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艮卦第五十二_艮為山卦詳解_李守力周易詮釋艮卦

…分享美好…

640-113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艮卦第五十二

640-110

【周易經文】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背)」,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解讀詮釋】
 
【52.1】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白話】
(艮卦:)止於後背,後背與自己的身體不相得,走進庭堂,後背不朝向自己也不接觸外人,後背常保持靜止而沒有咎害。
【解讀】
○艮卦,下艮上艮,艮為山為止。《序卦傳》:「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雜卦傳》:「震,起也。艮,止也。」
艮卦,楚簡《周易》同,傳本《歸藏》作「狠」,帛書《易》、帛書《二三子》作「根」,帛書《衷》作「謹」,狠(很),文部匣紐,根、謹,文部見紐,皆音義相近而假借。
○「艮」字與卦辭連讀,卦名同屬於卦辭。古人行文以開頭為題,故卦辭起首即卦名也。
高亨以為「卦名誤脫」,非也。(詳見履卦卦辭解讀)
○程頤曰: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無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李守力按:《老子》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無我則止矣。不能無我,無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內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為「無咎」也。
○《朱子語類》云:
「艮其背」,只是言止也。人之四體皆能動,唯背不動,取止之義,止其所,則廓然而大公。
「艮其背,不獲其身」,為靜之止,「行其庭,不見其人」,為動之止。
「艮其背,不獲其身」,曰不見有身也。「行其庭,不見其人」,曰不見有人也。
李守力按:
全身皆能自動而背不能,艮為止,故曰「艮其背」。艮為手,人的手可以摸到身體四肢任何部位,唯獨背部很難摸到,故後背與其身不相得,此謂之「艮其背,不獲其身」。此言內卦之艮。
艮卦外艮,兩門之間,中宮之庭也。一個人走進庭堂,四肢五官均可與他人接觸應酬,只有後背不朝向自己也不接觸外人,此謂之「行其庭,不見其人」。背部常保持靜止,故「無咎」。
《金剛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言聖人內證圓滿境界本無差別,因國土眾生有別而隨緣應化耳。《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艮其背,不獲其身」,君子靜則於其身無分別,是無我相;「行其庭,不見其人」,動則於眾人無分別,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程頤言「不見其人」為「外物」,亦世界眾生「一合相」也。此3000年前文王已悟之,唯不見「無壽者相」,實已蘊藏於「艮其背」與「行其庭」靜動之間,見孔子《彖傳》便知。壽,久也,言時間。《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動靜不失其時,是不被時數所拘,「無壽者相」也。
【釋「艮」字】
艮,《說文》:「很也。從匕目。」匕,《說文》「從反人」即具艮其背之義。
段玉裁註:「很者,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一曰止也,可兼三義。」
唐蘭《殷墟文字記》:艮為見之變,見為前視,艮為回顧,見艮一聲之轉也。「艮其背」者,反顧其身,《彖傳》引作「艮其止」,誤也。(眼字從目艮聲,實艮之孳乳字。)
甲骨文「艮」與「見」
640-109
《釋名》曰:「艮,限也。」艮、限古通用。
640-111
限字金文
艮字古文,上部是一隻誇張的大眼睛「目」,下部為側立人身,眼睛注視著後背。《說文》艮「從匕目」之「匕」「從反人」本是側立背向人形。
「限」字會意:人遇阜(高大土丘)難行而止。
從「限」字古文看「艮」字本義:艮為背,艮為無見,艮為止,反觀其身。
從艮卦看「艮」字古文:艮卦三至上互大離為大目,下艮為背,大眼睛加後背,與艮字古文象形完全吻合。
王弼深得艮字本義,注艮卦卦辭曰:
艮其背,目無患也。……背者,無見之物也。無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無見,則「不獲其身」矣。「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52.2】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背)」,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白話】
彖傳說:艮是止的意思。該停止時就停止,該行動時就行動,動靜都不會失去時機,其道因而廣大明朗。「止於後背」,是停止於適宜之所。卦中六爻上下敵應,即不相應,所以說「後背與自己的身體不相得;走進庭堂,後背也看不見外人,沒有咎害。」
【解讀】
○彖傳從三個方面闡述艮卦:
(一)釋卦名:艮,止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於天者也」。艮二陰在下為地,上升隆起交接於天,頂上一陽為天,故艮為山
八經卦(小成卦)、六十四卦(六爻卦)爻位皆是自下向上,艮為陽爻升至最上,已無所去處,故艮之卦德為止,猶如人遇山而止也。
(二)釋卦德: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為止,止於一為正(一、止互體為「正」),守正為定(守、正互體為「定」),故《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
《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說「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為終始,終則止,靜也;始則行,動也。
故艮為止為定,艮為終始靜動,定於動靜之機曰「動靜不失其時」也。
《朱子語類》:「問:艮之象,何以為光明?曰:定則明。凡人胸次煩擾,則愈見昏昧;中有定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是也。(學履)」
李守力按:
《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宇則心也,天光則發慧也。
艮卦的卦德為止,為何又為光明呢?因為《連山》《易本命》艮納丙,丙為火為日光。又艮為門闕,甲骨文丙為門象形,丁為窗象形。艮納丙,兌納丁,與甲骨文象形暗合。
(三)釋卦象、爻象:
小成卦艮在先天八卦圖位於西北,在後天八卦圖位於東北,西北、東北皆是背部之位。艮卦重艮,艮為止,艮為背,故卦辭曰「艮其背」,帛書《易》作「根亓北」,《彖傳》「艮其止」當作「艮其北(背)」。天文四方,左右前皆動,惟北辰不動,人身背亦如之,故「背」初文為「北」640-112,隸書「北」640-114與「止」640-115形似,簡帛漫漶,「北」或訛為「止」。「止其所也」,謂背乃人身靜止之所在也。虞翻注《彖》曰:「謂兩象各『止其所』。『艮其背(筆者註:背或為北)』,背也。兩象相背(註:640-112之象也),故『不相與也』。」此釋卦象。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此釋爻象。艮德本為止,上下爻象又對峙,卦辭故曰「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艮卦是無欲之卦,《老子》引古聖人遺言:「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是以無咎。
 
