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讲:无为篇
第77章——[天之道]
【题记】
天之道的目标是什么呢?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达到大氣的动态均衡。唯有道者,也就是圣人,才可能辅助天之道达到这样的目标。这也是圣人无为而治的目标。
【正文】
天之道其犹①张弓欤?
高者抑②之
下者举③之
有余者损④之
不足者补⑤之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⑥贤⑦
【注释】
①犹:设问的语气。
②抑:降低。
③举:举高。
④损:减少,减力。
⑤补:增加,给力。
⑥见:表现。
⑦贤:才干。
【直译】
天之道是不是象张弓射箭一样呢?
高了就降低一点
低了就抬高一点
多了就减少一点
不足就增加一点
天之道是损有余去补不足
人之道则与天之道不一样
是损去不足而奉献给有余
谁能做到把多余的奉给天下人呢?
只有得道真人
所以圣人:
辅育天道而不自恃是自己的能力
做成事情而不自居为自己的功劳
他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绎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天之道是不是象张弓射箭一样呢?
犹,是一种设问,带有点犹豫、怀疑,如: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天之道,是否合适呢?任何比喻都可能引起误解,关键在于:心领神会圣人的言外之意。所以庄子说,要得意忘言,方可以与之言道。
高者抑之:高了就降低一点。
结合上文“其犹张弓乎”,意思是,要是瞄准离靶心高了,就降低一点;
下者举之:低了就抬高一点。
要是瞄准离靶心低了,就抬高一点。这两句说明,天之道有个目标,且是在动态调节之中。
有余者损之:多了就减少一点。
要是力量大了,就减少一点力。
不足者补之:不足就增加一点。
要是力量不足,就增加一点力。
以上四句是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天之道的目标和功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损有余去补不足。
犹如张弓射箭一样,天之道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多余来补给不足,自然形成一种大氣的动态均匀。
何以为辅证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则与天之道不一样。
人之道:一般人做事情的方法,内心所遵循的道理。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损去不足而奉献给有余。
与天之道正好相反,一般人的道,是让多余的更加多余,不足的更加不足。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做到把多余的奉给天下人呢?
既然一般人是与天之道恰好相反,那有没有谁能做到跟天之道一样,将多余的调节、奉献给天下不足的呢?这里隐含了一个逻辑:既然天之道的目标是动态均匀,当它的能力不足以调节时,谁能辅助天之道完成目标呢?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真人。
显然,只有有道之士,才能做到这一点。回顾《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对真人的描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又有《周易·乾·文言》所言的大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见,这里的道者乃《黄帝内经》所言的先天级别的真人,或者老子所言的圣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为先于天地的混沌元氣。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辅佐天道而不自恃是自己的能力。
功成而不处:做成事情而不自居为自己的功劳。
其不欲见贤:他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意思是圣人的能力才华,都有多余,所以奉献给天下;但是又怕别人东施效颦,所以不去表现自己的贤能。
也有一旦为人所知,就难免被人有意无意干扰,而无法专注于平衡天地氣化的意思。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认为,国之利器指的是圣人,不应该被天下百姓所知。所以,道者往往默默无闻。正如《道德经》章句:太上不知有之;道隐无名。
【旁通】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庄子外篇·胠箧》: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