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梳理《易傳》的發展歷程——以子思《中庸》為中心

…分享美好…

640-436

【提要】

《易傳》發展的三個階段:從卜筮到言辭的階段,象數的階段,感通的階段。

帛書《易傳》代表了言辭義理階段,傳本《易傳》代表了象數和感通萬物的階段,《曾子·天圓》與《乾坤鑿度》的《易傳》「十翼」介於帛書《易傳》與傳本《易傳》之間,子思《中庸》作於傳本《易傳》之後,是傳本《易傳》誕生之後的第一篇《易傳》心得,並由此轉向感通內心,但也因此導致了《易象》的失落。所以只有傳本《易傳》才是永恆的經典。

三種《易傳》:帛書《易傳》、《乾坤鑿度》的《易傳》「十翼」、通行本《易傳》「十翼」。可以合理推測,三種《易傳》的內容都是孔子晚年(68歲到73歲)研究《周易》的文章,帛書《易傳》的時間大概在68歲到70歲,《乾坤鑿度》的十篇大概在70歲前後,通行本《易傳》則是70歲到73歲最終成書。三種《易傳》,前兩種的地位等同於《論語》類文獻,只有通行本《易傳》「十翼」等同於《周易》古經。

一、從卜筮到言辭的階段——帛書《易傳》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之後,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這一年孔子68歲(公元前484年)。孔子編輯古籍,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又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這一年孔子71歲。叔孫氏車子鉏商[chú shāng]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根據《孔子世家》的記載,結合帛書《易傳》、傳本《易傳》等資料推測,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始於歸魯68歲(公元前484年)左右,自68歲到70歲之間是帛書《易傳》階段,70歲到73歲之間是傳本《易傳》階段。孔子早年因《周易》為卜筮之書而忽視,可能由於一生的困境,才使晚年的孔子想到了學習《周易》,學《易》先學卜筮,所以才有帛書《要》吾百占而七十當之語。商瞿小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家語》有瞿曰: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孔子曰無憂,過四十當有五丈夫。今果然。商瞿38歲時孔子67歲,這一年孔子為商瞿占卜(顏回也參與了這次占卜),正是孔子剛剛開始研究《周易》之時。

帛書《要》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孔子晚年痴迷《周易》,子貢對此產生極大疑惑,子貢問孔子: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繁。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惛[mèn][chì]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孔子回答:察其要者,不詭其辭。《尚書》多疏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辭也,孔子發現《周易》卦爻辭蘊含聖人之教,所以痴迷《周易》。

孔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恃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可見孔子研究《周易》是以占卜、筮法為基礎,以德義為核心。帛書《易傳》時期的德義是指德行與仁義,到了傳本《易傳》時期則是卦之德,爻之義,實現了卦爻象與德義的統一。帛書《易傳》的特徵是關注卦爻辭的德義,此時還沒有發現《易象》的奧妙。

二、象數的階段——《曾子·天圓》與《乾坤鑿度》的《易傳》「十翼」

根據《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當在70歲領悟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的《易象》,同一年顏回也同時領悟《易象》,於是孔子、顏回、商瞿編輯《易傳》,此即子貢所言性與天道之學,可惜在次年孔子71歲時,在西狩見麟前夕顏回不幸夭折,故子曰天喪予!於是《易傳》傳人由顏回改為商瞿。

在孔子的學《易》弟子中,商瞿小孔子二十九歲,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子思小孔子六十歲。孔子68歲(公元前484年)初學《易》時,商瞿39歲,顏回38歲,子貢37歲,子夏24歲,曾子22歲,子思8歲,從帛書《易傳》繆和自稱吾年歲猶少、呂昌自稱少者也,可見繆和、呂昌、吳孟、庄但、張射、李羊、昭力這些學《易》的弟子都很年輕,大概不會超過子夏、曾子的年齡。

孔子在未獲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據文句和《連山易》思想(夏禮吾能言之)解《易》,子夏由於精於《連山易》,所以這時期與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終孔子獲得《易象》,解《易》思路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有了傳本《易傳》與帛書《易傳》的分野。子夏或由於《連山易》積習太深,很難接受《易象》新思維等原因沒有得到《易象》的真傳,但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資料。