【52.3】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白話】
象傳說:兩山重疊,是艮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考慮問題不應超出當時的位階。
【解讀】
○《論語·憲問》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弟子曾子(前505~前432)引用《艮·大象傳》之辭解釋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位」的狹義為職位,孔子教人,不在其位,就不要籌謀其事,免得干涉他人的職責。「位」的廣義為位階,孔子教人,不處於那個發展階段和區域,就不要籌謀那個階段和區域的事。也就是說施政要從民眾的現時、現地的利益出發。這就像1958年搞的大躍進,超過了當時的發展階段,由此帶來了災害。故「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考慮問題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安守本分,不可越級、越時、越位做事,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就是這個意思。
子思《禮記·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朱熹註:「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無慕乎其外之心也。」此與「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義近。
《論語·憲問》曾子引用《大象傳》,子思(前491年—前400年:見孔德立《孔叢子》與子思生年問題,《齊魯學刊》2004年02期)所作《禮記·深衣》引「《易》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出自《小象傳》,公孫尼子所作《樂記》「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以下二十二句,確系襲用《繫辭》而略加改動。
金德建在《先秦諸子雜考》一書中,通過把《繫辭傳》《文言傳》和《中庸》比較研究,得出一個論斷:就是《繫辭傳》和《文言傳》的產生,最遲不能再過於子思的時代。必定是子思的時候已經有《繫辭傳》和《文言傳》的存在,於是子思在寫作《中庸》這篇書的時候能夠吸收它們的辭語,融貫在文章里。
曾子、公孫尼子為孔子弟子,子思名孔伋,為孔子嫡孫(孔子去世時子思12歲),《十翼》流傳於孔子一傳、再傳弟子中,說明《十翼》為孔子所作。
 
【52.4】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白話】
初六:止住腳趾,沒有咎害。適宜永守正固。
象傳說:止住腳趾,沒有失去正道。
【解讀】
○艮卦以人身取象,初爻最下為趾,故曰「艮其趾」。初六以柔居剛,居位不正,本自有咎,然體艮為止,趾之初文為止,帛書《易》、楚簡《周易》、熹平石經《周易》皆作「止」,故「艮其趾」即「艮其止」,象曰「未失正也」,故「無咎」。初六陰柔,意志不堅,患其不能常、不能固,故誡以「利永貞」。
640-116
○艮卦與咸卦皆貞艮,艮上下敵應,咸上下相應,故兩者取象相似,都是按人體部位自下及上對應爻位。
640-117
 
