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革卦第四十九_李守力周易詮釋澤火革卦_澤火革卦詳解

…分享美好…

640-87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革卦第四十九

640-86

【周易經文】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解讀詮釋】
 
【49.1】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白話】
革卦:把握改革時機才會取得誠信,大為通達,適宜守持正固,憂悔消亡。
【解讀】
○革卦,下離上兌,澤火革卦。《序卦傳》:「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根據井卦卦辭「井,改邑不改井」,井象徵天命王朝,井比城邑的歷史還要長久,如商朝有五次遷都,周朝有兩次遷都。「改邑不改井」是以井為體,以邑為用;而「井道不可不革」是以天道為體,以天命為用,天命不可能不會變化,所以井卦之後是革卦。
【井、革、鼎、震、節的卦序與象數】
井卦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井象徵王朝,「井泥不食」是以井底喻新王朝建立之初百廢俱興的局面,「舊井無禽」是以鳥獸都不來棲息的舊井喻舊王朝的沒落。
《雜卦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言舊王朝的沒落,新王朝的誕生。革卦之後是鼎卦,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序卦傳》:「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為長子,西周王權的繼承製度為嫡長子繼承製,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吞併了一些小國,確立了霸權之後,陳兵周朝邊境,問九鼎的輕重,伺機覬覦[jì yú]周朝王權(這就是「問鼎中原」的由來)。周大夫王孫滿針對楚莊王的問話,說明了九鼎的來歷,並指出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挫敗了楚莊王的狂妄野心。《左傳·宣公三年》曰: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於郟鄏[jiá 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成王時周公卜筮國祚「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的證驗: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經歷36王,790年。這是《周易》卜筮史上應期最長的一次,實際國祚所以長於七百年,東周末期王權名存實亡故。
《周易》第48卦井,言舊王朝沒落後新王朝的興起;第49卦革,言新舊王朝更替之革命;第50卦鼎,言新王朝政權的建立;第51卦震,言嫡長子繼承王權。綜上所述,《周易》井、革、鼎、震四卦是按王綱體制的規則排列的,而井卦之前為困卦,這時井卦則使用第三層意義「通達」,震卦之後是艮,《序卦傳》「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這時震的意義也不再是「長子」而是「震者,動也」,這說明《序卦傳》的排序義理規則在層次上是有變化的。
故《序卦傳》的排序規則在義理上不具備同一性,卦序是在義理的不同層次上呈階梯形連接。《序卦傳》的排序通則實為天文象數,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中,屯卦與鼎卦相對,蒙卦與革卦相對,屯為「物之始生」,蒙為「物之稚」,革故鼎新,《周易》之首乾坤屯蒙是指天地背景下人類社會開始於蒙昧時代,到革鼎則是國家大一統的形成,《周易》第49卦為革卦,第50卦為鼎卦,這樣「五十」便成了天命之數,卜筮是為了從天命得到啟示,故《繫辭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大衍之數章說的是《周易》的占筮程序即揲蓍法。
甲骨文、金文「貞」字本象鼎形,或將「卜」字置於「鼎」上,故「貞」與「鼎」同源,鼎,定也。《彖·師》曰「貞,正也。」《說文》「貞,卜問也。」「鼎」的含義比「貞」寬泛,鼎為體,貞為用。
《漢書·五行志》云:「鼎者,宗廟之寶器也。」卜辭常見有「宗卜」,宗為宗廟,言在宗廟卜筮也。「鼎」字含有宗廟、正定、卜筮的多重意義,《周易》於是將鼎卦排到第五十位以應「大衍之數五十」和天命,故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鼎為第50卦為定,體不變也,革為第49卦為變,變革故為用,故「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繫辭傳》曰: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lè]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對應《周易》第49卦革卦、第50卦為鼎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對應《周易》第60卦節卦)
《周易》的揲蓍法是按照陰陽兩儀、天地人三才(三極)、四象四時、置閏的天文曆法的規律展開的,而革卦《大象傳》說「君子以治歷明時」,《彖傳》說「天地革而四時成」。
《周易·彖傳》言「天地」「而四時成」唯有第49卦革卦和第60卦節卦,分別是「天地革而四時成」、「天地節而四時成」。節卦排序第60位,正好是六十甲子之數。
