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品味傳本《易傳》剛剛誕生的那一刻——以《曾子·天圓》為中心

…分享美好…

640-408

【提要】

《曾子·天圓》是《易傳》類文獻,《天圓》的內容主要是曾子引述孔子所教,所以也屬於孔子研《易》的文獻。那麼《天圓》到底是孔子哪個階段的研《易》成果呢?非常有趣的是,《天圓》文獻正好處於帛書《易傳》與傳本《易傳》的轉化時期,此時傳本《易傳》剛剛誕生,所以學《易》弟子們的思想中仍然帶有帛書《易傳》的影響。

一、《曾子·天圓》原文及流傳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茲四者,所以聖人役之也;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其間不容髮。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屍,無屍者厭也;宗廟曰芻豢[huàn],山川曰犧牲,割列禳瘞[yì],是有五牲。

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惡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天圓》的文字曾被《荀子》引用過,《荀子·解蔽篇》:「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而《淮南子》則幾乎全部引述。

 

《淮南子·天文訓》: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

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含氣,和者為雨。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

毛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於陽;介鱗者,蟄伏之類也,故屬於陰。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獸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luǒ bàng jiāo]。火上蕁,水下流,故鳥飛而高,魚動而下。

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雲屬。……人主之情上通於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多淫雨。

前三段基本上引述《天圓》,最後一段則源自《乾·文言》: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源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燃而為火」源自「火就燥」,「津而為水」源自「水流濕」。「虎嘯而谷風至」源自「風從虎」,「龍舉而景雲屬」源自「雲從龍」。「人主之情上通於天」源自「本乎天者親上」。

二、《天圓》釋讀

曾子所言「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是說,如果真的是天圓形、地方形,那麼方形大地的四個角如何能被半球形的天遮掩住呢?「天圓地方」不是指天地的形狀,而是「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其中的「圓」和「方」是指天地之性德而言。張衡《靈憲》:「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太元,蓋乃道之實也。」

(一)《天圓》與傳本《易傳》的關係

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

1.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

單居離是曾子的弟子,他請教老師「天圓地方」問題,曾子說「天圓地方」不是指天是圓形、地是方形,而是說「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

孔廣森《補註》:「上首謂動物,下首謂植物。」

阮元註:「天動地靜,故人物動者屬天,其首恆在上,草木靜者屬地,其首恆在下。」

竊以為:人之首在上,故人的生育器官位於下部;植物以根為首,首在下,故植物的生育器官花朵位於上部。

曾子的回答,是根據《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和《說卦傳》「乾為首,坎為下首」而來。

乾為天,坤為地,為何坤卦的「親下」變成了坎卦的「下首」呢?因為先天八卦的坤與後天八卦的坎同位,這裡用了借象理論。

這裡還看不出先天八卦是屬於《周易》的伏羲八卦,還是屬於帛書《易傳》的神農八卦,繼續看下文。

2.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

阮元註:《易·說卦》:「乾為天為圓。」《文言》曰:「坤至靜而德方」,皆言其道也。聖人因方圓以治天下,故《周髀》以笠寫天,立周天之度;禹用矩測高、深、遠,以治山川也。」

李守力按:

《繫辭傳》:「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與明對應,地與幽對應。

3.明者吐氣者也:

明,天也,乾也,首也。吐,出也。氣為萬物之精。故《乾·彖》曰:「首出庶物」。

4.幽者含氣,含氣者化:

《坤·彖》:「含宏光大」,《坤·文言》:「含萬物而化光。」

5.品物:

《乾·彖》:「品物流形」,《坤·彖》:「品物咸亨。」

6.陽施:

《乾九二·小象》:「德施普也」。《彖·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彖·坤》:「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說文》解「品」曰「眾庶也」,《彖·乾》有「首出庶物」為其證。

綜上所述,《天圓》與傳本《易傳》的關係相對密切,說明孔子講《天圓》時傳本《易傳》的文稿已成。但是《天圓》中有些內容只見於帛書《易傳》而不見於傳本《易傳》,又說明帛書《易傳》的印痕尚未完全褪去。

(二)離卦坎卦的陰陽屬性

根據《天圓》第二段文字製成圖表如下:

