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原文】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提要】
一、“制器尚象”简介
二、先儒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三、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四、“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是器具发明永恒的法则
五、制器尚象在《系辞》的理论依据
六、“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七、“制器尚象”十三卦总结
【正文】
一、“制器尚象”简介
“制器尚象”十三卦,指的是《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我们从这段文字里至少会得到以下认识:
1.远古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约6500年前的伏羲氏代表的是渔猎初期,伏羲氏,即包牺氏,带羊字和牛字,显然与驯养牲畜有关;约5500年前神农氏代表的是农业初期以及集市的产生,神农氏,带农字,显然与农业有关;约4500年前到5000年前黄帝尧舜时期,舟车、门柝[tuò]、杵臼、弓矢、宫室、棺椁、书契的发明。
2.衣服在黄帝时期推广使用,黄帝之前还没有发明出真正意义上的衣服。《白虎通》云伏羲“衣皮革”,伏羲氏时期用兽皮作衣服。古代神农的画像都是披着树叶,到了黄帝则穿着衣裳,这符合经典的说法。中国人织布穿衣的历史迄今已有5000年。
3.这段文字非常重视生产力器具的发明,文中把科学发明家称为圣人,可见《易传》对科学的极大重视。这些科学发明与民生息息相关,足见《易传》的民本思想。
4.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从落后到先进,符合唯物史观,《易传》的作者持进化论思想。
5.六十四重卦在伏羲时期已经完成。朱震《汉上易·丛说》:“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则已取重离之象。何则?离,丽也。离为目,巽为绳。以巽变离,结绳而为网罟之象也。网罟,目也。离为雉,巽为鱼,以佃以渔之象也。”根据文献和考古,八卦、六十四卦一直以筮数卦形式存在,卦名则存在演变,非一蹴而就。《管子·轻重戊》云:“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峜,合阴阳,而天下化之。”峜,筮数卦之象形,六峜,筮数有六位,六爻卦,六十四别卦也。
6.伏羲、神农、黄帝为代表的古圣先贤效法天地万物,以象思维发明器具,即“制器尚象”。制器尚象,包括观象、取象、尚象。观象主要指效法自然之象,如今之仿生学;取象指制器时依据某卦象;尚象指制器取象的灵感来源。
二、先儒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关于“制器尚象”的解读,《周易集解》引荀爽:“结绳为罔罟,盖取诸离,此类是也。”肯定《系辞下传》所列举的十三卦,即制造某些器物所尚之象。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刑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制器尚象”就是“法其爻卦之象”,“观象制器”,也就是认为古人所制造出的某些器物,都由效法《周易》的卦象而来。
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云:“《易》之既作,圣人复取诸《易》以制器。”观点与孔颖达同。
南宋朱熹曰:“十三卦所谓盖取诸《离》、盖取诸《益》者,言结绳而为网罟,有丽之象,非观《离》始有此也。”朱熹认为圣人不是依据《离》卦卦象设计制造网罟,同时他也看到了器具的设计制造是基于客观现实的需要,确实与卦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他说“不是先有见乎《离》而后为网罟,先有见乎《益》而后有耒耜,圣人亦只是见鱼鳖之属,欲有以取之,遂做一个物事去拦截他;欲得耕种,见地土硬,遂做一个物事去剔起他;却合于《离》之象,合于《益》之意。”
元·吴澄《易纂言》云:“制器,谓创物以利用;象,谓所拟物形之肖似。”认为所创制的器物的形象与卦象有相似之处。他对“制器尚象”的十三卦后所云“盖取诸”作了解释:“盖者,不敢决定之辞。圣人非必模仿此卦以制此器,其象相类尔。”承认卦象对创物的启示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云:“制器者,结绳罔罟之类是也。尚象者,罔罟有《离》之象是也……盖取诸《离》,言绳为罔罟,有《离》之象,非睹《离》而始有此也。”也是认为某些器物的形象与卦象有相类者,但不是因为观卦象而制造出来的。
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云:“按《传》文所谓取诸某卦者,不过言其理相通耳,非谓必规摹此卦然後能制器立法也。”观点与来知德相近。
明末清初王夫之则强调器具的生成必须合乎卦象,他在《周易外传》中说:“制器尚象非徒上古之圣作为然,凡天下后世所制之器亦皆暗合阴阳刚柔虚实错综之象,其不合于象者,虽一时之俗尚,必不利于用而速敝,人特未之察尔。”
圣人制器尚象,是把“弥纶天地之道”的卦象物化的过程,从制器到尚象,从尚象到显道。“凡圣人之制器以利民用者,盖无不合于阴阳奇偶错综之理数,……其能与阴阳象数吻合者,则行之永……无象可法者,旋兴而旋敝。”(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六》)
三、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说法,多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蔡介民《周易源流考》:“所谓观象制器者,即将世界万物,分配于八卦之下,如《说卦传》所云者;再将二卦相重,合在一起,能于其卦象之中,悟出一件新器具来……其说极属穿凿,非观象制器,乃观器而言象也,倒因为果,可笑之甚。”
高亨《周易杂论》:“所谓‘盖取诸某卦’指创造某种事物取象于某一卦形(这是唯心的反历史的看法)……”
顾颉刚先生曾有专题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对“十三卦”只有从互体和卦变说才能解释得圆融,互体和卦变说起于京房一派,京房是汉元帝时人。由此断定,《系辞》中制器所尚的十三卦这一章,是京房或京房的后学所作,后伪窜进来的,时间不会早于汉元帝时期(约前40)。顾先生一再强调“创造一件东西,固然是要观象,但这个象乃是自然之象而非八卦之象”。
胡适回复顾颉刚说:《系辞》此文出现甚早,至少楚汉之间人已知有此书,可以陆贾(前240~前170)《新语·道基篇》为证。(李守力按:顾颉刚(1893—1980)晚年,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易》,根据同时出土的一件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帛书《易》成书时间肯定早于这个时间,一定是先秦时期的,因为西汉刚刚建国而且崇尚黄老,尚没有时间创建如此浩大的经书。我们不得不说,顾颉刚疑古大大过头了!)
