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問答集錦:20150919期

640-17

輕鬆學《易經》問答集錦:20150919期

 

活動組織:文化傳統平台(ID:wenhuact),《易經》學習交流群

答疑老師:李守力

答疑時間:2015年9月19日20:00-21:30

此為問:問1.

此為答:答:

 

問1.請問李老師,您曾在「英老太不堪慈善組織催捐而自殺」一文後評論到:修德不修功,到頭一場空。到現在我也不是很理解,為啥一場空呢?不是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嗎?另外,那什麼又算是修功呢?

答:佛家講功德圓滿,福慧具足。功,是事功;德,是性德。功,是事;德,是理。偏於一方,都有副作用。所以所謂積善,是指事功與性德兼備。具體的法則就是「元亨利貞」四德。功,相當於「利」,就是適宜,行善如果不合時宜,就會有不善之果。

 

問2.隨卦,元亨利貞,備此四德,生命力無窮矣。怎麼在當下的現實中,做到無咎?嚴格說,這不是問題,但還是希望李老師能抽空解答,謝謝!

問3.為什麼說《易經》是「修德寡過」之書而不是「宿命論」?能否講的具體一些或舉例說明如何修德、如何寡過?

問4.如何運用周易的體例、義理,以及爻辭卦象對實際生活包括處理問題上面進行指導,從而做到「可以無過矣」

答:以上三個問題集中回答,詳見下文:

論《周易》「元亨利貞」四德與現實意義:

1992年12月9日在北京圖書館舉行的易學討論會上,張岱年先生說自己對《易經》內容有95%弄不懂。並且說,就是開頭四個字:「元亨利貞」,就不知道本意究竟是什麼,後人有各種猜測,也不知道哪一種說法正確。

 

《繫辭上傳》: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傳》和《老子》中的「陰陽」一詞是陰先陽後,而不是陽先陰後,這是《歸藏》的習慣。陰陽,即坤乾。陰陽一詞源於觀象,是古人觀察晝夜、陰晴、山南山北自然之象的抽象。《周易》則把陰陽之象升華為剛柔之德,「剛柔」,即乾坤。

四象,在《連山》《歸藏》時期為「四時」、「四方風」。《周易》則把四象四時升華為「元亨利貞」四德。

「元亨利貞」,先賢謂之四德。四德源於四象。「元亨利貞」四德不是八卦之卦德,而是四象之象德。

《連山》《歸藏》主要是觀象,到《周易》則由卦象升華為卦德,四象也升華為四德。

《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這是八卦的卦象。

《說卦傳》第四章:「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雷風雨日,是卦象;艮兌乾坤,是卦德。殷商時期卦象向卦德轉化。

《說卦傳》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第七章:「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是《周易》八卦之卦德。

0-8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周易》《老子》所言「德」,並非後天人為設定的道德,而是基於自然法則的自然道德。仁義也是從自然道德衍化出來的。所以《易經》是「修德寡過」之書而不是「宿命論」。

《易經》之占斷辭,「吉凶悔吝」是表述吉凶程度的客觀性;「元亨利貞」是四德,德從心,表示主觀能動性。「元亨利貞」與「吉凶悔吝」不同。在《周易》之前,《連山》、《歸藏》只有「吉凶悔吝」,沒有「元亨利貞」。卜辭、《歸藏》「貞卜」之「貞」雖也訓為「正」,實為裁定之義,尚未有德行仁義的元素。《周易》古經始有「元亨利貞」四德,德是用主觀能動性來扭轉命運、扭轉「吉凶悔吝」。孔子在帛書《要》說,《周易》有「古之遺言」,故「樂其辭」、「觀其德義」,「君子德行焉求福」、「仁義焉求吉」。在《周易》古經中,「元亨利貞」四德(全部或部分)往往出現於「吉凶悔吝」斷辭之前,此正是修德寡過之義也。故孔子在《論語·述而篇》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周易》首次出現「元亨利貞」,象徵華夏「人文主義」時代的開始,自此中國文化進入「軸心時代」。

 

【隨卦筮例】【一個壞女人對《周易》的貢獻】

在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出生24年前,魯國發生了一件事情。穆姜是魯宣公的妻,成公的母親,她與大夫叔孫僑如通姦,淫亂無德,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叔孫僑如與穆姜陰謀推翻魯成公,結果失敗,穆姜因此被遷東宮。她於是去找史官卜筮。

《左傳·襄公九年》是這樣記載的:

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大意】

穆姜死在東宮。開始關進去的時候,占筮,得到艮之八,史官說:「這叫做艮之隨。隨,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要趕緊出去。」穆姜說:「不用了!這卦象在《周易》里說『隨,元、亨、利、貞,沒有災禍。』『元,是軀體最高的地方;亨,是嘉禮中的主賓相會;利,是道義的總和;貞,是事情的本體。體現了仁就足以領導別人,美好的德行足以協調禮儀,有利於萬物足以總括道義,本體堅強足以辦好事情。』這樣,所以是不能欺騙的。因此雖然得到隨卦而沒有災禍。現在我作為女人而參與了動亂。本來地位低下而又沒有仁德,不能說是元。使國家不安定,不能說是亨。做了事情而害自身,不能說是利。丟棄寡婦的地位而修飾愛美,不能說是貞。具有上面四種德行的,得到隨卦才可以沒有災禍。而我都沒有,難道合於隨卦卦辭嗎?我挑取邪惡,能夠沒有災禍嗎?一定死在這裡,不能出去了。」

結果是:《左傳·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穆姜薨於東宮」,穆姜死在東宮。

我們為什麼要以孔子生年為參照系說這件事呢?

