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益卦第四十二_李守力周易詮釋_風雷益卦詳解

…分享美好…

640-36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益卦第四十二

640-34

【周易經文】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解讀詮釋】
 
【42.1】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白話】
益卦:適宜有所前往,適宜渡過大河。
【解讀】
○益卦,下震上巽,風雷益卦。《序卦傳》:「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大川」指大河大江,是古代難以涉越的天塹,是國與國天然的分界線。「涉大川」是聖人開啟平天下、統諸侯的大同事業。益卦基於否卦「遷國」而「利用為大作」,故曰「利涉大川」。
○益,傳本《歸藏》作「諴」[xián],秦簡《歸藏》殘缺。諴的初文為咸,《歸藏》益卦為咸義。(《大象》咸卦為謙義,《大象》謙卦為兼義)益、咸二卦皆「男下女」,上下相應,故益卦也有咸義。六三與九五三言「有孚」,六二與上九象曰「自外來也」,皆咸感之義。
 
【42.2】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白話】
彖傳說:益卦,減損上邊,增益下邊,民眾喜悅無邊,上層君王從上施恩於下層百姓,其道大為廣闊。「適宜有所前往」,因為九五與六二中正而應,有喜慶之德。「適宜渡過大河」,因為巽木震動故能運行。益卦下震動而上巽隨,日日增益,沒有停止。上天施降恩惠,大地受益化生,其增益遍及萬方。凡增益之道,要配合其時而行進。
【解讀】
○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此言益卦之能成之卦否。彖辭服從於卦序,益卦對應否卦,故益卦以否卦為基礎。
益卦上巽下震,巽乾體,震坤體。損上乾之初陽而為巽,益下坤之初陰而為震,是為「損上益下」。乾為君,上也;坤為民,下也。益卦是上乾增益下坤之象,所以說「民說無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此言益卦之所成之卦益。「上」指乾之初陽,代表上層統治階級;「下下」,前「下」是動詞,指下降,往下施恩;後「下」是名詞,指坤之初陰,代表下層百姓。乾之初陽「自上下下」到坤之初陰,於是上巽而下震。按卦象,上層君王從上施恩於下層百姓,其道大為廣闊。光,廣也。
彖辭服從於卦序,故損益對應泰否,但若認為其他的三陰三陽卦也由泰否「卦變」而來,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生出荒謬的「卦變說」。
○釋卦辭「利有攸往」:
指九五與六二既中且正而且相互應與,有喜慶之德,故「利有攸往」。
○釋卦辭「利涉大川」:
益卦上巽為木為舟,下震為大塗為動為行,此之謂「木道乃行」,故曰「利涉大川」。此觀象從上卦到下卦,是《連山易》的繫辭理法。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周易》《彖傳》自下而上觀卦德,益卦下震動,上巽隨,自震春至巽夏,白晝時間每日增加,故曰「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與「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意義相近。「損上益下」言成卦之由,「天施地生」言六爻宗旨。

「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言人事,要讓民眾受益;「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言方位,要讓萬方受益;「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言時機,要讓民眾隨時受益。

損卦《彖傳》出現三個「時」,說明統治者納民稅要謹慎適時;益卦《彖傳》只出現一個「時」,兩個「無疆」,一個「無方」,說明統治者施民惠要因時隨地並持之以恆。此再次體現了《周易》的民本思想。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是由帛書《要》篇孔子論益卦「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提煉而成。詳見文末。
損益兩卦的《彖傳》是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對損益兩卦的《彖傳》又做了高度總結。
○范仲淹《易義》曰:
《益》,剛來而助柔,損有餘而補不足,自上惠下之時也。天道下濟,品物咸亨。聖人下濟,萬物咸寧。《益》之為道大矣哉。然則益上曰損,損上曰益者,何也?夫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是故謂之《損》。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是故謂之《益》。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長矣。下之益上,則利有竭焉。上之益下,則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是故,木以動也,涉大川而無患。雷風與也,興萬物而無疆。明《益》之道,何往而不利哉。
 
