的生长化收藏,这个是表面上我们观察到的。从《道德经》的整体思想来看,从大道背景来看,是第4章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冲,冲是源源不断而出;“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渊,渊是回水也,是一种回旋的变化。后面25章将会学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所以实际上看似这个时间节律,以及我们万物随着时间节律而有一种周期律的变化,背景是大道的冲渊在不断推动了宇宙而不断地演化。这就好像现代科学认识到的,除了4%的物质之外,还有96%的暗能量和暗物质在推动宇宙的进展。

 

《黄帝内经》有一个岐伯和黄帝的问答。“帝曰:地之为下否乎?”黄帝问:“这个地是不是在下面呢?”岐伯就回答:“地为人之下”,地就在人的下面;“太虚之中也”,在太虚的中间位置。那么黄帝就问:“它为什么不掉下去呢?”岐伯就说:“因为凭借的是大气在举着它”。实际上,大气不光举着地球,它还推动着宇宙星辰的旋转和运行。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物”,就是万物;“芸芸”,表示很多,有一种枝繁叶茂,随意生长的样子;“各复归其根”,但是,最终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根,回到了它的生长的原点。

 

万物有植物和动物,这里显然就指的是植物。植物有根,所以,我们看一年四季,春生,春天使万物疯狂的生;夏长,夏天使植物疯狂的长;秋收,到了秋天呢,植物的生命能量逐渐地往地下降,往下降;冬藏,到了冬天它就把这一年的收获,这一年得到了阳光雨露,得到了天地能量凝聚为精,然后,藏到了它的根部。

 

植物什么时候开始长根啊?实际上在三九最冷的时候它开始长根,所以,它把它的生命能量归到根上,然后开始长根,再把根往深里长。所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我们从植物上就能理解,就能看到,植物是怎样跟随着天地环境,春夏秋冬而并作的。

 

我们不去管其它动物怎么样,我们管人类自己,那人类的根在哪里?这个有形的根就在肾上,因为肾是属水的,冬天属于水,肾是藏精的。一年365天,有春夏秋冬,这是一年的各复归其根。而生命周期一共是120年,历史上的高僧高道,可以看出来他最多活120年。小的周期是一年,跟随着自然的节律生长化收藏,到了冬天我们要藏,要把我们今年修炼的精华归到我们的肾上。那么,我们如何在120年的生命周期之内,把我们这一生修炼的精华归到我们生命的真正的根上呢?这个时候的根在哪里?

 

植物的根是在下面,那我们人的根跟植物是反的,人的根是在上面,是在我们的大脑,是在我们的元神。一年我们归根归到肾上;120年,更大的生命周期律呢?归到我们生命的真正的根上,也就是元神。

 

那么,从万物并作到各复归其根,并作就有动作的意思,生长趋向于动;各复归其根,就趋向于静。有动有静,所以这也是宇宙万物的动静的规律。

 

归根曰静

 

从表面上来讲,“归根曰静”指的是我们到了这个冬天,就相对的安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相对安静。但是我们还要记得第6章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人类生命最根本的根源在哪里呢?在大道。大道就好像树的根一样,从这里生长出天地万物,给天地万物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和信息,最终我们要归到大道这个根

 

所以我们这里,要跟上老子的思路,开始用大道这个根来讲述更深层次的道理,有一个新的段落。这个是老子的常见文法,他是另起一段。

 

为什么叫做归根曰静?因为,人的内心总会在躁动不安,因为我们的生命随着我们的生长一直在失去其中的序,一直在丢失其中的玄机。那我们如何安静下来?就在于感应大道,得到其中的序。按照现在可以讲,我们的人类生命,熵始终在增加。那我们如何得到负熵?熵如何减少?要从大道这边得到能量信息。

 

很多人有这种体验,我们内心往往是躁动不安的,但是往往读几章《道德经》,读一篇《道德经》,这一天下来啊,内心就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这就是归根曰静。这就好像什么呢?我们年轻的时候用过这种指针的收音机,那么无论收音机是短波还是中波,它本身有一个本底噪声,当它没有信号的时候,它都是噪声,这个时候滋啦滋啦乱响;但是,开始接收到信号的时候,这种噪声就慢慢地没有了。当指针指到这个信号的中心频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信噪比最高,噪声就完全抑制了。

 

所以什么叫“静”?“静”实际上是相对于躁动而言的,相对于噪声而言的。

 

静为躁君。当我们能够听到大道的信息,听到大道的声音的时候,内心就自然地安静下来了,就自然地抑制住了内心本来有的噪声,抑制住了内心的躁动。

 

静曰复命

 

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会逐渐地重新寻找到我们的生命的本真。“复”是什么呢?“复”就是重新回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那个本真上去。这个“命”含义比较多,最原始的含义是什么呀?这个命和令很接近,“命”,就是一个口发出一个令,让你去做点什么。所以古人认为,我们人类来到世界上是有自己每个人的使命的。

 

“静曰复命”,当我们感受到大道的能量信息,内心安静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能够发现我们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我们这一生来到地球上,到底要做点什么事情呢?我们怎样完成上天给我们的使命?