商周時期置閏年為十三個月384天,合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按《尚書·堯典》回歸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周易》384爻即陰曆閏年天數,384÷13=29.53846,則平年天數29.53846×12=354.46152,取整數354天。回歸年366與陰曆平年354的平均值是(366+354)÷2=360天,這就是「當期之日」。360÷6(六爻)=60。六十甲子的發明應該與此有關。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筴」,《正義》云:「筴音策。迎,逆也。黃帝受神筴,命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歷是也。」《索隱》:「《史記·封禪書》曰:『黃帝得寶鼎神策』,下雲『於是推策迎日』,則神策者,神蓍也。黃帝得蓍以推算曆數,於是逆知節氣日辰之將來,故曰推策迎日也。」「大衍之數」兼有曆法和揲蓍意義。六十甲子是黃帝時期的天命曆法之數和占筮揲蓍之數,黃帝,號歸藏氏,故六十可能是《歸藏易》的大衍之數。
金文「貞」字多在「鼎」上增一「卜」字,即「鼑」字(貞、則、員三字,貝旁都是鼎字的簡化),愚頗疑此即《史記》所言「黃帝得寶鼎神蓍」之事。卜,或為枚、蓍、策、筴,所謂「枚卜」是也。
革卦、鼎卦、節卦與《繫辭傳》的密切關係說明《易傳》的主體內容是與《周易》古經同時成書的,《易傳》的主體內容在周初業已存在,它是作為《周易》編撰體例而成書的,《易象》應是春秋時人見到的西周《易傳》。今本《易傳》經過孔子及其門人的編輯整理,加上了孔子的研《易》心得。
【革卦「巳日」考辨】
革卦卦辭「巳日乃孚」,六二「巳日乃革之」。巳,《集解》作「已」,荀爽、崔憬乃至《正義》王弼、孔穎達,皆釋為「巳」(已)為革已發生之義。
楚簡《周易》卦辭作「攺[yǐ]日廼孚」,六二「攺日乃革之」。廼[nǎi]同「乃」。濮茅左釋「攺日」為「逐鬼禳祟之日」。攺,《說文》:「㱾[gāi] 攺,大剛卯,以逐鬼魅也。」
井卦「改邑不改井」之改字,熹平石經、楚簡《周易》均作「攺」。攺,即改。兌為從革,為毀折,故為改,離為日,日,時也。時,《說文》:「四時也。從日寺聲。旹,古文時從之日。」巳日,即把握改革時機。
(一)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卷十四釋「己日乃孚」云:
革,改也。言水火更代用事也。離為日,貞己,故曰己日。己日謂二,二離主爻,承陽應五,故曰己日乃孚。王弼等謂即日不孚,已日乃孚,訓已為過往,不辭甚矣。顧炎武《日知錄》謂朱子發(朱震)讀為戊己之己,當從之。按虞氏(虞翻)注云:「離為日,孚謂坎,四動體離,故己日乃孚。」是虞氏亦以離為己日,讀為戊己之己已明甚,而非始於朱子發。
(二)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和李鏡池《周易通義》都認為「巳借為祀。」楚簡《周易》和帛書《易》皆有祀字,如困卦九五爻辭,楚簡《周易》作「利用祭祀」,帛書《易》作「利用芳祀」(困卦九二亦然),故不應以巳通祀。
(三)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釋「改」》主要觀點(原載2002年《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台灣南天書局):
1.戰國郭店簡《緇衣》、《尊德義》、《六德》等簡文、春秋晚期侯馬盟書、西周晚期改盨[sì xǔ]的「改」均從「巳」。(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最早提出「改」從「巳」聲。)
2.《說文》「巳,已也。」吳大澂等學者說「巳、已為一字」,是合乎事實的。
3.「弜[勿wù]改」是卜辭習語(弜,義為「勿」:裘錫圭《說「弜」》),常見於歷組、無名組、何組卜辭,只不過寫作「弜巳」了。這是由於「改」從「巳」聲,即省「改」為「巳」。過去,學者都把字讀為「巳」,以為是祭祀的「祀」,辭意遂不可通。
「弜巳(改)」多置於命辭之首,如《合集》26898、27370、27553、30763、30759、30760,《小屯南地甲骨》656、4325,更多的則是作為獨立的命辭,如《合集》27558、28412、30447、30764、30766、30767、32390、32654等等。黃組卜辭「弜巳(改)」作為命辭的也不少,如《合集》39465、39446、39469等,和上述對照,「弜巳」無疑就是「弜改」。
令人極為感興趣的是,在陝西周原發現的西周卜辭中,也有「弜巳(改)」這一習語出現。最明確的例子是岐山鳳雛H11:114卜甲:
弜巳,其若服,囟正。
鳳雛的西周卜辭也有「巳」,如:
巳,厥燎師氏自燎。(H11:4)
巳,其……(H11:200)
巳,惟……(H31:1)
同殷墟賓組卜辭的「巳」一樣,也可能讀為「改」,與「弜改」相對。
(四)林忠軍《從戰國楚簡看通行〈周易〉版本的價值》(《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改」與「巳」可以通假,但戰國本「改」字意思更明確,符合革卦意義,革,有變革改革之意,《彖傳》曰:「『巳日乃孚』,革而信之。」顯然,將「巳」釋為「革」,戰國本作「改」則勝於今本「巳」。另外,《周易》通例是每一卦卦爻辭說的未必是一個事,但每一卦有一個主題,即必須與卦名意義相關。如屯卦用「屯」,臨卦用「臨」,咸卦用「咸」,艮卦用「艮」等,革卦當用「革」字或「改」字,戰國本用「改」字,符合革卦意義,革,有變革改革之意。今本作「巳」易起歧義。古者有讀為「祀」者,訓為祭祀;有讀為天干「己」者或地支「巳」者,傅會改革之意。即是其證。
【總結】
「巳」為「改」的古文,巳與已古文為一字,「巳日乃孚」即「改日乃孚」,秦漢之際的傳《易》經師沒有把「巳日乃孚」古文改成「改日乃孚」今文,致使兩千年不得其解,幸有考古出土的卜辭、西周銘文、春秋侯馬盟書、戰國楚簡再次揭開了這個秘密。
「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在五行家尚有遺存。《尚書·洪範》曰「金曰從革」,《天水放馬灘秦簡·五行書》(公元前267年)曰「金生巳,牡(壯)酉,者(老)丑」,故革始生於立夏之巳,旺盛於仲秋之酉,墓庫於臘月之丑。從革之氣始生於巳,故曰「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