【52.5】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白話】
六二:止住小腿肚子,不能上援我跟隨的九三,所以心裡不痛快。
象傳說:不能上援我跟隨的九三,因為九三不肯退步聽從六二。
【解讀】
○《御纂周易述義》曰:「六二中正能『艮其腓』者,三有列夤薰心之憂,二質柔位,陰不能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正己而不能正人者也。」
李守力按:
艮卦與咸卦爻位取象類似,下卦皆為艮,爻辭亦似:
咸卦九三「執其隨」、艮卦六二「不拯其隨」,皆以六二順承九三為隨,九三「其隨」為能隨,六二「其隨」為所隨。
咸卦六二《象》曰「順」,而九三言「執其隨」,象曰「志在隨人,所執下也」,言九三志在隨從,執著於六二也。
艮卦六二「不拯其隨,其心不快」,是因六二不能拯救隨主九三的震動不寧而心情不快。
艮為止,故不出其身,唯獨六二要拯九三,六五言有序,皆有對外之義,何也?蓋五二君臣,行政之主也。
【「拯其隨」為九三辨析】
王弼曰:「隨謂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此言初六,非也。初六無咎、未失正,無需六二拯之。
640-118
李守力按:
承、登、陞[shēng]、抍[zhěng],通拯。《音義》(《釋文》)本「不拯」作「不承」,「音拯救之拯,馬云:舉也。」清·宋翔鳳《周易考異》引《列子·黃帝篇》:「使弟子併流而承之。」殷敬順《釋文》云:「承,音拯。」《方言》:「出溺為承。」故拯就是拯救之義。
抍,《說文》:「上舉也。從手升聲。《易》曰:抍馬壯,吉。撜,抍或從登。」〖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拯,非是。〖注〗氶,同抍。或作拯,又作承,別作丞。
「抍馬壯吉」者,明夷六二與渙卦初六爻辭。通行本皆作拯,拯上有用字。《明夷·釋文》云:「拯音拯救之拯,《說文》雲舉也。鄭玄雲承也。子夏作抍。《字林》雲抍,上舉,音承。」《渙·釋文》云:「抍,馬融雲舉也。子夏作抍。抍,取也。」

640-119

李守力按:
明夷六二「夷於左股」,順承九三之馬,「用拯馬壯,吉」,故《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渙卦初六處渙散之時,順承九二,故曰「用拯馬壯,吉」,故《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艮卦六二中正,本無凶咎。九三以剛居剛,震動不已,「列其夤,厲薰心」。六二處大夫之位,故承登九三而救之,九三不受六二之助,故六二爻辭曰「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52.6】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白話】
九三:止住腰部,脊背撕裂,危險像烈火一樣薰灼其心。
象傳說:止住腰部,危險像烈火一樣薰灼其心。
【解讀】
○限:界也,指人上下體交界之腰部。馬融:「限,要也。」要即腰。鄭玄、荀爽、虞翻同。
列,通「裂」。
夤[yín] :馬融雲夾脊肉也,虞翻雲脊肉,王弼雲當中脊之肉也。鄭玄本作640-120,徐邈音胤,荀爽作腎,帛書《易》作640-121,楚簡《周易》作胤(與徐同)。項安世曰:「夤字從肉,不從夕。」段玉裁《說文注》:「胂[shèn],夾脊肉也。按夕部,夤,敬惕也。艮九三字,當是上肉下寅,故鄭本作640-120,非叚夤敬字也。」
○艮卦初至五取象人身,上九敦艮居於身外,九三界乎四柔之中,故恰在人體之中腰,故曰「艮其限」。

《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九三下艮之終,時當止,以剛居剛,過剛不中,艮止而強行,動靜失其時也。上互震動,為決躁,《說文》「震,劈歷振物者」,故曰「列」,互大坎為脊(九三上下分為限,左右分為脊),故曰「列其夤」。坎為險,故曰「厲」,坎為心疾,三至上互大離為火,故曰「厲薰心」。

九三爻言固守止於腰部之時,背部撕裂,於是「艮其背」的局面被打破,「艮其背」象徵止於無欲,「列其夤」則象徵欲河決口,慾壑難填,這是象徵人的心志被慾望吞沒,於是陷於煩惱之中。「厲薰心」即因「利欲熏心」而陷於危險困苦之中。

