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講:無為篇
第57章——[以正治國]
【題記】
老子觀察社會現象,發現社會各種亂象的根本,是統治者的有為、多欲而造成的。即使法令再嚴苛、禁忌再多,也無濟於事,反而越來越亂。只要按照「無為、清靜、無事、無欲」的正道治國,百姓就會回復到純樸,重新走上自然化育、富足的正道。
【正文】
以正①治國
以奇②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③諱④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⑤國家滋⑥昏⑦
人多伎巧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⑨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釋】
①正:正道。
②奇:奇兵、詭道。
③忌:憎惡。
④諱:避諱。
⑤利器:鋒利的武器。
⑥滋:助長。
⑦昏:昏亂。
⑧伎巧:智慧巧變而失去淳樸。
⑨彰:森嚴。
【直譯】
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治國
用奇詭莫測的方法用兵
用無事的原則治理天下
我為什麼知道要這樣呢?
是因為以下的現象:
天下忌諱越多,百姓越窮困
民間利器越多,國家越昏亂
奇淫技巧越多,怪事不斷發生
法令越森嚴,盜賊越猖獗
所以聖人說:
我無為而治,人民自然化育;
我喜好清靜,人民自上正道;
我沒有多事,人民自然富裕;
我沒有貪慾,人民自然純樸。
【繹讀】
以正治國: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治國。
正:堂堂正正、正道,指的是後文所言的:無為、清靜、無事、無欲之道。這才是治理國家的正道。
以奇用兵:用奇詭莫測的方法用兵。
而戰爭則相反,目的是贏得勝利,所以就不能用正道,而是兵行詭道,奇兵致勝。
以無事取天下:用無事的原則治理天下。
聯想: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為什麼知道要這樣呢?是因為以下的現象。
老子擅長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從中抽象而得出普遍的結論。這也是他行文的節奏,從中引導讀者理解他觀察萬物的思路,無形之中教會大家他的思維方法。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天下忌諱越多,百姓越窮困。
《說文》:忌,憎惡也。《廣雅·釋詁三》:諱,避也。如:為尊者諱,避免討論尊者的不當之處等等。忌、諱語義有所不同,合起來,指用有為的辦法治國,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結果老百姓也就越來越窮。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間利器越多,國家越昏亂。
利器,指鋒利的武器;一種說法,乃「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表示權謀。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百姓技巧越多,怪事不斷發生。
王弼註:「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可見,伎巧指智慧,心思複雜機變而失去淳樸;奇物,指的是奇怪的事情、壞事。猶如人間亂象,各種壞事邪事連續發生,越來越多。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令越森嚴,盜賊越猖獗。
在以上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法令越來越森嚴,但是盜賊反而會越來越多,捨本逐末也。
故聖人云:所以聖人說:
聖人不是老子自稱。聖人,指上古的帝王,如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等等。聖人云,指從上古傳下來的教導,即上古聖人之教下。
聖人看到以上這種亂象的根源在於國家領導者己身不正,失去治理國家的正道,指出應該如下做。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治,人民自然化育。
我是泛指,指國家的領導人,侯王。無為,指不去干涉百姓的自然;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百姓自然化育。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喜好清靜,人民自上正道。
喜好清靜,一語雙關,清靜為天下正,這是正善治,取水的清靜之德。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沒有多事,人民自然富裕。
無事指不去找事、不多事,沒有無事生非,好比發動戰爭等,自然會消耗國力、各種資源。少消耗資源、物質,減少內耗,百姓自然富裕。
我無欲而民自樸:我沒有貪慾,人民自然純樸。
所謂上行下效。道德是一種自律。當君王沒有超出物質基本需求的多餘的貪慾的時候,百姓自然效仿,也就自然回到純樸,這是一種無形的感染。
以上四句:無為、清靜、無事、無欲,是否有順序的區別呢?無為是最高級別的,然後是清靜、無事、無欲。《道德經》主要是講無為。平時以清靜、無事、無欲為原則。化而欲作,這個時候無為,鎮之以無名之樸。
【思考】
無為、清靜、無事、無欲,這是聖人修之於天下的境界。對於我們百姓,修之於身、家、鄉,如何體現出無為、清靜、無事、無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