胡适认为“制器尚象”的可能性:“《系辞》本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所谓观象,只是象而已,并不专指卦象,卦象只是象之一种符号而已。……瓦特见水壶盖冲动,乃想到蒸汽之力,此是观象制器。牛敦(牛顿)见苹果坠地,乃想到万有引力,同是有象而后有制作。”
后来在《古史辩》第三册,顾颉刚总结说:“《易传》中的这章文字,明明是教我们看了卦象而制器,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这一章文字不是用互体和卦变之说也是万万讲不通的,所以我敢说它是‘术数小道’之下的产物。”
金景芳《周易全解》:“这一大段文字统统是后人加的,不是孔子《易传》的原文。这段文字虽不是孔子作的,但也是很早就有的。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周易》的《系辞传》已有,即可佐证。我估计它可能出现在战国之时。……它可能是战国时阴阳家邹衍之徒搞的。现在,我们把它从正文中删掉……”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文中所言‘制器’典故,虽未必出自‘卦象’,但可借以窥探远古时代人们的田渔舟车、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劳作生活情状。”
刘纲纪《周易美学》:“观象制器思想的历史由来,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易传》作者的唯心臆想。虽然网不可能是依据离卦的‘象’而制造出来,但在观象制器的说法里却包含了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器的制作需要观察天地万物之象。”
刘先生的观点是合乎情理的,尽管学者对观象制器持有疑问,但大都认为,古人通过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来设计与制造器具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比如古人只有观察到锋利的石片或树叶具有切割的功能,才会有石刀和锯的发明与制造,而正是看到木头能浮于水面才有了舟楫的设计。
中国机械史学会理事刘克明认为:《周易·系辞上》提出的“制器者尚其象”的理论,是中国科技思想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制器尚象”一则表示效法自然之象(比如仿生学就是)。二则含有在制造器物或器械时依照一定的形象和图象制作之意。
四、“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是器具发明永恒的法则
象,包括观象、取象、尚象。
观象,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即人的感性认识。仿生学即效法自然之象,属于观象的一种。
取象,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二步,是指把客观世界的万象抽象为卦象(包括画、图、数),即人的理性认识。《周易》取象具有类比推理性,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取象的“象”和观象的“象”不同。取象的“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归类,用一些抽象的符号的不同排列而形成的卦象去分别指代客观世界。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是观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是说取象。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尚象。尚象,是指想象、灵感等在科技发明与创新中起到的作用。
古人在科技发明中,依靠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凭借与天地相通的灵感,在思想中想象出各种从未知觉过的事物形象,并构造对象的图形和模型,而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器。因为图形和模型用语言无法表达,于是从六十四卦中选取一个最契合的卦象。“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就是制器尚象。
总结以上先儒和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认识看,只有以王船山(王夫之)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赞同以卦象属性制作器物,绝大多数学者都对观象制器持怀疑态度。
在《系辞传》“制器尚象”文字后边紧接着是“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一句话,这是总结性的文字。说明卦象是表述自然之象的。
《系辞传》最后有三段均以“《易》之为书也”开头的文字,其中第一段是:“《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见,在创造器物时效法十三卦不是机械的按照十三卦的卦象,而是指崇尚卦象的属性。
《易经》六十四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的抽象,所以六十四卦象无疑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科学体系。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依据卦象的说法,恰恰说明古人的科学精神。
原来,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是这样的:
以舟船为例,古人先是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于是扶着木头过河。偶尔利用枯心的大木头过河,以后便发明了独木船。按古老的《说卦传》(早于《周易》),巽为木,坎为水,舟船的卦象便是上巽下坎,涣卦。
