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讲:辨证篇
第26章——[重为轻根]
【题记】
本章宗旨为:凝重、安静才是君子行道的根本。无论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做到安静、厚重,否则就要失去事业的根基,失去对事物的主宰。
【正文】
重①为轻②根
静③为躁④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⑤重
虽有荣观⑥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⑦
躁则失君⑧
【注释】
①重:凝重。
②轻:轻浮。
③静:安静。
④躁:躁动。
⑤辎重:载有器械和粮草的车辆。
⑥荣:富丽堂皇。
⑦根:根本。
⑧君:主宰。
【直译】
凝重是轻扬的根基
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君子整日行于大道也不离辎重
虽有华丽的生活
安居却泰然自若
那为什么拥有万乘的侯王
还那么轻躁地管理天下呢?
轻浮就会失去根基
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绎读】
重为轻根:凝重是轻扬的根基。
重为轻根是一种自然。好比树木,根部比较重,而叶梢轻扬;也好比一个建筑物基础厚重,上层建筑相对轻些,这样整个建筑物结构才能稳定。所以,重为轻根,是从自然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金句。
静为躁君: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生活之中可以观察到,当心浮气躁的时候,静坐一会就会自然安静下来,克制住浮躁的心氣。这是生命现象。
有这两句作为铺垫,就自然引出老子下面想要说的话。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君子整日行于大道也不离辎重。
这里的君子,指低于君王的士大夫级别;辎重,指的是军中的载有粮草器械的车辆。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指的是,安然乘坐在载有辎重的车辆上,且语带双关,形容君子有一种凝重安静而不轻浮躁动的神态。为啥呢?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是现代的驴友,出门做好各种准备,给养丰富,心中不慌,也就自然从容淡定,安静凝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有华丽的生活,安居却泰然自若。
荣观,指很好的生活条件。燕处:安居的意思;超然,有种超脱而不浮躁。不因为生活很好而有种浮躁,不影响他的凝重安静。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那为什么拥有万乘的侯王还那么轻躁地管理天下呢?
万乘之主:表示大国的君王,拥有很多的战车。轻,指轻率,不看重、忽视自己的身体、生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士大夫级别的管理者,都知道要安静凝重,无奈啊,拥有万乘车辆的侯王,为啥还很轻率浮躁地治理天下呢?这样就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了。
君子是辅佐侯王的。奈何万乘之主,就是连君子这个级别都要稳重,而侯王怎么反而轻率行事呢?说明这是老子在当时作为柱下吏,接近最高管理层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发出的喟叹。这种递进的文风,是老子的风格。
轻则失根:轻浮就会失去根本。
这里轻与首句的重为轻根,含义又有所不同。首句还隐含了有轻重互根的内涵。这里的意思是:总是轻浮,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根基。老子说话的对象主要是侯王,但是读者作为《道德经》的粉丝,应该想想,对于我们修之于身、家、乡,该如何引以为戒呢?
躁则失君: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总是躁动而不懂得安静下来,就会失去主宰。从修之于身、修之于家的角度看,就相当有实用价值。身、家之中何为主宰呢?
此两句是呼应本章开头两句,同样的意思,反过来说,再次强调,轻浮、躁动是要不得的,很危险的,以加深读者印象,自然深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轻躁的现象?又该如何克服呢?由此,对静、重两字加深了理解。
【旁通】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