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02期:【天下皆知】章

…分享美好…

640-7

编者按:《白话老子》系列发布系黄晓明老师应邀在联想学习群线上讲授《道德经》81章的音频,经志愿者结合讲义整理为文稿,主讲人补充校订而成,具有义理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工作、可读性强等特点,即日起正式连载发布原版语音和文稿,欢迎广大爱好者阅读分享。

40d266b68cda9c3f1beee85c1879f5ba

《白话老子》02期:【天下皆知】章

黄晓明

 

【原文】

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解读】

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说《道德经》的第1章讲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第2章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然后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我们第1章讲的是有和无,“有无徼”。那么第2章,他就讲的这个对待,说明这个对待的哲思,在老子的心目中,或者说在他的学生、在他的编辑者的心目当中,这个哲思非常的重要。

这个对待的哲思啊,看上去显得很高大上,但是实际上在生活当中,它就会觉得很简单。老子写《道德经》,他有个文法,他的文法是什么呢?这一章,他先讲两个生活当中你非常熟悉、很容易理解的现象;然后呢,再把它抽“象”,引到一个更高级的哲思。那我们说这两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也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叫做“美”,那么他一定会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叫做“恶”;如果说大家知道有一个叫做“善”,那么他也就有一个相对于它的“不善”的概念存在。那我们说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在生活当中我们怎么去理解它?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在小学、在幼儿园,我们开始萌生的一种分辨的这一种眼睛,我们就能够看到,我们的小伙伴当中,有的长得好看,有的长得会难看一点;或者说有的人的行为,他是比较擅长于做某些事情,那么相应的呢,就会有一些人,他不擅长做什么事情。所以实际上,对待的哲思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是在生活当中,它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所以实际上我们说,对待、流行,它是我们中国哲学中最常用的一对概念。比如说什么是对待?对待就是相对而互有所待。什么是流行?流行就是彼此向对方流动转换,也就是相反相因。那么老子呢,是通过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两个对待的现象,然后,把它再进一步升华,升华出后面的六个对待的哲思。

那我们难免去想,为什么会出来这么一个对待的现象呢?他这种观念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我们说,产生这种对待的概念,它是出于我们生命的本能。

第一,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能就是要生存。当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去做形势的判断。比如说,古人在捕获猎物的时候,他要去判断这个猎物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那么他必然出现一个远近的对待概念。那么我们的速度和动物的速度比起来,是我们跑得快,还是它跑得快?那么他必然出现一个快慢的对待概念。也就是说,这种概念的产生,它是成对出现的,它是以对方为参照的。比如说没有美,就无以言丑或者恶;没有善,也就无从言不善。它是共生而相依存的关系。

第二,是以我为判断标准。比如说高矮胖瘦对吧,什么叫高?比我高是高;什么是矮?比我矮是矮。那么胖瘦也是类似的这种判断。

第三,还有一种是以“我的价值观”为判断标准。而价值观呢,它是流行的,它是变化的,是没有固定标准。有因为时空、时间、空间的变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以及宗教等等,产生了这种价值观的判断。比如说善恶、是非、美丑等等,都随着这个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空,对美和丑的判断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说,我们现代人到了2020年的美丑,判断美女的标准和10年前、和20年前的判断的标准,它在大银幕当中展现出来的美女的形象,就开始不一样了。

通过这一章,我们还要学到一个老子的思维特点。老子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呢?这一章,他是先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是我们能够理解的现象;再抽“象”,抽象出一个对待的哲思,同时,把这个哲思看似对立的双方,表现为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然后,再把这个哲思去普遍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去指导我们生活当中如何运用哲思,然后进一步地去超脱这种对待。

所以我们学老子五千言啊,要通过他文章的这种递进,学到老子的超级思维,超级的哲思。

那么后面的六个对待呢?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我给后面的这六句话,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六无相神功”。

 

有无相生

那么我们可以说,为什么我们第1章把断句断在“有和无”上?那第2章的“有无相生”紧接着第1章,反过来印证,我们的这种断句是正确的。

第1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在解读这个“徼”的时候,说这个徼是“有、无”相互转换的界面、机制、通道。但是我们没有去回答,什么是无,什么是有。那么我们怎么去回答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我们说,庄子是老子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诠释者。当我们在解读老子的时候,我们往往要引用庄子的文章,对老子的哲思概念进行佐证。

比如说《庄子·应帝王》讲:“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我们从40章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讲“无中生有”。那“有无相生”还一定要有“有生了无”,对不对?那什么是有?我们知道基本粒子是有极性的。“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那么南海北海是代表两个极,南极和北极。“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表示两个极性的基本粒子,碰到一起的时候,它就回到了混沌。所以我们把有和无,无定义为混沌,有定义为基本粒子。当然,混沌还是太极,再往前还有湛兮,对吧,湛和混,它是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倏和忽呢?它是基本粒子,说明混沌产生了基本粒子。但是呢,第1章还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说明,基本粒子还可以直接从大道产生。那么说明基本粒子产生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混沌,一个是大道。