艮九三與震九四相對:震九四為上體震動之主爻,與下爻親比成坎,故「遂泥」;艮九三是下體艮止之主爻,與上爻親比成震,故「列其夤」。
○《韓詩外傳·卷二第七章》:
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yì],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勞,教之以恭。好辯論而畏懼,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聲,教之以義。」《易》曰:「艮其限,列其640-122,厲薰心。」《詩》曰:「吁嗟[xū jiē]女兮,無與士耽。」皆防邪禁佚,調和心志。
大意為:
孔子說:「對嘴裡垂涎美味,心裡想著逸樂的人要用仁德進行教育;對心裡想著安閑,身體卻忙碌不止的人,要用恭敬進行教育;對喜歡與人辯論,但遇事畏縮的人,要用勇敢進行教育;對眼睛看女色,耳朵好聽音樂的人,要用正義進行教育。」《周易》說:「止住腰部,撕裂脊背,危險,心疼如焚。」《詩經》說:「哎呀那些女子呀,不要與男子過分沉迷於愛情呀。」這都是防止淫邪、禁止放逸,使人的心志調和的忠告。
「艮其限」、孔子之言與《詩經》三者之間互訓,更加明確了「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的含義。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利欲熏心」一詞當源自艮卦九三爻辭。
小乘佛法之四聖諦——苦、集、滅、道,言人生由於貪嗔痴慾望的集結導致困苦之果,聖人以熄滅貪嗔痴之道而得清凈涅槃之果。
○李光地認為:「咸、艮皆以人身取象,凡人心屬陽,體屬陰,咸卦三陽居中。而九四尤中之中,故以四為心也。此卦唯九三一陽居中,故以三為心也。人心之動,則體隨之」。李光地所言不確。九三爻辭本義是因撕裂脊背而心疼如焚,並非是因心動而止住腰部、撕裂脊背的「體隨之」。故艮三並不對應心,實則六四為心也,詳見於下。
【52.7】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白話】
六四:止住身子,沒有咎害。
象傳說:艮其身,就是止住全身。
【解讀】
○陳夢雷《周易淺述》曰:
以陰居陰,時止而止,有艮其身之象,可以無咎矣。咸與艮皆以人身取象,艮四正當心位,不言心而言身,兼動靜而言也。心不可見,身止則心之得所止可知矣。
《御纂周易述義》曰:
咸四心位,艮四亦然,不曰「艮其心」而曰「艮其身」者,心不可見,而身者心之區宇也。觀其身之止,則知其心之止矣,蓋止不囿於身而亦不離於身故。不獲身者,所以廣心之量;艮其身者,所以凝心之體也。
查慎行《周易玩辭集解》引唐凝庵曰:
三分上下為兩截,四通上下為一體,三以剛居剛而心危,四以柔居柔而身安。
李守力按:
《象》曰「止諸躬」明言全身,全身即一心也。
文王作卦辭「艮其背」本是比喻,以背喻寡慾耳,周公、孔子恐後人著相,以為只是止於背即可聞道,故孔子於《彖傳》又說「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要定於動靜之機,才可「發乎天光」,睹見「性與天道」。周公作爻辭,又在此說「艮其身」,孔子補釋「止諸躬」,都是為了破後人之執著。故「艮其背」、「艮其身」、「艮其心」三位一體,物我兩忘,身心兩忘,而始終不離於當下(身心)。故與卦辭同言「無咎」。
艮卦下卦主要闡述修身初始遭遇的困難,上卦主要闡述修身成功之道。經過九三利欲熏心的考驗,身心得以歷練而趨於成熟,六四得正「艮其身」,六五守中「言有序」,上九「敦艮」「以厚終也」。
 