640-407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從先天八卦到後天八卦的轉變。先天八卦乾上坤下,後天八卦離上坎下。上欄:天、圓、上首是乾卦範疇,明、火日則是離卦範疇。下欄:地、方是坤卦範疇,下首、幽、金水則是坎卦範疇。《說卦傳》「乾為金」,但是《周易》古經多以坎為金,如蒙卦下坎,六三「見金夫」;噬嗑卦三四五互坎,九四「得金矢」;困卦三至上互大坎,九四「困於金車」。景,從日,《說文》云:「景,光也。」外景光在外,似離卦陽爻在外;內景光在內,似坎卦陽爻在內。故吐氣是離卦,含氣是坎卦。上欄從乾卦到離卦,歸結到陽;下欄從坤卦到坎卦,歸結到陰。於是離卦屬於陽,坎卦屬於陰。
離卦為陽、坎卦為陰,不符合《繫辭傳》「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卦奇,陰卦耦」、「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的原則,也不符合帛書先天八卦原則,只有伏羲先天八卦是離卦為陽、坎卦為陰。伏羲先天八卦,文字即《繫辭上傳》第一章和《說卦傳》「天地定位」章。
《韓詩外傳·卷三·第十九章》:「天施地化,陰陽和合,動以雷電,潤以風雨,節以山川,均其寒暑。」「天施地化,陰陽和合」是對《曾子·天圓》中孔子所言「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的簡化。
「動以雷電,潤以風雨,節以山川,均其寒暑。」是引述《繫辭上傳》第一章:「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且更接近帛書《繫辭》:「鼓之靁甸,浸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動以雷電,潤以風雨,節以山川,均其寒暑」敘述次序正好是伏羲先天八卦的次序:震雷離電、(兌乾略)、巽風坎雨、艮山坤川(帛書《易》「坤」作「川」)。
伏羲先天八卦圖左側震離兌乾初爻為陽,故左側為陽儀,右側巽坎艮坤初爻為陰,故右側為陰儀。
640-409

十分巧合的是帛書《易傳》也有離卦為陽、坎卦為陰的論述。帛書《衷》論「剛柔之失」:

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動),不僮(動)則無功,恆僮(動)而弗中則亡,(22上)【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640-410(靜),不640-410(靜)則不安,久640-410(靜)不僮(動)則沈,此柔之失也。是故《鍵(乾)》之「炕(亢)龍」,《【大】壯》之「觸蕃(藩)」,(22下)《句(姤)》之離(離)「角」,《鼎》之「折足」,酆(豐)之虛盈,五640-411(繇)[yáo]者,剛之失也,僮(動)而不能640-410(靜)者也。

《川(坤)》之「牝馬」,《小蓄(畜)》之「密雲」,《句(姤)》之「含(23上)章」,《漸》之「繩(孕)婦」,《肫(屯)》之「泣血」,五640-411(繇)者,陰之失也,640-410而不能僮(動)者也。

是故天之義,剛建(健)僮(動)發(23下)而不息,亓(其)吉保功也。無柔640-412(救)之,不死必亡。僮(動)陽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沈640-410(靜)不僮(動),亓(其)吉【保】(24上)安也。無剛文之,則640-413)賤遺亡。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故武之義保功而恆死,文之義(24下)保安而恆640-413)。是故柔而不640-414(肕),然後(後)文而能朕(勝)也;剛而不折,然{}後(後)武而能安也。

帛書《衷》以火為陽,以水為陰,這與《天圓》一致。帛書《易傳》的特徵是重視卦爻辭的義理,一般不關注卦爻象,帛書《衷》開始關注卦爻的剛柔,這是向傳本《易傳》研究卦爻象過渡的標誌,以上十個卦爻中豐卦之「虛盈」已有了《彖傳》的雛形。

孔子未獲得《易象》之前,可能發現一味地依文解義似乎不合聖意,於是有了研究卦爻象的想法,帛書《衷》就是研究陰陽剛柔之義,衷者,陰陽剛柔折衷之義。

(三)龍屬陽還是屬陰?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

我們知道,《周易》是以龍為陽,乾初九《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這與後世的龍鳳文化是一致的,傳統文化中龍屬陽、鳳屬陰。然而《天圓》的觀點卻正好相反:鱗蟲是陰氣所生,鱗蟲之精者曰龍,所以龍屬陰。羽蟲是陽氣所生,羽蟲之精者曰鳳,所以鳳屬陽。

