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易經是講道的嗎?是道家的道,還是科學規律的道?道是種精神感悟,還是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問者:麥田
李守力按:
《易經》的「道」,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三者之間的「道」本來沒有區別,學者們非要把它們區別開。設想當時,孔子見老子,談「道」時從來就是處於同一語境,從沒有說是《易經》里的「道」,還是其他學派的「道」。戰國諸子時期也是如此。
道,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並非遙不可及。中華民族是求道修道的民族,《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所以我中華又稱為神州大地。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因為道是基於生命又超越生命,基於萬物又超越萬物。
很多人特別關注《易經》和道的實際應用。西方人修道的主要形式是學習《聖經》,從來沒有人問《聖經》有什麼實際應用。中國古代也從來沒有人關注《論語》的實際應用。經典是人類本性的學問,它的應用遍布一切處。道猶如清新的空氣,你的生命永遠離不開它,過去我們從來不去考慮空氣的應用。
任何人都有道,《莊子》說「盜亦有道」,一個壞人所以能活在世上,說明他還有道。無道一定滅亡。因為道就是生命,《老子》說「天有好生之德」,《易傳》說「生生之謂易」。
能應用的是「術」。《莊子·天下篇》提出道術和方術。道術是普遍的學問,只有天人、聖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學術則是具體的各家各派的學問,這種學問都是各執一偏的片面的學問。
原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不離於精,謂之神人;
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
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譯文:
天下搞學術的人很多,都認為自己的學問達到了頂峰。古代所謂的道述,究意在哪裡?回答說:「無所不在。」問:「神由何而降?明從何而生?」回答說:「神聖自有其由來,王業自有其成因,都淵源於一。」
不離根本,稱為天人。
不離精純,稱為神人。
不離本真,稱為至人。
以天為宰,以德為根本,以道為門徑,能夠預示變化,稱為聖人。
以仁布施恩惠,以義作為道理,以禮規範行為,以樂調和性情,溫和慈愛,稱為君子。
以法律為尺度,以名號為標誌,以比較為驗證,以考核來判斷,等級之數像一二三四那樣明白,百官以此為序列;
以事耕、織、工、商為常務,以衣食為主旨,生產儲藏,老弱孤寡,皆有所養,這是民的常理。
原文: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譯文:
古代的聖人是很完備的啊!合於神明,效法自然,養育萬物,澤及百姓,以天道為根本,以法度為末節,六合通達而四時順暢,無論小大精粗,其作用無所不在。
古時候的道術和法規制度,很多還保存在傳世的史書中。
保存《詩》《書》《禮》《樂》中的,鄒魯一帶的學者和縉紳先生們大都知曉。《詩》用來表達志,《書》用來記載事情,《禮》用來規範行為。《樂》用來調和,《易》用來說明陰陽,《春秋》用來正名分。其散佈於天下、設立於中國的,百家之學還常常引用它。(李守力按:莊子說,諸子百家理論的源頭是戰國之前的歷代文獻,主要是官方整理的六經系統,而六經系統被儒家所繼承,所以儒家本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從這裡看,儒家的六經文獻是諸子理論的主要來源。)
天下大亂,賢王不顯,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見而自我欣賞。譬如耳目鼻口,它們各有其功能,但卻不能互相通用。猶如百家眾技,各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如此,但不完備和全面,都是孤陋寡聞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離破碎,很少能具備天地的完美,相稱於神明之容。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鬱而不發揮,天下的人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頭,必定不能相合。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純真和古人的全貌,道術將被天下所割裂!
