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讲:演化篇
第28章——[知其雄]
【题记】
本章讲如何合於道,也就是复归于婴儿、樸。圣人在器(有)和樸(无)的两端,都能有完善的认识,深知有,守住无,把握住两端之间的关连(徼),所以能在樸,也就是无的层面去为,从而实现器,也就是有形万物层面的无不为。
【正文】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谿①
为天下谿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樸
樸散则为器②
圣人用之
则为官③长④
故大制⑤不割⑥
【注释】
①谿:小溪
②器:万物
③官:管理
④长:领导
⑤制:制度、制礼、制法等
⑥割:割裂
【直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
却安于守住雌柔
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就能不离永恒的德
重新回归到如婴儿般的柔弱、厚德
深知什么是光彩
却安于守住暗淡
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就能充足永恒的德
重新回归到樸
樸散则为万物
圣人用樸
就可以管理和领导万物
所以说最大的制度就如樸一样,是完整而没有割裂的
【绎读】
知其雄:深知什么是雄强。
虽然深知什么是雄性的刚强。雄:刚强、外向、活跃;
守其雌:却安于守住雌柔。
却安于守住雌性一样的柔弱、安静。雌:柔弱、内向、安静;
关键要知,守才有意义;这是容易被忽略的。
为天下谿: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正因为如雌性一样安于安静低下,所以,天下人就如溪水一样汇聚过来。
为天下谿: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如上。
常德不离:就能不离永恒的德。
永恒不变的德就不会离开。
复归于婴儿:重新回归到如婴儿般的柔弱、厚德。
就能重新回归到如婴儿般的柔弱、厚德。联想:“摶氣至柔能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等,可知,在《道德经》之中,婴儿就是柔弱、混沌、厚德的象征。
知其白:深知什么是光彩。
虽然深知什么是明亮。
守其辱:却安于守住暗淡。
却安于守住暗昧。表示低调,不引人瞩目,不自见等等。
注意:在王弼通行本中,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还有大段文字;但是,从41章“大白若辱”,以及《庄子•天下篇》中“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可知,“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内容为后人窜入,应予删除。
为天下谷: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天下人就像是溪水汇聚到河谷一样汇聚过来。联想:“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为天下谷: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如上。
常德乃足:就能充足永恒的德。
永恒的德就能充足。
复归于樸:重新回归到樸。
重新回到樸的状态。
以上两段,从知雄守雌到知白守辱,从溪流到谷、从婴儿到樸,从常德不离到常德乃足,层层递进,意味着级别的提升,最终升华到樸与器的两端。当然,本身雌与雄、白与辱也是两端的巧妙设喻。
樸散则为器:樸散则为万物。
樸是何意?《说文》:木素也,意思是原木,未经切割、雕刻,就好像是素未染、璞未理。
《道德经》曰:“道恒无名,樸”,将樸重新定位为道的别名,从形而下的樸升华为形而上的道,从显意升华为密意。又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见素抱樸”等,也是取的密意。
所以,樸散则为器,意即,形而上的道演化为形而下的器,取的是密意,是道生万物的另一种说法。当然,从显意上也刚好能说得通,意思是:原木切割做成各种木器。这就是老子立言的巧妙。
樸后来简化为朴。但是,朴的本意是树皮。如有一味中药,厚朴,既是木兰科树名,本身也是用的厚朴的皮入药。所以,不能将厚朴写成厚樸。本章为了与朴区分,恢复樸的写法,与璞也形成联想。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樸,就可以管理和领导万物。
圣人复归于樸,就能用之管理万物、领导万物。与“道恒无名,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可相印证。
故大制不割:所以说最大的制度就如樸一样,是完整而没有割裂的。
制是何意?制、製最初本一词“制”,后来加了一个衣,“製”,专门用于具体的制造,如现在的制造业;而把“制”用于抽象的制作。这里转意为名词,如制度、制礼、制法等等。现在简化字,又把製、制合一为制,可见简化字也有其道理。大制,应该是指人们思想淳樸的原始公有制时期的制度。
解读为:所以,最大的制度,也就如樸一样,是完整的没有分割为万物的。
综上所述:樸散则为器,暗示了道与万物之间有一种无形的联系;圣人复归于樸,在原始公有制的时候,圣人在樸这个级别上可以做到整体施加作用于万物,自然就能成为万物之官长,实现大制不割。联想:“弱者道之用”。
【旁通】
《庄子·马蹄》:“夫残樸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易经·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易·节》:“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盐铁论·刑德》:“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
《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