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詮釋】
一、「制器尚象十三卦」的章節劃分
「制器尚象十三卦」位於通行本《繫辭下傳》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大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李守力按:
朱熹將末句「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置於《繫辭下傳》第三章之首。李光地《周易折中》曰:「凡章首不用『是故』字,曰『是故』者,承上結上之辭也,諸儒以此句為上章結語者,似是。」
二、「制器尚象十三卦」總字數與《連山易》
古文無標點,去掉標點符號,「制器尚象十三卦」總字數約384,合六十四卦384爻。十三卦最後一卦「夬」,帛書《繫辭》作「大有」。大有,秦簡《歸藏》作「右」,右通祐。上文中「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正是《周易》大有卦上九爻辭(夬、右、有,三字皆從又,字源相同)。該爻辭保留了大有卦的古卦名,又在上爻,符合《周易》繼承《連山》、《歸藏》的慣例,所以應該是《連山》、《歸藏》遺文。
按《繫辭傳》「因陀羅網」編排結構,「制器尚象十三卦」有三個「圓環」組成,大圓是全文,其標識符是第一段的「觀象」和最後一段的「易者象也」。大圓套兩個小圓,第一個小圓是伏羲三皇時期,第二個小圓是黃帝堯舜五帝時期,標識符是「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制器尚象十三卦」提到的上古帝王有伏羲(包犧)、神農、黃帝、堯、舜,以舜帝為終,不提大禹,正說明是大禹所述,故與《連山易》有關。
從《尚書》可窺《連山易》觀象傳統。《尚書·虞書·益稷》說:
帝(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舜帝說:「大臣作我的股肱耳目。我想幫助百姓,你輔佐我。我想用力治理好四方,你幫助我。我想顯示古人衣服上的圖象,用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圖形繪在上衣上;用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黑青相間的「己」字花紋綉在下裳上。用五種顏料明顯地做成五種色彩不同的衣服,你要做好。我要聽六種樂律、五種聲音、八類樂器的演奏,從聲音的哀樂考察治亂,取捨各方的意見,你要聽清,我有過失,你就輔助我。
上文可與「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相互發明。舜帝「觀古人之象」,以乾為衣,有日、月、星辰之象;以坤為裳,有五彩之象。這裡舜帝觀象先上後下,與《連山易》、《大象傳》觀象理路完全相同。又「六律、五聲」皆《連山易》之屬。
與《周易》自下而上觀象不同,《連山易》是自上而下觀象。「制器尚象十三卦」的取象基本是按自上而下觀象的:
離之兩目上下重疊,為網罟之象;益之上巽入下震動,為耒耨之象;噬嗑之上離日下震動,日中為市之象;垂衣裳而天下治,乾衣坤裳也;渙之木行水上,為舟楫之象;隨之上說下動,為服牛乗馬之象;小過之上動下止,為杵臼之象;大壯上棟下宇,宮室之象。此九卦之義皆明而易見。其餘四卦象頗未明,今以義推之:豫內坤為闔戶,外震為動,內外重門擊柝之象;睽卦上離為戈兵,下兌為決,此乖離弓矢之象也;大過棟橈,棺槨之木也,喪禮者,事死如生,故大過以二陰覆四陽;夬上兌為契刻,下乾為龜甲吉金,書契之象也。
三、「制器尚象十三卦」與《連山易》《易本命》
帛書《易》的卦序即《連山易》卦序(見《周易密鑰·發現納甲與<連山易>之謎——以《易本命》為中心》),今按《連山易》卦序數(見附表)統計「制器尚象十三卦」如下:
伏羲:離卦49;
神農:益卦64,噬嗑55;
黃帝堯舜:乾1坤33,渙62,隨47,豫27,小過28,睽53,大壯26,大過48,大有50。
十三卦的顯義已在前文論述,這裡著重闡述密義。
前三卦是三皇時期,由於燧人氏尚未作卦,故只有伏羲、神農;後十卦屬於五帝時期,乾坤為一事,故只有九事。三卦九事,是《連山易》「三三而九」模型,與《繫辭下傳》第七章「三陳九卦」呼應。