《天圓》龍屬陰的觀點在帛書《二三子》得到了印證,帛書《二三子》雖然說龍之德能陽能陰,但主要表現出坤德即陰德。

帛書《二三子》:

▅▅二厽(三)子問曰:「《易》640-415稱於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640-416形)䙴(遷)(假/霞),賓於帝,俔神640-417之德也。高尚(上)齊虖(乎)(1上)星辰日月而不晀(曜/烑),能陽也;下綸(淪)640-413(窮)深潚之潚<>而不沬(昧),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淪)則有天[池容之]640-413(窮)乎(1下)深潚,則魚蛟先後之,水流(游)之物莫不隋(隨)從;陵處則靁(雷)神養之,風雨辟鄉(向),鳥守(獸)弗干。」

曰:「龍大矣!(2上)龍既能雲變,有(又)能蛇變,有(又)能魚變。640-418(飛)鳥正(征)蟲(蟲),唯所欲化而不失本640-416形),神能之至也。□[□□□□(2下)□□□□□]□焉,有(又)弗能640-419(察)也。知(智)者不能640-419(察)其變,辯者不能察亓(其)美,至巧不能象亓(其)文,眀(明)目弗(3上)640-419(察)視也。□□=,化官蟲(,神貴之容也,天下之貴物也。」

曰:「龍大矣!商之馴德也,曰稱身□□□(3下)易□和,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諱賢,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亓(其)方一也,至周(4上)□也,而名之曰君子。兼(謙),『黃常(裳)』近之也;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也,不習近之矣。

·《易》曰640-420(寑潛)龍4下)用。孔子曰:「龍640-420(寑潛)矣而不陽,時至(窒)矣而不出,可胃(謂)640-420潛)矣。大人安失(佚)矣而不朝,640-421(苟)猒[yàn]在廷,亦640-422猶)龍5上)640-420(寑潛)也。亓(其)行滅而不可用也,故曰640-420(寑潛)龍勿用。

·《易》曰640-423(悔)。」孔子曰:此言為上而驕下,驕下而不佁(殆)者,未5下)之有也640-417(聖)人之立正(蒞政)也,若遁(木,俞(愈)高俞(愈)畏下故曰640-423(悔)』。」

·《易》曰「龍640-424,亓(其)血玄黃。」孔子曰:(6上)「此言大人之廣德而柂(施)教於民也。夫文之李(理),采(彩)物畢存者,亓(其)唯龍乎?德義廣大,灋(法)物備具者,(6下)[亓(其)]640-417(聖)人乎?『龍戰於640-424(野)』者,言大人之廣德而下640-425(接)民也。『亓(其)血玄黃』者,見文也。640-417(聖)人出灋(法)教以(7上)道(導)民,亦640-422(猷猶)龍之文也,可胃(謂)『玄黃』者,故曰『龍』。見龍而稱莫大焉。」

·《卦》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子曰:「此[□□]15上)婢(卑)嗛(謙)救民,卑嗛(謙),易告也;就民,易遇也。640-417(聖)人君子之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見大人

·《卦》曰:君子終日鍵鍵(乾乾)15下)夕沂(惕)若厲無咎。孔子曰:「此言君子務時,時至而640-426(動),[□□□□□],屈力以成功。夫日中而不止,時年至而不(16上)淹。君子之務時,640-422(猷猶)駝(馳)驅也,故曰『君子終日鍵鍵(乾乾)』。時盡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640-410(靜),故曰夕沂(惕)若厲,無。」(16下)《卦》[曰:「蜚(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子曰:「此言[][□□□□□□]□君子在上,則民被亓(其)利,賢者不蔽,故(17上)曰『蜚(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周易》乾卦六爻和坤卦上六以龍喻之。以上帛書《二三子》說是龍之馴,馴即坤德,坤為順。又說龍「黃常近之也」,「『不習近之矣」,「黃裳」是坤卦六五爻辭,「不習」是坤卦六二爻辭,這顯然是說龍有坤德。說初九「潛龍勿用」是「矣而不陽」;說「見龍在田」是「卑謙」;說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置身而」。這些都是坤德,與龍之陽德無關。又說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是「文之理」,這裡的龍顯然也是坤德,《說卦傳》坤為文。可見《二三子》雖說龍有陽德,實則全是陰德。

