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13期:【宠辱若惊】章

…分享美好…

 

492a555d6ef4a90873eb7c29cc13bb5b白话老子》13期:【宠辱若惊】章

黄晓明

 

【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读】

 

这13章,是《道德经》当中比较难懂的章节。我们从阅读理解看,把它分成四段。

 

第一段: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二段: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等于是对宠辱若惊作了一个解读。

第三段: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段是对大患之所以是大患的原因,以及如何把大患变成没有患,作了一个解读、梳理。

第四段: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它很简单,就是把13章分成四个小段来逐渐展开。但是,我们知道《道德经》的37章、上篇,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从11章讲的有无,12章讲了我们生命的一些要素,五官九窍,教我们躯体,教我们心理,教我们开始进入修身,为腹不为目,做一个取舍。我们就到了13章,13章开始说我们生命的一些最基本的本能,讲了我们生命最核心的一些生命机制、生命本能。那我们现在开始逐渐地、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一句地、一段一段地对它进行分析。

 

宠辱若惊

 

从宠辱若惊,就非常容易联想到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宠辱不惊”。显然,宠辱若惊,是一个境界;宠辱不惊,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首先说什么叫做宠和辱。在我们的生命体验当中,如果我们按照54章的层次: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在任何一个层面上,都有一种宠辱的感受。如果从个人的生命角度讲,形而下的物理伤害,比如说手被针刺了一下,被刀割了一个口子,在我们的形体上,一定会带来一个难受的感觉。如果说在饥渴的时候,能吃个七八成饱,能有水喝,我们生命一定是有一个愉悦的感觉。这种宠和辱的觉受,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设定;反之,生命是不成立的。

 

到了家庭层面,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可能养育了很多孩子,不像现在,现在就一个独生子,他永远是得宠的,他没有失宠的感受。父母生五六个孩子,三四个孩子,你可能会能看得出来,父母会有偏心,有些孩子会得宠,有些孩子会失宠。比如说我前几天看了个故事,说他们家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他每个生日都有蛋糕;有个孩子呢,他可能生日跟这个孩子的生日很接近,他总是没有生日蛋糕,他的生日是跟这个孩子生日一起过的,他心里就非常地委屈。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有些偏心,有些冷漠了这个孩子。

 

更上一步到了青春期,每一个年轻的男女都会有自己爱慕的对象、暗恋的对象,可是当你爱慕的对象、暗恋的对象跟别人更加亲近的时候,乃至于跟别人牵手的时候,那内心是一种非常难以言说的、不愉悦的感受。

 

到了修之于乡,到了职场上班,我们跟领导的远近,领导对你的重视、肯定,以及领导对你的批评、否定、冷漠,也会带来内心的一种宠辱的感受。我们的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能,会因为这种宠辱而惊,带来一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七情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就是惊,惊喜、惊慌、惊恐、惊怒,有时候会抑郁,有时候会焦虑,有时候会失落,非常的失落,进入一个情绪低谷。这就叫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做贵?贵就是重视。什么叫做大患呢?因为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这种剧烈的心态的变化,它会直接危害你的生命,所以叫做大患。举个例子,如果你炒股票,当股票上升的时候,你内心会很高兴;当股票下降的时候呢,你心情会很低落。这种心情的大起大落、忐忑不安,就是对于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心脏产生各种不好的影响。

 

比如说在职场上,我们的职业生涯顺利不顺利,老板对我们喜欢不喜欢,都会带来这种宠辱的感受,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会进入抑郁、焦虑、不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的情绪产生?因为,这对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存影响很大。所以,这是一种生命的一种最基本的设定

 

但是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对生命而言是一个大患,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因此而产生各种潜在的隐患,可能在以后会出现一个心脏病,会出现脑梗、脑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像这些重大的疾病都来源于内心这种情绪变化,对应五脏六腑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危害整体的生命健康。

 

所以说这个大患就相当于是我们的生命,这叫做贵大患若身。正因为大患对我们的这种生命带来的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去重视,一定要去分析,为什么会有大患?我们怎样才能解决掉这个大患?解决掉宠辱若惊这一种生命最基本的设定、最本能的东西。

