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讲:对待篇
第13章——[宠辱若惊]
【题记】
本章老子点明,宠辱这种对待感受,来自于身体。圣人善用这种对待,将己身系于天下,心怀天下安危、宠辱,涤除玄览如天地之鉴。化而欲作,则镇之以无名之樸。
【正文】
宠①辱②若惊③
贵大患若身④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⑤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⑥天下
【注释】
①宠:宠爱。
②辱:羞辱。
③惊:惊喜、惊怒,受惊而失去常态。
④贵:看得很重。
⑤寄:寄付。
⑥托:托付。
【直译】
受到宠爱就惊喜,受到羞辱就惊怒
把这种带来大患的宠辱看作跟身体一样的重要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得宠是不好的事情
得到宠爱就惊喜
失去宠爱就惊慌
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把这种外在的宠辱、得失看作跟身体一样的重要”?
我之所以有这个宠辱若惊的毛病
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
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
我还能有这个毛病吗?
所以:
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珍贵,才能把天下寄付给他
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绎读】
宠辱若惊:受到宠爱就惊喜,受到羞辱就惊怒。
宠辱表示人对外界、处境做出的对待反应,既有愉快、舒适、喜悦的一面,也有不爽、难受、悲伤的一面,互为对待。宠,是受宠,如得到领导的信任、欢心、鼓励等等;辱,是失宠、在下、失落等等一般人认为不好的一面。
贵大患若身:把这种带来大患的宠辱看作跟身体一样的重要。
从中医可知,这种惊喜或者惊怒的情绪,七情过度,对身体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是大患;但是一般人却把这种外在的宠辱、得失,看成是跟身体一样重要。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下面对宠辱若惊进行定义。
宠为下:得宠是不好的事情。
得宠其实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们却。
得之若惊:得到宠爱就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宠爱就惊慌。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做“把这种外在的宠辱、得失看作跟身体一样的重要”?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这个宠辱若惊的毛病,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
得到宠爱就惊喜,受到羞辱就会惊怒,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可知,其实,这是一种身体本能,老子指出了这一点。而本能往往是自发的,不受思维控制的。本能在思维之上。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这个毛病吗?
再次强调,身体的本能带来的忧患。但是,老子善用这种宠辱对待,将大患化为有利。
故:所以。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珍贵,才能把天下寄付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圣人心怀天下,珍贵、爱惜天下就象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就将己身系于天下。
庄子曰:水静犹明,何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说的就是,圣人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内心安静,就好像是天地之间的一面镜子一样。
天地间的各种有利、不利,都会在心灵上,形成各种宠辱的对待感受。天下安则心平气和,天下乱则心血来潮。圣人善用这种对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那圣人具体如何去为、去治呢?“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
意思是,当天地氣化稍有紊乱,那么就在心灵上有所感应。圣人就应用长期虚静下修出来的道行,即无名之樸,镇之以静,让紊乱的天地氣化重新回到原有的正常轨道。为无为,则无不治。
【总结】
这章,老子点明,宠辱的这种对待感受,来自于身体本能;其实不仅仅是宠辱,各种对待,如:高矮、胖瘦、美丑、善恶、是非、得失、喜怒、哀乐,等等,都是源自于身体的比较、观念的差异,以及身体的本能,都与我们这个身体有关。
本能是来源於身体的基本设定。这种设定为:
有利于身体,则为正面的情绪,为宠,为喜悦,为荣耀。
不利于身体,则为负面的情绪,为辱,为悲伤,为耻辱。
举例:
手伸到水里,温度合适,则愉悦;不合适,高了低了都难受,本能而不经思维判断,手就自动缩回来了。
饿了,难受,赶紧吃饭;吃到合适,愉悦;吃多了,难受,止住;
渴了,难受,赶紧喝水;喝到合适,愉悦;喝多了,难受,止住。
而假设没有这种生命设定的本能的宠辱机制,好比吃喝多了不难受,人类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本能用过了头,就容易走向反面。所以,宠辱不惊是对的,宠辱若惊是错误的。宠辱不惊,不等于客观上没有宠辱的对待处境;而是认识到宠辱若惊是大患之後,平时多修养,遇事则不惊、不乱,平淡地对待之、处理之。这是修之于身。
不断进阶,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到了修之于天下这个阶段,就到了圣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