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讲:大道篇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题记】
本章宗旨为,道是冲虚的,渊深的,是怎么也用不完的,是万物的宗祖。没有锐利、无有纠纷、内敛光芒、与万物通。道者同于道,也可以认为这就是道人的修养。
【正文】
道冲①
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③兮
似万物之宗
挫④其锐⑤
解⑥其纷⑦
和⑧其光⑨
同⑩其尘⑪
湛⑫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⑬帝之先
【注释】
①冲:古字为盅,器虚也;冲虚;道的本体为虚。
②用:道,虽然本体为虚,不可能落到一物上;但是他的用是无止无尽的;道有体有用。
③渊:渊深。
④挫:挫掉。
⑤锐:锐利。
⑥解:解脱。
⑦纷:纠结。
⑧和:含蓄。
⑨光:无形的内光,返观可见。
⑩同:混同、通于。
⑪尘:细小的土。
⑫湛:没、沉,形容道不可见。
⑬象:氣之征兆、内景。
【直译】
道是那样的冲虚
而怎么用也用不完
道是那么的渊深
好像是万物的宗祖
他不露锋芒
超越了纠纷
含蓄着光芒
混同着尘土
道是那样的无形无象啊
好像是不存在一样
我不知道它来自何处
在象与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绎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那样的冲虚,而怎么用也用不完。
冲,古字为盅,指中空,虚空,器虚也。冲虚,道的本体为虚。大盈若冲。
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那么的渊深,好像是万物的宗祖。
中国的传统,不是神造万物,而是大道演化万物。渊兮,跟后面的湛兮,形成对仗的修辞。
挫其锐:他不露锋芒。
挫是一种修辞手法,表明道是无形无象的,圆融的,没有锋芒的,不是说大道要挫去他的锐利。联想:大方无隅,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把那种锐利挫掉,去掉,也可以理解道人的修为、修炼,下同。
解其纷:超越了纠纷。
和其光:含蓄着光芒。
有他内在的光,但是却那么含蓄,而不会亮瞎人的眼睛,光而不耀。
同其尘:混同着尘土。
意思是,通于最微小的存在,每一个尘土都有他的存在。。
弱者道之用。大道可以作用于万物。同尘:与万物同体,若有若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上四句有专家认为是56章错简而出,应该删除。我认为,这是描述大道特征的关键,不可删除。且也要允许老子有所重复。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道的特征,跟“大方无隅,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差不多,也是道人的特征,所以在56章也用之描述修道人的修养。这与本章用之描述大道特征是不矛盾的,道者同于道。
湛兮似或存:道是那样的无形无象啊,好像是不存在一样。
湛,肯定是跟水有关。大道往往比拟为水,如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指他的渊深;湛兮似或存,也是一种对大道的形容。
湛,本意似有清澈之意,如湛蓝,就是一种很清澈的蓝。《说文》:湛,没也。有不可见的意思。吴澄曰:湛,澄寂之意。所以,湛兮似或存,就是很清澈也就不容易看清楚到底有没有存在,就如很浑浊也就一目了然有这个东西。
但是,为啥道为混沌呢?
混沌是指,各种东西都在一起,没有分离。如浑浊的水,是泥土和水混在一起,没有分离。混沌,也暗示了未来的天地分离、清浊分离。
这些名,如:渊、湛、混等,都是用形而下的名,来比喻形而上。所以,在形而下看似是矛盾的,但是,在形而上是不矛盾的,比拟而已。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道它来自何处。
意思是,道其实就是最终极的存在,道自本自根,道之上更无他物;道法自然,效仿自己而已。
象帝之先:在象与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象:其中有象。混沌元气首先产生象,无形无质,大象无形。
帝:生物之祖也。万物之祖;这里说的是,先于象帝已经存在。这里的帝不是西方宗教所言的上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解读为,大道演化混沌元氣,其中,象,可能是最初始的,然后才到物,然后才到精,然后才到信,逐渐接近于形质;象在物、精、信前,所以说是象帝之先。至于信,指类似我们人间所言的编码好的信息,就好像wifi中有信息,可以从中解读出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等;混沌元氣(精)也可以携带信息,人的大脑在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这样的大的氣化背景下,感知并解读出来。
在象之前就已经存在,说明所言就是大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