問:最近對《易經》上經原文進行注音,主要是對疑難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進行讀音標註。想請老師講一下造字法(假借,指示,象形…)以及易經中文字讀音的標定原則。提問者:南山
李守力按:
漢字的讀音,有上古音、中古音、下古音,有方言,還有現代普通話。方言中有古音。所以方言也是寶貴的漢語文化。《易經》經文成於西周,屬於上古音時期,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易傳》成書於春秋,也屬於上古音時期,文字是金文和大篆。《爾雅》《說文》是針對六經經傳的辭典。
由於文字的變遷,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爭。戰國時期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終結,隸書是改象形為筆劃的新文字的開始。這也意味著象思維的退化,導致漢代人對《易經》象數的破譯存在很多的錯誤,到漢末三國時期王弼以義理辟之,史稱「王弼掃象」。
秦始皇是歷史上最專制的帝王,他用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是他和李斯的用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法令卻實行不下去,隸書的快速書寫特徵把小篆淘汰了。這說明民眾的業力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向,任何強權在民眾的業力洪流面前都會無濟於事。
東漢以後,費直古文《易經》成為主流,費直的古文可能介於金文、大篆、小篆之間,總之是象形文字階段。而許慎《說文》是基於小篆的,所以是《易經》訓詁的必備參考書。傳本《易經》就是古文《易經》。
今人學習《周易》,很難回到古文和上古音了,但是研究《周易》必須回到古文訓詁。至於讀音,一般是用現代讀音。也可以用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標定的讀音。
1.論噬嗑卦讀音
噬嗑:讀shìhé。嗑,在普通話讀kè。
(1)《序卦傳》:「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2)《說文》:「多言也。從口盍聲。讀若甲(ga)。候榼切。」(山東話:「家」讀「噶」)
(3)陸德明《經典釋文》:
《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噬(市制反,齧[niè]也。)
嗑(胡臘反,合也。)[hā](山東話:「喝水」讀「哈水」)
(4)朱子《周易本義》:
噬,市利反。嗑,胡臘反[hā]。噬,嚙也。嗑,合也。物有間者,嚙而合之也。
2.論奇字「無」
《周易》的「無」字不是「無」字。無,《說文》「,亡也。奇字無通。通於元者,虛無道也。」晉·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藝苑雄黃》:「無亦作亡。古皆用亡無,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為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無字,變篆者變為無,惟《易》、《周禮》盡用無。」
可見「無」是「亡」、「」、「橆」「無」字的古文。奇字「無」字是由「天」字和「元」字演變而來:「通於元者,虛無道也」,將「元」字往上一捅就是「無」字,元者始也,會意為開始之前就是「無」。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是按古代地圖即後天八卦的方位,天傾西北,日沒於西北,所以「天」字的右下角(即西北角)屈曲而成「無」字。《周易》《周禮》為保留古制,故不用後來的篆書「橆」、隸書、楷書「無」,而用古文字「無」,以表達古義。
傳本《老子》中的無寫作「無」,而出土帛書《老子》卻寫作「無」,這可能是受了《易經》的影響。
出處: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
3.論「天」字、「道」字
(1)刑天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經》刑天插圖
袁珂《山海經校注》說:形天,即刑天。刑天是炎帝之臣。天,甲骨文、金文,大字上突出的一即人首,義為顛為頂,刑天即斷首之意。刑天,初本無名,斷首之後,始名之為「刑天」。無頭的刑天依然活著,故又稱為「無首之民」(郭璞注)。
《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章太炎《小學答問》:「天即顛耳。顛為頂,亦為額。」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釋天》:「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謂人顛頂,故象人形……所以獨墳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處也。」故「天」的古義是指人的頭。
《周易》睽卦六三爻辭「其人天且劓[yì]」,是說那人受過黥額、割鼻的刑罰。「天」代指一種刑罰,即在頭額上刺字塗墨,謂之剠刑。《釋文》引馬融註:「刺鑿其額曰天。」《集解》引虞翻註:「黥額為天。」
按《連山易》《大象傳》,八卦最初名稱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按《說卦傳》「乾為天、為首」,故「天為首」。
(2)「道」字