【42.3】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白話】
象傳說:上風下雷,是益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看到善行就跟着去做,有過錯就立即改正。
【解讀】
○與《彖傳》不同,《大象傳》自上而下觀象,此兩千多年來先儒所忽視者也。如李光地曰:
雷者,動陽氣者也,故人心奮發,勇於行善,故有遷善之義。風者,散陰氣者也,故人心蕩滌,消其惡念,故有改過之義。
李守力按:
益卦上巽下震:巽為白,為絜[jié,通潔]齊,為風,為進退,故曰「見善則遷」(六四巽主,故曰「遷國」);震為動,為改過,故曰「有過則改」。
《大象傳》涉及改過之卦都與震卦有關: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說卦傳》雲「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震,動也」,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震為日出,離開黑暗迎接光明,有去故從新之義。震為渝,為改過,也見於《周易》爻辭:豫上卦震,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隨下卦震,初九「官有渝,貞吉」。
 
【42.4】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白話】
初九:適宜用做農耕大事,至為吉祥,沒有咎害。
象傳說:初九能至為吉祥而無咎害者,乃因(居上位者)不增加民眾農耕之外的其他事務。

【解讀】

○損卦是減損百姓,貞從事理之正。益卦是上層分內之事,故從爻位之正。益卦六爻,下卦三爻主「受益」,上卦三爻主「自損」。
○益卦乃上乾初陽增益下坤初陰而得,故初九為益卦成卦之主(如損卦上九為成卦之主)。益之大者,莫大於耕植,《國語》所謂「夫民之大事在農」,「大作」謂農耕也。
初九剛爻得正,然因位卑,不堪厚大職事,因安於「大作」乃得「元吉,無咎」。不厚事,謂不增加下民其他事務,使能專事耕種。
○「大作」謂農耕:
《繫辭傳》:「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zhuó]木為耜[sì],揉木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大作」為益之體,故爻辭不復贅言「益之」。
《集解》引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蓋取諸此也。坤為用,乾為大,震為作,故「利用為大作」。震,二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集解》引侯果曰:大作,謂耕植也。處益之始,居震之初。震為稼穡,又為大作。益之大者,莫大耕植。故初九之利,「利為大作」。若能不厚勞於下民,不奪時於農畯[jùn],則「大吉,無咎」矣。
《國語·周語上》: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guó]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註:農,從辰,震為辰。)
「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註:震卦初陽上舉,故為蒸,震為動。)
「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註:震為協風。「協」(劦)字為眾人耕田之形象。)
「是日也……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佈,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註:震為雷。墾,耕也。)
「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大意:「這個時候,天子的事務只注重於農耕,從不要求自己的官員干別的事而妨礙農務,春、夏、秋三季務農而在冬季演習武功,因此征伐則有鬥志、守備則有財力。」此謂之「下不厚事也」。)
 
【42.5】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白話】
六二:有人來增益,進獻價值十朋的神龜,天命不可違背,守持正固而永保吉祥;被君王委任主持祭獻上帝,吉祥。
象傳說:有人來增益,來自心意之外。
【解讀】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六二中正自守,初九比之,九五應之,故不由自己心意,益自外來,不召自至。初至五,互體大離之龜與坤十朋。故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象曰「自外來也」。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為戒。

益卦六二似損卦六五,故爻辭相近。損卦六五是天子占卜求賢得上九,益卦六二是賢臣占卜遷國以求大作之福。

○王用享於帝,吉:
此與《彖傳》「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呼應。二被五召,動則變兌,兌為享,故曰「王用享於帝,吉」。
 
【42.6】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白話】
六三:將增益用於搶險救災之事,則沒有咎害;心存誠信,依中道而行,使者執天子珍圭符節通告公侯。
象傳說:將增益用於搶險救災之事,是本來應有的職責。
【解讀】

○益之,用凶事,無咎:

此言本爻之象與相應之象。六三困於上下之陰,不中不正,窮困貪利之人。上來增益「用凶事」者,救災不救貧也,故曰「無咎」,象曰「固有之也」。益卦六三似損卦六四,故損卦「損其疾」而益卦六三「益之用凶事」。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此言敵比互體之象與變爻之象。六三困於群陰,互體坤中,借象與變卦皆坎,故曰「有孚中行」;三為三公之位,公,《爾雅·釋言》「無私也」,坤土故曰圭,古之封國者,必錫以圭,圭以為信,故曰「告公用圭」。
中行,謂中正之道、中正之行也。《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juàn]乎!」(孔子說:「找不到行為合乎中道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
《周易》爻辭或《象傳》言「中行」凡六處:師卦六五《小象傳》、泰卦九二、夬卦九五,此三卦二五皆得中;復卦六四,得群陰五柔爻之中;益卦六三、六四,乃全卦六爻之中(《繫辭傳》所謂「中爻」),並非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也。
圭,珍圭,是天子徵召守國的諸侯,或派使者去諸侯國賑災時專用的符節。《周禮·春官·典瑞》:「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 鄭玄註:「珍圭,王使之瑞節。制大小當與琬琰[wǎn yǎn]相依。王使人征諸侯,憂凶荒之國,則授之,執以往,致王命焉,如今時使者持節矣。恤者,開府庫振救之。凡瑞節,歸又執以反命。」當諸侯國發生災荒,天子派使者帶着珍圭做憑信允許下邊開倉賑濟,撥款救災,故《禮記·郊特牲》曰:「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42.7】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白話】
六四:行乎中道,致意公侯,公侯同意,適宜作為依靠遷移國都。
象傳說:致意公侯,公侯同意,因為是以增益民眾為志向。
【解讀】
○此言益卦成卦之由。爻辭決定於彖辭,彖辭決定於卦序。益卦對應上經否卦,否閉之難,田野荒蕪,需遷國以大作(農耕),故損否之上卦九四增益下卦初六,坤邑上移,故曰遷國。遷國動四爻公侯之地(如晉鄭),六四體巽為申命,故為告,九五據比六四,故天子「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天子以增益民眾為志,公者無私之義,故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朱熹《本義》:
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此言以益下為心,而合於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傳》曰:「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後能立。此爻又為遷國之吉占也。
孫奇逢《周易十卦解(手稿本)》:
六四亦得稱「中行」者,蓋五居中以益下為志,四亦以益下為志,而與中為行。於是公從其告,而得來依。
○「利用為依遷國」,李鼎祚《集解》作「利用為依遷邦」。侯乃峰先生認為作「邦」為是,與上「告公從」之「從」字古音皆東部,諧韻。「國」當是漢人避諱高祖劉邦而改。
【益卦「遷國」的歷史原型——盤庚遷殷】
公元前十四世紀黃河水患加劇,農業生態惡化,盤庚為了避免水患,抑制貴族的安逸奢侈,想從山東曲阜(奄)涉黃河遷往河南安陽(殷),遭到了臣民的反對。盤庚先後三次告喻臣民,終於遷徙。此後百姓生活安定,諸侯也紛紛來朝,殷商興盛穩定273年。
《尚書·盤庚》:
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話民之弗率,誕告用亶[dǎn]。…曰:「…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予若吁懷茲新邑,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汝分猷[yóu]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
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曰:「…非敢違卜,用宏茲賁。…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大意:
盤庚作了君主以後,計劃渡過黃河帶領臣民遷移。於是,集合了那些不服從的臣民,用至誠普告他們,說:「…從前我國降了大災,先王不安於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遷徙。…我呼籲你們遷移到新都,也是為了你們的利益,以遠遵先王的保民志向。…你們應當考慮如何相應相從,各自把中正之道安在胸中。」
盤庚遷都以後,定好住的地方,才決定宗廟朝廷的位置,然後告誡眾人。盤庚說:「不是敢違背卜兆,而是要彰顯寶龜的指示。…不要聚斂財寶,要經營民生以自立功勛!要把恩惠施給民眾,永遠能夠與民眾同心!」
李守力按:
「涉河」,即卦辭「利涉大川」。「誕告用亶」,即「告公」。「大虐」,即六三「凶事」。「視民利用遷」,即初九「利用為大作」而六四「遷國」。「以丕從厥志」,即六四象曰「以益志也」。「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即「中行,告公從」。
「非敢違卜,用宏茲賁」,即六二「十朋之龜,弗克違」。「無總於貨寶」,即上九「莫益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即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42.8】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白話】
九五:我(九五君主)心懷誠信,以施惠天下為念,毫無疑問必獲元吉;庶民亦以誠信感惠我之德行。
象傳說:心懷誠信,以施惠天下為念,無需占問吉凶;庶民以誠信感惠我之德行,我因此實現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解讀】
○九五中正,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元吉」,體巽反兌,兌為口,為問,故曰「勿問」;六二中正來應,故曰「有孚惠我德」,象曰「大得志也」,上下交惠,心志相通,大得民心也。
○鄭維岳曰:損之六五,受下之益者也;益之九五,益下者也。損之六五受益而獲元吉,益之九五但知民之當益而已,勿問元吉也。
○帛書《繆和》曰:
·西人舉兵侵640-35(魏)640-37(野),而[□□□](59上)640-35(魏)文[矦聞]之,恐,而遂出見諸大夫。過段干木之閭而式(軾),亓(其)僕李義曰:「義聞之,諸矦(59下)先財而後財(身),今吾君先身而後財,何也?」文矦曰:段干木富乎德,我富於財;段干木富乎[義],(60上)我富乎地。彼德而不吾爲者也,義而不吾取者也。彼擇取而不我與者也,我求而弗(60下)得者也。若何我過而弗式(軾)也?」
西人聞之曰:「我將伐無道也,今也文矦尊賢,□□此?」遂[還]兵。[□](61上)□□[□□□□□□□]何何而要之局,而冠之獄獄,吾君敬女(汝),而西人告不足。《易卦》亓(其)義(61下)曰:「又(有)覆(孚)惠心,勿問元吉;又(有)復(孚)惠我德」也。
大意:
秦人舉兵將要侵伐魏國,魏文侯聽說後有所恐懼,出來會見諸位大夫。經過賢人段干木的門口時手扶橫木表示敬意,文侯的僕人李義問道:「我聽說,諸侯先聚集財產而後敬重人身,現在君主您卻是先敬重人身而後注重財產,這是為什麼呢?」魏文侯說:「段干木富有品德,我富有財產;段干木富有仁義,我富有土地。段干木的品德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他的仁義不是我能取到的。他的擇取不是我能給與的,而我的求取也不能獲得啊(因段干木不想做官)。我經過他的門口如何不表示敬意呢?」
秦人聽說了這件事,就說:「我們將要討伐的應該是無道之國,而現今的魏文侯尊重賢人,怎麼可以侵伐呢?」於是退兵。……(國人皆喜,互相歌頌說:)「段干木德行崇高,我們君主敬重您,於是秦人不敢來犯我國。」這就是易卦說的「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這裡魏文侯「有孚惠心」於百姓,通過對段干木賢人的尊敬表現出來,於是百姓皆歡喜踴躍,致使秦人懼之。此「有孚惠我德」,損上益下,本固邦寧也。
《呂氏春秋·期賢》有類似的記載: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則君乃致祿百萬,而時往館之。於是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新序·雜事五》略同)
 