【52.8】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白話】
六五:管住面頰(嘴巴),做到言而有序,悔恨消失。
象傳說:管住面頰(嘴巴),因為得乎中正。
【解讀】
○咸上六「咸其輔頰舌」,艮六五「艮其輔」,取象類似。說話時上牙床保持靜止,唯有下牙床在有序運動,故不言艮其頰舌(頰為下牙床,若艮其頰,則不能言)而言「艮其輔」。六五得中,處互體震為善鳴,又三至上連互頤卦,《大象傳》「君子以慎言語」,故曰「言有序」。
六五以柔居剛,位不當,本自有悔;然以居中,故不失正,故「悔亡」,象曰「以中正也」。
○帛書《二三子》曰:
·《卦》曰:「根亓640-123(艮其輔),言有序。」孔[子]曰:「慎言也。吉凶之至也,必皆於言語。擇(釋)善而言(34上)[不]善,擇(釋)利而言害,寒(塞)人之美,陽(揚)人之過,可胃(謂)無德,亓(其)凶亦宜矣。君子慮之內,發之口,言義不言不(34下)[義],言利不言害,塞人之亞(惡),陽(揚)人之美,可胃(謂)『有序』矣。」
大意:
艮卦六五說:「艮其輔,言有序。」孔子說:「這是說謹慎說話。吉凶的來臨,都是因為言語。拋棄善良而說不善之言,拋棄利益而說有害之語,掩蓋他人的美德,宣揚他人的過錯,可以說是沒有德行,其兇險是該得的。君子思慮於心中,發之於口,說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有利的,不說有害的,掩蓋他人的過錯,宣揚他人的美德,可以說是『有序』了。」
【艮卦六五「中正」辨析】
朱熹曰:「正」字羨文,叶韻可見。
《周易玩辭》引姚小彭曰:《小象》上下文,叶韻當作「正中」。
屈萬里曰:正字韻不葉於前後文,以中、躬、終為韻。
李守力按:朱熹、屈萬里所言可商。按《艮·小象傳》文:
艮其趾,未失正也。(正:耕部韻,章聲紐)
不拯其隨,未退聽也。(聽:耕部韻,透聲紐)
艮其限,危薰心也。(心:侵部韻,心聲紐)
艮其身,止諸躬也。(躬:冬部韻,見聲紐)
艮其輔,以中正也。(正:耕部韻,章聲紐)(中:冬部韻,端聲紐)
敦艮之吉,以厚終也。(終:冬部韻,章聲紐)
故六五《象》「正」不一定是羨文,一者六句《象傳》引卦辭後都是四個字,格式齊整,二者用「正」亦諧韻,首句「未失正也」即是。
六五守中,不當位不應言正。孔穎達《正義》曰:「『以中正』者,位雖不正,以居得其中,故不失其正」。程頤曰:「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輔』,謂止於中也,言以得中為正,止之於輔,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周易》貴中,中勝於正,乾九二、坤六五皆中而不正,然孔子亦言「正」,是中可統乎正也:
乾卦《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坤卦《文言》:六五「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52.9】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白話】
上九:敦厚而止,吉祥。
象傳說:敦艮而吉祥,是說敦厚於最終。
【解讀】
○王申子曰:上則以剛居柔,是能止也。處卦之外,是知止也。故居艮之終,止其上也,此所謂至善之止,且居重艮之上,厚之至也,是以重厚之德,得其所止而安焉者也,故吉。
李守力按:
上九居艮卦之終,在兼山之上,有敦艮之象。不言所艮者,無所不艮也。艮卦初至五爻皆局限於止於一身之部位,而艮卦上九取艮卦萬物始終之象,是由止於一身擴展到止於萬物,擴展到止於始終也。此與初六「利永貞」呼應。
艮為終始,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實則無始無終。敦艮者,無所不艮,此《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
○翁方綱曰:敦臨、敦復、敦艮,皆上爻也,凡上爻自井鼎外吉者少矣,惟艮在上體者,蒙蠱賁大畜頤剝損艮八卦皆吉,聖人貴靜而戒動也。
李守力按:《連山易》以上卦為貞,艮在上體的蒙蠱賁大畜頤剝損艮八卦皆吉,此《周易》繼承《連山易》者也。
【艮卦震卦之卦主】
震之卦主在初九,雷之起也,故「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艮之卦主在上九,止之終也,故能「敦艮」止於至善。震之九四互坎、艮,失其震動之義,坎為泥,故「震遂泥」;艮之九三互震、坎,失其艮止之義,震則裂,坎為心疾,故「列其夤,厲薰心」。
 