由於《易象》重卦象與爻象,學習難度很大,非一般弟子所能掌握,所以精於《周易》卜筮的顏回、商瞿就成為傳本《易傳》的傳人。曾子年少而執着(參也魯),又沒有子夏學《連山易》先入為主的成見,孔子去世後有子與曾子二人在孔門佔有最重要地位,所以曾子就有能力、有資格接受孔子的大成《易》教。

《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明引《艮·大象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天圓》則是曾子引用《易傳》最多的文獻,集中反映了曾子從孔子學《易》的心得。《曾子·天圓》易學觀處於傳本《易傳》誕生之初,還有帛書《易傳》的印痕

《乾坤鑿度》:

孔子附。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瞿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住也)史削(不作)。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若曰:「終日而作,思之於古聖,頤師於姬昌,法旦(旦者,周公,立易簡而文)。作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繫辭、大道、大數、大法、大義。易書中為通聖之問,明者以為聖賢矣(若明易元,聖人也)。」孔子曰:「吾以觀之曰:仁者見為仁幾之文,智者見為智幾之問,聖者見為通神之文。仁者見之為之仁,智者見之為之智,隨仁智也。」

《乾坤鑿度》「十翼」,是指《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繫辭》《大道》《大數》《大法》《大義》十篇。

《乾坤鑿度》《易傳》十篇的《九問》,似乎是對帛書《二三子問》《繆和》《昭力》的再總結,因為這幾篇都是提問的方式。《八嘆》《大義》似乎是通行本《彖傳》的「十二嘆時之卦」的來源。《大道》《大數》可能是講河圖洛書的,大數可能是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法》,似乎是「大衍筮法」,帛書《易傳》沒有通行本《繫辭傳》「大衍之法」章節。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司馬遷言《說卦》,班固言《序卦》,實則言一事,即《說卦》《序卦》《雜卦》三篇。但是《史記》與《漢書》十翼的順序有不同。《史記》十翼的順序:彖(上下)、系(上下)、象(上下)、說卦三篇(說卦、序卦、雜卦)、文言。《漢書》十翼的順序: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三篇(說卦、序卦、雜卦)。《漢書》十翼的順序與東漢末年熹平石經《周易》十翼順序相同(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可以拼接出十翼排序)。《漢書》十翼的順序正是《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言「正《易傳》」願望的實現。

如此就有三種《易傳》:帛書《易傳》、《乾坤鑿度》的《易傳》「十翼」、通行本《易傳》「十翼」。可以合理推測,三種《易傳》的內容都是孔子晚年(68歲到73歲)研究《周易》的文章,帛書《易傳》的時間大概在68歲到70歲,《乾坤鑿度》的十篇大概在70歲前後,通行本《易傳》則是70歲到73歲最終成書。三種《易傳》,前兩種的地位等同於《論語》類文獻,只有通行本《易傳》「十翼」等同於《周易》古經。

三、感通的階段——孔子《繫辭傳》《文言傳》與子思《中庸》

《繫辭傳》是感通萬物,《中庸》轉向感通內心。

孔子68歲研究《周易》時,子思方八歲,學習能力尚弱,所以不受前期《連山》解《易》的影響;當孔子七十歲領悟《易象》時,子思方十歲,子思具備了學習能力,所以他全面受到《易傳》的熏陶。

關於子思的生卒年問題,針對《孔子世家》子思年六十二的說法有誤,王草堂、毛奇齡、孔繼汾分別推測六十二可能是八十二之誤。他們的主要根據在於形似,而漢隸的字形明顯不同,字形倒是十分接近,容易混淆,故應該是九十二之誤。綜合諸家,筆者認為孔德立的說法最為允信,即子思生卒年為(前491400年)(孔德立:《孔叢子》與子思生年問題,《齊魯學刊》200402期)。

孔子晚年有一件最重要的未竟事業。《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無大過矣。帛書《要》:子曰:吾好學而才聞要,安得益吾年乎?可見,治《易》是孔子晚年未盡之憾事,這不能不對其孫子思產生影響。

孔子晚年,兒子伯魚和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相繼去世,這對孔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如何讓道不窮,業不廢。恰在此時,聰穎機敏的少年子思,看出了祖父的心思,《孔叢子·記問》有言: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於進膳(善),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無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子思發願一定會繼承祖父的未竟事業,這深得孔子的喜愛,子思遂成為孔子晚年着力培養的接班人。孔子去世三年後子思作《中庸》就是發揚《易傳》精神的見證。

