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讲:大道篇
第14章——【视之不见】
【题记】
本章老子指出,大道是无法用五官和外在的身体直接感知的,具备“夷、希、微”的特点,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无空间感,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以“观”大道,方知其中的“象、状”。帛本提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本章的看点。古、今之异,孰是孰非?
【正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
听之不闻名曰希②
搏之不得名曰微③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④皎
其下不昧
绳⑤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⑥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⑦
【注释】
①夷:看不见。
②希:稀少。
③微:小之意。
④不:表示否定;不是这个东西,不是这个样子的。
⑤绳:绳为绳索,两股交叉,也有绵绵不绝之意;一说为黾[mǐn],转意为冥,也能说通;总之有绵绵不绝,通向幽远不可见之象。
⑥御:掌握、驾驭。
⑦纪:散丝的头绪,通于“统”。
【直译】
用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
用耳朵听,却听不到,叫做希
用手抓挠,却抓不到,叫做微
这三个东西无法去进一步的追究
所以把这三个东西混为一个东西
往上看,上面并不明亮
往下看,下面并不暗昧
渺茫啊,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
要重新回到无物的状态下才能认识到道
这就叫:
没有形状的形状
这就是还没有形成物的时候的象
这就叫做“惚恍”
从前面看,看不到头
从后面看,看不到尾
要用上古传下来的道来把握今时的有形万物
能知道上古的最初始
这就是把握了道统
【绎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用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
夷,在金文之中,就是一支箭,射出去,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曰远,射出去很远,看不见,表示大道有种夷的特点,很深远,无法用眼睛看到;二曰直,笔直向前,转意为平坦笔直,所以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夷道若纇”。
听之不闻名曰希:用耳朵听,却听不到,叫做希。
表示,大道有种希的特点,无法用耳朵听到的。联想:大音希声。可见,这种听不到的声,叫作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用手抓挠,却抓不到,叫做微。
表示,大道有种微的特点,无法用身体感受到,用手触摸到的。联想: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三个东西无法去进一步的追究。
这三个“夷希微”,不能再进一步追究下去了,已经到了思维的极致。用语言表达到了极致。
故混而为一:所以把这三个东西混为一个东西。
其实意思是不可分离,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特征。一,是一体整体的意思,无法分开,或者尚未分离。好比太极的时候,阴阳是没有分开的,都在一起,没有分开过。但是内部还是具备阴阳,所以才能孕育出“象、物、精、信”。
其上不皎:往上看,上面并不明亮。
其下不昧:往下看,下面并不暗昧。
这是何意呢?因为在天地格局之中,有阳光从上往下照,所以,上面一般是明亮的,下面一般是暗昧的。用不否定之,这是一种遮诠法的修辞,其实是否定了道为天地之间的有形物质。所以不能用明亮或者暗昧来形容她。
绳绳兮不可名:渺茫啊,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
无法用任何有形物质的名来给他命名。
复归于无物:要重新回到无物的状态下才能认识到道。
是谓:这就叫做。
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
无物之象:这就是还没有形成物的时候的象。
联想到“象、物、精、信”,所以说是,象在物之前,大道先演化象,才到物。再联想:象帝之先。可见象最早孕育在混沌之中。
是谓惚恍:这就叫作“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从前面看,看不到头。
随之不见其后:从后面看,看不到尾。
这也是类似后世人起名为“遮诠法”的修辞。总之,不上不下不前不后,否定你的任何对他的有形有质的想法;一有有形的想象,就错了。说似一物皆不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要用上古传下来的道来把握今时的有形万物。
要能把握住古时候的道,才能驾驭现在的有,适应现在的世界。
这里注意到,帛本老子在这里与通行本老子有个本质区别:帛本老子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执今之道和执古之道差别甚大,那,哪个对呢?我们从《道德经》的思想看,该如何去把握呢?
《黄帝内经》曰:“将从上古,合同与道。”从这里看,应该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是,要注意到,《道德经》有句话,叫做,敝则新。敝,为破旧,为传统;但是不学习继承传统,也就无法有新的东西出现。
中国人注重时间节律,如六十甲子,30年为一世一代等等。一般而言,30年会有个大的变化,就好象从80年代初期电子技术的最简单的4位cpu技术发展到智能手机,正好30年左右。随着现在的64位A7cpu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海量信息成本很低,谁都可以轻易获得,历史正在或者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就好像是我们现在通过微信传播《道德经》教程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习上古圣人之教下,在感应大道之中,才能结合现代时代特征,把握住今时之道。不学习传统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新的东西。这就是古今之道的融合。
这也是我们现在学习文化传统、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所在,最终要有时代特征,感悟到今时之道,如《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能知古始:能知道上古的最初始。
是谓道纪:这就是把握了道统。
纪,汉典本义为“散丝的头绪”。纪也是统的意思。《说文》:统,纪也。《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
道纪,在儒家谓之道统。一根丝,必然有个头,抓住了头才能把握后面的丝。那么能知古始,就能把散丝统于一;是谓:道统。这么看,统一就有种我们平时想不到的内涵了。
就好象用大地上的江河湖海作比喻,大道传统,经历几千年上万年,到了现在也必然有各种支流,而从支流恐怕就难以把握住万物,所以才要返回到上古,找到源头,也就是道纪,并推陈出新,才能把握住当今的万物。
【旁通】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篇总结】
第二讲《大道篇》通过4个章节的整合,将老子对大道的返观集中在这一讲描述。首先是通过对大道进行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通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暗示此乃生成天地人的关键;并建立起“道天地人”的巨系统概念;然后描述老子在虚极静笃下返观到混沌元氣“惚、恍、窈、冥”背景下的“象、物、精、信”的情状;而道本体冲虚,在“象帝之先”,却“用之或不盈”;最后告知,大道非五官和外在身体能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以用天地间有形万物的现有经验对待之。
那么大道如何演化生成天地人万物呢?请继续关注文化传统微信《道德经》第三讲:《演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