【艮卦總結】
 
艮卦內艮外艮,內則「艮其背,不獲其身」,君子靜則於其身無分別,是無我相;艮為門闕,外則兩門之間,中宮之庭,「行其庭,不見其人」,君子動則於眾人無分別,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程頤言「不見其人」為「外物」,亦世界眾生「一合相」也。《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動靜不失其時,是不被時數所拘(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無壽者相」也。
艮卦下卦主內,主要闡述修身初始遭遇的困難;上卦主外,主要闡述修身成功之道。以爻象看,艮止之時,「時止則止」為常,唯二爻大夫主政於下,五爻天子主政於上,故六二有拯九三之責,六五有施言天下之責,「時行則行」者也。
艮卦以人身取象,初爻最下為趾。初六不正,本自有咎,然體艮為止,止為趾之初文,故「艮其趾」即「艮其止」,象曰「未失正也」,故「無咎」。陰柔不固,故誡以「利永貞」。
六二中正能「艮其腓」以正己,然無力拯三,是以「其心不快」,此正己而不能正人者也。
艮卦初至五取象人身,上九敦艮居於身外,九三界乎四柔之中,恰在腰部,故曰「艮其限」。九三下艮之終,時當止,以剛居剛,過剛不中,又強行,動靜失其時也。上互震動,為決躁,《說文》「震,劈歷振物者」,互大坎為脊,故曰「列其夤」。坎為險,坎為心疾,三至上互大離為火,故曰「厲薰心」。
三分上下為兩截,四通上下為一體,三以剛居剛而心危,四以柔居柔而身安。故六四「艮其身,無咎」,象曰「止諸躬」明言全身,全身即一心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以柔居剛,位不當,本自有悔;然以居中,故不失正,故「悔亡」,象曰「以中正也」。
上九居艮卦之終,在兼山之上,有敦艮之象。不言所艮者,無所不艮也。是由止於一身擴展到止於萬物,止於始終也。艮為終始,故與初六「利永貞」呼應。
 
【論艮卦的「精白」之道】
帛書《二三子》曰:
·《卦》曰:「根亓北(艮其背),不獲亓(其)身;行亓廷(其庭),不見亓(其)人。」孔子曰:「『根亓北(艮其背)』者,言任事也。『不獲亓(其)身者,精白[敬宮](33上)[者]也。敬宮任事,身[不]得者鮮矣。亓(其)占曰:『能精能白,必爲上客;能白能精,必爲古正。』以精白長眾者,難得也,(33下)故曰『行亓廷(其庭),不見亓(其)人』。」
大意:
艮卦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孔子說:「『艮其背』,是說身體擔任事務。『不獲其身』,是說為了心靈達到精微潔白,而敬修其心。敬修其心而擔任事務,身體不得益的極少。占辭說:『能精能白,必做上賓;能白能精,必做官長。』用修養達到精微潔白的人才領導大眾,是很難得的,所以說『行其庭,不見其人』。」
這是講艮卦有「精白」之德,精與白義近。「其占曰:能精能白,必為上客;能白能精,必為古正」,似《歸藏》占辭。帛書《二三子》開篇闡述龍之德,兩次提到「精白」,一次提到「精」:
曰:「龍大矣!商之馴德也,曰稱身□□□易□和,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諱[huì]賢,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亓(其)方一也,至周□也,而名之曰君子。兼(謙),『黃常(裳)』近之也;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也,『不習』近之矣。」
·《卦》曰:「見羣龍無首,吉。」孔子曰:「龍神威而精,處□□而上通亓(其)德。『無首』[者,]。『見羣龍無首』者,[□]□君子□見君子之吉也。」
精,剛健純粹,偏於任事與戒事;白,潔白柔和,偏於敬命、敬宮。
敬宮、敬命,管子曰「敬舍」,宮、命、舍,指身體,精神、心靈所居之宮、舍也。
《管子·內業》曰:
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冶之,嚴容畏敬,精將自定……定心在中,萬物得度。
精白,往往與威相連,「尊威精白堅強」,與坤卦六二「不習」義近,因為「坤至柔而動也剛」。