古有春夏秋冬四時,冬至春為水生木,春至夏為木生火,夏至秋為火克金,秋至冬為金生水,四季更替中其它三季都是一氣相生,唯有夏秋之交為火克金,革卦為離夏向兌秋轉化,所以為革。

 
【49.2】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白話】
彖傳說:革卦,水火相互熄滅;兩個女子住在一起,志趣不相合,所以謂之變革。把握改革時機才會取得誠信,如此變革天下必信服。(變革的效果)文明而喜悅,所以大為通達而守持正固。變革恰當,所以憂悔消亡。天地變革導致四時形成,商湯、周武王分別革除桀、紂的天命,是合乎天時和順應民心的,革卦所體現的時勢真是偉大啊!
【解讀】
革卦《彖傳》從卦象、卦德、卦主等方面解釋卦辭:
(一)以卦象釋卦名:
自上而下觀卦象,革卦上兌澤下離火,澤為積水,澤水潤下而離火炎上,澤水想熄滅火,火想烤乾澤水,故曰「水火相息」。《釋文》:「息,如字,馬雲『滅也』,李斐[fěi]注《漢書》同,《說文》作熄。」
兌為少女,離為中女,兌卦與離卦皆陰卦「同性相斥」,故曰「其志不相得」,這與《睽·彖》「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意義相近。然而兩卦同是兌與離的組合,何以睽為乖離,革為變革?因為「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兩卦方向相背離而不發生作用,故為睽;而革卦澤上火下,矛盾雙方則是激烈交鋒,故為革。又,既濟卦上坎水下離火,亦是水火交鋒,何以不為變革?因為坎陽卦與離陰卦「異性相吸」,故為既濟。李守力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是《周易》的通例,既適用於爻象(爻之比、應、敵),也適用於卦象。
(二)巳日乃孚,革而信之:
巳,改之古文,前已釋。改,革也;孚,信也。
「巳日」是自上而下觀象。上兌為正秋,為毀折,為從革,故為巳(改);下離為日,故曰「巳日」,即把握改革時機。
「乃孚」是卦主六二應與之象。二比三應五,二至上連互大坎,三四五恰是大坎之剛爻,坎為孚,所以三四五爻辭皆言「有孚」,故曰「乃孚」。
(三)文明以說,大亨以正:
自下而上觀卦德。革卦下離為文明,上兌為說,悅也。「文明以說」,故「大亨以正」,大亨釋「元亨」,以正釋「利貞」。
(四)革而當,其悔乃亡:
胡炳文曰:「《彖》未有言『悔亡』者,唯《革》言之,《革》易有悔也。」
革卦六爻唯有九四不當位,故有「悔亡」之辭。《彖傳》言「水火相息」而不言「澤火相息」,正是暗示九四唯變所適,革成既濟之義。
(五)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1.天地革而四時成:
天地革而四時成,即《大象傳》「君子以治歷明時」,詳見《大象傳》解讀。
2.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此義理髮揮也是基於卦象,革卦內互乾巽天風姤卦,乾為天,巽為命也。「順乎天」,合乎天時,「巳日」也;「應乎人」,順應民心,「乃孚」也。
因革卦可領悟「治歷明時」,透顯天命之數和大衍之數,展示事物變革初期到末期的發展規律,故言「革之時大矣哉」。
○《尚書·堯典》曰: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革卦下離為南,為仲夏,故三爻皆言「革」。
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jiàn]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xiǎn]。」
革卦上兌為西,為仲秋,故五爻、上爻言虎變、豹變。變,毛毨,指鳥獸換毛。
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故《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49.3】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白話】
象傳說:澤中有火,是革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當天命變革之時)制定新曆以明天時。
【解讀】