龍為坤德同樣見於帛書《衷》:

子曰:《鍵(乾)》六剛能方,湯武之德也。「640-427(潛)640-428(龍)勿用」者,匿也。(25下)「見640-428(龍)在田」也者,德也。「君子冬(終)日鍵(乾)鍵(乾)」,用也。「夕沂(愓)若640-429(厲),無咎」,也。「或640-430(躍)在淵」,隱【而】640-410(靜)也。「640-431(飛)640-428(龍)(26上)在天」,見於上也。「炕(亢)龍有640-423(悔)」,高而爭也。「羣龍無首」,文而640-417(聖)也。

……

《川(坤)》之至德,柔而反於方,《鍵(乾)》之至德,(28下)剛而能讓。

此《鍵(乾)川(坤)之厽說》也。

……

《易》【曰】:(32上)「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齊眀(明)好道,日自見以侍(待)用也。見640-432(勇用)則(32下)僮(動),不見用則640-410(靜)

《易》曰:「君子冬(終)日鍵(乾)鍵(乾),夕沂若640-429(厲),無咎」。·子曰:「知息也,何咎之有?人不淵不640-430(躍),則不見【】(33上)淵不錮,不用而反,居□【□】。

《易》曰:「或640-430(躍)在淵,無咎。」·子曰:恆640-430(躍)則凶。君子640-430(躍)以自見,道以自(33下)成。君子640-413)不忘達,安不忘亡,640-410(靜)居而成章,首(受)福又(有)皇。

《易》曰:「640-431(飛)640-428(龍)在天,利見大人。」子曰:天之助□【□□】(34上)□□何有亓(其)□【□□□□□】人尉文而薄(溥),齊眀(明)而達矣。此以剸(專)名,孰能及之?

《易》曰「見羣(34下)640-428(龍)無首。」子曰:讓善之胃(謂)也,君子羣居,莫敢首善而治,何640-433(疾)亓(其)和也?龍不侍(待)光而僮(動),無階而登,【】(35上)人與640-428(龍)相似,何【不】吉之有?

此《鍵(乾)之羊(詳)說》也。
……
〖「640-428(龍)單()於640-424,亓(其)血玄黃。」子曰:640-417(聖)人640-434(哉)!隱文且640-410(靜),必見之胃(謂)也。(42下)640-428(龍)(七十)變而不能去亓(其)文,則文亓(其)信於〗
……
此《川(坤)之詳說》也。

以上帛書《衷》文字中「能方、息、能靜、文、能讓、不見用則靜、知息、靜居而成章、尉文、讓善、莫敢首、隱文且靜、文其信」,皆言龍有坤德也。

帛書《衷》說「乾六剛能方」,《易》以乾卦六個剛爻為龍,龍能方,「地道曰方」,故龍有坤德。帛書《衷》甚至將「方」視為乾德,因為「坤之至德,柔而反於方;乾之至德,剛而能讓」是對仗的,如此說理頗有漏洞,孔子最終在《易傳》修證為:

《坤·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繫辭傳》: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孔子各加了一個「動」字,就在邏輯上達到了完美精妙,動就是變動,變動就是爻變。《繫辭傳》雲「爻者,言乎變者也」,「爻象動乎內」,「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柔、靜、方,為坤德,坤變乾,乾為剛。專(圈)是乾德,乾變坤,坤為直。

帛書《衷》說「陰德不行」即「潛龍勿用」,這與帛書《二三子》說「矣而不陽」相同,都說龍為陰。

由此可知,帛書《易傳》礙於《周易》以龍德為陽,雖宣稱龍之德能陽能陰,實則暗地主張龍為陰。《天圓》沒有遮掩,徑直說龍屬陰。帛書《易傳》顯然是在調和龍陽與龍陰的矛盾。