「龍神威而精處」,帛書《衷》曰:「群龍無首,文而聖也。川(坤)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
這裡闡述「精白」與坤卦六二、乾卦用九的關係。乾用九,即六爻全變,乾之坤也,坤為文,故帛書《衷》雲「文之聖」、「文之至」。這就是「無欲則剛」的道理。
帛書《黃帝四經·經法·論》曰:「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此道也。」
「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這是由乾到坤的遞進,即乾之坤也。
「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這是由坤到乾的遞進,即「坤至柔而動也剛」。
精白,體之性也;強威,相之用也。精白,內之聖也;強威,外之王也。
帛書《黃帝四經·道原》給「精」下了一個定義:「故唯聖人能察無刑(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謂)能精。」
這是道家思想。要知道《周易》是儒道之源,即使到了孔子時代,儒道尚未分家,「精白」思想是儒道共有的。《易傳》引用「精」的文字有: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國語·周語上》有兩處提到「精」,並對「精」也做了解釋:
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饗而民聽,民神無怨,故明神降之,觀其政德而均布福焉……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則,禮也;制義庶孚,信也。然則長眾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非信不行……
「精潔」是明君的一種德行。此處「精潔」即「精白」,《廣雅·釋器》:「潔,白也。」
「祓[fú]除其心,精也」,祓除其心,就是祛除私慾。此與《管子·內業》「敬除其舍,精將自來」同義。「大事」,即帛書《二三子》所說「任事」,「長眾使民之道,非精不和」即帛書《二三子》「以精白長[眾]」。
按「因聲取義」訓詁,精,清、晴、靜、菁,鏡、經、敬、晶、凈義近。段玉裁曰:「撥雲霧而見青天亦曰精。」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傳》:「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
這是自古聖人口口相傳的「十六字心法」,朱子以為這十六字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滅人慾」者,非斷欲也,滅乎損人利己、悖乎天理之欲也。
《禮記·經解》引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絜靜精微,即是精白。《易》之至精,在「精白」也。合於「精白」之卦有三:乾卦、坤卦、艮卦。乾為《周易》之首,坤為《歸藏》之首,艮為《連山》之首。《歸藏》《連山》之精,皆在《周易》矣。然而周公、孔子皆非常重視謙卦,《韓詩外傳》《說苑》引周公或孔子曰:「《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帛書《二三子》曰:
·《卦》曰:「嗛(謙),亨;君子有終,吉。」孔子曰:「嗛(謙),□卑之□□□吉者☑巳(已)。亓(其)卦上《川(坤》而下《根(艮)》。川(坤),[川(順)]也;根(艮),精質也。君子之行也,故□□□者四吉焉。吉,嗛(謙)也;凶,橋(驕)也。天乳(亂)驕而成嗛(謙),地640-124(勶-徹)驕而實嗛(謙),鬼神禍[驕而]福嗛(謙),人亞(惡)驕而好嗛(謙)。嗛(謙)一事而四吉,驕一事而四凶。」
·《卦》曰:「[勞]嗛(謙),[君]子有終,[吉。」孔子曰:「此言]好善不伐也。夫不伐德者,君子也。亓(其)盈如不,□□[□□],是壹舉而再說,亓(其)有終也,亦宜也。」
謙卦得坤、艮之「精質」,故周公、孔子尊之。
總之,乾坤艮謙四卦,《周易》「精白」之道也,亦《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之精也。後來儒家偏於從義理上發揮,道家則落實於身心的實踐,於是有了儒道的分別。 
 