十三卦中伏羲離卦49,神農益卦64、噬嗑卦55,黃帝堯舜乾1和大有50都是最重要的《易》數。
伏羲效法離卦發明網罟,離卦帛書《易》作「羅」,羅即網,離字從網。然而一旦配上《連山易》卦序數49,就有了統攝整個《易》數的作用。《繫辭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說卦傳》以離為龜,烏龜背甲13枚,緣盾24枚,腹甲盾片12枚,烏龜共有49枚盾甲,這是離卦49的密義。另外烏龜的頸盾、腋下盾、鼠蹊盾一共5枚小盾片可湊成1枚盾片,所以盾甲總數50(大有卦序數),整數49。
神農效法益卦發明耒耨,效法噬嗑建立集市。配上《連山易》卦序數64和55後,64表示《易》卦總數,55是天地之數。益卦64的密義即是《易》卦有64。
由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益」字的考定,可證「易」與「益」是同一字(見郭沫若《文史論集》和郭若愚《德器益字探源》)。易,錫部喻紐,益,錫部影紐。甲骨文「益」字像一器(有耳壺)酒水注入另一器(觶)中,本義是賜酒,引申為增益、變易。益卦是《連山易》最後第64卦,大禹作「制器尚象十三卦」文,將益卦(易卦)歸於神農氏,可證神農氏(即連山氏)與《連山易》確有淵源。
噬嗑,帛書《繫辭》作「筮葢」,帛書《易》作「筮閘」,秦簡《歸藏》作「筮盍」,簡稱「筮」。三處文獻一致使用「筮」,可知「筮」字非假借,當是噬嗑卦的原始卦名。葢,通蓋,覆蓋。閘,《說文》:「開閉門。」盍,《說文》:「覆也。」《爾雅·釋詁》:「合也。」所以「葢」、「盍」意義相近,即疊加合併之義。「閘」已有了「噬嗑」之義,當是後出。十三卦言噬嗑「聚天下之貨」,可證聚合之義。噬嗑為集市,集,聚合也。
所以噬嗑卦原為「筮盍」,即筮數之和也。考古發現了大量的筮數卦,也就是數字卦。數字從一到十,這就是《繫辭上傳》所說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總和55,所以噬嗑卦《連山易》卦序是55。
古人用十數紀月,這就是河圖五行太陽曆,55是河圖之數,由此可證神農時期已有河圖。
河圖為天文星曆,合數55。洛書為九州井田,合數45。
大衍之數取河洛合數之中為50。離卦《連山易》卦序49,合離卦為龜,盾甲整數49。故伏羲時期已有四十九、五十之數的崇拜。49/50=98%,此喻人力只能不斷接近天道,天道不能窮盡也。
《大戴禮記·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飛或行,而莫知其情;惟達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
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
以上以八卦取象,闡述人、禽、獸、昆蟲之生數,其合數為10+12+3+4+5+6+7+8=55。其中天數為:10+3+5+7=25,地數為:12+4+6+8=30,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最後又說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為360,正合「當期之日」。
《易本命》屬於《連山易》,《連山易》發展到《周易》,上述文字演變為《繫辭上傳》第九章和《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繫辭上傳》第九章: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所以「天地之數」、「大衍之數」、「當期之日」在《連山易》時期已有雛形,到《周易》時期臻於成熟。帛書《繫辭》唯獨有天地之數,而無「大衍之數」章。因為55數《連山易》已有,一至十是上古長期使用的數字筮法(考古發現,《周易》時代仍然使用),而大衍之數為《周易》時期新啟用的筮法,大衍之數的理論根源可追溯到伏羲。
按照《連山易》卦序,將十三卦畫圖如下:
乾 1日
坤 33月
2.十三卦無艮宮卦和坎宮卦