汤川秀树通过学习庄子,他发现倏忽就类似于基本粒子。汤川秀树说:“而且,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至它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浑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一蕴涵着某种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浑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诠释是可能的。”

那么从这段话看,我们说汤川秀树大家都知道,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物理学家,他认为倏忽指基本粒子,浑沌指生成基本粒子的时空。所以我们通过《庄子》,我们发现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返观到了基本粒子,这是“有”,这叫玄。在现代呢,只有通过粒子加速器,物理学家才能通过类似的观察手段,判断基本粒子的存在。但是老子和庄子通过他们非常高深、精湛的返观实践,已经返观到了基本粒子的存在,同时还返观到了有无相生的机制。

而现代物理学家通过阅读庄子的寓言,对他发现新的基本粒子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现在解读老庄,一定要引进最新的物理学的成果,最新的地质学、天文学、宇宙学的成果,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所以我们历代解读《道德经》的学者对为什么是玄?他不理解。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他基本是落到了文字概念上来理解这个东西。

 

难易相成

那什么是“难易相成”?我过去解读这句话我感觉到不太理解。那么难易在什么地方出现过呢?63章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易相成,这个成是什么?这个成是成就,这个成是成功。

那我忽然间有一个领悟,就是我们在团队当中,有些人可能会擅长于做难的事情,有些人会善于做容易的事情。但是,会做难事的人和会做容易事情的人合作,就会相互成就,把一件事情完整地做成,这就是难易相成。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链上的互相合作。那举个例子,比如说口罩机,我们知道这口罩机,是有很多部件构成,这里面有电机,有机械,有各种传输机构,等等。那么口罩也是一样的,口罩有熔喷布,有无纺布,还有压条,还有挂耳朵的橡皮筋。那么有些产业链上,有些很简单,有些要复杂;但是,如果这个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了,那么这个口罩机的口罩,生产出来是没有希望的。

那又比如说我们做呼吸机,呼吸机这里面很多电机、很多传感器,我们还需要进口,我们要把全世界的各个环节的部件,在我们中国组合起来,我们就能够做成呼吸机,出口出去。所以,相成也可以理解为在产业链上,在全世界各种环节的厂家组合起来,最终我们相互成就。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难易相成。

那么我们从我们联想集团的这个整体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集团内部一定要有各种人,既有会做高精尖的科研开发,还有每一个环节的基础员工,大家在做一些相对容易的事情。只有我们能够所有人来通力合作,我们就能把事业做成,大家都能够相互成就。

 

长短相形

那什么叫长短?我们可以理解为个子高和个子矮,他相互比较,才会显出他的高和矮。那我举个例子。我们说歌神张学友,张学友的个子大概在一米七五啊,我正经地百度了一下,应该说在正常人当中是个子中等偏上,不算矮。但是如果他跟刘翔站在一起,那刘翔的个子是多高啊?百度的资料是一米八九,那么他又显得是个矮个子,对吧。但是刘翔算个子高吗?那刘翔如果跟姚明站在一起,那他又成为一个矮个子。所以这就叫做长短相形。没有高就没有矮,没有长就没有短,这一对概念啊,它是相互比较,而成立的。

 

高下相盈

有的版本,比如说在王弼通行本中是“高下相倾“,那为什么我们把它校订为“高下相盈”呢?因为呀,大家认为它是为了避汉惠帝刘盈的讳,所以改成了高下相倾。在帛书、竹简中,都是“高下相盈”。

那么高下相盈是什么个意思呢?高,什么叫做高?这里不是个子高的意思,是水平高。那水平高和水平低的人,为什么是高下相盈呀?当水平高的人把他的水平、把他的知识、掌握的技巧,教给水平低的人,比喻为倒给比他水平低的人,那么低的人就充盈了,对吧?但是为什么是高下相盈呢?因为当他清空自己的时候,他就有了新的东西进来了,那么他自己就充盈了。他怎么来的呢?

我们今后学到第81章,会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个现象。圣人不积什么?圣人可以说他并没有财货,他并没有财货有余,但是他有真知,他要把他的真知倒给别人,他不积累,他完全地无私给大家分享。这个时候他发现,一旦为了别人,自己就得到更多;一旦给了别人呢,自己又拥有的更多,对吧。

实际上圣人一开始也不是圣人,一开始是第53章讲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他有一点点真知的时候,他行于大道,他就乐于给他人分享。当他给他人分享的时候,他会发现,我怎么就有更多的真知出来了呀。就好像我讲《道德经》,我在三年前,2017年就开始在网络上、在线下给大家讲《道德经》,我就发现每当我讲一次的时候,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就更多了一些。包括我今天在内,我今天在站桩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大脑里面突然间对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是松弛的?什么时候是紧绷的?如何从紧绷变为松弛?就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领悟。

那我们后面学第6章,就发现我们跟大道母亲之间有个绵的通道。当我们把自己的一点点真知教给别人的时候,那么大道母亲就会源源不断地、用之不勤地,从这个绵的通道给我们传过来精,给我们传过来信。精是什么呢?精就是能量;信是什么呢?信就是真知,就是信息。