因為穆姜當時看到的《周易》文本中的:

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這段文字與《周易·文言》幾乎相同。

《乾·文言》: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文言》雲「元者,善之長」,此雲「體之長」;《文言》雲「嘉會足以合禮」,此雲「嘉德」,唯二字異,其意則完全相同也。

一般認為《文言》為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所作,孔子晚年編撰易傳,或在68歲到72歲之間,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78年左右。而穆姜於一百年前(公元前575年)已經在《周易》書里看到了這段文字。這證實了孔子「述而不作」,《易傳》是孔子根據原有的《周易》資料編撰的。古本《周易》象數與義理本來全備,而巫史重象數部分以卜筮,孔子重德義部分以弘道耳!象數與義理雖有先後,二者皆不可離也!

帛書《要》篇: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白話】

子貢說:「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嗎?」孔子說:「我占筮一百次有七十次佔中了,只有周梁山之占,也必須服從多數罷了!」孔子又說:「《周易》,我把祝卜放在其後,我是觀察其中的德性仁義啊。幽贊於神明而通達於筮策數,明了筮策數而通達於德性,就成了史。史巫的占筮,嚮往而沒有達到,喜歡它但卻不以為然。後世的人懷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為《周易》吧!我求其德而已,我與史巫同路而不同歸宿。君子靠自己的品德行為去求福,因此祭祀比較少;靠自己施行仁義去求吉利,因此卜筮比較少。祝巫卜筮要放在其後的位置啊!」

「元亨利貞」四德如何入手呢?

元,是事物的本源,看問題,要從本源上把握。亨,是事物的發展,要順道而行。利,是事物的節奏,要把握時空點。貞,是事物的屬性,是有操守。

總之,「元亨利貞」四德是從時間進程、空間範圍上整體把握事物。只有擴大視野和心量,超越小我的局限,才能提升智慧。《禮記·中庸》子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周易的體例、卦爻辭、爻象、卦象、義理,都是效法自然之道,都是天道的體現。學習《易經》,是潛移默化修道的過程,當時看不出具體的名利效用。但是你的智慧已經發生了變化,它會表現在你的生活中。你不需要拿著經典去比對生活中的細節,經典是體,細節是用。當然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可以占卜,這是短期的指導,同時卦爻辭也會神奇的告訴你,你的德行缺失在哪裡,事物的時空點在哪裡,看到你的位置在哪裡,看清自己,調整自己,才能無咎。

水和食物,一日不可缺,那是養命之源。飲食是滋養生命的,經典是滋養聖賢的,也兼顧百姓應用。

 

問5.上古曆法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它與《連山》、《歸藏》、《周易》演變的關係?為什麼古代重視曆法的測量,難道其僅僅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係嗎?

答:

【49.3】《革卦·大象傳》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白話】

象傳說:澤中有火,是革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當天命變革之時)制定新曆以明天時。

【解讀】

○革卦為《周易》第四十九卦,為天命之數(大衍之數)之用。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每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朔日。夏以寅月為正月,商以丑月為正月,周以子月為正月。一日之始,夏以天明為朔,商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正朔和曆法,在古人者看來和天命緊密相關。《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秦始皇之前夏商周是封建制度,天子雖然頒布新曆法,但各諸侯國由於具有政治軍事經濟的獨立性,可以繼續使用祖宗傳下來的曆法。《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各種曆法的「歲首」不同,於是就出現了所謂「三正」。歲首即一年開始的月份,周曆規定新年從子月開始,即包含冬至的那個月(相當於現今的農曆十一月)為歲首,稱為周正;殷歷以季冬之月,即丑月(冬至後一月,相當於現今的農曆十二月)為歲首,稱為殷正;夏曆以孟春之月即寅月(冬至後二月,相當於現今的農曆正月)為歲首,稱為夏正。孔子在《論語》中說「行夏之時」,我們現行的農曆,稱為夏曆。夏曆最切合農時,對農業生產的指導尤其有利。從漢武帝到現在,夏曆一直在使用。

0-9

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象數二》

右象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極。邵康節曰: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也),謂之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艮者,人也。(《周易》艮卦六爻,亦以人身取象)。商以建丑之月為正月,謂之地統,《易》曰《歸藏》,以坤為首;坤者,地也。周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謂之天統;《易》曰《周易》,以乾為首;乾者,天也。註疏家以山能出內雲氣,地能歸藏萬物,天能周匝六合,其言乾坤之義然矣,於艮之義則未盡。艮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也。人為萬物之靈,故主人而言,是知夏尚忠人之義也,商尚質地之理也,周尚文天之象也。三代迭興,三統異尚,而聖人答顏子為邦之問,則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lù),服周之冕。」法天道,行地利,用人紀之義彰矣。斯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也。故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此之謂也。

