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讲:天下篇
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
【题记】
这一章的思想,还是推崇道德、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提倡自然纯樸的关系,这才是最好的。当呼唤孝慈、忠臣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不是好事。
【正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②慈③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①废:隐退。
②孝:对长辈孝顺。
③慈:对孩子慈爱。
【直译】
大道隐退,于是有了仁义
智慧出现,大伪相应而生
六亲不和,呼唤孝顺慈爱
国家昏乱,才有忠臣出现
【绎读】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隐退,于是有了仁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隐退了,才有后世儒家讲的仁义礼。按照《礼记》,上古有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期。这个时候应该是在母系社会,属于公有制社会时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没有太多的多余的物质,有啥物质都在一起按照需要分配,也就没有什么私心。公,就是平均分配。所以从姓氏看,姓,属于母系社会时期,女人为主,所以女生为姓;特点是女性当家做主,因为这个时候大道显现,而女性敏感,依靠直觉,元神能力强大,能对大道有感应,所以她的能力就比较强大,可以带领和指导大家。到了后来,大道开始隐退,逐渐地,女性无法感应或难以感应,社会就开始走向依靠男性的识神、力量来获取生活物资。比如打猎、出远门等等,就要依靠男性的识神能力、方向感。所以,既然无法感应大道,也就缺少德,道德形影不离嘛,那么社会就走向了靠仁义礼的约束。所以呢这就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时代到来了,也就是父系社会的到来。女性天性比较慈爱、安静,攻击性不强;男性相对来说就冲动、勇猛、强悍。当然这也是阴阳属性的不同和必然。所以社会就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
所以大道废有仁义,这个废不是我们现在的语义,不是说大道废除了,大道是独立不改的;但是它有个隐退而不为人知的时候。既然感应不到大道了,那么自然就逐渐走向了仁义礼。反言之,当推崇仁义礼的时候,也意味着不懂道德真意了。所以,从级别上看是逐次下降,但是这也是大道演化的自然趋势。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现,大伪相应而生。
这个时候人的识神就开始起作用,就开始出现了智慧;但是,因为是识神,人与人的之间的那种自然纯樸的关系就逐渐失去了。也因为人类社会开始发展,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房屋建筑、医术、畜牧业、种植业等生产力越来越先进,所以人会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各种机心技巧,各种欺诈虚伪就伴随而生,此消彼长,水涨船高。所以说,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和大伪是伴生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呼唤孝顺慈爱。
当社会推崇孝慈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六亲不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妻。孝:指子女对父母;慈:指父母对子女;兄弟呢?讲兄友弟恭;夫妻呢?讲相敬如宾。所以这里也看出来,老子还是推崇和,和谐才是自然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想,要是一个家庭和睦的话,是不是各种疾病和事情也就少?也就自然不需要特别讲孝慈。所以我们现阶段讲《道德经》,在修之于家的级别上讲家和万事兴;在修之于乡的级别上,讲和氣生财。有了和氣,家庭、事业、公司才能兴旺。
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昏乱,才有忠臣出现。
同样,当忠臣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国家的昏乱已经到了一个严重的时候了,内外交困。板荡识忠臣,这个不是好事。要按照老子思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安易持,所以到了这个地步就不好办了。
所以这一章的思想,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和,把握自然的道德,有一种自然纯樸简单的关系,这样才是最好的。等到呼唤孝慈、有了忠臣的时候,往往是已经到了一个严重的时候,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