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講:對待篇
第13章——[寵辱若驚]
【題記】
本章老子點明,寵辱這種對待感受,來自於身體。聖人善用這種對待,將己身繫於天下,心懷天下安危、寵辱,滌除玄覽如天地之鑒。化而欲作,則鎮之以無名之樸。
【正文】
寵①辱②若驚③
貴大患若身④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⑤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⑥天下
【注釋】
①寵:寵愛。
②辱:羞辱。
③驚:驚喜、驚怒,受驚而失去常態。
④貴:看得很重。
⑤寄:寄付。
⑥托:託付。
【直譯】
受到寵愛就驚喜,受到羞辱就驚怒
把這種帶來大患的寵辱看作跟身體一樣的重要
什麼是寵辱若驚呢?
得寵是不好的事情
得到寵愛就驚喜
失去寵愛就驚慌
這就是寵辱若驚
什麼叫做「把這種外在的寵辱、得失看作跟身體一樣的重要」?
我之所以有這個寵辱若驚的毛病
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
假如我沒有這個身體
我還能有這個毛病嗎?
所以:
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珍貴,才能把天下寄付給他
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繹讀】
寵辱若驚:受到寵愛就驚喜,受到羞辱就驚怒。
寵辱表示人對外界、處境做出的對待反應,既有愉快、舒適、喜悅的一面,也有不爽、難受、悲傷的一面,互為對待。寵,是受寵,如得到領導的信任、歡心、鼓勵等等;辱,是失寵、在下、失落等等一般人認為不好的一面。
貴大患若身:把這種帶來大患的寵辱看作跟身體一樣的重要。
從中醫可知,這種驚喜或者驚怒的情緒,七情過度,對身體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是大患;但是一般人卻把這種外在的寵辱、得失,看成是跟身體一樣重要。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是寵辱若驚呢?
下面對寵辱若驚進行定義。
寵為下:得寵是不好的事情。
得寵其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人們卻。
得之若驚:得到寵愛就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寵愛就驚慌。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是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做「把這種外在的寵辱、得失看作跟身體一樣的重要」?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這個寵辱若驚的毛病,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
得到寵愛就驚喜,受到羞辱就會驚怒,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可知,其實,這是一種身體本能,老子指出了這一點。而本能往往是自發的,不受思維控制的。本能在思維之上。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假如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能有這個毛病嗎?
再次強調,身體的本能帶來的憂患。但是,老子善用這種寵辱對待,將大患化為有利。
故:所以。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珍貴,才能把天下寄付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聖人心懷天下,珍貴、愛惜天下就象自己的身體一樣,自然就將己身繫於天下。
莊子曰:水靜猶明,何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說的就是,聖人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覽,內心安靜,就好像是天地之間的一面鏡子一樣。
天地間的各種有利、不利,都會在心靈上,形成各種寵辱的對待感受。天下安則心平氣和,天下亂則心血來潮。聖人善用這種對待,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那聖人具體如何去為、去治呢?「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意思是,當天地氣化稍有紊亂,那麼就在心靈上有所感應。聖人就應用長期虛靜下修出來的道行,即無名之樸,鎮之以靜,讓紊亂的天地氣化重新回到原有的正常軌道。為無為,則無不治。
【總結】
這章,老子點明,寵辱的這種對待感受,來自於身體本能;其實不僅僅是寵辱,各種對待,如:高矮、胖瘦、美醜、善惡、是非、得失、喜怒、哀樂,等等,都是源自於身體的比較、觀念的差異,以及身體的本能,都與我們這個身體有關。
本能是來源於身體的基本設定。這種設定為:
有利於身體,則為正面的情緒,為寵,為喜悅,為榮耀。
不利於身體,則為負面的情緒,為辱,為悲傷,為恥辱。
舉例:
手伸到水裡,溫度合適,則愉悅;不合適,高了低了都難受,本能而不經思維判斷,手就自動縮回來了。
餓了,難受,趕緊吃飯;吃到合適,愉悅;吃多了,難受,止住;
渴了,難受,趕緊喝水;喝到合適,愉悅;喝多了,難受,止住。
而假設沒有這種生命設定的本能的寵辱機制,好比吃喝多了不難受,人類是無法生存的。但是,本能用過了頭,就容易走向反面。所以,寵辱不驚是對的,寵辱若驚是錯誤的。寵辱不驚,不等於客觀上沒有寵辱的對待處境;而是認識到寵辱若驚是大患之後,平時多修養,遇事則不驚、不亂,平淡地對待之、處理之。這是修之於身。
不斷進階,修之於家,修之於鄉,修之於邦;到了修之於天下這個階段,就到了聖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