《说卦传》“巽为木,为风”,如果把上卦的巽类象为风,这是指后来利用风做动力的帆船。
《说卦传》“巽为木,为绳直,为工,”这是指手工造船。绳直、工,指古代的木工机械制造,到了近代木工机械被金属机械代替后,轮船就用钢铁材料来制造了。
《说卦传》“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的排列顺序与舟船的演化顺序基本符合。舟船的制造从上古到现在,始终如一的遵循着风水涣卦之象。
再以杵臼为例,杵臼的卦象是小过卦,上震下艮。震为动,艮为止,上动而下止,这是臼杵的卦象属性。另外小过的大象是中间两个阳爻,阳为动,这是代表上下运动的杵;上下各有两个阴爻,阴为静这是代表地。整个小过卦是一个杵臼的形象。
杵臼后来演化为水磨和石碾,上边的磨盘或石碾是转动的,底下的石盘是固定着的,仍然是小过的卦象。
到了现在的电力磨,与小过的大象完全符合,内二阳代表转动的转子,外围的两个阴爻代表机壳。无论外表形式怎么变化,动力上是人力、水力还是电力,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收录了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综观一部《考工记》,对于每一种器物,不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加工制作上,都要求的十分严格,充分体现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系统工艺思想,也正因为材料的美与加工的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所以成为制器之关键,并成为工匠制作器物恪守的原则,只有二者配合恰当,所制器物才能称作精良。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系辞传》:“《易》之为书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是“《易》之为书也”第三段)
天时,即是乾卦;地气,即是坤卦;材美,即是离卦;工巧,即是巽卦。可见《考工记》制器的总原则也是效法易象。
《周礼·考工记·轮人/辀人》:“轮人为轮,……望而视其轮……取诸圆也。望其辐……取诸易直也。望其毂……取诸急也。”“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这里用“取诸”,与“制器尚象”文字用法相同。取诸圆,即是乾卦;取诸易直,即是巽卦;取诸急,即是震卦。日月即是离坎二卦。可见《考工记》的细则也离不开效法易象。
杭辛斋认为:我国古代圣贤确实以“制器尚象”发明器物,可惜后世丧失了这个传统,于是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
《海宁杭辛斋·学易笔谈二集·卷一》:
《系传》曰:“以制器者尚其象。”又虑后世之无所则也,特举“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之十三卦,以示其例。又虑后人之不能通其变也,特于乾坤二卦明示之,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虑通变者之不能得其道也,于是于后三卦特加“易”字,以示“《易》穷则变”之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三者,皆所以通变宜民,而致世道日进于文明者也。
……乃三千年来,《易》学晦塞,讲汉学者溺于训诂,宗宋学者空谈性理,视制器尚象之一道,以为形而下者,不屑深究。于是罔罟仍为结绳,不能易之以新法。耕稼仍为耒耜,不能易之以机器。日中为市,仍守虚集之旧,不能易之以通商。舟楫仍刳木剡木,不能易之以机轮。引重致远,仍赖牛马,不能易之以汽机。重门击柝,不能易之警察。臼杵之利,不能易之以滚轮。弧矢之威,不能易之以枪炮。种种利器,古圣既尚象作之于先,吾人乃不能变通改进以后,而一一皆让西人占其先着,我更学他人之步,尚不免邯郸之诮,其昧古圣设卦垂象之深意,负孔子谆谆指示之苦心,呜呼,虽百喙不能自辞其咎矣!
《海宁杭辛斋·读易杂识》:
《系传》曰“《易》有君子之道四焉”,而制器尚象居其一。除古圣“以佃以渔”之十三卦外,后世未闻有尚象以制器者。于是利用便民之《易》象,遂尽成空言,占卜而外,更无有因象而得《易》之用者。然则孔子尚象之道,岂欺人哉?自数学西来,泰西以《几何》一书,因数定形,为制器之根本。汽机既兴,以水火代人力,而器用日新,其象实显著于《易》。《参同契》曰:“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tuó yuè]。”今汽机之制,均无能外此作用者也。……于今日汽机之象,可谓形容酷肖。制器尚象,象既备矣,且明显确切如是,而卒无由悟,以收制器之效。直待西人之发明,尚迟疑观望,指为淫巧,而不悟《易》象之所固有,可谓冥顽不灵者矣。此皆由扫象之学既炽,讲《易》者悉尚虚词,考工之书又亡,作工者遂无学术。《易》有四道,迄今仅言语尚辞之一端,犹为门户同异之争,不能尽其辞以明其义,更何言哉。
杭辛斋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飞机的性能在《周易》里已有阐述:
小过艮下震上之卦也,雷在山上,而《彖》曰“飞鸟遗之音”,古今说者语焉不详。或云:“内外四阴爻如羽,故似飞鸟。”然一句五字,只解得“飞鸟”二字,而“遗之音”三字荒矣。……不图今日飞机之制,乃悉符小过之象也。夫曰“飞鸟之象”,则象非真为鸟也可知,曰“遗之音”,则音之自上传下也可知。今飞机之形,宛然飞鸟,而遗音亦正相类。小过两象,震得乾金之初气,故轻而能举。
李守力按:
小过卦辞“飞鸟遗之音”,《彖传》说“有飞鸟之象”。《周易集解》引宋衷曰:“二阳在内,上下各阴,有似飞鸟舒翮之象。” 飞机与飞鸟同象。古今对“飞鸟遗之音”语焉不详,我们看天上的飞机,它的声音往往在飞机的后边,这是因为声音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所以声音遗留在了飞机的后边。你看,古人说的“飞鸟遗之音”是多么的形象!
