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講座錄音
提示:微信只能發布30分鐘以內的錄音,本次後半段講座錄音可回復「周易與孔子思想講座」到「文化傳統」公號(微信號:wenhuact)獲得,或點擊文章左下方「閱讀原文」鏈接在文化傳統播客收聽。
我把孔子的思想按其個人成長曆程分為三個階段:
早年孔子的思想體現為禮學,
中年孔子的思想體現為仁政,
晚年孔子的思想體現為易道。
禮學是儒家的小成法,學有所成謂之史官(今謂之學者);仁政是儒家的中成法,習有所成者謂之君子(君子,堪當君主之子也);易道是儒家的大成法,覺有所成者謂之聖人。
《周易》雖為儒家之大成經典,然而《周易》也有小成、大成之分。所謂小成《周易》就是將《周易》經文(卦爻辭)用於占卜;所謂大成《周易》就是用《易象》領會《周易》經文(卦爻辭),悟得「聖人之意」,與天地共參育。
《周易·繫辭上傳》: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原始《周易》由《易經》和《易象》組成。
根據傳統文獻和考古文獻可知,《易經》和《易象》的作者是文王和周公。《易經》有450條繫辭組成(64卦辭、384爻辭,用九用六)。
自孔子之後,傳本《周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易傳》(又稱為十翼)由孔子晚年依據《易象》編輯完成。
《易傳》(十翼)是解釋《易經》的文獻,由《文言傳》《彖傳上》《彖傳下》《象傳上》《象傳下》《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組成。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觀象繫辭、益卦演德,窮理盡性),《易象》不傳諸侯,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大史氏。
《易象》所含內容比傳本《易傳》多,《易象》為《易傳》原始文獻,孔子68歲歸魯學《易》是指學《周易》和《易象》。孔子70歲領悟《易象》。因《易象》發現《周易》的象數密碼,和「性與天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德義。
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以後,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70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帛書《易傳》是未悟《易象》前的說《易》文獻,傳本《易傳》是領悟《易象》之後的說《易》文獻。
問題來了。孔子晚年為何要編輯《易象》,《易象》有何價值?
《論語·述而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此處的《易》是指《易經》與《易象》,不是單指《易經》。
《左傳·魯昭公二年》:
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魯昭公二年為公元前540 年,時孔子12歲。這一年春天,晉平公派遣韓起(謚號宣,史稱韓宣子)聘魯,一是此時魯昭公剛剛即位,晉國作為盟主理應要去祝賀,二是韓起新官上任代替趙武管理晉國事務,也要到魯國亮個相。根據《周禮·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史有藏書之職,故韓起在大史處觀書。
清華大學的李學勤、廖名春、社科院的郭沂、姜廣輝等學者都對《易象》作過考證,認為:孔子之前已經存在《易傳》類文獻。《易象》決非《周易》本文,而是解《易》之傳。今本《易傳》的某些部分和《易象》的關係,可能也像已修《春秋》與未修《春秋》一樣。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人稱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易傳》應該是孔子編輯《易象》的結果。
《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孔子晚年68歲歸魯以後學《易》的追悔之言,為什麼說「五十以學《易》」呢?因為孔子51歲出仕為中都宰,52歲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這時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條件接觸《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務繁忙,一心想著削弱三桓、墮三都,而無暇顧及《易象》一書了。
《史記·孔子世家》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按:古文中的「序」不是創作,而是編輯。所以《易傳》是孔子根據原有的《彖傳》《繫辭傳》《象傳》《說卦傳》《文言傳》古文獻編輯的。
帛書《要》篇: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
細讀《史記·孔子世家》之敘事順序:孔子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凡十四年而反乎魯」,即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於是序《書》刪《詩》,定正禮樂,隨後才記「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歲以後研《易》之明證。
