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聖人要:不言、希言、貴言。多言就會數窮,就會逐漸失去真知。少嗜欲,多內修;少追逐外在的物質,多感應無形的大道。這樣才能超越對待,通於天地萬物,自然得到天下人的貴重。
【正文】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①
閉其門②
挫其銳③
解其紛④
和其光⑤
同其塵⑥
是謂玄同⑦
故:
不可得而親⑧
不可得而疏⑨
不可得而利⑩
不可得而害⑪
不可得而貴⑫
不可得而賤⑬
故為天下貴⑭
【注釋】
①兌:有形的孔竅。
②門:外在的大門。
③銳:心性的銳利。
④紛:內心的糾紛。
⑤光:內在的光明。
⑥塵:微小的塵土。
⑦玄同:玄:玄妙;同,與一切都相同、相通。
⑧親:親近。
⑨疏:疏遠。
⑩利:利益。
⑪害:損害。
⑫貴:尊貴。
⑬賤:低賤。
⑭貴:尊貴。
【直譯】
有真知就不會輕言
多言逐漸失去真知
塞住有形的孔竅
關閉對外的大門
挫除心性的銳利
解開內心的糾紛
含蓄無形的光明
混同微小的塵土
到達玄同的境界
所以天下人:
誰也得不到他的親近
誰也得不到他的疏遠
誰也得不到他的利益
誰也得不到他的損害
誰也得不到他的貴重
誰也得不到他的輕賤
所以為天下人所貴重
【繹讀】
知者不言:有真知就不會輕言。
有真知就不會輕言,往往是:不言、希言、貴言;追求言的精到、濃縮、內斂,以達到一種特殊的點化效果和無為。一切盡在不言中。行不言之教。
《黃帝內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要學會一言就抓住人,嘮嘮叨叨,效果不好。
也有物以稀為貴的意思,希言才合於自然,才有效果;言多了別人就不當回事,逐漸失效。
言者不知:多言逐漸失去真知。
假如輕言、妄言、多言,就會逐漸不合於道,也就逐漸失去真知。所以說,多言數窮。
塞其兌:塞住有形的孔竅。
兌有兩種,有形的竅和無形的竅。這裡說的是有形的竅,也就是眼耳鼻口等七竅。塞其兌,指不去追逐有形的五色、五音、五味等嗜欲。
兌也指無形的竅,好比俗話說,這個人開竅了。無形的竅,主要是指大腦形質與氣化之間的無形通道。
閉其門:關閉對外的大門。
關閉對外在有形物質的大門,精神自然就會慢慢安靜下來,自然就會專註於感應無形的大道。也如同其它章節所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挫其銳:挫除心性的銳利。
要把氣質的銳利、性格的剛強去掉,變得圓潤無傷。這樣才能修之於家,修之於鄉,德隨之而逐漸擴展。氣質越來越柔和、柔弱,越來越接近於嬰兒。
解其紛:解開內心的糾紛。
要把心中的糾結,慢慢在安靜之中看清並解開。
和其光:含蓄無形的光明。
經過以上4層修練,逐漸有內在的光明。即使如此,也要做到光而不耀,如現在網路流行語:不要亮瞎觀眾的眼睛;讓他們感覺你還是個普通人,可以很容易接近。
同其塵:混同微小的塵土。
理解為,就好像是地上的塵土一樣的貌不起眼,放到人群之中很普通,誰也看不見他。也可能理解為,跟誰都能和諧互通,比較接地氣,接人氣。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用來描述大道的,但是道者同於道,道者也有大道類似特徵,所以也用於描述道者的修為。
是謂玄同:到達玄同的境界。
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叫作「玄同」,也就是通於玄。
故:所以天下人。
不可得而親:誰也得不到他的親近。
不可得而疏:誰也得不到他的疏遠。
聯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道無親」。聖人不會去特別親近、關愛某個人,但是也從來不疏遠某個人。
不可得而利:誰也得不到他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誰也得不到他的損害。
不可得而貴:誰也得不到他的貴重。
不可得而賤:誰也得不到他的輕賤。
故為天下貴:所以為天下人所貴重。
正因為聖人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的對待,到達了「玄同」的境界,與天地萬物通,自然為天下人所貴重,因為太難得稀有了。
【本篇總結】
第五講《對待篇》通過6章的整合,指出,萬物都有他的對待的物,如: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高與下、長與短,等等。對待雙方相比較而存在,皆對待而成立。而這種對待感受,來自於身體、觀念等等。
正因為有了這種對待感受,對有形物質的貪慾,使人失去對無形物質的感應。所以要:塞其兌、閉其門,降低物質慾望,知止不殆;挫其銳、解其紛,自然就能感應到無形的大道,自然就有真知。
得到真知之後,聖人要:不言、希言、貴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超越對待,德化百姓,自然得到天下人的貴重。
而聖人也善用這種對待,將己身繫於天下,心懷天下安危、寵辱,滌除玄覽如天地、萬物之鑒;化而欲作,則鎮之以無名之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