“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是器具发明永恒的法则,所谓“弥纶天地之道”,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制器若合乎先前器物之卦象,即合乎阴阳刚柔虚实错综之象数;合乎阴阳刚柔虚实错综之象数,即是合乎道;合乎道,则为永恒。
五、制器尚象在《系辞》的理论依据
有学者认为“制器尚象”这一章不属于《系辞传》,而是后人加入的。这是被自己的机械唯物主义知见所障碍,而对《系辞传》理论体系不通达所致。学者如果认同《系辞传》的以下经文,断不会对“制器尚象”有怀疑。
《系辞上传》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一章是总纲。也即今说“《易经》为宇宙代数学”。“弥纶天地之道”,指演化天地规律。“范围天地之化”,指对天地变化万象全部做了归纳。“曲成万物”,指演绎万物的未来趋势。
《系辞上传》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一章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制器尚象是其一。“遂知来物”, “感而遂通天下”,是指易有预知未来和发明器物的功能。物,指器物。下一章的务,指人事。遂通天下,天下包括事业包括物。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这一章阐述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易经》到底有什么用?“夫易,何为者也?”孔子自问自答:“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开物成务”,物指器,务指事。物,即生产力、科学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务,即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科学。用现在的话说,《易经》就是根据自然规律来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如斯而已者也”,就是这些,没有别的。
所以《易经》就能“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后边举了一个“开物”的例子:门的发明。圣人效法乾开坤合发明了门。门刚开始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感到非常神奇。就像现代收音机、电视、手机、电脑刚有的时候,人们感到非常神奇。这里详细介绍了发明的程序:乾开坤合是象,门是器,制作的过程是法,门的作用是出入,百姓使用都说神。
最后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是指自然科学家,他们的依据是“法象、变通、悬象、崇高”,法象,是指发明的最初阶段,效法自然之象;变通,是指与时俱进;悬象,是指依据抽象化的卦象(悬象,即挂象,卦者挂也);崇高,是指一切为了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崇高莫大乎富贵)。
《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圣人的本意是让《易经》不能远离民众生活,要与时俱进。可是自王弼扫象,《易经》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中国易学象数学没有得到深入和提升,义理之学却不断走向浮华,最后几乎变成了“清谈误国”。于是《易经》远离了民众,《易经》的象数不仅远离了民众,士大夫也不知象数真谛了。“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象数为《易经》根本,所以四种圣人之道几乎全部丧失掉。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这一章是总结。最后一句是“象”的定义,形,即象。道——象——器,是宇宙的三个层次。道不可见,圣人悟道后以易象模拟大道,于是才有了“观象制器”。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对待器物发明和应用,应当适时裁化更新,推广到社会,但是要有一定的举措,即器物要分类分对象,譬如弓矢,只可用于军队,如推广于民众,则天下混乱矣。
《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系辞下传》最后一章又提到了“象事知器”,总结《易经》的智慧是为了造福百姓。
综上所述,“制器尚象”几乎占了《易经》功用的一半,学者因此应发愿立志重整《易经》“河山”,发扬象数科学,再现圣人之道!
六、“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李守力按:
顾颉刚曾说“十三卦”只有从互体和卦变说才能解释得圆融,这是受了虞翻的影响。笔者只从原卦象和互体说解读十三卦,不采信卦变说。《周易》本身非常注重互体,《系辞传》:“《易》之为书也……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三与五同功而异位。”(这是“《易》之为书也”第二段)
这一段是总纲。说明八卦是对万物的抽象,即“周易为宇宙代数学”。
“以类万物之情”,即把万物按性情属性进行归纳,总为八卦,细为六十四卦。
“以通神明之德”,阴阳不测谓之神,即以易象预测未知的事物、创造发明器物工具。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离30
胡瑗曰:盖者疑之辞也,言圣人创立其事,不必观此卦而成之,盖圣人作事立器,自然符合于此之卦象也,非准拟此卦而后成之,故曰“盖取”。