孔子早年當然學過《易》,不過那是公佈於世的《周易》古經,不是《易象》秘本,歸魯以後的年近70歲的孔子當得到了《易象》之後,終於發現了《周易》的密義,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研習《易象》(五十以學《易》),致使「墮三都」失敗,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此謂之一生之「大過」),「假我數年」或「加我數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於是廢寢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周易》一書時刻不離身,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為了讓後人知道《周易》的真諦,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學習體會整理為《易傳》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論語·里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68歲周遊列國之後的某一年最後一次拜見老子。記載見於《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yì]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齊山出土「孔老相見」漢畫像石局部
孔子對老聃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自認為很久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按:小成禮學階段);干謁了七十二個國君,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績,可是一個國君也沒有取用我的主張。(按:中成仁政階段)實在難啊!是人難以規勸,還是大道難以彰明呢?」
老子說:「幸運啊,你不曾遇到過治世的國君!六經,乃是先王留下的陳舊遺迹,哪裡是先王遺迹的本原!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嗎!白鷁相互而視,眼珠子一動也不動便相誘而孕;蟲,雄的在上方鳴叫,雌的在下方相應而誘發生子;同一種類而自身具備雌雄兩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性、命、時、道,即性與天道)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裡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閉門不出,再次見到老聃說:「我終於得道了。烏鴉喜鵲在巢里交尾孵化,魚兒藉助水裡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能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跟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感而遂通天下)老子聽了後說:「好。孔丘得道了!」(按:大成,易道階段)
《周易·繫辭傳》:
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子「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確已證悟了《周易》與《易象》之「性與天道」。
帛書《要》:
《尚書》多疏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
(《尚書》多有缺損,《周易》則是完整的,而且有古聖賢的遺言。)
《詩》《書》《禮》《樂》不止百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謂得一而群畢者,此之謂也。
(《詩經》《尚書》《禮經》《樂經》不止百篇之數,難以窮盡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以及君道。不考察《周易》古法,不可能使辭令順達,不可能求得卦意完美。而有能力的君子可由《周易》這一部經典求之,一經通而群經皆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晚年的孔子把《周易》之學作為「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最高學問,《易》作為五經之原、群經之首,「得一而群畢」,《易》為悟道之階梯之源,所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孔子一生的生命實踐證明,《周易》是一部「天人感通」的經典,是走向聖人之路的階梯。
孔子晚年有一件最重要的未竟事業,就是《易》的傳承。《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無大過矣。」帛書《要》:「子曰:吾好學而才聞要,安得益吾年乎?」
子思發願繼承祖父的志向,十六歲依據《易傳》作《中庸》。但是《周易》既有「心性之學」更有「天道之學」,子思將感通萬物與人心的《周易》蛻變為只能感通內心的《中庸》,他把「天道」遺失了。
而後世的君子仍然繼續以《易》求道,魏晉何晏、王弼以《易》求道謂之玄學,宋代程頤、朱熹以《易》求道謂之理學,明代王陽明以《易》求道謂之心學。
《莊子·天下篇》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譯文:
天下大亂,賢王不顯,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見而自我欣賞。……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頭,必定不能相合。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純真和古人的全貌,道術將被天下所割裂!
秦始皇焚書時間短,只有15年,況且保留了六經之首的《易經》。《易經》是諸子百家之學的根本,到了漢代很快開始復興先秦文化。
