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诠释】
【白话】
《易》与天地齐准,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道幽隐与显明的道理。追原事物的起始,返推事物之终末,于是能知晓死与生流转的道理。精气言生命的物质层面,游魂言生命变化的精神层面,因此而知晓鬼与神的情况。
【解读】
○前第二章、第三章,总释文王、周公《周易》系辞之理。第四章至第七章,推原伏羲、神农、黄帝三《易》之理。
○《易》用卦象模拟天地万物,用爻数模拟天地变化,故《易》与天地齐准,弥纶天地之道。幽明:幽,不可见之物;明,可见之物。原始反终:反同返,天地万物之起始、变化。“原始反终”可用河图、洛书、先天图表示。
程子曰:“原始”则足以知其“终”,“反终”则足以知其“始”,“死生之说”,如是而已矣。
苏轼曰:“鬼”常与体魄俱,故谓之“物”,“神”无适而不可,故谓之“变”,精气为魄,魄为鬼,志气为魂,魂为神。
胡炳文曰:《易》不曰阳阴而曰阴阳,此所谓“幽明”“死生”“鬼神”,即阴阳之谓也,即天地而“知幽明之故”,即始终而“知死生之说”,即散聚而“知鬼神之情状”,皆“穷理”之事也。
○我推测,颜回是孔子编辑《易传》的主要助手(另外就是商瞿)。《系辞传》阐述《易》“性与天道”之理,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孔子弟子中唯有颜回可与夫子论道,《系辞传》文中多有颜回明引或暗引与夫子论道之言。
颜炳罡、陈代波《从颜氏之儒的特点看其与易学关系》(《周易研究》2004年第03期)考证: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孔子家语·颜回篇》记载 :
颜渊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说苑·辨物》略同,唯后面几句不同: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孔子对子路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其成人标准也不同,孔子认为子路的成人标准是义,而颜回的成人标准则是通达性与天道。
“达于情性之理”即《说卦传》“穷理尽性”也,“通于物类之变”即《系辞上传》第一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即言《易》也。“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即“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亦即“达于情性之理”也。
“既知天道”,则仁智自然具备,故曰“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就是以下段落和第五章所言“仁智”主题。
【4.2】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白话】
《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能周知万物的情态,它的法则益于天下,所以不偏离万物。全面遵行而没有流失,(通易道者)乐行天道,通达天命,所以心无所忧。安于所处之境,敦行仁道,所以能怀爱心。囊括天地的变化而不偏离,成就万物的表里而无遗佚,能通明于昼夜阴阳而尽知其道,所以“神”没有固定处所而《易》不定于一体。
【解读】
○本节“与天地相似”,上节“《易》与天地准”,似,即准也。不流,帛书《系辞》作“不遺”,没有流失。上节言生死之究竟,故知鬼神之情状,本节言人生之境界,故言“知”(智)与“仁”。
第五章则继续论述“仁”与“智”。
【5.1】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白话】
一阴一阳变化之体就是道,承继它是善,成就它是本性。仁者见了它说它是仁,智者见了它说它是智,百姓每天都在接触它却并不了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见的了。易道显现于仁德,潜藏于日用,催生万物却不像圣人那样尚存忧患之心,盛德大业可以说是达到极限了!富有就是大业,日新就是盛德。生而又生就是《易》,担负成象之职的就是乾,具有效法之能的就是坤,穷尽蓍草之数以测未来之事就是占,贯通变化就是事,阴阳变化难以揣度就是神。
【解读】
○一阴一阳之谓道:
谓道:道可道也,道之名。道体寂静,隐则“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非常道也;显则阴阳迭运,“一阴一阳之谓道”,故《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继之者善也:
正义曰:“道是生物开通,善是顺理养物,故继道之功者,唯善行也。”
顺道而行是善。道,元也;善,亨也。元者,善之长也。
成,成就;性者,本性。继之者善也,是行门,渐修,普贤行也;成之者性也,是证门,顿悟,文殊智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仁、知(智),仁礼义智之省,君子之不同种性,仁禀木德,礼禀火德,义禀金德,智禀水德。百姓即小人,得五行之杂气,不能自觉与觉他。君子是人中之佼佼者。故小人之道多,君子之道少。
道,通过仁而彰显出来。仁是仁义礼智信之总称,“帝出乎震”,故以仁统全德。道在万物中起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又,显诸仁,元亨也;藏诸用,利贞也。
道无心,无为而治,而圣人尚有忧患之心,针对不同的时代,或以仁治,或以智理,或仁智并用。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最富有的事业就是《易》。《易》曲成天地万物故曰富有,《易》范围天地之变化故曰日新、盛德。
○生生之谓《易》:
阳生阴死,易道尊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是大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是广生。
“量子力学”中有“测不准定律”;从《易》的角度看,此定律之所以谓“测不准”,正是由于宇宙间万物时刻都在矛盾对立中变动。(《易学应用之研究》第一辑《序》引李政道语)
【圣人“乐天知命之无忧”与“乐天知命有忧”】
《列子·仲尼》: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nǎng]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大意:
孔子在家中闲坐,子贡进来侍候,见他面带愁容。子贡不敢询问,出来告诉颜回。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想法。”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忧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过了一会儿说:“有这样的话吗?你的理解错了。这不过是我以前的言论,请允许我用现在的话来纠正吧。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经》与《乐经》,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经》与《乐经》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不追求乐,不追求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他出来告诉了子贡。子贡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颜回又去开导他,然后才回到孔子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一生也没停止过。
李守力按:
孔子与颜回(字子渊),以其通达天道而能独善其身,故“乐天知命,故不忧”,以其用诗书礼乐治天下而不能兼善天下故有忧。最终二人通达《易》道(时孔子七十岁,颜回临终前四十一岁,“朝闻道,夕死可矣”言颜回最为契合),超越相对,不执一端,“穷神知化”,入“德之盛”,“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也。故“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此即《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唯有孔子与颜回达到了“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的境界。子贡为了成就孔子与颜回的境界,深思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此子贡所以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见《论语·公冶长》,孔子自叹不如颜回,故颜回亦圣人也。)
帛书《系辞》异文:“圣者仁,壮者勇(藏诸用),鼓万物不与众人同忧”,帛书将“圣人”改为“众人”,此帛书流派不能领会圣人之意也。《系辞传》本属于传本《易传》,不知何故传于帛书流派(或即子夏学派)。《系辞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非帛书《易》说之特色。帛书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数,这可能是帛书将传本《系辞传》的“象”字改为“马”字的主要原因(传本《系辞传》共有39个“象”字,其中“大衍之数”章有4个“象”字,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所以共有35个“象”字)。
《北堂书钞》百三十七引《韩诗外传》:
孔子使子贡,为其不来,孔子占之,遇鼎。谓弟子曰:“占之遇鼎,皆言无足而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也何哂[shěn]乎?”曰:“回谓赐必来。”孔子曰:“何如也?”回对曰:“乘舟而来矣。”赐果至矣。
薛据《孔子集语》引《吕氏春秋》,有此占,另有不少权威文献引用这个筮例(如《艺文类聚》、《绎史》引《冲波传》),足证颜回精通卜筮,其断卦能力甚至超过孔子。颜回为何断子贡一定会回来呢?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贡本字为赣。鼎卦上离下巽,离为文明、为贝,赐、贡(赣)从贝,赣从章,皆离卦之象,下卦巽为舟,故颜回说子贡“乘舟而来矣”。可见颜回精通卦象,其必得《易象》真传,是孔子编辑《易传》的主要参与者。
魏人曹髦《颜子赞》:“用行舍藏,与圣合契,听承微言,罔有不谕,序之于《易》,以彰殊异。”晋人李轨《法言·问神卷注》云:“颜渊弱冠与仲尼言《易》。”晋人庾阐《蓍龟论》言:“神明之道,则大贤用之暗室,蓍龟之用,岂非颜子之龙烛哉!”可见魏晋人尚知道颜回与《周易》的密切关系。
颜回有“极数知来”、“通变”的占事能力,更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穷神知化”、“知微知彰”的能力。
《荀子·哀公》:
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子之善驭[yù]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chán]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cān]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pèi],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jué],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另见于《孔子家语》《吕览》《韩诗外传》《新序》)
大意:
鲁定公问颜渊(颜回)说:“东野先生车驾得好吗?”颜渊回答说:“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三天以后,养马的官员来拜见,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在旁边驾车的两匹马挣断缰绳跑了,两匹中间的马回到了马棚中。”定公离开坐席站起来说:“赶快套车去召见颜渊!”颜渊来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您说:‘东野毕驾车,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不知道您凭什么了解到这一点?”颜渊回答说:“我是根据政治上的原则来了解到这一点的。从前舜善于役使民众,造父善于驱使马。舜不使他的民众走投无路,造父不使他的马走投无路,因此舜没有逃跑的民众,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登上车子手握缰绳,马嚼子和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驱赶奔驰,朝廷所规定的礼仪全部达到了;经历各种险阻而到达了远方,马的气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还是要求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马会逃跑。”定公说:“好!您可以稍微再进一步说说吗?”颜渊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还没有使臣民走投无路而能没有危险的君主啊。”
《孔子家语·颜回》: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大意:
孔子在卫国,一日清晨,颜回在身边侍候。远处传来哭声,孔子问:“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哭吗?”颜回答曰:“这非但是死别,还要生离!”“为何?”颜回答:“我听过桓山上有一只鸟的叫声,它生了四只小鸟,鸟长大之后,要离开父母飞到四海远方,这只母鸟哀伤鸣叫的声音,就与这哭声相似。”孔子请人去问哭的人。那人果然说:“我的父亲死了,由于家贫,我把儿子卖了,好把父亲葬了。” 孔子说,颜回善于识别声音的奥妙。
【6.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白话】
《易》,广啊大啊!谈及其远则没有止境,谈及其近则宁静而端正,谈及天地之间则一切完备。乾,就其静止而言,是圆的,就其运动而言,是直的,所以大就产生了。坤,就其静止而言,是闭合的,就其运动而言是开张的,所以广就产生了。广大与天地相匹配,变通与四时相匹配,阴阳之义与日月相匹配,易简之善与至德相匹配。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翕,音xī,闭合,坤之象。辟,开,乾之象。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天地,自然之名,《连山》之易;阴阳,元气之名,《归藏》之易;乾坤,性德之名,周德《周易》。
【7.1】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白话】
孔子说:“《易》,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呀!《易》,是圣人用来增崇道德而开拓事业的。智慧贵在崇高,礼节贵在谦卑,崇高是仿效天,谦卑是取法地。天地创设了上下尊卑的位置,《周易》的道理就在其间变化通行。反复涵养保持悟到的本性,这是步入道义的门户。”
第一章“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言圣人因《易》穷理尽性,立人极之体;第七章“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言圣人因《易》尽性致用,崇德而广业,立大同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