李光地曰:古者网罗所致曰离。《诗》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又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二体皆离,上下网罗之象。
李守力按:
离之两目上下重叠,为网罟之象。离,帛书《易》作罗。罗(羅):本义为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佃(tián),通田、“畋(tián)”,畋猎,猎取禽兽。罟(gǔ),网,鱼网。离卦象网,疏密有致,旧解以为形之肖者也。但为何不取既济、未济卦呢?因离卦中有“结绳”之象。互体下巽,巽为绳直,互体上兑,兑为口。有绳有口,疏密相间,正是网罟之象。《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网罟自古迄今结构没有变化,只是绳子用化纤来替代了。网罟的卦象始终如一。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益42
吴澄曰:《益》上巽二阳,象耒之自地上而入,下震一阳,象耜之在地下而动也。
李守力按:
耜(sì):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
耒(lěi):象形。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耨(nòu):古代锄草的农具。
益卦上巽下震,巽为木,为入,震为动,为萑苇。互体艮为手,坤为田。手握着木具插入田地而动,正是耕地之象。手握着木具在田地里锄草,也有耨的象。
耕地的机械,耒耜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新中国才有了农业机械化,益卦上卦巽为木,进化为“巽为绳直为工”(即机械)。其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噬嗑21
朱熹曰: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耿南仲曰:日中者,万物相见之时也,当万物相见之时,而“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使迁其有无,则得其所矣。
李守力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上离下震,离为日,震为动。互体坎艮,坎为水,艮为门阙,为阍寺。噬嗑卦描绘了一幅古代集市的图画:上离下震,离为日,震为动。日影下人头攒动,这是百姓赶集的情景。离为龟贝,古代以贝为货币,震为交换,以贝壳购买物具。集市一般靠近河流(河滩集,坎为水)、寺庙(庙会)或当地政府驻地(艮为门阙)。
如今在农村,集市仍然盛行。在城市里,集市演化为商业,商业又分超市形式和金融期货股票形式。对于超市,即使在白天,里边也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离为日演化为离为灯火。
对于金融期货股票,人们都是守在电脑荧屏前面查看实时信息以决定交易,电脑荧屏也是离卦之象。
自古迄今,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正义曰:自此已下,凡有九事,皆黄帝、尧、舜取易卦以制象,此於九事之第一也。
李守力按:
易,变易。天地万物一直在变化,所以文化也要随之变化,这样民众才不感到厌倦。圣人预知未来,所以能化导百姓使其与变化相宜。穷尽则有变化,变化则能通达,通达则能长久。人们自己能顺应天的变化,自然得到天的护佑,吉祥无有不利。
黄帝效法乾坤二卦发明衣裳,《九家易》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系辞传》一开头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表明黄帝尧舜治理天下的思想是从先天八卦乾上坤下的陈列之象类比而来。在文字、通讯不发达的五帝时期,将“天尊地卑”之象绘在衣裳服饰上,无疑能最好地传达“卑高以陈”的治国理念。
《尚书·虞书·益稷》舜帝曰:
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絺[chī]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这就是五帝时期规定的“十二章”制度,这种“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之前,持续了近五千年。当然服饰制度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如军衔制服、警服、工作服、礼服等都是服饰制度的沿续。
坤卦中四爻皆与服饰有关,《礼记·深衣》:
袂[mèi]圜以应规,曲袷 [jié]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是指“十二章”。六四“括囊”也属于服饰。六五“黄裳元吉”,可见坤为裳。
《论语·宪问》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可见衣冠文物代表了文化礼制。
治理天下,其根本法则即是乾坤二卦,乾坤是六十四卦之总纲。《系辞上传》:“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孔子于乾坤二卦作《文言》,治理天下之道尽在此矣。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涣59
《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风,舟楫之象也。
何楷曰:近而可以济不通,远而可以致远,均之为天下利矣,取诸《涣》者,其象巽木在坎水之上,故《彖》曰“利涉大川”,《彖传》曰“乘木有功也”。
李守力按:
刳(kū) :此指把木凿空。巽为木,互体艮震组成大象离,离中虚,即刳木为舟。
剡(yǎn):削、锐。互体艮为手,震为动,手握楫划船之象。
