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讲:演化篇
第32章——[道常无名]
【题记】
本章,老子给道起了个别名,樸。侯王守住无名之樸,自然万物顺从,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两者相逢,化为甘露,均匀洒向人间。此自然之理也,无须人为干预。故,侯王取天下常以清净无事之道。名不泛滥,守住樸,就没有危险。
【正文】
道常无名,樸①
虽小
天下莫能臣②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③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④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⑤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①樸:原意为原木,未经雕琢的木头。
②臣:臣服,听从的意思。
③宾:听从。
④甘露:天地之氣相逢形成的冲氣。
⑤殆:危险。
【直译】
道,总是无名而不为人所知
我勉强起个名字,樸
虽然小
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他臣服的
侯王如果能够守住樸
万物将会自动宾服于他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两者相合
化为冲氣,降下甘露
自己均匀降下而无须干预
制度开始建立之后,就产生了各种名称
名称既然已经有了
那么也要知道适可而止
知道保持适度,就没有危险
将道与天下万物做个比喻
就好象是河川与江海之间一样
【绎读】
道常无名,樸:道总是没有名的,但是我勉强再起个名:樸。
道为什么无名呢?因为名无论是显意,还是密意,都有局限性,不足以描述大道。所以在25章,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但是,老子在不同章节,还是赋予大道各种名。本章,又起了个名,樸。樸,是为了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相呼应,一种巧妙的联想、比喻。
虽小:虽然很小。
小,才能无孔不入,深入到万物内部,无所不在的意思。类似微,摶之不得名曰微。
天下莫能臣:天下万物没有能让他臣服的。
樸是道的别名,樸散则为器,生成万物,又在万物的内部也存在,所以,万物自然向大道臣服,听从于道,接受大道的调控。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如果能守住樸。
万物将自宾:那么万物也将自然臣服于侯王。
从樸的显意看,也有侯王简樸无欲,不贪图物质享受之意,因此不会收取更多的税收,压迫百姓生活,百姓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满、怨氣。
天地相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两者相合。
以降甘露:化为甘露,洒向人间。
因为没有怨氣横亘在天地之间,所以,氣化层升降正常。甘露是天氣和地氣相逢化成的冲和之氣,是氣象;人间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万物欣欣向荣,是现象。
民莫之令而自均:无须任何外力干预,均匀降下,自然如此。
说明这是天地的自然机制,无须人为干预,合于老子倡导的希言、贵言、不言。
始制有名:制度开始建立之后,就产生了各种名称。
名是何意?从甲骨文看,是月下说话。《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两个人相见,互相打招呼,就给自己起个名字。这便是名的由来。原始时期,万物之名,也应该从生活之中而来,形成对某个物的共识。
《礼记·祭法》曰:黄帝正名百物。所以,应该也有圣人统一命名万物的时候,如大禹划分九州。圣人命名万物必有他的道理。如山东青州凤凰山,为什么把一个小山头命名为凤凰山?按照现在卫星地图发现,这座小山,从卫星上看非常象凤凰,但是古人没有卫星也早就发现。可见古人能做到恰如其分命名万物,有种超越了现代人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应该是从氣化之中而来,可谓:不见而名。
综上,始制有名,应该是最开始形成公有制的时候,圣人给万物统一命名,也包括各种官职等等。
名亦既有:名,既然已经有了。
夫亦将知止:也应该做到适可而止。
不要无限泛滥,落到人为思辩出来的各种名上,结果落不到实处,没有一个实对应名。分辩这些名,除了消耗自己的精神外,徒劳无功。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因为名一旦泛滥,离樸就越远;繁文缛节越多,管理成本也就越大,自然社会难以安定。这也是侯王守樸的内涵。
譬道之在天下:将道与天下万物做个比喻。
与开篇的“道恒无名,樸”呼应,意思是,樸散则为器。
犹川谷之于江海:就好像是河川与江海之间一样。
大道与万物之间,犹如河川与江海一样。河川为源头,简单而少;江海为流,复杂而多。如果在江海这个级别试图去把握大道,显然事倍功半。
最后这句呼应本章开始的:道恒无名,樸。把握住无名之樸,万物的源头。
【旁通】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