【42.9】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白話】
上九:沒有人增益他,甚至有人會打擊他;居心不安(而貪求無厭),有兇險。
象傳說:沒有人增益他,是說他片面發出「求益」言辭;有人會打擊他,來自心意之外。
【解讀】
○王弼曰:處益之極,過盈者也。求益無已,心無恆者也。無厭之求,人弗與也。獨唱莫和,是「偏辭也」。人道惡盈,怨者非一,故曰「或擊之」也。
○《繫辭傳》曰: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孔子說: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後才有所行動;先平和其內心,然後才發表言論;與人確定了交情,然後才可以求人。君子修習這三種德行,做人方可周全。自身不安而行動,百姓不會跟從;戰戰兢兢而發言,百姓不會響應;沒有交情來求益,百姓不願給予。沒有人會給這種人利益,甚至損害他的人還會來到。《易經》說「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李守力按:
上九不中不正,與九五相敵,故身不安、心不易而無交,民心全失。巽為近利市三倍,求益不已;巽反兌,兌為口為辭,故象曰「莫益之,偏辭也」。變卦益之屯,「屯其膏」而「大貞凶」也。專於自潤,不恤六三之凶事,變卦坎為險為寇,故曰「或擊之」;心求益而反招損,故象曰「自外來也」。
《彖傳》「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是說益卦在時間與空間的恆常。上九為益之窮,故失其恆,故曰「立心勿恆,凶」。
 
【益卦總結】
 

聖人作《易》,損下謂之損,益下謂之益,民本之義也。損卦源於泰卦,下乾,天下富實之象,下實上虛,宜「損下益上」以奉君。益卦源於否卦,上乾,朝廷富實之象,上實下虛,宜「損上益下」以惠民。