 

我们要讲一下什么叫做“身”?现在人讲的身心或者身心灵,就把身理解为形体,所以就把心灵单独论。但是在老子的语境下,这个身,不是现代人讲的身。54章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这个身仅仅是形而下的躯体,怎么会有真?怎么会有德呢?44章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所以从44章来看:名利乃身外之物,而身外之物不为真。所以,老子语境下的身,已经包含了我们的生命的所有层面的东西。到了《礼记》: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在古人的语境下,身,就等同于现代人讲的生命。

 

所以,贵大患若身,就说宠辱若惊这个大患,我们要非常的重视它,因为它是大患,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命本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这一段就等于把宠辱若惊做了个解释,“宠为下”是关键。为什么说宠为下呢?因为我们的内心还有宠。当你有宠,一定也有辱;宠辱,一定是一对一对出现了。你会因为他人的宠爱而惊喜,那你也一定会因为他人对你的辱没而惊恐。那说明我们的生命的价值还是没有独立的,我们的人格还是依从于他人的,我们的生命并没有超脱宠辱这个对待,没有超脱对待的哲思。

 

可以理解,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会宠辱若惊。但是,随着岁月的成长,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我们会慢慢地淡然,会慢慢地有所思考,会慢慢地超脱。说明什么呢?说明宠辱若惊还是一种动物本能,随着岁月的增长,随着我们生命的成熟,我们逐渐开始超脱这种本能,逐渐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超凡脱俗体现在哪里?第一点,体现在我们思考的人群密度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生存本能,会自觉地把自己跟他人、跟家人、跟同事、跟同道,做一个综合的平衡,思考的范围会更大一点,会更愿意去做一些换位思考,做一些同理、共情。第二点,思考的时空的广度,不再局限于短暂的时空,不再局限于短短的这几年,而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范围、更大的空间范围来思考问题。那第三点呢?就在于我们思考的层面,不再仅仅局限于形而下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层面,还有一些形而上的、超脱的、超然的思维。这就逐渐开始从宠辱若惊走向宠辱不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去研究大患的原因,我们要去研究我们这个生命,这个大患到底是从何而来。所以老子就发现:吾所以有大患者,我为什么有这个大患?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呢?为吾有身,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及吾无身,假如说我没有这个身体;吾有何患,那我又有什么宠辱若惊的隐患呢?

 

一般人都把“有”解读为拥有,“无”,解读为没有。好像说老子的意思是:我不需要这个身体。假如这个解读逻辑成立的话,后面两句话“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如何能够成立呢?既然你都不要这个身体了,又怎么能够以身为天下呢?所以这个解读逻辑是不通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解读老子的全文,关键是在于对“有”和“无”怎么理解。假如说对“有”“无”的理解,要以第1章“有”和“无”的定义为基准;那么14章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说明了无是什么呢?说明无是我们形而下的感官难以触及的,它并不是不存在。因为第1章把无定义为:无,名天地之始。

 

从大的层面讲,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叫做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叫做无。无,它并不是没有,仅仅是形而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无法触及、无法感知到的这个存在。所以12章讲了五官七窍与身体之后,老子马上就讲13章,他是有他的一个深刻的含义。

 

对这段话,用老子的有和无的定义来重新解读一遍,来看看它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感觉。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这个时候,老子开始对生命的这种宠辱若惊的机制非常的重视,开始深入研究,开始反思。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为什么还停留在宠辱若惊这么低的境界?

为吾有身,是因为我还仅仅是注意到我的生命的形而下的层面的物质层面,我还没有进入到精神层面的修炼。我们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啊?说明你的精神层面,你并没有独立,你的精神层面还不够强大,别人表扬你一句你都不淡定了,别人批评你一句你也不淡定了,说明你还没有进入到精神层面的修炼。

及吾无身,及是什么?等到、终于。我终于发现,原来我的生命还有一个形而上的、无形的层面的东西,第10章讲魂魄、讲气、讲玄览,对不对?精气神魂魄他都有了。假如说我认知到了生命的无形的层面。

吾有何患,那我还有什么宠辱若惊的这种患呢?不光是没有大患,连患都没有了。说明什么呢?说明终于对我们的生命开始有了一个形而上的认知,终于进入到了生命本真的修炼。

 

