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讲:无为篇
第57章——[以正治国]
【题记】
老子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社会各种乱象的根本,是统治者的有为、多欲而造成的。即使法令再严苛、禁忌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越来越乱。只要按照“无为、清静、无事、无欲”的正道治国,百姓就会回复到纯樸,重新走上自然化育、富足的正道。
【正文】
以正①治国
以奇②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③讳④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⑤国家滋⑥昏⑦
人多伎巧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⑨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樸
【注释】
①正:正道。
②奇:奇兵、诡道。
③忌:憎恶。
④讳:避讳。
⑤利器:锋利的武器。
⑥滋:助长。
⑦昏:昏乱。
⑧伎巧:智慧巧变而失去淳朴。
⑨彰:森严。
【直译】
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治国
用奇诡莫测的方法用兵
用无事的原则治理天下
我为什么知道要这样呢?
是因为以下的现象:
天下忌讳越多,百姓越穷困
民间利器越多,国家越昏乱
奇淫技巧越多,怪事不断发生
法令越森严,盗贼越猖獗
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而治,人民自然化育;
我喜好清静,人民自上正道;
我没有多事,人民自然富裕;
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纯朴。
【绎读】
以正治国: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治国。
正:堂堂正正、正道,指的是后文所言的:无为、清静、无事、无欲之道。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以奇用兵:用奇诡莫测的方法用兵。
而战争则相反,目的是赢得胜利,所以就不能用正道,而是兵行诡道,奇兵致胜。
以无事取天下:用无事的原则治理天下。
联想: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为什么知道要这样呢?是因为以下的现象。
老子擅长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从中抽象而得出普遍的结论。这也是他行文的节奏,从中引导读者理解他观察万物的思路,无形之中教会大家他的思维方法。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忌讳越多,百姓越穷困。
《说文》:忌,憎恶也。《广雅·释诂三》:讳,避也。如:为尊者讳,避免讨论尊者的不当之处等等。忌、讳语义有所不同,合起来,指用有为的办法治国,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结果老百姓也就越来越穷。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间利器越多,国家越昏乱。
利器,指锋利的武器;一种说法,乃“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表示权谋。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百姓技巧越多,怪事不断发生。
王弼注:“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可见,伎巧指智慧,心思复杂机变而失去淳朴;奇物,指的是奇怪的事情、坏事。犹如人间乱象,各种坏事邪事连续发生,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越森严,盗贼越猖獗。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法令越来越森严,但是盗贼反而会越来越多,舍本逐末也。
故圣人云:所以圣人说:
圣人不是老子自称。圣人,指上古的帝王,如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等等。圣人云,指从上古传下来的教导,即上古圣人之教下。
圣人看到以上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国家领导者己身不正,失去治理国家的正道,指出应该如下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治,人民自然化育。
我是泛指,指国家的领导人,侯王。无为,指不去干涉百姓的自然;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百姓自然化育。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喜好清静,人民自上正道。
喜好清静,一语双关,清静为天下正,这是正善治,取水的清静之德。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没有多事,人民自然富裕。
无事指不去找事、不多事,没有无事生非,好比发动战争等,自然会消耗国力、各种资源。少消耗资源、物质,减少内耗,百姓自然富裕。
我无欲而民自樸: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纯樸。
所谓上行下效。道德是一种自律。当君王没有超出物质基本需求的多余的贪欲的时候,百姓自然效仿,也就自然回到纯樸,这是一种无形的感染。
以上四句:无为、清静、无事、无欲,是否有顺序的区别呢?无为是最高级别的,然后是清静、无事、无欲。《道德经》主要是讲无为。平时以清静、无事、无欲为原则。化而欲作,这个时候无为,镇之以无名之樸。
【思考】
无为、清静、无事、无欲,这是圣人修之于天下的境界。对于我们百姓,修之于身、家、乡,如何体现出无为、清静、无事、无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