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上篇研究《雜卦》與《周易》卦序中乾坤日月四隅分布規律的異同,本文則從《雜卦》卦序的整體特徵分析《雜卦》的坤藏乾屬性,然後以考古證據與歷史文獻論述《雜卦》與《歸藏》的密切關係。
一、《雜卦》卦序錯綜三十二宮圖與大過升天圖
《周易》上經30卦,下經34卦,合「陽三陰四」。按照孔穎達所說「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法則排列,則上經有十八宮,下經有十八宮,如此上下經對等。邵雍說:「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又說:「大成之卦(即重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其後,張行成在闡衍《皇極經世》一書時肯定了這一思想,並說:「《周易》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反覆視之各十八卦,此三十六卦成六十四卦之理。」朱熹也直接繼承邵雍的思想,《朱子語類》云:
問:《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何也?
曰:卦有正對,有反對:《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正對也,正對不變,故反覆觀之,止成八卦;其餘五十六卦,反對也,反對者皆變,故反覆觀之,共二十八卦。以正對卦合反對卦觀之,總而為三十六卦:其在上經,不變卦凡六,《乾》、《坤》、《坎》、《離》、《頤》、《大過》是也,自《屯》、《蒙》而下二十四卦,反之則為十二卦,以十二加六,則十八也;其在下經,不變卦凡二,《中孚》、《小過》是也,自《咸》、《恆》而下三十二卦,反之則為十六,以十六加二,亦十八也。其多寡之數,則未嘗不均也。
《雜卦》乾坤、咸恆與《周易》卦序相同。晉汲冢竹書「《易繇陰陽卦》二篇」,可證《歸藏》分章與《周易》相同,故自乾坤至井困30卦為上篇,自咸恆至夬34卦為下篇。按照「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法則排列,《雜卦》上篇為十六宮30卦,下篇為十六宮28卦,另加大過循環連互六卦。至此我們終於明白,《雜卦傳》最後八個卦之所以打破「非覆即變」法則,是因為大過連互六卦獨立於《雜卦》32宮數之外。
《周易》按「大衍之數」揲蓍,三變的結果,其總數只能有四種情況,即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各除以四,為營數九、八、七、六。最大營數為九,這是《周易》的特徵。《周易》占變,尚乾,乾數九。四九三十六,故《周易》卦序錯綜有三十六宮。
《連山》《歸藏》占彖,其數七八。《雜卦》32宮,合四八三十二,七為《歸藏》乾之數,八為《歸藏》坤之數。
《雜卦》最後的大過循環連互六卦,雖然獨立於32宮之外,實際與32宮首尾相連。因為大過八卦的既濟、未濟也在《雜卦》32宮,顯示大過六卦是繫於32宮之末,而大過循環連互夬卦之後是乾卦,又與32宮之首連在一起。
鄭玄曰:「《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雜卦傳》最後八個卦,以大過卦統攝,大過古義為藏,《繫辭傳》:「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雜卦》卦序錯綜32宮58卦方圖合四八之數,象坤地;大過連互六卦圓圖,象乾天。以坤含乾,坤乾之義,孔子謂《歸藏》為《坤乾》。《禮記·禮運》子曰:「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所以《雜卦》總卦序圖如坤方藏乾圓圖:
雜,通帀,俗字匝。《繫辭下》「恆雜而不厭」,恆卦雷風相與,巽而動,終則有始,恆久而不已,恆古文亘,呈周帀形,故雜通帀。帀,《說文》:「周也。從反之而周也。」《徐曰》:「日一日行一度,一歲往反而周帀也。」《雜卦》,即「帀卦」「匝卦」也。
雜卦卦序與乾坤360策
《雜卦1-30》:
1乾六陽,2坤六陰,360策
3比師一陽五陰,與下宮23大有同人五陽一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4臨觀二陽四陰,與下宮22大壯遯四陽二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5屯蒙二陽四陰,與下宮24革鼎四陽二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6震艮二陽四陰,與下宮22大壯遯四陽二陰,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7損益三陽三陰,360策
