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11期:【三十辐共一毂】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解读】
我们通过三、三四周的时间,把《道德经》的第1章到第10章讲完了,第10章是老子修为的一个集大成的总结。到了第11章,就好像是再重新开始讲“有”和“无”。
生活当中最经常见的是衣、食、住、行,那么他的前三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行,第二句话讲的是食,第三句话讲的是住,最后两句话做了一个总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章法结构。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实际上就是一个轮子,轮子上面有三十根辐条,然后拱卫了一毂。这个“毂”是什么呢?比如说自行车或者三轮车的车轮,它中间一定是有一个轮毂,上面凿了很多个孔,在老子那个时代,它就凿了三十个孔,插了三十根辐条,中间有空洞的地方,插了一个轴。所以《说文解字》:“毂,辐所凑也。”六书故:“轮之正中为穀,空其中,轴所贯也,辐凑其外。”《周礼·冬官考工记》:“毂以利转也。”把这个毂的结构说得很清楚。
那么“共”是什么意思呢?共是拱卫,好像是日月星辰一样,它拱卫着这个东西。拱卫在毂,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车轮。有了这个车轮,就有这个车辆行驶的用途。老子指出来,正是因为毂当中有个空洞,所以才有车轮的用途,所以才能够有车辆行驶的用途,车承载、行驶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埏是什么意思呢?埏就是土字旁,加个一个延长的延,对吧?那么《说文解字》当中没有这个土字旁这个埏,有什么呢?有一个提手旁加个延“挻”,这个字也念shān。《说文解字》:“挻,长也,从手从延。”它这个动作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陶艺工作坊,陶艺工作坊给你一块黏土,然后,下面有一个东西在转动,我们用手把黏土拉升,然后中间掏个洞,最后把这个成形的黏土经过窑洞,烧制成陶器。所以这个器实际上是陶器的意思。那么这个“埴”是什么?埴有专门的定义:黄土,而且比较细腻致密。这么一种土才能做陶器。《荀子》:“故陶人埏埴而为器。”所以古人也好,现代人注解老子也好,实际上就把老子的这个章节当中的每一个名的含义都彻底地研究了一个遍。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这个凿是开凿的意思,户是什么呢?户就是单扇的门,《说文解字》段注:半门曰户。那如果你是看到繁体字的门(門),我们就看到左边是一个户,右边是一个镜像的户,对吧?合起来是一个門,所以,这个户,就是单扇的门。现在无论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还是很大的一个空间的公寓,它都是户,而不是古时代的门,对开的才是门。比如说第6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个牝,它是对开的,所以是门。
那牖是什么呢?牖是现代汉语讲的窗户。那么肯定的“凿户牖以为室”,属于在黄土高坡开凿出一个窑洞,说明老子生活在中原,那个时代他看到了这种劳动的现象。在河南一些地方还有什么呀?在平地上,往下开挖,挖出一个居住的地方,地下村。说明这些地方一定是下雨天不多。下雨天多的话,可能就没那么致密的土,就形成不了窑洞。
古时候的户,现在也叫门。有了门,人可以出入;牖是什么呢?牖是有采光通风作用的窗户,上面采光,下面通风这么一个作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所以,要是没有门,要是没有窗,那么这个室,就起不到居住或者储藏的作用。
那我们注意到了,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实体、没有空洞的东西上,想方设法开出空洞,有时候是埏埴以为器,有时候是凿户牖以为室,有时候是要去做一个轮毂,那么才有相应的这个器物的用途。
再举个例子,像渔网,渔网是用一根根很粗、很结实的线编织起来,然后,有了这个渔网中网格的空间,才有渔网的用途。又比如生活当中的磨盘,这个磨盘很重要,有了这个磨盘,就能把麦粒磨成面粉,把黄豆变成豆浆,那么才有食物这种质的变化,才能去做馒头、做烙饼,或者变成豆腐脑、豆腐,才能把这个原生态的食物变成人类可以比较好吸收、比较好食用的这么一个食物。那磨盘上面就有很多槽、很多空洞,才能转起来,上下咬合才能把这个麦粒、黄豆磨成粉、磨成浆,对吧?
