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本章涉及氣化之中的鬼神現象。鬼神是什麼?從氣化看,鬼者歸也,神者申也,鬼是低級別的氣的屈伸。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他感應到的是深度混沌的元氣,故自然克制、化解鬼神這種低級別的氣。聖人無傷眾生,也包括了鬼,這樣大氣自然和諧,百姓也自然受益。
【正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蒞②天下
其鬼不神③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④
非其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⑤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注釋】
①小鮮:小魚。
②蒞:治理。
③鬼:低級別的氣。
④神:發揮作用、功能。
⑤兩:聖、人、鬼,兩兩之間。
【直譯】
治理大國,就好象是烹調小魚一樣不輕易翻動
用道來治理天下
其中的鬼不會發揮它的作用
不是鬼沒有發揮它的作用
是它的作用不會傷害到人
不是鬼的作用不傷害到人
是聖人也不會傷害到它
因為人、鬼、聖之間兩兩不傷害
所以聖人的德就會交匯到百姓
【繹讀】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好象是烹調小魚一樣不輕易翻動。
小鮮:小魚。因為小,所以不能輕易翻動,翻動就碎了。結合下文,「治大國若烹小鮮」,應該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不折騰,治國取清靜無為無事的正道;一個是以無名之樸的道行來治理天下,居高臨下,舉重若輕。蒞,有上位者臨下的意思。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用道來治理天下,其中的鬼不會發揮它的作用。
什麼是鬼?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人所歸爲鬼。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左傳。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爲厲。禮運曰:鬼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五行大義·論諸神》:「神,申也。萬物皆有質礙,屈而不申,神是清虛之氣,無所擁滯,故曰申也。」
漢王充《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綜上,從傳統氣化理論看:鬼者歸也,神者申也;鬼神乃氣的屈伸。
以此,「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這句話解讀為:聖人以他的道行治理天下,聖人感應到的高級別的混沌元氣,會自然克制住鬼,也就是氣化之中的低級別的氣,不讓它發揮出作用。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不是鬼沒有發揮它的作用,是它的作用不會傷害到人。
不是說鬼沒有它的作用,由於高級別的混沌元氣不光是能剋制住它的功能、作用,而且還能改造、改變它,使得它不會傷害到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不是鬼的作用不傷害到人,是聖人也不會傷害到它。
聖人自然不會傷人,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嘛。所以我理解,聖人亦不傷人,這個人,指得是包含鬼在內的眾生。可能這麼說,是為了和轍押韻。
正因為聖人不傷害它,它也被無形感化,所以它也就不傷害人,與人相安無事。可見,聖人情懷澤被眾生,有形無形都在其中。無為,包含了氣之中的一切生靈。
夫兩不相傷:因為人、鬼、聖人之間兩兩不傷害。
兩,指的是:鬼和人、聖和鬼、聖與人,兩兩之間。從此句推理以上「聖人亦不傷人」的解讀,邏輯成立。
故德交歸焉:所以聖人的德就會交匯到百姓。
聖人以道蒞天下,無形的氣化一片祥和。聖人的這種德行,最後是百姓受益了,所以說,交匯到百姓這裡。
《道德經》繹讀到此,有種感受,老子《道德經》五千文形成的這個體系博大精深,「道天地人鬼神靈光魂魄筋骨」,都涵括在其中,無所不包。可以說,《道德經》是最早的一本《道學概論》。所以,後世人都在老子立言的修道體系之中,補充、完善、升華、前進。
【旁通】
《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張子: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
《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