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道德經》微學精講【79】 第33章——【知人者智】

…分享美好…

道德經》第十講:為道篇

33章——[知人者智]

 

【題記】

本章由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格言組成,而這次修改,豁然明白:原來是教我們具體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成事業的,功遂身退。一步一步,很嚴謹、很嚴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事難免要與人合作,要了解他人,更要了解自己。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不用蠻力勝人,而是要克服自己的不足,心智的缺陷,行不言之教,以德服人,自然讓人心服口也服。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物質上,知足;精神追求、事業上,永不停止腳步。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要想做成事業,注意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這樣才能長久;最後人生一百年,難免形而下的身死,但是形而上的精神長存,復歸於樸,這才是真正的長生久視。

 

【正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023a0a63da8172c4063219d7a1f55bf4

【直譯】

懂得別人,叫做智;

懂得自己,叫做明。

戰勝別人,叫做有力;

能夠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知道物質上滿足,就是真正的富有;

勤奮前行,就能達成志向;

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才能長久;

身死但是精神不消失的,就是長壽。

 

【繹讀】

每周7天也是一個循環。所有的循環都跟天文星辰有關,只不過有些周期我們不知道它在天文上的含義,例如六十甲子和兩個甲子的天年。人類的壽命就被制約在這兩個甲子內,修行再好到時候也要瓜熟蒂落,無疾而終。所以,人類始終都要面對生命的周期這個永恆的課題。《道德經》裏面有很多這方面的終極思索。修行的目的何在?深根固柢長生久視死而不亡復歸於樸。既要一生安全運轉,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陸行不遇兕虎以其無死地;還得有所升華。所以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行於大道。謂之修行。

那麼,修行實際上面對的是什麼?怎樣才算得上修行?每個人要面對的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人達成無形的氣和,而不是違和。無形的抵觸、衝突、對抗還是最厲害的。如何看待我們身邊的各種人?如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完全無關的陌生人;然後才談得上與天地之間的關係;然後談得上與大道的關係。道天地人,四大中的人,不是指孤獨的個人,而是所有的地球人的集合。那麼,修行是有次第的,要從相關度最大的身邊人開始,逐漸擴大。所以是修之於家,然後是修之於鄉,逐漸到邦、天下。

 

知人者智:懂得別人,叫做智;

什麼是智呢?《道德經》多次出現智,或多或少帶有些貶義。從這句看,知人者智,本身不帶任何貶義。所謂知人善任,我們也需要。假如把一個工作給一個不合適的人,那就是不智。因為人一般難以改變,與其勉強他有所變化,不如給他合適的工作。當然人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只不過這個變化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猶如樹苗的長大,有他的一種自然。一般工作上手需要時間慢慢熟悉,得有所耐心才好。

 

自知者明:懂得自己,叫做明。

如果說知人者智帶有貶義的話,那麼主要是要跟自知者明結合起來讀。一般人看別人都是清楚得很,俗人察察,明察秋毫;但是看自己就沒有這種手術刀一樣的銳利。這就是說,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假設我們看人都看到他的缺,而沒有看到他的成;看自己都是成,看不到自己的缺;這就是不明、不智。能看到自己的長處,以及短處;能發揚長處,彌補不足、短板,那就是有自知之明。明與智結合,我們的人際關係就和諧很多,做人做事就能提升很多。

什麼是明?內明。又注意,知與識。知,更多到達了深層、內在;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知,說明對他人、對自己,內心很清晰,自然知道如何去做。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隱含的意思是:彌補短板、發揚天賦、規避不足、遠離危險,去甚、去奢、去泰。

 

勝人者有力:戰勝別人,叫做有力。

能戰勝別人算得上是有力量。人與人之間有了矛盾的時候,以力,也就是善辯、權力、強勢,來戰勝別人;但是,別人不會真正心服、服氣。

 

自勝者強:能夠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在人際交往之中,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返觀靜修之中,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內心逐漸謙下,心氣變化為柔弱。自勝,就是升華自己、提升自己。但是人可以自己升華嗎?顯然不能自己拔着自己的頭髮上天。這就需要有一個形而上的、很高級別的東西的感應。從現實看,就是讀經靜修站樁等修身實操三法,精氣神自然變化,撐大自己的內心格局。