【蒙艮二卦遠遠不能囊括《華嚴》】
周敦頤《通書·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周子以蒙艮二卦為《通書》之終,或與李通玄以艮卦釋《華嚴經》有關,約有三:
一者「文殊居東北清涼山」,清涼山即五台山,位於佛陀駐地古印度的東北,東北為艮卦,艮為小男,為童蒙(《華嚴經合論》卷5)。
二者孔子之名與艮蒙有關:「約德以有寬明之德,以之姓孔,孔者寬也。以行化蒙,名之為丘。丘者山嶽之稱,以艮為山,為小男為童蒙。因行所化而立名也,故名丘也。亦以德超過俗,名之為丘。亦至德尊重無傾動之質,名之為丘。生在兗州者,艮之分也。主以化小男童蒙之位。」(《華嚴經合論》卷115)
三者,「三昧」亦合艮蒙:
「三者,正也。昧者,定也。此雲正定。何故以三為正?佛為作法,以三度為正。昧者,情識不現,名之為昧,正智現前,名之為三。」
「又三者正也,何以故?以三為陽,故正也。如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為正月以寅,為木為日為火也。以火生於寅,又以日為智,以十二月正月為艮,為山,為止,為門闕,為小男,為童蒙,是故聖者取之為法,表正月三陽已生,以從艮止,而生火也。明從定為止發起無作正智慧,明是入道啟蒙之門闕故。艮為童蒙,以明童蒙心止能啟大智慧日光明故,雲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以五蘊冥昧即正智便現。又一止是正字,以一心止其道正故,故止一處無事不辦。」(《華嚴經合論》卷61)
文殊菩薩、孔子、三昧三者都可取象蒙艮,故周子《易通》以蒙艮為終。然而蒙艮二卦遠遠不能囊括《華嚴》,如《華嚴》以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三聖一體,而李通玄以坎卦喻佛,以震卦喻普賢。李通玄又以佛之教化為巽卦,以圓滿為坤卦,以金剛不壞為乾卦,以慈悲觀音為兌卦。善財童子南行求友,訪德雲比丘得念佛法門,這是離卦。況且傳本《華嚴》八十卷不是完本,傳本《華嚴經》里只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云: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道場眾會,指示善財而作是言:諸仁者!汝等見此長者子,今於我所問菩薩行諸功德不?諸仁者!此長者子,勇猛精進,志願無雜,深心堅固,恆不退轉;具勝希望,如救頭然,無有厭足;樂善知識,親近供養,處處尋求,承事請法。諸仁者!此長者子,曩[nǎng]於福城受文殊教,展轉南行求善知識,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於我所,未曾暫起一念疲懈。
善財首先參訪德雲比丘學得「念佛三昧法門」,總共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最後終於到達普賢菩薩的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復庵和尚《華嚴綸貫》中說:「此乃下本,前分四萬五千偈。尚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在西土。……」《華嚴經》有上、中、下法本,世間只有下本《華嚴》,而流傳東土的下本《華嚴》尚缺九品,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比原本缺了一半。若按原本《華嚴經》一百一十善知識算,正合於河圖天地之數五十五的兩倍。「四萬五千偈」合洛書四十五數,「五萬五千偈」合河圖五十五數。菩薩有五十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此正合於大衍之數五十。而人間的聖人不過位於十信的位次。
明代黃綰《明道編》說:「宋儒之學,其入門皆由於禪。濂溪、明道、橫渠、象山由於上乘;伊川、晦庵皆由於下乘。」宋代理學的開山之祖周敦頤深受佛法滋潤,他以釋艮卦作為《通書》的終結,二程將「艮卦」之義看成終始萬物的妙理。周敦頤《通書》以蒙艮二卦結束,可能是因李通玄以艮卦解《華嚴經》而受到啟發,李通玄說:「文殊居東北清涼山者,像艮卦。艮為小男,主東北方故。艮為小男,為童蒙,為文殊常化凡夫,啟蒙見性及本智之初首故。」周子、二程都主張「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二程遺書》、《朱文公易說》),這句話帶有尊儒抑佛、貢高我慢、自贊毀他的特色,且帶有以止靜法(《大學》之道)囊括華嚴圓教的偏見,這句話正顯示出儒學家底氣的不足,但從側面反映了佛法的營養注入儒學產生宋代新儒學(道學)的事實。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佛法華嚴宗教理整合道教丹道程式的產物,周子採用拿來主義以之詮釋儒學義理。後來宋明儒學家們明明知道拿了人家佛家的東西,到頭來卻又排斥佛道,最終還是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後來儒學衰落的法理因果。
明代黃綰本是王陽明的「鐵杆粉絲」,兩人甚至結為親家。但是黃綰到了晚年,開始對以前尊崇的程朱理學特別是陸王心學展開了批判,建立了「艮止」學說新道統論。這是那個時代實用主義思潮的結果。回歸《周易》的艮卦,也顯示了儒家為了自尊急於掙脫佛法禪學束縛的心情,但是黃綰為了掙脫佛法,不得已又暗用佛家天台宗來說理,可謂「原始反終」啊。
從宋明學者重視艮卦可以看出,艮卦是儒與佛的橋樑,儒家以艮卦抑制佛法,但佛法卻以艮卦闡述佛法,佛家的這種胸襟是我們最應該效法的。
簡而言之,若以一艮卦囊括《華嚴》,此坐井觀天也。故周子、二程終究沒有將調侃的「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這句話訴諸文字。朱熹說:「釋氏之教,其盛如此,其勢如何拗得他轉?吾人家守得一世再世不崇尚他者,已自難得;三世之後,亦必被他轉了。」(《朱子語類》卷126)可見,「《華嚴》不如一艮卦」的傳言是程朱理學的「精神勝利法」。但是無論是學做君子,還是學做聖人、佛,都要從艮卦做起,艮卦是修身寡慾之卦,艮卦做好了,就能合乎君子之道,這是一切聖賢之學的基礎。所以這個調侃的話不如這麼說:「欲解華嚴真義,先從艮卦做起。」
 
【艮卦與《連山易》蠡測——以《輔行訣》《古三墳》為中心】
本文原屬《周易詮釋》艮卦解讀,今移入《周易密鑰》。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艮卦第五十二_艮為山卦詳解_李守力周易詮釋艮卦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