那么这句话啊,在企业管理应用当中,我们就有新的体会。我们前辈要传帮带,要把我们在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及各种技术、经验、诀窍,传递给新人、后来的人。我们会发现,我们传递给别人的时候,是清空了自己;但是呢,我们大脑里面又会出来很多新的东西。

 

音声相和

那我们说很多名和名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词组是两个字构成:声和音——声音。但是,在老子这里,音和声是不一样的。我们还会有很多的不一样,比如说观和察不一样,知和识不一样,人和民不一样,形和状不一样。这里是音和声不一样。那么41章有“大音希声”,14章有“听之不闻名曰希”。这个“听之不闻名曰希”,就是大音希声的音,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会发出一个大家耳朵能听得到的声;但是呢,它还必然伴随一个大家耳朵听不到的音的存在,这就叫做音声相和。

有时候我们说,我们要懂得听言外之音,就好像是这个人说了一句话一样,他说的是你能够听得出来的声,但是你还要去品味他这句话当中,从声中间听不到的音,言外之音的存在,这就是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我们说什么是前后相随?29章讲:“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那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行”。什么叫做行啊?行就是行于大道。当你行于大道的时候,你一定后面有很多人在追随,这叫做前后相随。

那我们说后面追随前面的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说前面也是在追随后面呢?叫前后相随呢?我们可以想,做一个领导者,后面有很多追随的人,你才是领导,你才是在前面带路的,你才是领袖,对吧?假如说没有后面追随你的人的存在,你在前面带路还成立吗?就没有前面了。这就是前后相随的真谛。

那我们在实践当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现象?我们怎么运用这个道理?我们说,有时候我们行于大道,我们后面会有很多人追随,但是你不要轻忽、怠慢他们,你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当你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时候,你跟大家的心就不在一起,大家就逐渐会远离你而去,那么你在前面带路还成立吗?我们这一点可以理解53章讲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个时候你就走偏了,你已经不在大道上了。什么是大道啊?大道永远是谦下的、柔弱的、接地气的,把自己要摆在最低,那么大家才能够拥护你,才能够向你靠拢。这就是前后相随。

那么我们说,前后相随这个深刻的哲思,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在企业当中,作为领导,你不能趾高气昂,你不能轻慢下属,你始终要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那么,你的领导才是成立的。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我们说,前面无论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后面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等,“六无相神功”,还是一种对待的哲思,还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一个哲思。那么还有没有比它更高的哲思呢?

有。56章讲“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个玄同的境界,就是超脱了对待。什么叫玄同啊?我们在56章来讲。

那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他就已经超脱了对待的双方,他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级别的哲思、更高级别的层面上,也就是22章讲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那什么是叫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这两句话,在43章当中还出现过。43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说明这个时候圣人超脱了对待,进入了道治的内涵。在道治的时候,他是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是都能够做到无差别地对待。无论是高矮、胖瘦、善不善、美恶、贤不肖;无论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无论是性子急躁的、还是性子缓和的;无论是精力充沛的、还是懒洋洋的,他始终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他的无差别的内心,用他的非常柔弱的气质来对待每一个人。

就像水一样的,这个水,“上善若水”,无论倒到哪一个杯子,是细的还是粗的,是高的、是矮的,是扁的、是圆的、是方的,它都能够完全的适应。那么我们说在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这就属于道治的内涵。企业管理有规章制度,这是什么呢?这是法治;有以身作则,有不敢为天下先,这叫德治;那么这一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治,是超脱,是玄同。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那么它是一种清静无为的道治机制,任凭万物自己按照自己的自然去作焉,而不去强加干预。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什么是“生而不有”啊?无形当中,生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什么叫“为而不恃”呢?我们后面会发现“为”,这个“为”是为无为,为无为而不作为凭恃,不觉得自己从中出了什么力。

功成而弗居。最终在圣人的领导下,大家都能够风调雨顺,平安无事。圣人的这一生,他成功了,他做成他的事业了。他通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这种德治,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道治,他功成了。

但是呢,功成而弗居。实际上他也看到这个成功,不应该居功,他只是什么呢?只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当有事情的时候,“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属于德治的内涵。

我们后面学到51章,什么叫做德?51章对德有个标准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那么我们通过第2章,我们发现还可以再加一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是谓玄德。”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为什么“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呢?正因为他不居功,不居功的话,反而得到大家一致的钦佩,所以呢,他的这种功劳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被抹杀、永远存在。这是人心的奥妙、规则。

 

【总结】 

我们来对这章做一个章法结构的分析。

这一章呢,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就是两个现象,老子通过这两对“对待”的现象呢,来引出后面的抽象出来的对待的哲思。那么第二段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六句话,那么这对待的哲思呢?他指出来,看似对待,实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实际上它是统一的。那么第三段是什么呢?圣人如何超脱对待,它指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具体应该怎么做到超脱呢?我们就要到第56章,有他的具体修身的做法、过程,以及他最后玄同的结果。

我们还要再分析这第2章,为什么是承接的第1章呢?因为第1章讲的“有无徼”,所以这一章就要讲“有无相生”,反过来证明第1章讲的断句,断在有、无上,它是正确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02期:【天下皆知】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