勝人者用蠻力;自勝者用柔弱的心氣。現代漢語講力氣。其實力與氣不同,一個是形而下的肌肉力量;一個是形而上的心氣。前者需要接觸才能給力,後者則是超距的。

靠外力只能是暫時讓別人屈服,真正讓別人服氣的還是自己內心的修為,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心服口服,以德服人。真正偉大的領袖,都有以德服人、不言而教的一面。

 

知足者富:知道物質上滿足,就是真正的富有。

在財貨上懂得知足、知止,這才是真正的富有。生活的經驗,是不知足往往失去更多。往往不知足,就失去更多,甚至傾家蕩產,身陷囹圄,失去最寶貴的自由。所以知足者富,懂得滿足,反而能擁有物質上的財富。知足之足常足矣。

但是,這裏面也有疑問,什麼時候應該知足?止於何處?這在於個人內心的自證。我認為,關鍵在於能維護身心的健康,始終心平氣和、無傷身體、一生平穩運轉。

人與人不同,有些人長時間工作還能保持身體健康;有些人稍微加班加點就崩潰了。如36章講的:或強或羸,這是先天的精氣神的不同、差異。一般原則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工作與休息、鍛煉結合。

 

強行者有志:勤奮前行,就能達成志向。

《道德經》與志有關的是弱其志。而強,在全文之中都作剛強、僵硬解,不是好的名,如:強梁者不得其死,柔弱勝剛強等。所以,強行者的強行,歷史上各家認為是:勤而行之的勤行,有理。

當然,強行,也可以理解為克服各種困難險阻往前行。我們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難免有困難,也要克服,尤其是克服內心各種負面情緒,自強不息,努力往前。當然了,弱其志指的是有種靈活、彈性。尤其是人與人之間往往互相不理解,這個時候,也不能不管不顧往前走。其實,大多時候,只需要多交流就能緩和氣氛,取得精神層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少可以減少一些無形的阻力、障礙。

志,指做成大事,所以,必須要與很多人一起合作。此時,需要謙下、柔弱、清靜、謹慎,才能達到目的。所以,強解讀為勤,勤行者有志更加貼切,更加合於《道德經》全文的宗旨。強行也跟實際不符,大多沒有啥好的效果。

 

不失其所者久: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才能長久。

所,就是一個地方,如:託兒所、派出所、招待所等等,保留了所的這個含義。55章:兵無所容其刃等;這個所,也是地方,就是因為含德之厚所以無死地,沒有一個該死的地方,德全不危嘛;所以,兵器沒有地方可以放下去,無法傷害到德全且厚的人。

那麼這句話的所,也是地方,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根基、根據地等含義。根基何意呢?以我的理解,有顯意,也有密意。如果講顯意,即看得見的部分,那麼,生命、技能、事業、根據地等等,就是我們的根基,不要被別人奪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失去;失去了在人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如果講密意,即看不見的部分,那麼,無形的精氣神才是最深的根基,且跟無數人聯繫在一起,更深層面思索,還跟大道、天地聯繫在一起。雖然看不到,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都是無形的精氣神;能做成事業的,都是精神層面很豐富、很博大、很淵深才能做成。精神層面得到的支持越多,能做成的事業就越大,這就跟「深根固柢長生久視」聯繫起來了。

 

死而不亡者壽:身死但是精神不消失的,就是長壽。

做成人間的事業,雖然身死,但是精神自然回歸到大道,即復歸於樸,才是真正的長壽,長生久視。所以,從這句話看,老子不僅僅是讓人的一生平安運轉,還要在享盡天年撒手而去之後,依然存在,而沒有消失。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長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真意在此。

所以結合全文,要做到死而不亡者壽,就需要做到:自知、自勝、知足、勤行,這樣就能不失根基,長生久視。

 

【旁通】

《黃帝內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道德經》微學精講【79】 第33章——【知人者智】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