《孔叢子·居衛第七》說子思年十六困於宋而作《中庸》,如此這一年在公元前476年,時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整三年。《易傳》大概在孔子去世前七十歲左右編撰完畢,子思作《中庸》時孔子離世僅有三年,這三年恰是子思守孝的時間。子思幼年受祖父孔子研究《周易》的熏陶,青年時期又多受曾子影響,所以子思十六歲作的《中庸》多引用《易傳》。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中庸說》:孔子作《易·十翼》,《彖傳》之言中者三十三,《象傳》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正中,曰時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剛中,曰柔中。故嘗謂《易》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子思述孔子之意而作《中庸》,與大《易》相表裡。

熊十力《乾坤衍·第一分·辨偽》云:《中庸》本衍《易》之書,其贊孔子之道曰合內外,誠哉知言。(言出於真知,曰知言。清儒焦循、胡煦皆謂《中庸》衍《易》。衍《易》者,推演《易》義之謂。內聖外王,同於大通,是為合內外。)

《牟宗三先生全集·一》云:《禮記》中的《樂記》《中庸》《大學》等篇與《周易》的《易傳》之時代,相差不能很遠,因為它們的問題話題,及道理都是差不多的,或者簡直就糾纏一塊去了,所以後來言《易》的或是講《中庸》的都願把它們互相拉在一起。

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列舉了《中庸》與《易傳》十二條關係:

×             ×              ×

(一)《中庸》推重顏回和《繫辭傳》相同。《繫辭傳》說:「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中庸》說: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所稱得一善而能服膺弗失,意思等於《繫辭傳》的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中庸》是從顏回的能服膺於善一方面講,《繫辭傳》便從顏回的能堅決改去不善一方面講。辭句變換,好像異樣,實際意思,並無二致。

《中庸》在前面增添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的話,出處一定是根據《論語》稱美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再推演而說。這是極端尊崇顏回。達到了顏回的地步才能夠三月不違仁,自然從一般人講起來,只像《中庸》所謂都不能期月守了。

(二)《中庸》遯世而不悔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君子之道費而隱。」這話等於《文言傳》所說: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清人黃以周的解釋不錯。黃氏說:不悔,猶無悶也。《中庸》和《文言傳》是如此互相符合。

(三)《中庸》庸言庸行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這是相同於《文言傳》所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二書大義和辭語是彼此若合符節。

(四)《中庸》建諸天地質諸鬼神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君子之道,……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又說: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這二條《中庸》文句合併起來,辭意便和《文言傳》類似。《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文言傳》是拿《中庸》的建諸天地質諸鬼神日月代明四時錯行等層意思並在一起,連貫地講。

(五)《中庸》問學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話也符合《文言傳》所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不過《中庸》系統地分析,排列層次,《文言傳》卻只揀取其中的三層。學以聚之等於《中庸》的博學問以辨之等於《中庸》的審問明辨。彼此所說明的顯然是同樣的道理。

(六)《中庸》所說與天地參,其實也相同於《繫辭傳》所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虞翻註:准,同也。京房註:准,等也。據此,我們可知所謂與天地參就是和天地的地位同等的意思。這樣便和《中庸》所謂可與天地參,和天地能夠相配合併列,道理也是一致。

(七)《中庸》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並且還形容鬼神的情狀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左右。這也和《易經》符合。《繫辭傳》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這種極濃厚的相信鬼神實有,《中庸》跟《易經》一模一樣。

(八)《中庸》是講前知,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其實《易經》也認為有前知的,《繫辭傳》說:極數知來之謂占。」「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這些所稱知來都指能夠知道未來的事。

(九)《中庸》講待其人而後行,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這話和《易經》相符合。《繫辭傳》說: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所謂典常指的是《中庸》所謂禮儀威儀。這些必須等待有人然後能夠施行,《中庸》和《繫辭傳》的口氣宛然一樣,都認為要有人出來替天行道。

(十)《中庸》言默和《繫辭傳》相同。《中庸》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意思就是《繫辭傳》所說: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語意類同,顯然可睹。

(十一)《中庸》認為文王無憂,說:無憂者其唯文王乎!這當然說明文王雖然遭到憂患而毫不當做憂患看待。《繫辭傳》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當文王與紂之事邪!這也同樣說起文王時候有過憂患。