8大畜無妄四陽二陰,9萃升二陽四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10謙豫一陽五陰,與下宮30小畜履五陽一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11噬嗑賁三陽三陰,360策
12兌巽四陽二陰,與上宮6震艮二陽四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13隨蠱是三陽三陰,360策
14剝復一陽五陰,與下宮30小畜履五陽一陰,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15晉明夷二陽四陰,與下宮31需訟四陽二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16井困三陽三陰,360策
《雜卦31-56》:
17咸恆三陽三陰,360策
18渙節三陽三陰,360策
19解蹇二陽四陰,20睽家人四陽二陰,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21否泰三陽三陰,360策
22大壯遯四陽二陰,與上宮6震艮二陽四陰,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23大有同人五陽一陰,與上宮3比師一陽五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24革鼎四陽二陰,與上宮5屯蒙二陽四陰(變卦),合六陽六陰360策(乘2)
25小過二陽四陰,26中孚四陽二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
27豐旅三陽三陰,360策
28離四陽二陰,29坎二陽四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
30小畜履五陽一陰,與上宮14剝復一陽五陰,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31需訟四陽二陰,與上宮晉明夷二陽四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雜卦》大過連互六卦:
第57大過四陽二陰,第60頤二陽四陰(大過變卦),與25小過二陽四陰(頤卦交卦),26中孚四陽二陰(大過交卦),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第58姤五陽一陰,第64夬五陽一陰,與上宮14剝復一陽五陰,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第59漸三陽三陰,第62歸妹三陽三陰(覆卦),360策
第60頤二陽四陰,第57大過四陽二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
第61既濟三陽三陰,第63未濟三陽三陰(覆卦),360策
第62歸妹三陽三陰,第59漸三陽三陰(覆卦),360策
第63未濟三陽三陰,第61既濟三陽三陰(覆卦),360策
第64夬五陽一陰,第58姤五陽一陰,與上宮14剝復一陽五陰(變卦),合六陰六陽360策(乘2)
《雜卦》卦序錯綜圖中有32宮58卦與大過連互6卦,皆可以合360策。
《周易》卦序36宮錯綜卦相鄰總和都是360策。《雜卦》體現了《周易》的前期進化階段。
《雜卦》的演進依靠大過六卦。雜卦(帀卦)坤乾圖內的大過六卦互體圓圖,由於最終互出乾卦,於是可以帶動日月經天的卦上移,以完成從坤乾向乾坤的演變。
《雜卦傳》最後一段: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雜卦傳》首句:
《乾》剛《坤》柔。
「大過,顛也」,不用頂而用顛,暗示顛倒之義。後邊多言柔剛男女君子小人,可知是乾坤顛倒。也就是從坤乾向乾坤演變。
在《雜卦傳》的敘述中,第50卦旅卦突然改變了「卦名+卦義」敘述慣例,「親寡,旅也」,卦義在前,卦名在後。這是暗示坤乾向乾坤旅行的起點。豐旅27宮的左側是小過中孚26宮,都是合360策,所以居而不動。第57大過四陽二陰、第60頤二陽四陰,與25小過二陽四陰(頤卦交卦)、26中孚四陽二陰(大過交卦),合六陰六陽360策。故大過連互六卦從中孚為切入點。中孚居中,《易稽覽圖》「甲子,卦起《中孚》」或與此有關。西漢流行的十二消息卦:子復,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遯(《歸藏》作)申否,酉觀,戌剝(《歸藏》作僕)亥坤。徐善曰:「此《歸藏》十二辟卦,所謂商易也。辟者,君也。」大過連互六卦中有姤夬乾三卦是消息卦。大過連互成乾圓,而後「乾剛坤柔」,乾坤繼續與下經的否泰交感,姤夬與上經剝復交感,如此十二辟卦已過半矣。