那我们说宠辱是什么?宠辱无非是我们一种生命的感受,这种生命的感受是为了我们能够进入一种生命本能的形势判断,对我们的生命是处在一个危险的境界,还是处在一个和平的境界,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通过修身,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生命,修炼我们的精气神,来淡化这种宠辱带来的一种最本能的这种感觉、感受,这样的话我们就自然进入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所以这第三段就是,进入宠辱不惊的境界。

 

宠辱,从处境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别人有可能对你好,有可能对你不好;别人可能有利于你,也可能想害你。从处境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生命也会随之发生一种变化,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觉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不应该宠辱若惊。我们肯定会有宠辱的感觉,但是宠辱的这种感觉是不惊的。假设说我们没有宠辱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一定是麻木的,一定是没有觉知的。这种麻木往往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设限,自己设置了一种保护的机制。但是,麻木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要从宠辱若惊,到达宠辱不惊,表示处之泰然、处变不惊。这需要对我们的生命进行深层的领悟,需要领悟到生命的形而上的层面,进入性命的修炼,才能逐渐做到。不光是大患没有了,连小患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逐渐进入我们生命本真、精气神的修炼。

 

打一个比喻,人啊就好像一个容器。当容器里面的水很少,是一个很空的杯子,风吹草动它就容易晃荡。这叫宠辱若惊。如果这个容器里面的水很满,自然就不容易晃荡;但是,不晃荡,不等于这个水面不会产生一点点涟漪,随着外界的这种的动荡而产生一种相应的一种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非常的轻微的,可以比喻为微微起了一点涟漪,慢慢地它又平静下来了。这叫宠辱不惊。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怎么突然间来了一个以身为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呢?所以怎么解读这一段是关键。因为我发现,老子把最关键的话他都要留在最后说。经过他的章法的一层一层的递进,终于,我们说他有个跃迁。第一层次,是宠辱若惊;第二层次,是宠辱不惊;最后,跃升了一下,到了以身为天下。这个时候生命出现了一种大用:以身为天下,清静为天下正。

 

我们分析问题,一定要有一些基本思维工具。

 

第一个思维工具是第1章讲的“有无徼”。我们说一切的生命,一切的事物都可以放在有和无两个层面,以及这两个层面之间相互转换来分析。

 

第二个思维工具是什么呢?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构建了一个道天地人的巨系统。这是第二个思维方法。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什么呢?人群当中,你的修行也是递进的。第一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二步: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第三步: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第四步:修之于邦,其德乃丰;第五步: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前面曾经讲过,从修之于身角度讲,有形而下的层面的物理伤害带来的痛苦,以及吃饭比较愉悦的宠辱;修之于家,有家人对你的宠爱与漠视的宠辱;修之于乡,有单位的领导对你的态度带来的宠辱,等等。

 

但是,我们还会发现,假如说把宠辱定义为一种对待的心态,一种情绪,有时候会发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悦,我们还会不由自主地压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情绪进入兴奋,有时候我们还会不由自主地情绪进入一种低谷的状态。家人对你的宠爱,领导对你的宠爱,你是知道的;有个人当面批评你你会情绪低落,当面表扬你你会情绪喜悦。但是,这种没有原因的喜悦、或者痛苦,或者兴奋、或者低落,它从何而来呢?生命体验告诉我们,往往它是有原因的。

 

有时候我们内心有种忐忑不安,那可能家里,我们的父母可能住院去了,他不愿意告诉你,他怕你担心。但是往往这种情况,女同志比较多,她比较敏感,打电话去问一下,原来父母住院了,等等。所以,随着修身反省的加深,逐渐会发现,内心的宠辱,实际上是跟家人联系在一起的。那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发现,内心的宠辱,往往是跟我们认识的人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修之于乡。我们可能再进一步发现,我们的宠辱还跟整个社会环境、天地环境无形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还会被他人影响,还会被外界影响。

 