(十二)《中庸》至道不凝和《象傳》、《文言傳》相同。《中庸》說: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怎麼能說道有凝與不凝的境地呢?如果要闡明《中庸》這話定要參證《坤卦》的《象傳》說: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又《文言傳》說: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釋文》: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道體原是有陰和有陽。《象傳》和《文言傳》都是從無陽而致陰凝這個角度來述說。這跟《中庸》所謂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認為道在未達到一定程度五陽的地步,便不致於會有陰凝的境界,實際所指,還是一樣。

    ×             ×              ×

以上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列舉了《繫辭傳》、《文言傳》和《中庸》關係十二條。

今不揣己陋再做一些補充:

(一)《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卦傳》: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二)《中庸》說: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文言傳》說: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三)《中庸》說:無憂者其唯文王乎!」「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繫辭傳》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顯諸仁,藏諸用(勇),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四)《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繫辭傳》: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五)《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繫辭傳》:《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六)《中庸》說: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繫辭傳》:樂天知命,故不憂。

(七)《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中庸》至誠之道,即《繫辭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中庸》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即《繫辭傳》:聖人以此洗(先)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中庸》見乎蓍龜,即《繫辭傳》: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即《繫辭傳》: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八)《中庸》說: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繫辭傳》: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九)《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似由《繫辭傳》以下文字濃縮而來: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十)《中庸》說: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繫辭傳》: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十一)《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繫辭上》:「乾以易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

(十二)《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以入德矣。」《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中庸》與《大象傳》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如:

(一)《中庸》: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博厚則高明。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

《乾·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大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二)《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無妄·大象傳》: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三)《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大過·大象傳》: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四)《中庸》: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

《明夷·大象傳》: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五)《中庸》:反求諸其身。

《蹇·大象傳》: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六)《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升·大象傳》: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七)《中庸》:子庶民則百姓勸……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

《井·大象傳》: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八)《中庸》: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鼎·大象傳》: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九)《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既濟·大象傳》: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十)《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艮·大象傳》: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十一)《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大有·大象傳》:「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十二)《中庸》: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肫肫其仁!(朱子註:肫肫,懇至貌,以經綸而言也。)

《屯·大象傳》: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屯,秦簡《歸藏》、帛書《衷》、阜陽漢簡《周易》皆作「肫」。)

四、其他《子思子》篇引《易》考

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八、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引《子思子》孟軻問牧民何先

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軻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詐。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利者,義之和也是引用《乾·文言》,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引用《繫辭傳》。

《漢書·藝文志》中的《子思子》二十三篇在唐代以後已經失傳,《隋書·音樂志》載南朝梁沈約云:《禮記》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從《禮記》中的《緇衣》、《表記》、《坊記》等篇看,其有多處引《易》文句,且均為《周易古經》之經文。如《坊記》引《既濟》卦九五爻辭言:《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又引《無妄》卦六二爻辭言:《易》曰:不耕穫,不菑畬[zī yú],凶。《表記》引《蒙》卦卦辭:《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又引《大畜》卦辭言:《易》曰:不家食吉。又引《蠱》卦上九爻辭言:《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禮記·緇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恆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凶。』」

這是引《恆》卦九三爻辭和《恆》卦六五爻辭。然而郭店楚簡與上博楚簡的《緇衣》卻沒有引《恆》卦的內容:

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恆,不可為卜筮也。』其古之遺言與?龜筮猶弗知也,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楚簡《緇衣》沒有引《恆》卦,不能說明《子思子》的原本就一定沒有《恆》卦,因為《緇衣》本是引述孔子之言,成書早於楚簡的《論語》說: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可見孔子當年說這話時確實引用過《恆》卦,傳本《緇衣》更符合孔子之言。

李學勤、姜廣輝等認為郭店楚簡儒家經籍的大多數當是久已亡佚的《子思子》中的內容。郭店楚簡兩次明確提到《易》,一是《六德》,一是《語叢一》。

《六德》: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職而儉逆無由作也。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

《家人·彖》: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序卦傳》: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可見郭店楚簡《子思子》的《六德》篇引用了《彖傳》和《序卦傳》。

《語叢一》:《詩》所以會古今之詩也,《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 《繫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見《郭店楚簡·語叢一》化引了《繫辭傳》。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梳理《易傳》的發展歷程——以子思《中庸》為中心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