○革卦為《周易》第四十九卦,為天命之數、大衍之數之用。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每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朔日。夏以寅月為正月,商以丑月為正月,周以子月為正月。一日之始,夏以天明為朔,商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正朔和曆法,在古人看來和天命緊密相關。《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革卦與商周曆法、大衍之數】
西周觀象授時的主要內容是觀察月相,實行朔望月曆制,如《逸周書·史記解》「朔望以聞」,《禮記·祭義》「朔月月半,君巡牲」,後來發展為弦望晦朔,如《鶡冠子·天則》:「弦望晦朔,終始相巡。」《呂氏春秋·貴因》「推歷者視月行而知晦朔」。
西周有一月四分的曆法制度。王國維《生霸死霸考》:「余覽古器物銘,而得古之所以名日者凡四,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因悟古者蓋分一月之日為四分,一曰初吉,謂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謂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謂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謂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也。……亦即古代一月四分之術也。」
真正從天文曆法的角度對「其用四十有九」作出解釋的當為唐代僧一行,僧一行根據上弦月、下弦月把一月分為四個象限點,一個回歸年含十二個朔望月餘十天,則一年為49個象限點,《新唐書》引一行《曆本議》曰:
策以紀日,象以紀月。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為日度之准。乾坤之用四十九象,為月弦之檢。
一行又說「弦望相距,皆當二七」,「月策曰四象,一象之策,則朔、弦、望相距也。」
一行《曆本議》所云可證古代確有檢校日月數度之法。《繫辭傳》「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即60節卦也;《繫辭傳》「大衍之用四十九」,即49革卦也。
商周時期一年12個月或13個月,平年12個月有354天,閏年則有13個月則有384天,合《易》384爻。確定閏月必須觀測回歸年,首先要計算回歸年的大概陰曆時間。陰曆一個月的天數是:384÷13=29.54,按一月四分之術,每月記錄四個象限點(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每個象限點間隔時間:29.54÷4=7.38。49個象限點是:49×7.38=362天,若50個象限點則是369天,則超過回歸年365.25天了,所以必須在49點時觀測回歸年,此所以《周易》第49卦革卦《大象傳》曰「君子以治歷明時」,《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也。估計《周禮》記載的春官馮相氏掌管四分月相。(鄭玄註:「馮,乘也;相,視也。世登高台,以視天文之次序。」)
 
【49.4】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白話】
初九:用黃牛皮製的革帶牢固捆綁。
象傳說:用黃牛皮製的革帶牢固捆綁,不可以有所作為。
【解讀】
○革,原義為皮革,引申為更改。革,《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尚書·禹貢》「齒革羽毛」,革指犀皮。《詩·召南》「羔羊之革」,革指皮。《尚書·堯典》「鳥獸希革」,革,攺也。夏時鳥獸毛羽希少改易。《洪範》「金曰從革」,金是攺更。革卦初九爻辭巧妙應用了革的原始義和引申義。
○初九居革之始,近與六二相比,上與九四相敵,體現出只可近守不可遠攻、固守常規的態勢。親於六二:二為中爻,其色為黃,純離為牛,初九剛爻,有黃牛之皮革堅韌難變之象。敵於九四:二至四互巽為繩,初九變卦為艮,艮為手為止,象用黃牛皮製的革帶牢固捆綁,動彈不得。初九卦爻象的立意在於: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只可守成,不可妄為。
○龔煥曰:易言黃牛之革者二:遯之六二,居中有應,欲遯而不可遯也;革之初九,在下無應,當革而不可革也。所指雖殊,而意實相類也。
 