再往前的革鼎24宮雖為四陽二陰,但因鼎定的卦義也居而不動以24、25、26、27為遷移基地,左右的動態卦就會上移。右側:由於31宮需訟與《雜卦》上的15宮晉明夷合360策,30宮的小畜履與《雜卦》上的14宮剝複合360策,日月經天,於是28宮離日、29宮坎月、30宮小畜履、31宮需訟移到上經。左側:22宮大壯遯與上6宮震艮合360策,於是帶動鄰居21宮否泰與23宮大有同人移到上經(最後遯大壯、震艮都回歸下經,原由待考)。大過與頤本身也移到上經。日月經天移到上經,則上經的坤與四隅移到下經,演進過程待考從略。
二、《歸藏》初經、天地定位口訣與《雜卦》卦序
《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說卦傳》第四章文字妙在前四句用基本卦象雷風雨日,基本卦象即《連山》卦象;後四句用卦德艮兌乾坤,卦德是《歸藏》《周易》卦名擬定的原則。這說明雷風雨日四卦為一組,艮兌乾坤四卦為一組。分成這兩組的用意何在呢?如果以《歸藏》初經的擬造為起始點,則《連山》是以往,所謂「數往者順」,《歸藏》則是「知來者逆」,如此則第四章讀為:
坤、乾、兌、艮,震、巽、坎、離。
考古發現的集安八卦圖、隆慶八卦圖證實了這個讀法。
集安八卦圖,1962年發現於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貴族墓葬五盔墳四號墓。隆慶八卦圖,見於景德鎮湖田窯「大明隆慶伍年吉日」款殘器八卦圖。
集安八卦圖的卦序是:
坤、乾、兌、艮,震、巽、坎、離。
《歸藏》天地定位口訣擬為:
地天定位,澤山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雜卦》上篇為十六宮30卦,下篇為十六宮28卦,另加大過循環連互六卦。按上下經卦數與《周易》同,所以四句口訣末句也是加「不」(丕)字。
《歸藏》口訣首句「地天定位」:《雜卦》上經囊括了所有含經卦坤的卦(100%),從屬於坤地的四隅卦多數居於上經(佔67%)。下經佔據了絕大多數含經卦乾的卦(佔85%,大畜、無妄在上經,這是例外),所有的日月卦都在下經(100%)。
《周易》「天地定位」:《周易》上經乾坤數都是9,下經乾坤數都是4(合「參天兩地」),乾坤卦主要集中於上經(佔69%),四隅卦主要集中於下經(佔83%)。
由此彰顯出《雜卦》區別於《周易》的最大特徵:坤——乾,《雜卦》即《坤乾》,《坤乾》即《歸藏》。
《歸藏》口訣第二、三句「澤山通氣,雷風相薄」:兌艮巽震四個八純卦皆在《雜卦》上經。
《歸藏》口訣第四句「水火不相射」:八純卦離坎在《雜卦》下經,離坎重卦既濟、未濟也在下經,小過肖坎,中孚肖離,大過肖坎,頤卦肖離,皆在下經。
《雜卦》的卦序特徵是:上經以坤領四隅卦兌艮震巽,下經以乾領坎離。目前存世的64卦卦序只有《雜卦傳》的卦序分布符合《歸藏》初經的宗旨。
三、淳化西周筮數陶罐上的准《雜卦》
1987年淳化出土西周筮數陶罐,圍繞罐肩頸部一周有10格11個筮數卦,11個卦的排序與《周易》、帛書《易》卦序差異很大,而與《雜卦》卦序基本相同。11個筮數卦呈圓周排列,正體現了《雜卦》的「匝卦」特徵。
據陶罐的發現者吳飛回憶,罐的附近發現銅錢一枚(已散失),圓錢圓孔(象徵《雜卦》之「匝」),直徑約2.5 厘米,錢肉上有兩個符號「」 和「爻」。
殷墟晚期小臣[系]卣[yǒu]銘文:
王賜小臣亂《易》在寢,用作祖乙尊。爻彖事。
《正韻》:「《易》:爻法之謂坤。」通行本《繫辭傳》作「效法之謂坤」,帛書《繫辭》作「敎法之胃川」。敎、爻、效,三字古通用。淳化出土西周筮數陶罐連帶的銅錢「爻」字,與小臣[系]卣銘文「爻」字都應該是同一個字,它曾經作為《歸藏》的代稱。
四、《雜卦》與殷商鬼神之禮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殷商文明最大的特徵是崇拜鬼神,鬼神的地位高於一切。鬼神包括鬼、神、上帝。鬼:遠祖、先公、先王等。神:上帝、四方、東母、西母、山川、風、雲等。殷商祭祀祖先時往往順便讓祖先代問上帝求雨,這說明祖先之鬼是居於天上的,與後世鬼之信仰不同。商言「鬼」實為《繫辭傳》所說「遊魂」。
《繫辭上傳》第四章: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殷商往往將「年」稱為「祀」,這是因為商代末期祭祀的周期往往是一回歸年(36旬每旬都要祭祀),商人周而復始的祭祀,此《雜卦》「原始反終」之義也。
《雜卦傳》最後一段: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雜卦傳》首句:
《乾》剛《坤》柔。
「大過,顛也」,不用頂而用顛,暗示顛倒之義。大過卦的六爻在連互圖是順時針分布:初→二→三→四→五→上,而大過四爻連互成六卦的遞進則是逆時針順序:姤卦→漸卦→頤卦→歸妹卦→夬卦→乾卦。《說卦傳》第三章:「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張三丰《無根樹》:「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大過逆互六卦圖是陳摶《無極圖》的源頭。