(四)《天圓》與五行

那麼龍陰之說的源頭在哪裡呢?看《天圓》: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

640-435

(註:五蟲與五行對應,《黃帝內經》的《素問·五運行大論》《素問·五常致大論》與《曾子·天圓》一致,當是正解。《管子·幼官圖》倮、介、鱗與《天圓》一致,唯將毛、羽對換,鳥之羽蟲置於首,蓋齊國東夷文化以鳥為首之故。而《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訓》以鱗蟲為木、羽蟲為火、倮蟲為土、毛蟲為金、介蟲為水,將龍之鱗蟲置於首,可能是受了蒼龍為東方以及《說卦傳》「帝出乎震」、「震為龍」的影響。《天圓》《黃帝內經》《管子》保留了上古文獻,《呂氏春秋》《禮記·月令》《淮南子》是秦漢文獻,改動之處較多。前後兩類文獻正好表明了從龍屬陰到龍屬陽的變化。)

《天圓》把動物分成了五類,毛、羽、介、鱗、倮五蟲,正好對應木、火、金、水、土五行,春夏秋冬長夏五季,原來《天圓》採用了五行理論,五行理論屬於《連山易》,屬於《連山易》的《易本命》有:

羽蟲三百有六十,而鳳為之長;毛蟲三百有六十,而麟為之長;甲蟲三百有六十,而龜為之長;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此乾巛之美也,殊形異類之數。

甲即介,同樣是毛、羽、介、鱗、倮五類。《天圓》最後也是講五行: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屍,無屍者厭也;宗廟曰芻豢,山川曰犧牲,割列禳瘞,是有五牲。

這段文字先後用了五禮、五衰、五聲、五味、五色、五穀、五牲,皆是五行類象,與五蟲都屬於五行體系。曾子講五行,其後的子思、孟子將五行用於心性之學,其源頭或肇始於此。

五行是《連山易》元素,《周易》刻意迴避,不提五行。而帛書《易傳》提到「五行」凡四次,《二三子》兩次,《衷》一次,《要》篇提到「水火金土木」一次。在這一點上,《天圓》與帛書《易傳》是一致的。

【總結】
綜上所述,《曾子·天圓》既有傳本《易傳》的內容,又有類似帛書《易傳》的內容,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而孔子晚年主要的精力在《周易》與《春秋》,曾子跟從孔子學《易》,先後經歷了孔子研究《周易》的兩個階段,即帛書《易傳》階段和傳本《易傳》階段,但《周易》並非曾子專長,孔子沒有特別傳授曾子傳本《易傳》,曾子既有前期帛書《易傳》的所聞,也有後期傳本《易傳》的所見,所以《曾子·天圓》的內容正好介於兩者之間。
《曾子·天圓》文獻證明帛書《易傳》和傳本《易傳》都是孔子的言論,只是階段不同而已。帛書《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是按《連山易》(《大象傳》)「上卦為綱,下卦為目」的法則,帛書《易傳》有大量《連山易》思想的遺存。帛書《易傳》說理多有自相矛盾之處,且與《周易》古經之間也不協,這說明帛書《易傳》思想是不成熟的,是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階段性言論。傳本《易傳》與帛書《易傳》差別很大,前後的「孔子」簡直判若兩人!但仔細研究後發現兩者之間又是緊密傳承的,傳本《易傳》增加卦爻象理論作為綱領、標準,對帛書《易傳》加以濃縮和提煉,傳本《易傳》對帛書《易傳》的改造無疑是天翻地覆的。《易傳》增加卦爻象理論是陡然發生的,這隻能說明孔子從魯國大史氏得到了周公的《易象》秘笈。因此傳本《易傳》是孔子晚年最後定論之作,《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和《儒林列傳》以及《漢書·儒林傳》所云孔子傳《易》於商瞿的法脈,當是孔門易學之嫡傳,其所傳即傳本《易傳》。《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說:「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司馬談是孔門《易學》嫡傳楊何的弟子,他一定見過類似帛書《易傳》的本子,故發「正《易傳》」之嘆。按孔子本意,他是不希望帛書《易傳》流傳的,這是帛書《易傳》失傳的原因。但是擅長《連山易》的子夏等人,可能不甘於沒有得到真傳,所以著述了帛書《易傳》。
由於「晚而好《易》」,孔子晚年的思想發生了多次重大轉變。從反對卜筮求吉,到研究卦爻辭的德行與仁義,最後又領悟《易象》,從而再次否定自我,走向卦之德、爻之義。如此巨變,令現代人感到不可思議,即使當時最親近孔子的子貢也連發三疑,所以孔子料定:「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品味傳本《易傳》剛剛誕生的那一刻——以《曾子·天圓》為中心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