《周易·繫辭上傳》: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說:
歷代的易學家,從春秋的筮者,到清代學者,都努力尋求卦爻象和卦爻辭間的內在的聯繫,或者通過對卦象的各種解釋,或者通過對卦爻辭的注釋,將二者統一起來,以證明《周易》是神聖的典籍,具有完整的奧妙的思想體系,是聖人之書。
《周易》古經有卦符、繫辭(卦爻辭)兩部分,卦爻辭是依據卦符的卦象得出的,這就是《繫辭傳》所說的「觀象繫辭」。
王弼易學以至於程頤、朱熹的一千年間,著重於發揮卦爻辭的義理,而卦象幾於失傳。朱熹說:
「然觀其意,又似直以《易》之取象,無復有所自來,但如《詩》之比興,《孟子》之譬喻而已。如此則是《說卦》之作,為無所與於《易》。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者,亦剩語矣。故疑其說亦若有未盡者,因竊論之,以為《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來,而其為說,必已具於太卜之官,顧今不可復考,則姑闕之。」
朱子認為卦象體例掌管於先秦的太卜,如今已經不可復考了。《朱子語錄》云:
「卦要看得親切,須是兼象看,但象失其傳了。」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易經》說「四庫全書經部,惟易經為最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山東省圖書館對易籍總量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據歷代書目統計,見於著錄的民國以前的易籍總數約為6000種;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書的現存易籍為2810種(實際存世量還應高於此數)。研究《周易》的著作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在前仆後繼地探索《易象》「性與天道」的真諦,聖人把大道濃縮於《周易》的卦符與繫辭中,等待後人去破譯她,破譯多少,就表明對大道的證悟有多少。
劉大鈞先生說過,《周易》有兩大難解之謎:一是《周易》64卦的卦序排列規律及其哲理,一是《周易》64卦卦爻辭的「觀象繫辭」編纂體例。這兩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兩千餘年,約有六千大儒為此前仆後繼,窮盡畢生精力,迄今仍沒有完整系統地還原《周易》的宗旨和體例。
疑古派和破四舊是基於近代國運衰落導致的民族自信心的喪失,時間已有90年。當胡適把《易經》看作是沒有意義的巫術後,華夏文化的道統也就遠離中國學者的視野。對此,武漢大學丁四新教授說:
經學之衰,莫甚於二十世紀,五經滕口而說,亦莫甚於二十世紀,而《周易》尤巨焉。
(一)張岱年和朱伯崑為何說自己對《易經》內容有95%弄不懂
1992年12月9日在北京圖書館舉行的易學討論會上,張岱年先生說自己對《易經》內容有95%弄不懂。並且說,就是開頭四個字:「元亨利貞」,就不知道本意究竟是什麼,後人有各種猜測,也不知道哪一種說法正確。易學大家朱伯昆也附和說自己對《易經》最多只能弄懂5%。(見:周桂鈿.「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紀念張岱年先生百周年誕辰)
(二)《周易》道統修復的嘗試——拙作《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簡介
經學之衰,莫甚於自二十世紀初迄今的一百年間,隨著疑古派經學觀的興起,傳統經學遭遇顛覆性破壞,但也帶來了考古、訓詁、西方科學等多學科、多元化研究《周易》的新局面。拙作《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兩書是在以「經傳合觀」的綱領下融合「經傳分觀」的理路,這樣既做到了道統的繼承,又能「與時偕行」,融通當代文明與科技,以期達到「經世致用」的效果。
《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用六年時間(2009-2015)嚴格按照邏輯數理驗證《周易》的象辭關係。
1.重新驗證先賢已經認證的「觀象繫辭」體例
2.重新驗證先賢已經推翻的「觀象繫辭」假說
3.重新驗證先賢疑似的「觀象繫辭」體例
4.從五行甲子體系的思維特徵發掘《周易》的象數法則
5.所有「觀象繫辭」體例必須有《易傳》的依據
6.利用閱讀和大數據篩查技術,驗證以上所有「觀象繫辭」體例
7.「觀象繫辭」符合率達到90%則確定為《周易》體例
兩部著作將傳統《周易》經學象數、義理的兩大解釋理路完全融通為一種體例,篩查《四庫全書》《續四庫全書》、以及其他《周易》類著作千餘種、文史類著作千餘種、期刊論文2500餘篇,一卦一爻、一字一句驗證《周易》經傳。
成果如下:
《周易詮釋》《周易密鑰》是《周易》經傳解讀著作。主要內容是用「觀象繫辭」體例解讀《周易》古經的450條繫辭,450條繫辭(卦爻辭、用辭)九成以上遵循著「一以貫之」的法則。《周易》古經的64卦卦序也符合嚴密的古代象數邏輯結構。
《周易詮釋》(三卷)、《周易密鑰》(二卷)(共計230萬字)將於2016年2月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卦爻辭=爻象+卦象。
爻象為經,卦象為緯。
爻象有爻位之象和承乘比應之象。
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變卦之象。本卦為先,互卦、變卦次之。
【六爻關係法則】
1.「六位」公理
2.「三才」公理
3.「中」之公理
4.變卦體例
5.互卦體例
6.「當位」公理
7.乘承比應公理
8.陰陽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法則
9.爻的運行方向法則
10.妒合法則
11.相應方向性法則
12.卦主
李守力老師主講的輕鬆學《易經》課程已經於2015年5月在文化傳統平台按照每周一卦的進度有序進行中,公益公開,簡單易學,歡迎大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