古人先是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于是扶着木头过河。偶尔利用枯心的大木头过河,以后便发明了独木船。按古老的《说卦》(早于《周易》),巽为木,坎为水,舟船的卦象便是上巽下坎,涣卦。
《说卦传》“巽为木,为风”,如果把上卦的巽类象为风,这是指后来利用风做动力的帆船。
《说卦传》“巽为木,为绳直,为工,”这是指手工造船。绳直、工,指古代的木工机械制造,到了近代木工机械被金属机械代替后,轮船就用钢铁材料来制造了。
《说卦传》“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的排列顺序与舟船的演化顺序基本符合。舟船的制造从上古到现在,始终如一的遵循着涣卦之象。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17
李守力按:
服、乘:驾驭、驯服。传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役使牛马驾车。相土、王亥,商王之先祖,马车和牛车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兴盛。故商业之“商”取商朝之“商”也。
随卦上兑而下震,兑为口,为说,指驾驭驯服牛马之语;初至四互大离为牛,下震为动、为车、为马,牛马驾车而行也。(《国语•晋语》:“震,车也”)
今之拖拉机俗谓之“铁牛”,汽车俗谓之“铁马”,机械动力代替了牲畜。此更符合随卦之象:兑为说,代表马达声和喇叭声;震为动、为车。互体巽艮,巽为进退,艮为止,言车辆引擎之可进可退可止。大象上坎下离,坎为水,象水箱,坎为弓轮,象发动机之形;离为火,象汽油柴油之燃烧。可见自古迄今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豫16
俞琰曰:坤为阖户,“重门”之象也。震,动而有声之木,“击柝”之象也。
李守力按:
柝[tuò]:古代打更用的梆子。互体外坎为贼寇,即暴客。内艮为止,为门阙,内卦坤为阖户,即关门止暴客于门外。外卦震为打更,以惊暴客也。
重门击柝的历史一直延续到近代,如今已被警察巡警所代替。豫卦有四个要素:内卦坤表示民众晚上关门(坤为民众、为阖户即关门);外卦震古代表示打更,现代表示警察、巡警;互体下艮为门阙为止,仍然是关门;上坎为贼寇,坎为月,引申为夜晚。自古迄今卦象始终如一。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小过62
李守力按:
杵[chǔ]:古代舂米用的木椎。臼[jiù]:舂[chōng]。
小过卦上震下艮。震为动,艮为止,上动而下止,这是臼杵的卦象属性。另外小过的大象是大坎,即凵[kǎn],臼之形也。中间两个阳爻代表上下运动的杵;上下各有两个阴爻代表地。整个小过卦是一个杵臼的形象。
杵臼后来演化为水磨和石碾,上边的磨盘或石碾是转动的,底下的石盘是固定着的,仍然是小过的卦象。
到了现在的电力磨,与小过的大象完全符合,内二阳代表转动的转子,外围的两个阴爻代表机壳。无论外表形式怎么变化,动力上是人力、水力还是电力,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易经》之所以有预知未来的功用,是因为其六十四卦把时间空间宇宙万物的所有信息都缩象在里边了。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睽38
李守力按:
睽卦下兑泽而上离火,火炎上而泽润下,下少女而上中女,“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处于离心的状态,以此象弧矢射箭;兑为锐,剡(yǎn)木为矢,即箭头,互体坎为弓轮,弦木为弧也。双离为两目,兑为锐,弧矢之技在目之锐也。互体既济,既济,到达,指射箭要达到的目标。剡木为矢,矢为木制,这是尚未使用青铜的上古时期,可见《易》起源之古。
睽,帛书《易》作“乖”,背离之义。传本《归藏》作“瞿”(双离为两目,离为隹),秦简《归藏》作“(目+瞿)”。隹( zhuī)为短尾鸟,瞿本义为鸟惊视的样子。鸟受惊会立即飞离。这与箭头离开弓弦相似。
睽为弧矢,还与星宿有关,在井宿下边就是弧矢,弧矢正好位于朱雀和白虎之间,而睽卦恰有朱雀离卦和白虎兑卦组成。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由于星宿在古人是常识性的知识,睽卦为弧矢显然也考虑了星宿的因素。卦,从圭从卜,圭,天文仪器也。卦离不开天文可知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大壮34
秦简《归藏》曰:“大壮曰:昔者丰隆卜将云雨,而攴占囷[qūn]京,囷京占之曰:‘吉。大山之云,降……”。
故大壮有云雨之象。
司马光《温公易说》:风雨,动物也,风雨动于上,栋宇健于下,《大壮》之象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上栋”,竖栋而上之也。“下宇”,从上垂下也。四阳象栋柱从地上耸。二阴象苫盖下垂以覆栋。下明象阳,上暗象阴。
李守力按:
穴居而野处,近于野兽,卦象尚未发明,穴居也不具大壮之象。
大壮上震下乾,王家台秦简《归藏》卦名也是大壮,帛书《易》为泰壮,泰通大。可见大壮卦名启用很早。《周易·大壮》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上卦震为动,動,从重从力,对房屋而言表示特大的风雪荷载以及洪水、地震等自然外力,下卦乾为健,表示房屋的结构和基础坚固耐久。
震为长子,东方之卦,东,为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东家即主人家。震卦于木为栋。《序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师卦六五《象传》说:“长子帅师”。先秦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栋梁也指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乾为君上,大壮卦有君主扶持长子主器之象。这很像房屋坚固的基础支撑着栋梁,迎接风雨的挑战。