宠辱不惊是什么呢?对于这种影响有觉受,但是被别人影响小了。但是,45章讲“清静为天下正”,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双向的、等效的。比如说,如果作为一个领导,我们会有这种感受:当我们的下属、我们的同事,心情不安,带有一种怨恨、愤怒来找你谈话的时候,你如果内心比较清净,你可以什么呀?你可以去安抚他这种躁动,你可以化解他的这种怨恨,你可以在一言一行之间,随着你的内心的清净,逐渐地让他安静下来,这就是26章讲的“静为躁君”。

 

宠辱若惊,是别人影响了你;宠辱不惊,是你不被他人影响;但是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清静的内心,修出来的这种清静的能量,去安抚我们的有缘人,比如说你的家人,比如你的下属,假如你是个领导。所以,这种影响就是双向的。这就是老子说的要贵大患若身,要重视这种生命体验,要重视,要进一步地发现:生命它是一个双向影响的机制。当你能量弱的时候,你是被别人影响的;当你能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是不被别人影响的;当你更进一步、更加强大、更加清静、更加稳定的时候,你是可以影响别人的。所以我们就发现,原来解读老子的最后一段话,这个生命的、圣人的大用,是需要用老子的全部章节当中的相应的内容,来解悟这里面的跃迁。

 

这里面的一部分内容,前面已经学过了,后面一些内容在这里也提示一下,关键在哪里呢?我们和道母之间是联系的,在第6章出来了一个“绵”的联系;我们和天地之间有个“中”的联系;跟家人是一个“血缘”的关系;跟配偶是一个“情缘”的联系;跟同事、朋友是一个“缘”的联系。描述这种联系的汉字,绵、缘、慈,大都是带绞丝旁的。到了圣人境界,跟所有人是一种“慈”的联系,也有绞丝。67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慈,就是他虽然跟你没有缘,没有血缘,但是他的内心有你,他跟你建立了一个普遍的联系。

 

所以从45章讲的“清静为天下正”,54章讲的“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的次第,我们就可以理解:

 

当修之于家的时候,是以身为家,清静为家正;

当修之于乡的时候,是以身为乡,清静为乡正;

当修之于邦的时候,是以身为邦,清静为邦正;

当修之于天下的时候,当然这就是圣人境界,叫做:以身为天下,清静为天下正。

 

他的生命通过“绵”这个通道与大道直接相连,通过“中”这个中道与天地直接相连,通过“慈”这个通道与天下的百姓直接相连,所以他的生命跟天地、跟大道、跟百姓是连成一个整体,这就叫做“以身为天下”。从大道这边得来的清静的能量,足以做到“清静为天地正”“清静为百姓正”。37章就是对“以身为天下”“清静为天下正”的无为过程的具体描述。

 

到了这个境界,就称得上“贵”: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总结

 

中心思想

我们现在可以对老子的思想体系做一些简单的概略的描述。老子思想体系在25章讲了“道天地人”,他论道在第4章、14章、21章、25章。他论天地在哪个章节?在第5章、在32章。他很多的内容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民这个集合,怎样才能比较理想地去形成一个国家,形成一个社会,怎样才能够和谐地生存在一起?

 

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我这个生命。我这个生命是怎么回事呢?这一章讲的是我这个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能,以及如何超脱生命本能,进入圣境。他分了三层递进:第一层宠辱若惊,依然停留在我们的生命本能;第二层宠辱不惊,对我们的生命有所认知,进入修身,进入了一个生命的修炼境界,开始超脱我们的生命本能;第三层以身为天下,那么我们这个生命终于进入了圣境。以身为天下,是大用,是圣人之道。这里面关键就在于发现生命之间,有一个双向影响的机制。我们还能够去适度地干预天地的运作,参赞天地之化育。

 

知识点

1、名的理解:宠、辱、惊、贵、大、患、身、有、无,一共9个名;

2、怎么解读“以身为天下”?

 

章序

12章讲的是修身的初阶,对于生命有初步的认识,开始进入修身的初步,叫做为腹不为目。13章修身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对于我们的生命进入最基本地解悟,从理解我们生命的本能,到超脱本能,最后进入圣境。

 

定位

对我们人类生命最基本的本能进行分析,从而奠定修之于天下的理论基础。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13期:【宠辱若惊】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