 

现代人认为这个“命”,好像“性命双修”的“命”一样,这个“命”是什么呢?这个“命”就是我们的身体。也没有错,因为,你要去完成某个使命,你一定要有相应的天赋,在你这个身体上带有这个天赋。

 

最常见的就是打篮球,假如说没有姚明的这种两米二几的高个子,实际上不可能打篮球。比如说刘翔,刘翔的个子一米九左右,你至少要有这个子,还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你才能成为世界跨栏的冠军。假如说你的使命要去打个乒乓球,那你个子可能是个中等个子,那么相应的各种天赋都要有,当然你可能不需要有刘翔那么大、那么高的身高。

 

所以说有什么样的使命,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带着一种天赋,你才能完成这种使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安静的返观当中,去思索我们这一生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才能够不枉我们这一生。

 

复命曰常

 

重新寻找到了我们的生命本真,我们就会逐渐明白什么是“常”。什么叫做“复命曰常”的“曰”?“曰”实际上有逐渐达到的意思,因为你不可能一步到位。这都是随着我们的修行,随着我们的岁月,慢慢明白,慢慢达到的。

 

当我们的生命本真露出来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懂得这个“常”。什么叫做“常”?《道德经》的常,很多就是恒。那什么叫做“恒”?“恒”就是“亘”,内心感觉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亘”这个字,上下两横表示天和地,中间是个日,这个日实际上是个回旋,表示阴阳之间相互推动而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阴阳的变化,可以说是我们生命本身的阴阳,因为42章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可以是男女之间的阴阳,也可以是天地的阴阳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

 

懂得人类,懂得我们自身,懂得人类的整个集体,懂得天地之间的永恒的变化规律,就逐渐到达了明的境界。

 

什么叫做“明”?《道德经》里面经常有:是谓袭明、是谓微明。那我们内心什么时候修到明?第一,懂得我们自己的阴阳变化;第二,懂得人间男女的阴阳变化;第三,懂得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第四,还要深入到大道的深层。

 

在《甲骨文字典》当中,这个“亘”有时候是没有上下两横了,只有什么?只有一个回旋的符号。“亘”这个甲骨文,有时候写成一个像是6的形状,有时候写成像是一个9的形状;一个从外往里旋(6),一个是从里往外旋(9)。那我们去想:从里往外旋,是不是大曰逝逝曰远?从外往里旋,是不是远曰返?

 

所以,这个“常”理解为“亘”,理解为“恒”,是比较有道理的。现在郭店楚简里,它只有一个常,但是有四个恒。所以古人,“常”就是“恒”,“恒”就是“常”,都表示一种循环往复的一种变化。这是恒久的,这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常。

 

不知常

妄作

 

更多的是一种“不知常,妄作”。谁妄作?一定是我们人类才会妄作。我们人类呀,有主观能动性,当我们不知常的时候,一天之内不好好睡觉,熬夜,这叫不知常;一年之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举个例子,到了冬天有暖气,暖气来了生活过得比较好,不会因为冬天非常寒冷而身体受损,但是有时候屋里的温度太高,开到了二十五、六度,穿一个短袖,穿一件衬衣,温度很高,实际上没法藏精,都散发出去了。这就是不知常妄作。那么我们的生命跟整个自然界的规律,它是反着了。那我们想会不会被这种天地规律所冲击呢?那生命是不是因此而受损?这是我们个人的“不知常妄作凶”。

 

那人类整体呢?人类整体也可能违背了天地运化的规律,那么自然界,那么天地,也会给予人类一个整体的反作用,这就是我们人类现在凶险的原因。所以人类的妄作,会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恶化的很快。全球的气温在不断的上升,北极的冰在不断的溶解,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在不断的退化,那么由此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对我们人类难道不凶险吗?各种瘟疫,难道不是人类妄作的一种后果吗?这些都是现在人类所必须要面对的,必须要思考的。我们怎样去适应整个天地环境?让我们人类服从于这个天地的自然规律而生活。

 

那我们就进入第三段的讲解。“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从“知常”开始,一直到“没身不殆”,走完了什么呢?走完了修道的全过程。

 

知常容

 

