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讲:辨证篇
第36章——[将欲歙之]
【题记】
本章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权术。果真如此吗?留待读者自由心证。
【正文】
将欲歙①之必固张②之
将欲弱③之必固强④之
将欲废⑤之必固兴⑥之
将欲取⑦之必固与⑧之
是谓微⑨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⑩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⑪人
【注释】
①歙:收敛。
②张:打开。
③弱:柔弱。
④强:刚强
⑤废:废除
⑥兴:兴起。
⑦取:得到。
⑧与:给与。
⑨微:小到看不到。
⑩渊:深渊。
⑪示:展现。
【直译】
想要收敛,必须先要张扬
想要柔弱,必须先要刚强
想要废除,必须先要兴盛
想要得到,必须先要给予
这就是幽微的内明
柔弱胜过刚强
正如鱼不能脱离深渊
国家的利器是不可以让人看见的
【绎读】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想要收敛,必须先要张扬。
一般理解,歙为收敛、合上,张为张扬、打开。从生活经验看,打开之后,才好收敛。一个盒子有个缝隙,必须打开大一些才好完全合上。必固,有“一定要”的意思。
但是根据《说文》:歙,缩鼻也。一曰敛氣也。所以,歙,除了有形的收敛之外,还有无形的氣的收敛的意思。此说有理,可验证于: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氣一般是要内敛深藏为佳。想要收敛更深,就要先张扬。这个道理的确是奥妙,有一种氣法。好比平时能做到心平气和,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心浮气躁之后能再次平和下来,就会更加内敛。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柔弱,必须先要刚强。
通常解读为:想要削弱,必须先要让他强盛。此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也合于社会现象;但是跟后文“兴废”似有重复,且将“弱”解读为“削弱、弱小”,与老子全文柔弱胜刚强的宗旨不符。
一般来讲,年轻人血氣方刚,走向社会初期,容易自我,有种刚强的个性、氣质。随着岁月渐长,在生活中不断历练和挫折之后,慢慢会逐渐反思,结合学习经典,就会懂得,实际上,柔弱的氣质更加能与人和谐,做到和氣生财,家和万事兴。又好像是武术之中,先要修出刚劲,然后才会到达柔劲。因此,理解老子的原意为:总是先有了刚强的氣质之後,才会到达柔弱的氣质,一种自然。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想要废除,必须先要兴盛。
此句老子讲的是社会现象。一个势力兴起并到达顶峰,就开始自然走向衰落,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即是如此。此句可验证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得到,必须先要给予。
“取”解为“得到”的时候,这句形容人与人之间先与后取、有来有往的一种自然的互动。
但是如此解读恐怕有误。因为在《道德经》之中,“取”主要是解读为“管理”天下,如:取天下常以无事。这个时候,应该解读为:想要容易管理,必须先要给予百姓利益。似乎这种解读更合于全文宗旨,且合于“财散人聚”的道理。
上面四句容易被误解为老子的权谋之术。其实这四句,是老子对自然、社会之理的深入观察和解读。
经典乃圣人之教下也。一般人学经典,避免不了按照自己固有思维去理解圣人奥义的窠臼。常见有:望文生义、见仁见智。但是,应该思之,既然没有到达圣人境界,肯定理解就会有误。这就需要有种明智,始终不断放弃前识,不断思索,精诚感应,以求不断上出、接近。假如每隔一段时间,如半年、一年,感觉对经典理解又加深了,且有种左右逢源的感觉,这就可以说是走在正确道路上了。
是谓微明:这就是幽微的内明。
微,指很幽远很细微。明,代表一种内在的智慧境界。以上四句的道理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需要微明方可。所以,能明白这四句话的内蕴的道理,这就到达了微明的境界。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综合以上,柔弱、内敛、雌伏就比刚强、张扬、兴盛更好。所以,最终结论是,柔弱胜过刚强。这里,柔弱包含了以上的诸多含义。
鱼不可脱于渊:正如鱼不能脱离深渊。
鱼在深渊,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且能发挥它的操控水流的能力;但是,一旦脱离深渊就会失去它的能力,进而死亡。老子这里以此句引出下句作为全文总结,并作为下句的类比思考。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的利器是不可以让人看见的。
国之利器让人看见,也就失去了效果,必须要隐蔽起来才有它的作用,也与第一句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呼应,表示将国之利器内敛、潜藏才是最好的。
庄子认为,圣人乃国之利器,不是拿出来炫耀的。对这句的解读可参见:47章与77章(回复“道德经47”,“道德经77”给文化传统获得详解),在此不赘。
【旁通】
《淮南子·精神训》:開閉歙張,各有經紀。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