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講:積累篇
第64章——[其安易持]
【題記】
本章宗旨講積累。人生需要未雨綢繆,在樹立長遠目標如「千里之行、九層之台、合抱之木」等同時,還要注意活在當下,每天積累一點點,日積月累。還要注意過程式控制制,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的危險的微妙徵兆,消弭於無形,才能保證事情做成。
【正文】
其安①易持②
其未兆③易謀④
其脆易泮⑤
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
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
常於幾⑥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
欲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復⑦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自然⑧而不敢為⑨
【注釋】
①安:穩定的局面。
②持:保持。
③兆:徵兆。
④謀:謀劃。
⑤泮:消融。
⑥幾:幾乎。
⑦復:糾正。
⑧自然:自己的樣子,本來如此。
⑨為:妄為。
【直譯】
當局面尚能穩定的時候,容易保持
當徵兆尚未出現的時候,容易謀劃
當事物還很脆弱的時候,容易消融
當事物還很微小的時候,容易打散
當危險還不存在的時候,就要開始作為
當亂象還未形成的時候,就要開始治理
合抱的大樹,是從小小種子發芽長成的
九層的樓台,是從一筐筐土累積築成的
千里的遠行,是從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
勉強去為,則要失敗
抓得緊緊,反而丟失
所以聖人:
無為,就不會失敗
無執,就不會丟失
百姓做事情
經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如果一直到結束都象開始一樣慎重
那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
所以聖人:
把沒有慾望當作慾望
不去貴重難得的東西
學習別人不學的東西
用來糾正眾人的過失
把握萬物的自然本性,輔助之而不敢妄為
【繹讀】
其安易持:當局面尚能穩定的時候,容易保持。
指的是內部的欲、問題沒有發作的時候,就要解決掉。要是進入事物的拐點,就難辦了。好像是公司離心離德,大家都走人,隊伍散了再收回來就難了。也好比一個潛在的病,沒有發作之前就好治,發作就難辦了。「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就是把握微妙的氣象,在無的層面上去為。
其未兆易謀:當徵兆尚未出現的時候,容易謀劃。
就是事情連可見的徵兆都沒有出現,還在氣象當中,就容易籌謀解決。
其脆易泮:當事物還很脆弱的時候,容易消融。
事情脆弱的時候,容易破裂,不要讓他成長。好比「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小的時候是脆的。
其微易散:當事物還很微小的時候,容易打散。
好比犯罪團伙,幾個人,就很容易解決掉。遣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合抱的大樹,是從小小種子發芽長成的。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九層的樓台,是從一筐筐土累積築成的。
累:竹子編的土筐。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的遠行,是從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
千里的目標,還是要從第一步開始行走,且要每天都要走一段距離,不斷積累。
為者敗之:勉強去為,則要失敗。
不重視事物發展的這些規律,妄為,就會失敗。為,是妄為。從上下文看,規律體現在:積累,和重視徵兆,在很小的時候去作為,消弭於無形。
執者失之:抓得緊緊,反而丟失。
固執於自己的觀點方法,而不善於學習把握無為的規律,就會失去很多。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所以聖人注意把握無為、無執。
無為故無敗:無為,就不會失敗。
把握住無為的原則,做事情就不會失敗;
無執故無失:無執,就不會丟失。
無執指的是不固執己見,善於聽從學習進步,就不會失去成功的機會,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百姓做事情,經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這是為啥呢?一個是,不去注意觀察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的徵兆、氣象,不能做到在事物剛剛有壞的發展的可能的時候去解決掉。一個是,不能把握事物積累而成的規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一直到結束都象開始一樣慎重,那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
一定要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慎重,不麻痹大意。要注意觀察氣象、徵兆。注意維護安定局面。如果做到這樣,那一定會成功。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把沒有慾望當作慾望,不去貴重難得的東西。
欲不欲,指的是減少物質慾望,少私寡慾。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學習別人不學的東西,用來糾正眾人的過失。
學習別人不學的東西,也就是無的學問、氣化科學,來糾正一般人的過失,對氣化層的破壞。因為物質慾望大了,就有各種煩擾嗔恨,黑氣衝天。就破壞了自然。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把握萬物的自然本性,輔助之而不敢妄為。
讓萬物順著自己的自然發展,最多是輔助一下,而不敢違背萬物自然,去妄為。好像是樹木要過冬,可以刷石灰,做三角支撐,綁草繩保暖等。但是不要在春天、冬天去修剪枝葉。
這一章的關鍵是講積累。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千古名句,大家熟悉的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那麼老子連續使用了三個比喻,來說明,不斷積累和時間變化的重要性。
做成大事,需要不斷日積月累才能成就。寓意,需要時間和點滴的努力,才能成就大事,成就修鍊。但是,即使有了日積月累的努力,也未必一定能成功。正如「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那麼,需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1、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從開始到最後一直都要謹慎小心,注意觀察有無事物被破壞的可能性。
2、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在事情還沒有開始變化的時候,就要觀察到那種危險的徵兆。在危險的徵兆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要破壞掉這種可能。如果事情進入到變化的拐點,失去安定的局面,就難辦了。
古話今讀:
千里之行:長遠目標
始於足下:活在當下
慎終如始:把握過程
【旁通】
在祖國璀璨的文化之中,也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可以旁通老子這一章。如荀子《勸學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這三句也是荀子的千古名句,在某種含義上,比老子說的更加透徹。
荀子講出來了,一旦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發生一種質變,出來一種「神」的質變。
而且,這種語言的風格,酷肖老子。
前面先舉兩個自然界大家熟悉的事物,引發大家的深思。
最後順理成章地得出作者想要說的話。
還有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可見祖國文化的思想是相通的。把握積累,積累自然質變,把握徵兆、無為。在無的層面去為。所以是為之於未有。未有,就是無。
【如何學習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往往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高不可攀,難以理解。學習多年也無法深入理解。
如果我們從第1章按照順序學到第81章,就會覺得很難,無法學下去。
實際上,學《道德經》的訣竅是,從自己熟悉的、喜歡的、想學的、有感覺的、最容易的開始學起,而不是要按照順序。
甚至可以從一章的幾個句子開始學,零敲碎打,一個一個的熟悉背誦下來,而不求一下子把一個很長的章節完整背誦。
慢慢,回頭一看,會覺得,哎呀,不知不覺之間,我已經熟悉了很多了。似乎道德經也不是那麼難懂嘛。
根據我們的經驗,用一年的時間熏陶,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強化背誦記憶,是可以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拿下《道德經》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選用這一章作為《道德經》講解的第一章呢?
因為這一章之中有老子的千古名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同時,也是因為,這一章很重要,也很實用,是講如何做事情的。
結合積累篇的另外兩章,即63、23章,把做事情的整個過程和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項,都告訴了大家。學了、用上,就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