【49.5】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白話】
六二:把握改革時機才可進行變革,前進吉祥,沒有咎害。
象傳說:把握改革時機進行變革,如此行動必獲嘉美之功。
【解讀】
○革命必須合乎天時,初九時機未至,六二既中且正,與九五相應,正是其時,「行有嘉也」。柔爻性靜,不能自革,喜上承九三剛爻,故能順進而應於九五,故言「征吉,無咎」。
○《易》凡稱「嘉」,多取中爻或離麗,得中而美,故為嘉。如隨九五「孚於嘉,吉」,遯九五「嘉遯,貞吉」,離上九「有嘉折首」。
○卦辭「巳日乃孚」言卦主六二應與之象。爻辭「巳日乃革之」言六二本爻之象,時當用革也。「征吉」則是六二應與之象。
 
【49.6】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白話】
九三:冒然前行必生凶情,守正以防危險;變革初成,更須再三俯就人心,保持誠信。
象傳說:變革初成,更須再三俯就人心,此時又何必冒然前行呢!
【解讀】
○征凶,貞厲:
前六二已初獲變革之功,此後即是往縱深發展。九三以剛居剛,敵比九四,互體巽,其究為躁卦,三多凶,故曰「征凶,貞厲」。
○革言三就,有孚:
言,語氣助詞,《詩經·國風·邶[bèi]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xiè]我憂」(駕着馬車去出遊,藉此排解我憂愁),《詩經·國風·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wù]辟[pì]有摽[biào]」(靜下心來仔細想,撫心拍胸猛醒悟)。
九三據二應上,二至上互坎,坎為三,故曰「三就」,謂再三俯就民心。
三、四、五爻為互坎之剛中,坎為孚,故三爻皆言「有孚」。隨卦三至上互坎,四、五爻為互坎之剛中,故九四「有孚在道」,九五「孚於嘉」。(詳見《周易密鑰》:《周易》「孚」字解讀)
 
【49.7】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白話】
九四:悔恨消亡,心存誠信以革除舊命,吉祥。
象傳說:革除舊命而吉祥,因為九四心意在於誠信。
【解讀】
○九四以陽居陰,居位不當,無應無比,本自有悔;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革之時,故「悔亡」。此與《彖傳》「革而當,其悔乃亡」呼應。
下卦離夏,九四進入上卦兌秋,正是改換季節、改命之時。處互體坎中,坎為孚,互巽為命,故曰「有孚改命,吉」,象曰「信志也」。
 
【49.8】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白話】
九五:大人(變革順應客觀規律)就像老虎的花紋,無需占問必獲誠信於天下。
象傳說:大人(變革順應客觀規律)就像老虎的花紋,其文彩輝煌。
【解讀】
○九五陽剛中正,高居尊位,有大人象,兌為虎,為從革,故曰「大人虎變」,《象》曰「其文炳也」。兌之卦象為巫,為占;九五爻象中正,下應六二,互體坎中。爻象大於卦象,故曰「未佔有孚」。
○虎變、豹變即虎斑、豹斑,虎豹的花紋。朱子《本義》:「變,謂希革而毛毨[xiǎn]也。」由於自然選擇和演變,虎豹的花紋完全與其生存的環境和氣候相適應。豹年幼時候的花紋是圓點,在成長時變成圓圈,而在成年後成為薔薇形,總之與所處背景的形貌色彩保持一致。虎豹每到春秋季節脫換新毛,以適應一年氣候的寒暖。大人君子的改革也是遵循社會本有的發展規律,所以無需占問必獲誠信於天下。
【革卦虎變、豹變之「變」】
變,帛書《易》作「便」,熹平石經《周易》作「辯」。揚雄《法言·吾子》作「別」:「聖人虎別,其文炳也;君子豹別,其文蔚也。」呂祖謙《古易音訓》:「晁氏曰:「京(房)作辨。說之案:辨,古變字。」陸德明《經典釋文·賁》:「賁,古斑字,文章貌。鄭云:變也,文飾之貌。王肅符文反,雲有文飾,黃白色。」斑、辬,《說文》:「駁文也。從文辡聲。」變、便、辯、別、辨、賁、斑、辬音近通假。
 