十三卦,離宮最多,有四卦,離為目、為觀、為明,故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聖人制器尚象,其根本的目的是「通」。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神農效法益卦發明耒耨以疏通農田,效法噬嗑建立集市以流通貨物。以下黃帝堯舜取易卦以制象九事,「通其變」,「變則通,通則久」,皆是「通」,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天人通也。
制器尚象十三卦唯獨沒有艮宮卦和坎宮卦。艮為山,坎為險,艮、坎,皆不通之象。舟的發明使坎水由不通變為通,故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說卦傳》以坎為通,是對《周易》下經而言。《周易》上經對應遠古、上古,其時舟尚未發明,「通」完全取決於自然因素,故上經的訟卦「不利涉大川」。原因是「入於淵也」,同人卦「利涉大川」是因為「乾行也」,大畜卦是因為「應乎天也」。《周易》下經對應上古、中古,其時舟已發明,「通」多取決於人力因素,故下經的益卦「利涉大川」是因為「木道乃行」,渙卦是因為「乘木有功也」,中孚卦是因為「乘木舟虛也」(見:《周易密鑰·<周易>「涉大川」解讀》)。
3.十三卦與大禹木德
上篇乾統卦三,皆在震宮,下篇坤統卦八,三八在河圖為東方木德。《史記·封禪書》云:「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史記》所言五德說乃鄒衍五行家正宗,漢代董仲舒,劉向、劉歆父子之五德說不尊古法,不足為訓。商用金德,周用火德,革命則取相勝,故夏德為木。
東晉干寶《周禮注》引「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云:「此《連山》之易也。」羅泌《路史·發揮》亦云。震為草木,故夏德為木。距今約4200多年的先夏文化陶寺遺址出土了彩繪蟠龍口銜「嘉禾」圖案陶盤祭祀重器,嘉禾可證是木德。
四、「制器尚象十三卦」與《繫辭傳》河圖結構
《繫辭傳》的行文順序是根據河圖數字排序安排的:六、五、四、三、二、一、十、九、八、七。《說卦傳》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制器尚象十三卦為四九居右,河圖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和數十三。離卦帛書《易》卦序第49,4+9=13。
十三卦最後一卦《夬》,帛書《繫辭》作《大有》,用夬卦優於大有卦。因為《繫辭上傳》第九章第一句「大衍之數五十」正是河圖「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大有卦在帛書《易》卦序是第50,暗合河圖中央。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其先後出現於《繫辭傳》三處,這是彰顯中央皇極經世之道。(詳見《周易詮釋》第4-17節 發現《繫辭傳》的河洛結構)《繫辭傳》河圖結構的五大部分,以制器尚象十三卦的成書最早,屬於《連山易》時期。按《連山易》的數理,十三卦最後一卦應該是大有卦。周公或孔子編撰《易象》或《繫辭傳》時,可能是出於河圖整體結構的需要,把大有卦改成了卦象最為接近的夬卦。
附表
帛《易》六十四卦卦序(卦名按通行本)
第一宮乾:
1乾、2否、3遯、4履、5訟、6同人、7無妄、8姤
第二宮艮:
9艮、10大畜、11剝、12損、13蒙、14賁、15頤、16蠱
第三宮坎:
17坎、18需、19比、20蹇、21節、22既濟、23屯、24井
第四宮震:
25震、26大壯、27豫、28小過、29歸妹、30解、31豐、32恆
第五宮坤:
33坤、34泰、35謙、36臨、37師、38明夷、39復、40升
第六宮兌:
41兌、42夬、43萃、44咸、45困、46革、47隨、48大過
第七宮離:
49離、50大有、51晉、52旅、53睽、54未濟、55噬嗑、56鼎
第八宮巽:
57巽、58小畜、59觀、60漸、61中孚、62渙、63家人、64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