0-7

曆法代表天道,除了指導農業生產,還是國家權力合乎天道的表述。然而曆法是基於天文觀測,隨時變遷。所以必須要有相對穩定的天道表述,那就是三易。

《山海經》有貞木,四季常青,所以貞為固。周朝以冬至為年首,冬季萬物封固,生物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所以冬季為貞。這也是為什麼《周易》貞字出現頻率最高的原因。

冬至日一般在陽曆12月21日、22日左右,這一天是周朝的正月初一,元旦。現在全世界使用的公曆元旦是1月1日,是冬至後的第十天。所以當今的公曆非常接近周曆,天數在周,《周易》也必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問6.曆法的記述、紀元方式(比如,天干、地支等)與易經的關係?曆法與《黃帝內經》的關係?

答:天干地支是陰陽五行體系,是術數體系,不屬於《周易》經學範疇。《黃帝內經》是彙集上古到戰國秦漢的諸多醫學成果,保留了古代的諸多曆法。這裡不做討論。

9月21日、22日我將在甘肅蘭州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論壇做學術報告:《試論中國古代科學的兩大公理系統對現代科學的啟發》,主題是論述陰陽五行體系與陰陽四象八卦體系的區別和聯繫。(文傳君註:此文亦將於活動結束後在文化傳統平台發布)

 

問7.古代非常重視國體的「年號」,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年號」僅僅是為了說著方便嗎?其是否也與易經的哪個領域有聯繫?

答: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問8.李老師的博客文章和交談過程,給人言簡意賅之感,不像很多文章啰里啰嗦不得其要。請問,除了讀書多悟得深 等自我修為外,有沒有回答問題的思路(我這裡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各類問題)、原則、或是標準。

答:古代經典的傳承是:經傳註疏。所以學習和解讀的思路是讀經、讀傳、看註疏。一般說來,《傳》都是從古經來的。《傳》相當於《大藏經》經、律、論三藏的「論」。註解卜筮註疏,經過歷代大儒的檢驗和官方的認證,才能以《註疏》列入典籍。

對於《易經》來說,經是卦爻辭,作者是文王周公;傳是《易傳》,編輯者是孔子,原作者是周公。注是王弼注,疏是孔穎達註疏。這就是《周易正義》。王弼注、孔穎達疏。

《周易正義》已經把《周易》體例破譯了六成,而且《正義》中的錯誤很少。後來程頤的《伊川易傳》、朱熹的《周易本義》繼承了《周易正義》,最多破譯不到一成。而朱熹與蔡元定合著的《易學啟蒙》推出了陳摶、邵雍的易學成果,這就把《周易》的奧秘推出了一成多。當然,疑古派學者不認同陳摶、邵雍對《周易》元典的解讀,認為陳、邵是自己的發揮。

其他《周易集解》雖然保留了漢易象數的成果,誠如王弼所說其中穿鑿附會的部分太多,要先把《周易》象數體例離析出來是很難的。裡頭有六成的偽體例,二成的疑似體例,二成的真體例。其他幾百家編入《四庫》的易學著作大都如此。

對於偽體例,不能一概否定,是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偽體例,只是針對《周易》經文的「觀象繫辭」體例而言。

近代、當代的易學著作,除了繼承經傳註疏的以外,凡是師心自用的著作幾乎九成是偽體例。

《周易》有兩大難解之謎:

一是《周易》64卦的卦序排列規律及其哲理,一是《周易》64卦卦爻辭的「觀象繫辭」編纂體例。這兩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兩千餘年,約有六千大儒為此前仆後繼,窮盡畢生精力,迄今仍沒有完整系統地還原《周易》的宗旨和體例。

周易詮釋》是《周易》經傳解讀著作。主要內容是用「觀象繫辭」體例解讀《周易》古經的450條繫辭,450條繫辭(卦爻辭、用辭)九成以上遵循著「一以貫之」的法則。《周易》古經的64卦卦序也符合嚴密的古代象數邏輯結構。

此書將傳統《周易》經學象數、義理的兩大解釋理路完全融通為一種體例,篩查《四庫全書》《續四庫全書》、以及其他《周易》類著作千餘種,一卦一爻、一字一句解釋《周易》經傳,以兼顧普通讀者和專業學者都能理解的方式講解《周易》本義及其所蘊含的結構邏輯。

《周易密鑰》是《周易》象數義理研究著作。主要內容是論證「觀象繫辭」體例的邏輯結構。《周易》確實存在一套完整的卦爻符號結構性語言,其「觀象繫辭」推演皆依據嚴謹的邏輯法則。

(文傳君註:這兩部書共一套五冊,出版社正在編輯排版中,將於2016年2月出版發行)

註:以上內容為文化傳統《易經》學習交流群組織的語音答疑實錄,是輕鬆學《易經》計劃的項目之一,了解計劃請點擊如下鏈接,加入學習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起名、擇日、婚姻、事業、財運、官運、健康、考試、人際關係 等周易預測服務。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問答集錦:20150919期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