大過為死亡之卦,《繫辭下傳》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六十四卦中的三個婚姻卦:正妻漸卦、媵婚歸妹卦、不適宜的婚姻卦姤卦,這三卦都在《雜卦》最後大過循環連互六卦內。《歸藏》尊母,《雜卦》最後八卦可能說的是商王妻子死後進入天界與先王「冥婚」之事。
商代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婦好,婦好是一位大將軍,同時也是大巫。1976年5月17日,女考古學家鄭振香主持了婦好墓的發掘,婦好墓完好無損。
婦好是商王高宗武丁的妻子,既濟卦六二爻的「婦」可能是指婦好,九三爻的「高宗」就是武丁。武丁十分喜歡婦好,婦好不幸早逝(可能是在作戰中受了傷),武丁悲痛不已,追謚婦好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卜辭記載,武丁為婦好多次舉行大規模的祭祀,並且為婦好舉行了多次「冥婚」,將她的靈魂先後許配給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湯。在最後將婦好許配給成湯之後,武丁終於放心,認為有多達三位偉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婦好在天界能夠得到安全和關懷了。這幾次婚配似乎與《雜卦》的姤卦、歸妹卦、漸卦對應。
《周易·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這可能是對《雜卦》大過循環六卦的繼承。
商人重性(靈魂)輕命(生命)。《說文》:「人所歸為鬼。」《釋言》:「鬼之為言歸也。」殷商所說「鬼」,即後世所說「天仙」。《雜卦》:「大過,顛也。」《雜卦》訓大過為顛,《說文》:「顛,頂也」,「天,顛也。」所以「鬼」最初有偉大的含義。傀[guī],《說文》:「偉也」,《廣韻·灰韻》:「大貌。」魁,《廣雅》:「大也。」隗[wěi],《說文·阜部》:「陮[duì]隗也。」《玉篇·阜部》:「高也。」巍,《說文·嵬部》:「高也。」可見,從「鬼」的字多隱含有「高大」義。
《歸藏》從坤到乾,言人由人間修鍊得以升天也。秦簡《歸藏·坤》雲「夏後啟是以登天」,《屯》雲「蛟龍卜為上天」,《歸妹》雲嫦娥「奔月」,《明夷》「夏後啟卜成乘飛龍以登於天」。《歸藏》成為後世道家、道教的思想源泉。
五、《雜卦》大過循環連互天圓圖與殷商天文曆法
詳細分析見《雜卦傳》解讀——《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雜卦傳》最後一段: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雜卦傳》首句:
《乾》剛《坤》柔。
《雜卦》為了彰顯《歸藏》的上坤下乾特徵,最後八卦打破了「二二相耦,非覆即變」法則,運用大過循環連互化出八個卦,實則九卦,另含藏一個乾卦。
《雜卦》的第三組是按照大過循環連互法則,夬卦並不是結局,連互到乾卦才完成一個循環,所以乾卦才是《雜卦》的終點。而乾卦被置於《雜卦》之首,體現了乾龍首尾相接,此正是《周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
《雜卦》訓大過為顛,《說文》:「顛,頂也」,「天,顛也。」雜為互體,《雜卦》重互體,大過互體乾天,大過六爻化出九卦,六是古代祭天奏樂的變數,九是乾天之數。《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大過在《周易》為28卦,合二十八星宿之數,這或是為了紀念大過卦在《雜卦》擔任的「九天」角色。
根據筆者在《雜卦傳》解讀——《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一文的分析,《雜卦》可分為三組,上組27卦,中組28卦,下組9卦。上組與中組合55卦,正是河圖合數。下組大過循環連互9卦正合乾天九數。
蕭漢明先生認為,《雜卦》的形成在《序卦傳》與《彖傳》之前,從理論淵源上看,在《說卦》之後。(蕭漢明.雜卦論,《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
《說卦傳》為《連山》《歸藏》《周易》所通用,《序卦傳》《彖傳》原始材料屬於《易象》,是與《周易》同時誕生的。(王充《論衡·正說篇》「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彖》十八章即《易象》)
大過卦中四爻為陽,初上為陰,有地藏天之象,合「坤乾」之義。
《歸藏》「坤乾」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媧。在所有《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中,都是女媧「循規」掌天,伏羲「蹈矩」掌地,這透露了上古時期女人掌權的母系社會特徵。商代尊母,《歸藏》是母系文明的遺存。歸(歸),會意字,從止從婦省,歸即婦。《說卦傳》雲「坤以藏之」,坤為母,歸藏二字,皆有母義。