道,《說文》:「所行道也。從辵從。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寸。徒皓切〖注〗衟、,亦古文道。」
「道」字,殷商甲骨文作「」。從周至漢用「」字,「」作偏旁,而不用「 」。在卜辭中,「」是「首領引導」之義,「」則是指頭部。
《周易·說卦傳》:「乾為天、為君、為首」。所以「道」字即是「天行」的會意,天行即道。文字學家不知《易》理,所以至今也弄不清楚「道」字的本義。
問題三: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對應的是一個大的時空,其中的每一爻又與大時空中的小時空相對應。老師說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精細思維。做事把握不同的時空點,隨機應變,則萬事如意。」那我們怎麼判斷自己當下的生活處在哪個卦的時空點上?從而運用卦來指導我們。提問者:祐祐我心
李守力按:
你說的這個境界,2500年來沒有幾個人能達到。那是聖人用《易》的境界。《周易·繫辭上傳》有君子境界和聖人境界。我們的第一目標是君子境界,君子境界至少需要15年的修鍊。然後在君子基礎上在修鍊30年,才有可能達到聖人的境界。這就是孔子說的「我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繫辭上傳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初級層次是君子之道的「動則觀其變」,當外界發生變化時,君子通過比附《周易》,以研究事物變化的動態規律。高級層次是「以動者尚其變」,這是人與天地萬物的直接感通,無需占卜,「陰陽不測之謂神」,「天下之至神」,荀子所謂「善易者不佔」。
筆者在《周易》64卦的解讀中,深刻體會到《周易》與天地的感應不可思議,宇宙大氣的的確確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在流動,一切事物都在《周易》六十四卦大周期、小周期交互錯綜組成的鏈條中按部就班地運行。筆者的經驗是,如果不處在某一卦的「值班時間」,你就難以破解這一卦的繫辭真相,也就是聖人之意。
比照先儒對「《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解讀,自孔子之後,似乎唯有程頤理解「以動者尚其變」的境界。
無為法即道,故《文子·道原》引老子曰: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
《周易·繫辭上傳》: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問題四:既然已有先天八卦,為什麼文王還要演後天八卦?提問者:曉剛
李守力按:
後天八卦非文王做,先天八卦也並非只有伏羲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這兩個名詞是易學名詞,不是易經名詞。
干寶最先推定了《說卦傳》的結構,但存在邏輯矛盾。陳摶、邵雍、朱熹等奠定了《說卦傳》的先天、後天說,成為宋明理學基礎之一。當然朱熹、張行成把後天八卦說成文王八卦是錯誤的。宋儒沒有破譯《說卦傳》第四章「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的奧妙,更沒有理清《說卦傳》三、四、五、六章的基本邏輯結構。
從先天八卦到後天八卦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這種演變歷經6500年前的伏羲王天下,5200年前的神農,4800年前的黃帝,4600年前的顓頊,到4300年前的大禹治水。
先天八卦有三個階段:伏羲先天八卦、神農先天八卦、黃帝先天八卦;大洪水是先天與後天的分界(即分水嶺),後天八卦有兩個階段。《易傳》曰「參天兩地」,我的書稿《周易詮釋》恰是三卷,《周易密鑰》恰是兩卷。
如果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至少需要兩天16個課時的時間。請參考:
《周易密鑰》第5-11節 論先天八卦的演化以及向後天八卦的轉變(2.3萬字)
《周易密鑰》第5-11節 《說卦傳》順逆之謎圖說(0.7萬字)
學習探索的前提是必須把《周易》古經64卦經文弄清楚,即《周易》的君子之道。
伏羲先天八卦
神農先天八卦黃帝先天八卦(集安八卦、隆慶八卦)
巽 坎 離 震 坤 艮 兌 乾 ↓
堯舜時期的大洪水:
離日居下,暗無天日;
兌澤上移,洪水滔滔。
↓
《清華簡》後天八卦
巽 坎 坤 震 兌 艮 離 乾 ↓
大禹治水,離日歸位
↓
大禹《連山》後天八卦
巽 離 坤 震 兌 艮 坎 乾
問題五:現在有很多學習易經的同學認為可以藉助納甲、五行、干支、術數等漢代易家的辦法解釋《周易》和詮釋卦象,請問老師這樣旁通互證真的科學嗎?經學與術學是否在修學上要清晰的釐定界限才行?提問者:凌城
李守力按:
以漢代易學為代表的納甲、飛伏、卦變、升降、旁通、之正、卦氣、爻辰、五行、干支等繁瑣的象數系統,屬於古代自然科學體系。雖然漢代易學家(京房、鄭玄、荀爽、虞翻等)極力用它們來「穿鑿附會」式地解讀當時具有無上權威的《周易》經文,但事實上它們與《周易》古經卦爻辭的生成並沒有直接關係。這些象數體系有的源自《連山》《歸藏》,有的則是易學家重新架構的新體系,它們既能用於《周易》「聖人之道」的卜筮之學,即夫子所謂「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又能在客觀上創生嶄新的宇宙和人文哲學體系。
卦氣、納甲、五行、干支之學起源很早,《連山》《歸藏》時已有,故它們都屬於易學體系。由於五行與八卦分屬不同的理論體系,故《周易》時期文王、周公刻意撇開這些繁瑣的陰陽五行術數體系,而僅以筮卦陰陽組合原理,通過人天相感,按卦象和爻象(爻數)陰陽爻組合擬造《周易》古經卦爻辭。卦爻象即陰陽爻的組合,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也。