【49.9】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白話】
上六:君子(變革順應客觀環境)就像豹子的花紋,民眾亦紛紛改變過去的傾向;此時前行有兇險,靜居守正可獲吉祥。
象傳說:君子(變革順應客觀環境)就像豹子的花紋,其文彩蔚然;民眾亦紛紛改變過去的傾向,順從君王的變革。
【解讀】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上六得正,可喻君子。五、上體兌為虎,九五剛爻為大,故為虎,而上六陰爻為小,故為豹,豹者虎類而小者。
上六柔爻,可喻小人,即民眾。革面,謂改變方向,《象》曰「順以從君也」。《周禮·夏官·撢[dǎn]人》:「使萬民和說(悅)而正王面。」鄭玄註:「面,猶鄕(向)也。」
○《說文》:「斐[fěi],分別文也。從文非聲。《易》曰: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此許慎引《孟氏易》也。
○明·熊過《周易象旨決錄》引王德卿曰:「虎文疏而著曰炳,豹文密而理曰蔚。」
李守力按:虎變、豹變,猶如《禮記·大傳》《史記·曆書》所言王者易姓受命「改正朔,易服色」也。
○征凶,居貞吉:
上六處革卦之終,革道已成之時,征則凶,當靜居守正,可獲吉祥。
 
【革卦總結】
 
革者,變革、革命之卦也。變革乃天下最難之事,必須合乎天道與人道,「巳日」是講合乎天道,「乃孚」是講合乎人道。《大象傳》「君子以治歷明時」,《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天道也。有「文明以說」之性德,方可成就「元亨利貞」之四德,人道也。如此「革而當,其悔乃亡」。「湯武革命」,正是「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卦備三極之道,故曰「革之時大矣哉」,講「時」不講「時義」,言革以天時為大!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是變革的積蓄期。陽微位卑,時未可變,須固守常制,象曰「不可以有為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是變革的發動期。中正而應,把握改革時機採取行動,象曰「行有嘉也」。與《彖傳》「巳日乃孚」呼應。承三應五,故曰「征吉,無咎」。
九三「征凶,貞厲」,是變革的艱難期。以剛居剛,敵比九四,互體巽,其究為躁卦,三多凶,故曰「征凶,貞厲」。九三據二應上,二至上互坎,坎為三,為孚,變革小成,居於險位,故誡以「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是變革的關鍵期。九四以陽居陰,居位不當,無應無比,本自有悔;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革之時,故「悔亡」。此與《彖傳》「革而當,其悔乃亡」呼應。處互體坎中,坎為孚,互巽為命,故曰「有孚改命,吉」,象曰「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是變革的巔峰期。陽剛中正,高居尊位,有大人象,兌為虎,為從革,故曰「大人虎變」,《象》曰「其文炳也」。兌之卦象為巫,為占;九五爻象中正,下應六二,互體坎中為有孚。爻象大於卦象,故曰「未佔有孚」。至此卦辭「元亨」,《彖傳》「大亨」方到圓滿。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是變革的影響期。君子變革其外而有文,小人變革其外而順君,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變革成功,新命已立,故「征凶」而「居貞吉」也。「居貞吉」即卦辭「利貞」,《彖傳》「以正」也。

 
【因誤航班而感通「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的奧秘】:見《周易密鑰》。
【提要】
1.《尚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癸巳」符合革卦的卦象,故武王選擇癸巳日征伐紂王。這就是革卦《彖傳》所說的「巳日乃孚,革而信之。……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2.癸巳不僅符合革卦卦象,而且它在六十甲子位居第三十位,與許慎《說文》釋「革」字「三十為一世而道更」相應。
3.癸巳與革卦的對應在殷商業已成為共識,故癸巳日武王廟祭殷商先祖成湯,並服二女,以應革卦「二女同居」之象。
4.武王祭祀所用祭品犧牲,用三隻羊和三頭小豬的血,符合革卦卦象。這是按《歸藏》之殷禮。
5.將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和卜辭、甲骨文、金文結合在一起來研究,這在學術界尚屬空白,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將會是一個新的學術天地。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革卦第四十九_李守力周易詮釋澤火革卦_澤火革卦詳解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