《周髀算經》云:
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昔者包犧立周天曆度——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
商高是殷商的史官,他一定精通《歸藏易》。天圓地方,「圓出於方」的數學原理就是殷商的《歸藏》乾天出於坤地的「坤乾」原理。
鑒於《雜卦》誕生於《周易》之前,與《周易》存在緊密的傳承關係,且符合「坤乾」的《歸藏》基本特徵,所以《雜卦》卦序很可能就是《歸藏》卦序。
六、《雜卦傳》可能是《歸藏·齊母經》的《序卦傳》
《歸藏》有《鄭母經》與《齊母經》之分。鄭,從奠從邑,奠是尊古文。齊通齋。故「鄭母」、「齊母」皆祭母之義。
與周朝圓鼎多於方鼎相反,商朝方鼎是青銅器的核心器物,方鼎是鼎中的特類,它與圓鼎一同埋葬時,具有抬升禮器地位的作用。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戊而鑄造的青銅方鼎。從商代到周代,以方鼎為中心向以圓鼎為中心的演變,是《歸藏》殷禮向《周易》周禮流變的具體體現。《歸藏》以坤為首,坤為地,坤為純陰卦,其數偶,「天圓地方」,坤六二「直,方,大」,故四足方鼎代表坤卦,坤為母,故商代王母和婦好王妃都有方鼎陪葬。《周易》以乾為首,乾為天,「天圓地方」,純陽卦,其數奇,故三足圓鼎代表乾卦。《公羊傳·桓公二年》提到「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這就是西周的列鼎制度,皆用奇數,符合《周易》首乾。商代列鼎制度未見文獻記載,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由此看來殷禮列鼎是用偶數,符合《歸藏》首坤。《雜卦》的鼎卦居於第46位,革45鼎46是一對卦,45是洛書合數。
《歸藏·鄭母經》即秦簡《歸藏》,它與夏代《啟筮經》(即《連山易》)相近。《歸藏·齊母經》則接近《周易》,《周易》(主要在上爻)繼承了不少《齊母經》的卦辭,孔子編輯《易傳》之所以將《雜卦傳》編入,或是因為《雜卦傳》就是《歸藏·齊母經》的《序卦傳》。
七、《雜卦傳》的歷史命運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用這一名句形容《雜卦》《歸藏》的命運十分貼切。在《易傳》七種十篇中,《雜卦傳》位居末尾最冷落的一角,她還曾被「遺棄」過。
揚雄《法言·問神篇》云:「或曰:《易》損其一也,雖蠢知闕焉。」
王充《論衡·正說》:「說《尚書》者,或以為本百兩篇,後遭秦燔《詩》《書》,遺在者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詩》《書》是也,言本百兩篇者妄也。蓋《尚書》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李斯之議,燔燒五經。濟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孝景皇帝時,始存《尚書》。伏生已出山中,景帝遣晁錯往從受《尚書》二十餘篇。伏生老死,《書》殘不竟。晁錯傳於倪寬。至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而《尚書》二十九篇始定矣。」
《隋書·經籍志》云:「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從戰國和漢初的引《易》文獻看,今本《易傳》的其他篇皆有所見,所以失傳的主要是《雜卦傳》(另有《說卦傳》第十一章)。(河內逸《易》為《雜卦》說:見屈萬里《易損其一考》,《屈萬里全集》第十七冊,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黃壽祺.張普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丁四新《從出土竹書綜論《周易》諸問題》,《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朱天助.兩漢十翼稱經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雜卦傳》可能匿跡於秦頒禁書令之時,直到漢宣帝(前91年—前48年)時才被河內女子發老屋所得。河內為殷商王朝腹地,《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歸藏》為殷商之易,《歸藏》尚坤,《雜卦傳》由河內女子發現之,冥冥之中,感應道交,豈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