《繫辭傳》曰: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由於兩千年來,繁瑣的《周易》卜筮體系、制器尚象體系與簡單的《周易》古經言辭的觀象繫辭體系一直混合在一起,遂使後世之傳易經師們對於卦符與卦爻辭的象數關係始終不得圓解。
孔子說《周易》有「古之遺言」,即古聖先賢的教訓哲理,今謂之社會科學。故《周易》經文是由一個簡單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公式推導出來的一個包羅萬象的社會科學體系。這就是《易傳》說的「《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蘇東坡說:「若知數學,則余之《東坡易傳》當傳萬世。」
《周易》古經由六十四個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個爻辭組成。卦辭又稱為彖辭,《彖傳》闡述了卦辭的形成原理。《彖傳》先自下卦而上卦釋卦德,次以卦主和主爻分析全卦的總綱,最後得出全卦的卦義哲理。《大象傳》雖然列於《彖傳》之後,實則《大象傳》乃虞夏《連山易》之遺存,經周公、孔子而損益之。《大象傳》先自上卦而下卦釋卦象,然後得出全卦的人文啟示。《彖傳》對《大象傳》既有繼承,也有揚棄。《小象傳》釋爻辭則以爻位、爻象、爻數為宗旨,次以卦象、卦德為輔助。此東坡先生所謂《周易》「數學」之大略也。
經學與術學要分清,經學是術數的根,現在我們是紮根的時候。根深則葉茂,我們必須先打下經學的基礎。
17世紀,器科學在東方衰落,而西方則通過文藝復興產生了19世紀的器科學。文藝復興主要是復興希臘文化,希臘文化也是道文化、軸心文化的一種。道是器與術的根本,道的衰落必然導致器科學與術數學的衰落。
問題六:1.群里又加入不少新朋友,對於《易經》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初學者到底應該怎麼學,學什麼?需要做好怎樣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請老師再指點一二。2.《繫辭》有言: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也就是「辭變象占」。那麼具體到這四部分,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分配自己的精力?比如初級階段我們是否應該有所側重?提問者:一鶴
李守力按:
1.初學者首先要了解《易經》4500年的誕生歷史,即《易經》源流。《易經》的作者都是聖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商湯、文王、周公、孔子。然後熟悉《周易》的卦象和爻象12條公理。
2.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是聖人用《易》的四個階段。我們應該先學習君子用《易》的兩個階段的第一階段: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我們至少拿出一年時間完成「觀象繫辭」,即《易經》64卦的學習。
問題七:學易經這麼長時間,自己感覺有了不小的收穫,越來越感覺到易經的妙處,我想讓孩子也跟著學,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怎麼樣才能讓他感興趣並一直持續下去呢?
提問者:藍天
李守力按:
兒童學習《周易》,讀誦是第一要務。第二就是學會觀象。兒童學習《周易》比成年人快,因為他們的右腦思維發達。他們的思維與上古人接近。
問題八:《易經》、《聖經》如何看艾滋病?
來自:文化傳統《易經》學習交流群
李守力按:
《易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
天地絪縕[yīn yūn],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老子》: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艾滋病最早是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被識別,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輕的男同性戀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稱作「同性戀病」,並受到當時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視。
1983年癸亥年,艾滋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現。所以艾滋病毒的干支代碼是癸水。
目前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三分之二是同性戀患者,其他則是吸毒者、血液傳播和性接觸。同性戀成為「同志」,「同志」一詞源於《周易》睽卦《彖傳》。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睽卦下兌少女,上離中女,二五中爻相應,是同性戀的象。《彖傳》說「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睽字源於卦象組合,上離為目,下兌為癸,故曰睽。《周易》以下卦為貞,睽卦貞兌,兌水即癸水。所以艾滋病的代碼也是癸水。