那什么叫“知常容”啊?人生有个境界叫做超脱。人生往往会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冲突。但是当你把视线投射到自然界,投射到天地,去思考其中的蕴藏的更长周期律的规律的时候,人生会超脱,因为你知常了。当你知常了,你懂得天地的规律,你能够自然就容忍世间的对待,无论是你以前认为的好坏、善恶、是非、高低、方圆等等,你就能容忍,你就能够接受这种对待的变化。这叫做知常容。超脱,就是能接受。我们经常说,大肚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你的境界就不一样。

 

容乃公

 

当然,这个人的心胸开阔之后,他的思想境界不一样了,他就自然能成为一个领导,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做到公平,这叫做“容乃公”。

 

“公”是什么,“公”就是公平,但是这个“公”,还是一个领导职务。因为62章讲“立天子置三公”,也有“王公以为称”。这个“公”,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很多次。

 

所以,“容”是一种境界,“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但是公本身还是一个领导的职务。当你内心超脱能够包容大家,表现出一种境界的时候,那么你的技术能力是一块,你的这种心胸让你成为大家欢迎的人物,那么你必然也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成为一个领导,因为你会比较公平地去分配利益,分配收获。这叫“容乃公”。

 

公乃王

 

“王”是什么?“王”也是一个能力。“王”最早在甲骨文就是个斧子,它表示一种礼器,领袖才能拿这个礼器。后来就重新定义,这个王也抽象变为三横一竖,那么这个“王”也变成了一贯三为王,天地人合一,以一来贯穿天地人就是王者。所以,“王”,既是个职务,也因为他内圣外王,具备一个无形的作用于天地人的能力。

 

公乃王,所以,当你公平公正,你还会进一步进阶成为王者,大家会推举你为领袖。

 

王乃天

 

当大家推举你成为一个王的时候,那么他实际上还有一个资格,具备了祭天的资格。你看秦始皇,当他成为天子之后,他就能够去泰山封禅,举行封禅的大典,他就可以祭天,他有这个资格了。同时,也具备了类似在中国古人的祭天的能力。所以实际上,他会慢慢领悟,真正的王者的能力。在管理国家过程当中,他会逐渐的理解,管理国家的道理在哪里呢?道理就在于合于天之道。“天之道”是什么?77章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抑高者而举下者。”损有余而补不足,指的是相对平均分配国家的收入;抑高者而举下者,给阶层比较低的人,留出上升的通道和空间。那么这样,他就能合于天之道。

 

天乃道

 

合于天道,那么这个王者,他就能够逐渐地合于大道。

 

天之道还有什么?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地无私,第7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所以,实际上成为王者,他就会逐渐合于天之道,逐渐地还会合于大道。因为他的内心的无私,他就随着合于天之道,慢慢地就真正地合于大道。

 

这个时候,他就逐渐地从大道这边得到无穷的能量和信息。

 

道乃久

 

合于大道,就能够真正做到了长久。

 

为什么呢?合于大道,对于大道的感应越来越深,意味着他的根扎得很深。那他合于大道,还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支持,这叫固柢。59章讲“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跟第一段讲的“各复归其根”,又做了一个首尾呼应。

 

没身不殆

 

所以,他这一生都没有危险。

 

从一开始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直到最后的“没身不殆”,他走完了修炼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第一步很重要。怎样才能进入虚静的状态呢?这就跟15章联系在一起。15章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然后有道者的七大特征,“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然后,你能够找到明师,你向他求教,求得动静兼修之法。这个时候,你才能进入16章的第一步,“致虚极守静笃”;然后返观,返观到天地、万物、大道的根本规律;最后,按照规律去遵循、去运作。同时,在人间,你要去做一些事业,你要成为传递经典、修身的样板,然后带领大家修行,最后走完整个修炼的全过程。

 

【总结】

 

章法结构分析

第一段,从“致虚极守静笃”,一直到“各复归其根”,这就是返观,返观到万物各复归其根;

第二段,从归根曰静开始,逐渐在深入返观,发现我们的生命本真是什么,进而发现天地规律、生命规律;同时,要懂得去遵循这些规律而生活,而运作;

第三段,求道,会带来内心的超脱;修身,会带来精气神的饱满。所以,他能够成为人间的王者,一步步地走完修道的全过程。这些实际上是老子对上古三皇五帝的修炼全过程的描述。

 

章序

15章重点讲动静兼修进入虚静,16章顺理成章讲在虚静的状态下进入返观,然后,寻找到天地规律,然后,一步步地遵循这种天地法则,走完修道的全过程。

 

定位

返观和修道。

···分享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起名等。

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长手头有大量易学、玄学、心理学、神秘学方面的电子书,有需要者可联系索取(适度收取资料整理费)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16期:【致虚极】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