我最近看一个视频,现在汽车的铝合金轮毂,就是在一个完整的铝块上,用机床、用各种刀具,给它切割、开凿出来的。假如一个实木疙瘩,它最多是当成劈柴烧,不会被做成家具、车厢,不会有相应的超出原来这个实体的十倍、百倍的用途。
那我们可以想,如果生命也是一个没有开窍的实体,他能有智慧吗?他能对外界产生反应吗?他能是一个很聪明的生命吗?《庄子·应帝王》讲了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当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有它的一个含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人只有开凿出七窍,才能够认知我们这个天地世界。
所以我个人还感觉到,老子在最后一句当中,结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等,它隐藏了一个含义,让你去思索:我们的生命如何去开各种的窍,才能去感知大千世界,才能对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更全面的认知?那我们的生命显然不是一个榆木疙瘩,有很多有形的通道,有形的空间;还有很多无形的通道,无形的空间。那么我们的生命在形而下有各种各样的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是针对于有形万物、形而下的世界;那我们可以理解,还有很多无形的孔窍、通道,对应着去感知无形的世界,感知形而上这一层面的世界。
通过学习第11章,让我们对老子的文法有一个更深的体会。从第9章就发现,老子在第9章的时候,讲了两个自然现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然后又讲了两个社会现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最后,做一个总结,上升为一个哲思:“功遂身退,天之道。”
在这一章,又发现老子重新地运用这种章法:“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三个都是我们形而下的世界最常见的现象,但他绝不停留于表面的这三个现象,他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些我们最常见的现象当中,或许我们最容易忽略了的一个东西就是“无”。所以,他要把现象进一步升华、抽象,升华出一个通用的、普适的哲思。
同时,老子也是以此来教大家一个思维方法:领悟出从现象到抽象的哲思,然后再应用到现象。
故
因此从上面三句、三个现象当中,可以推导出一个普遍的哲思,升华他的思想。
有之以为利
什么叫有之以为利呢?工匠去做一个车轮、车辆,去做一个陶器,或者营造一个居住空间,由此他可以获利。就好像我们写了一本书,这个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我们就能够出售,就能获利。
无之以为用
但是,之所以能有这个利,是因为有了无形的空间,这才是器的真正的用途,因此而获利。表面上来说我们就这么解读,所以老子引导大家看到的是无形的空间。
但是我们又在想第1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有、无,在前三句当中,固然是生活当中的有无。生活当中的“有”是什么呢?是实体,是具体的一个东西;“无”是什么呢?无是空间。那么在这句话当中,是不是老子还隐含着更深的哲思?老子或许在这里更多的是把他的名,从形而下的名、生活当中的显意,悄悄地引导大家走向他哲学上的创义,或者我们经常说的密意。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在前几章当中,我们已经学到了“用”。用这个字啊,大家一定要注意:道,有体、有用。用虽然很低调,在全文81章当中或许它的存在感很差,但是实际上在81章当中,它基本上都是大道之用、圣人之用。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6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两个章节都是大道之用,那你说这个“用”字,能不重要吗?后面还有很多章节,我们先学一下。28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圣人用什么呀?一定是用朴。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个是大道之用。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圣人之用。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在最后一句话当中,“有之以为利”,有还在实体,还是显意、还是生活义;但是,“无之以为用”已经悄然地升华,让大家认识到,无形的空间都这么有用,那么真正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拿手也抓挠不到的这个“无”,老子定义的这个“无”,是不是就有更大的用途啊?
所以,这一章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理解了老子的名,“有” “无”这两个名的显意到密意之间的这种转换变化。第1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一般会把重点落在“道,可道,非常道”上,实际上应该把重点落在“名,可名,非常名”上面。
第1章对有和无重新做了定义,这是老子的创义,这是老子的密意,名的创义和密意。那么11章当中一开始三句话的有、无,还是生活义、还是显意;到了最后一句话呢?它已经悄然地升华为老子的创义、老子的密意,来支撑老子的八十一章的整体思想。
所以我们学老子、学《道德经》,如果能够不望文生义,不断章取义,除了熟读背诵之外,最重要的是对老子的每个名,都要非常地认真的放在老子的每一个章节当中,去思考它的内涵、它的哲思、它的创义。
在学到第19章,或者其它章节,比如说“见素抱朴”的朴和素,那么在老子全文当中它是什么内涵呢?都要通过上下文的关联解读,都要通过反复地阅读理解产生灵感,才能真正地知道在五千言当中老子所赋予的内涵。
【总结】
中心思想
有无的内涵。
知识点
1、有和无这两个名从显意到密意的变化。
2、辐、埏、埴、器、凿、户、牖、有、无、用,这些名,都要去认真地理解它的内涵。
章序
第10章是总结,第11章则重新开始新的篇章,重新去讲“有和无”,然后逐渐展开,到第20章做了一个收尾。
定位
呼应第1章,换一个视角,对有、无这两个名的密意重新展现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