这一段文字,为黄帝尧舜取易卦以制象九事之第七,所以这里的“后世圣人”是指黄帝尧舜而言。古代文献认为黄帝时期发明宫室,陆贾《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白虎通义》:“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其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纪》、高承《事物纪原》都将宫室的发明归之于黄帝时期。考古发现,黄帝之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人们营造房子在半地穴式基础上,地面建筑大量出现,房屋结构有单间也有套间,有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从此奠定了五千年华夏民居建筑模式。河南龙山文化11号址(公元前2780~前2100年),木骨垛泥墙,白灰面,圆形房子。类似的有39座,直径一般3.6~5米。房子构造与大壮卦卦象吻合。
当代的建筑物更加符合大壮卦象:如大桥,下部结构桥墩和基础(一般采用桩基)采用钢筋混凝土,这符合乾卦的象;大桥的上部结构(桥面板)有橡胶支座与桥墩搭接,请注意,桥面板是可以微量平移的!这符合震卦的象。飞机场等超大型建筑,其上部钢结构由铰支座连接以承受操作时的振动与地震载荷。摩天大厦与基础结合部一般也有支座用来消减地震荷载。高大的烟囱遭遇大风时,就像大树一样摇摆,上部结构的弹性运动消减了风荷载。这都是上震下乾的大壮卦象。
上栋下宇,栋当指斗拱榫卯和柱础,它们都有微量运动的特性以消减地震荷载。栋,从木从东,《说文》“东,动也”,震,东方,故栋相当于震卦;宇:屋的四垂,指房屋四边的顶梁柱、木骨墙,以及房屋坚实的基础,相当于乾卦。
可见自古迄今房屋的卦象属性始终如一。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大过28
李守力按:
葬,《说文》:“藏也。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棺椁以前,不封不树,文明未开,卦象尚未发明,尚不具大过之象。
《说文》:“柩,棺也。棺,关也,所以掩尸。”
《释名》:“椁,廓也。”椁,套在棺外的外棺。
柩,古为匛,从匚久。匛字以久为声,取长久之义。《白虎通•崩甍[méng]》云:“匛之为言究也,久也,久不复变也。”匚(fāng):象形,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
棺椁是大过卦,上兑下巽。兑为口,即匚;巽为木,互体乾,乾纯阳用九,九,即究、久,此即柩。
与杵臼的小过卦类似,上下的阴爻代表土,中间四个阳爻代表棺椁的四层木板。大过卦二阴四阳,为阴卦;小过卦二阳四阴,为阳卦。
殷墟第三期卜辞(董作宾、陈梦家都认为是廪辛、康丁时的,时间在前1156年至前1145年)《甲骨续存》1980、《甲骨文合集》29074的上面有筮数卦“六七七六”(倒刻),即大过卦,系有繇辞“于喪亡哉”、“吉”。古《易》以大过为丧葬卦,故筮得大过,丧葬之事为吉。
这一段文字,为黄帝尧舜取易卦以制象九事之第八,所以这里的“后世圣人”是指黄帝尧舜而言。根据《礼记》关于“殷人棺椁”的记载,过去一般认为木棺的出现是在殷商时期。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中期,中原地区已零星出现了木棺,到仰韶时代晚期,出现了明确的内外相套的两重葬具,即椁内置棺,习称一椁一棺。在属于虞夏文化的陶寺遗址发现了大量木棺墓,大型、中型墓是贵族墓,都有木棺,多数的小型墓为平民墓,没有木棺。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了属于夏代的木制棺椁葬具。
由于圣人提倡棺椁制度,墓葬内部结构(以及地宫)符合乾卦的刚健牢固,于是古代的经典文献通过墓葬能保存在现在,帛书《易》、秦简《归藏》等重要的《易经》文献尘封了近2000年终于又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中国文明延续五千年,寿命最长,与圣人提倡的棺椁制度有重要关系。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夬43
李守力按: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这一句话的历史文献价值极大,说明上古时期玦、结绳、书契都是治国用的。《周礼·春官·大宗伯》:“璧,园象天,以仓璧礼天。”圆璧是上古帝王礼天所用,窃以为玦是圆璧开了一个缺口,像是天开口,故上古帝王用玉玦代表上天向下属部落发号施令,玉玦的玉质和圆形代表天子,《说卦传》“乾为君为玉为圆”,玦的缺口代表开口发言,《说卦传》“兑为口为附决”,《夬》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扬、号、告,都是用于发布命令的用辞。《汉书·艺文志》云“《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
当发明文字以后,玉玦的功能逐渐被书契所代替,而书契的外形也符合夬卦的象。书契本义是指毛笔书丹与刻字。書,从聿者声,聿是毛笔,者通著。甲骨文、金文、陶文、石碑都是先用毛笔书丹,然后刻字,故曰书契。契通栔。栔,《说文》“刻也。”古文“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玉刻刀,皆称契。《尔雅》:“契,绝也。”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兑为契,乾为君为治,故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帛书《系辞》云:“〔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大有卦初至五互夬卦,今本《系辞》作夬卦而帛本《系辞》作大有卦,由此可证“互体之说”先秦早已有之!