《聖經·創世紀》記載,所多瑪與蛾摩拉兩座城市的民眾盛行同性戀,於是上帝決定毀滅那兩座城市。
創世紀18:29-21所多瑪(Sodom)和蛾摩拉(Gomorrah)的罪惡甚重,聲聞於耶和華,耶和華要派兩位天使去毀滅這城。18:23-33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祈求,神答應他只要那城有十個義人,就不毀滅那城。
創世紀19:23-28最後,天使將羅得和他的妻子、兩個女兒救了出來,讓他們逃到瑣珥去。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降與所多瑪與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一時平原全地煙氣上騰,如同燒窯一般。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的警告,顧念所多瑪,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按創世紀10:19的記載,這兩城處於昔日迦南的南疆,一般學者推測二城在今死海南部淺水的地方(歷年來死海水位上漲,淹蓋鄰近的乾地),而該處就是創14:3提及的古代的西訂谷──南端有所多瑪與蛾摩拉二城,有溪流灌溉的肥沃平原。
在探索頻道播出的《聖經的秘密—所多瑪與蛾摩拉》節目中,以考古學、天文學及地質學來研究所多瑪與蛾摩拉為何毀滅。
節目中說道,在西元前3123年,有一枚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南歐阿爾卑斯山上空爆炸,造成碎屑進入大氣層,與空氣摩擦後,並在死海地區降下大量隕石火球,造成死海周邊城市的毀滅。
此次撞擊影響了全世界,大量煙塵覆蓋了整個大氣層,達數月之久。古氣候學家在南極、西藏、智利等冰層中找到撞擊證據。全世界在約5200年前,氣候遽變,許多地方短時間被冰封。原本富饒的中東化為沙漠。
睽卦符合公元前3123年所多瑪與蛾摩拉事件的卦象。這時屬於神農初期,按《連山易》取象,上為離火(硫磺與火),下為兌澤(死海與鹽柱)。為睽卦。《周易·說卦傳》:「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死海為澤,鹽柱為剛鹵。
公元前3123年所多瑪與蛾摩拉事件,導致全球氣候惡化,由於動物適應氣候的能力遠遠不如植物,大量動物絕滅,伏羲時期的游牧、畜牧業時代結束,神農時期的農業開始成為生產力的主流。伏羲先天八卦時期進入神農先天八卦時期。
《老子》:「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易》卦是表述道的物象,《聖經》上帝是表述道的信息。
在神農《連山易》時期,同性戀睽卦貞離火,故上帝以火懲罰人類。在《周易》時期,同性戀睽卦貞兌澤,故上帝以艾滋病癸水懲罰人類。(按佛法,這只是花報,還不是果報。)
《易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道無形,以萬物為載體。大道的運化規律就是《易》,《易經》的64卦384爻組成「天網」的節點,《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張網,在《華嚴經》就是大梵天王的「因陀羅網」。因陀羅,在科技,它表現為網際網路Internet。在生物,它是64種氨基酸遺傳密碼。
六十四卦與遺傳密碼示意圖
文傳君:有請李老師對自今年5月以來,大家相聚學習《易經》至今的歷程做以點評,對來年的學習提些希望和建議。
李守力按:
《易經》是大道之源。不要幻想學習《易經》立刻就有效益。當今人急功好利,總是被那些兜售健康、財富、智慧、親子教育的講師所吸引,人們學了,似乎有所收益,但心靈卻越發狂躁不安。
學習地球上一部最古老的經典,又是最難的經典,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朱熹是中世紀儒學的最高成就者,他說,《易經》是天下最難讀之書。當代中國哲學泰斗張岱年、朱伯崑先生說,研究《易經》一輩子,只弄懂了5%。我研究《周易》三十年,又用六年時間寫出230萬字的《周易詮釋》和《周易密鑰》,為的是大家可以用三年時間掌握64卦經文,用五年時間掌握易理,以迎接千年不遇的全球「文藝復興」。
至少有二百人多人能在易經學習群里堅持學習,這是十分可貴的。很多人很忙,能抽空閱讀幾句經文,也是受益的。不少人受不了學習的寂寞,不到三個月就退群了。可能他還沒有紮下道種。
我們易經學習群,不迎合世俗的偽易學(商學院易學)、疑古派易學(近代政治易學),堅守道統,延續6500年《易經》龍脈。
孔子從小學習六經,又致力於社會改革,他學習和實踐六經終其一生,臨終之前整理《易傳》,傳給後世。他晚年對子貢說,中國的歷代文獻、六經的所有思想都以《易經》為核心,所謂「得一而群畢」,其源頭都在《易經》這部著作。
我個人沒有具體的學習建議,學習方法需要大家的互動。但我們的學習目的不會變。
學習《易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聖人的思維方法。整個軸心時代的經典都是卦象思維,《詩經》是自然卦象思維,《黃帝內經》《傷寒論》是卦象思維,《道德經》本就是《歸藏易》的《傳》。佛經難讀,因為也是卦象思維。
註:以上內容為文化傳統《易經》學習交流群組織的語音答疑實錄,是輕鬆學《易經》計劃的項目之一,了解計劃請點擊如下鏈接,加入學習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長按掃描加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