帛书《系辞》用大有卦代替夬卦,或是受了卜辞甲骨与金文的影响。《周礼》:“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诗·大雅·緜》:“爰契我龟。”传:“契,开也。”笺:“契灼其龟。”大有卦上离互兑,离为火,故为燋为灼,离为龟。“契灼其龟”可取离象,乾为君为治,故帛书《系辞》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金文之金器铸造,需要火炼,也可取离象。
从甲骨文到钟鼎文,文字刻符的载体从甲骨变为青铜器,铜,古称金,《说卦传》:“乾为金”,兑为口为告,钟鼎文也符合夬卦之象。
广义的书契是指一般文字或文书。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在古籍的书页中有界行与版心,界行相当于书契正面的文书,版心相当于书契侧面的刻齿,这个刻齿演化为鱼尾,鱼尾是装订书籍时折纸的准线,刻齿是为了契合,鱼尾也是为了契合,其属性始终如一。六经是上古、中古帝王(乾卦)传下来的治国(兑卦)经典,佛家把经称为契经,契合众生(兑卦)的真理性文字(乾卦)称之为经书。
可见自古迄今,从玉玦、书契、甲骨、钟鼎、竹简,到图书文本,夬卦的象始终如一。(详见《周易密钥》:《周易》夬卦与玉玦、书契的关系)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李守力按:
这一段朱熹把它置于《系辞下》第三章之首,实际上是第二章的总结。李光地曰:“凡章首不用“是故”字,曰“是故”者,承上结上之辞也,诸儒以此句为上章结语者,似是。”
古人由于在竹简上写字,故用字简练。前者“易者象也”是认识世界,是从实践到理论,谓《易》卦皆由万物之象而来。后者“象也者像也”是改造世界,是从理论到实践。像,多了一个人字旁,从人从象,表示人效法卦象,以此开物制器、成务治国。
七、“制器尚象”十三卦总结
自汉儒至今,学者们对“制器尚象”大都是持怀疑态度的,顾颉刚等认为这段文字是术数家之流妄自掺进《易经》里边的,金景芳甚至提倡删除这段文字,认为这段文字没有解释的必要。
我解读这十三卦,完全遵循《周易》经传本身的法则,不采信卦变说,只用原经卦和互体之象。也不用卦名,《归藏》、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有很多不同。有时与帛书《易》、秦简《归藏》互证,字的训诂参考甲骨文、《尔雅》、《释文》、《说文》等。总之是为了还原《系辞》原文原意。
《易经》的三位作者文王、周公、孔子,是觉悟了宇宙真理的圣人,此后的易学大儒只是多少有所解悟而已,所以我解读《易经》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三位圣人的真意。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以德求道,格物致知,不求学术地位,也不求闻达于网络媒体,尽量达到无私以无思,无利以无为。
通过解读“制器尚象”十三卦发现,整个《系辞传》是有严格的体系的,由此推知《易传》与《周易》古经一样,都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具体解读十三卦的最后,都有一句:“自古迄今,其卦象属性始终如一。”难道一个器具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卦象吗?是的,卦象具有长期的恒定性。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易经》源于龟策,大衍之数其用四十九,当是受了龟甲一共四十九枚的启发,龟背有十三枚盾片,以象天;龟侧有二十四枚盾片,以象人;龟腹有十二枚盾片,以象地。“制器尚象”共有十三卦,想必是合于天数。
《系辞下传》第二章制器尚象,共有498个字。古代没有标点,所以原文去掉标点约384字,正好是六十四卦的总爻数。就象大衍之数其用四十九一章正好是49个字一样,这是非常巧合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以上“大衍之数”一节正好是49字,暗藏大衍之数四十九之用。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以上“制器尚象”章节文字约384字,暗合六十四卦总爻数。这也暗示这十三卦也是含藏了全部的人类文明。
在《系辞传》“制器尚象”章节,首先举离、益和噬嗑为例。
伏羲发明八卦后,又以灵感取象离卦制网罟,用来捕兽渔捞,食物来源完全取自自然.这是渔牧业的兴起时期。
到神农氏取象益卦教天下人民耒耨之法以耕种,从侧面看这时也有了种子的保存以及天文四时的知识。这是农业的兴起时期。
第三卦噬嗑到了商业兴起时期。这说明先民有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剩余。
杭辛斋先生对这三卦,新诠释为人类生活文明之演进:畜牧、农业和工商业三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渔牧业(不是畜牧业),农业,商业。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开始阐述后十卦。
黄帝时期效法乾坤上下,创立了国家的雏形。有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区别,即上衣和下裳的区别。
涣卦:水运交通。水运交通的特点是只需造船,利用自然的河流通航。
随卦:陆运交通。服牛乘马从侧面反映已经有了畜牧业。陆运交通比水运交通难度大,除了造车,还要修路,所以放在涣卦后面。
涣卦水运交通、随卦陆运交通,这是交通部的雏形。也是前边噬嗑卦商业内涵的延伸。
豫卦:圣人取象豫卦,发明门柝防盗设施,并设立夜间巡逻制度以维护公共安全。这是司寇、公安部的雏形。
取象小过卦制作杵臼以舂米,与前益卦耕种组成农业部的雏形。
睽卦弧矢是兵部、国防部的雏形。
大过卦棺椁丧葬制度是民政部的雏形。
大壮卦宫室是建设部的雏形。
最后夬卦书契意义重大,这是人类文明的根本标志。这是文化部教育部的雏形。人类文明,国家制度,科技发展的历史,从这384个字里都可看到端倪。
【参考文献】
1.侯敏.易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4.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5.邱继宗.从顾颉刚反对“观象制器”说到“观象制器”内容古于《周易》
6.邹凤波.观象制器——《周易》设计美学思想略论
7.晏昌贵.西周陶簋所见筮数、图象考释
8.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9.刘明武.“尚象制器”:发明创造的哲理与实践
10.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11.李忠胤.制器尚象与人类群体生活之演进
12.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巴蜀书社20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