損卦是減損百姓,彖曰「損剛益柔有時」,貞從事理之正。益卦是上層分內之事,彖曰「天施地生」,故從爻位之正。益卦六爻,下卦三爻主「受益」,上卦三爻主「自損」。

初九為益卦成卦之主,益之大者,莫大於耕植,故曰「利用為大作,元吉」。初九剛爻得正,然因位卑,不堪厚大職事,因安於「大作」乃得「元吉,無咎」。

六二中正自守,初九比之,九五應之,故不由自己心意,益自外來,不召自至,故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象曰「自外來也」。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為戒。二被五召,動則變兌,兌為享,故曰「王用享於帝,吉」,此即卦辭《彖傳》「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益卦六二似損卦六五,故爻辭相近。損卦六五是天子占卜求賢得上九,益卦六二是賢臣占卜遷國以求大作之福。

六三困於上下之陰,不中不正,窮困貪利,「益之,用凶事」則「無咎」。三互體坤中,借象與變卦皆坎,故曰「有孚中行」。三為三公之位,坤土故曰圭,故曰「告公用圭」。
六四為益卦成卦之由。益卦對應上經否卦,否閉荒蕪,需遷國以大作,損否之上卦九四增益下卦初六,坤邑上移。遷國動四爻公侯之地,故天子「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天子以增益民眾為志,體巽為申命,故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六四「遷國」,以利初九「大作」,此即卦辭「利涉大川」。
九五中正,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元吉」;六二來應,故曰「有孚惠我德」,象曰「大得志也」,上下交惠,心志相通,大得民心也。
上九不中不正,與九五相敵,身不安、心不易而不恤六三,民心全失,故曰「莫益之,或擊之」。益之窮必損,失其恆常,故曰「立心勿恆,凶」。
 
【孔子論損益二卦】
《淮南子·人間訓》: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說苑·敬慎》: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簾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
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堯履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之,故百載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褒,故當時而虧敗,迄今而逾惡,是非損益之徵與?吾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豐》,『明而動,故能大』,苟大則虧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註:此十一字與上文重複,盧文弨[chāo]認為是衍文)『日中則昃,月至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輿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
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
《孔子家語·六本》(王肅注):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易》,《損》卦次得《益》,《益》次《夬》。夬,決也。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嘆也。」
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於耳矣。』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國與夏桀作亂)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斬刈[yì]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
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帛書《要》篇:
孔子(18下)䌛(繇/籀)《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尚(嘗)不廢書而640-38(嘆),戒門弟子曰:「二厽(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要?](19上)也。《益》之爲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生)之室也,故曰(19下)《益》。授 <《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損》〗。產(生)道640-39(窮)焉而產(生)道產(生)焉。《益》(20上)之始也吉,亓(其)冬(終)也凶;《損》之始凶,亓(其)冬(終)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巳(已)。(20下)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640-40(動)以憂640-41(憙-喜)。故眀(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21上)地之心,此胃(謂)《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爲之以陰陽;又(有)地道(21下)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22上)之以上下;又(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物)盡稱也,故爲之以八卦。故《易》之爲書也,一類不足以亟(極)(22下)之,變以備亓(其)請(情)者也,故胃(謂)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生)之。而《詩》、《書》、《禮》、(23上)《樂》不[止?]百扁(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辤(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䌛(繇-由)一求之,所胃(謂)(23下)得一而君(羣)畢者,此之胃(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李守力按:
《說卦傳》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640-42
後天八卦配八節
此言後天八卦,兌為正秋,即秋分,日夜等分故為正。以此推,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即「長日之所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即「萬物之所歸」、「長夜之所至」;艮為立春,「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益卦下震上巽,按《說卦》,震為春分,巽為立夏,從春分到立夏,陰消陽息為增益,立夏之後就是夏至,白天日照時間達到最長,萬物得以生長(出、產,生也、長也。春為生,夏為長),故孔子曰「《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夏至一陰生,《淮南子》「夏日至,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故下文說「《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
《益·彖傳》:「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言從震到巽,「春以授夏之時」,日日增益,沒有停止。自春分到立夏,白日逐漸增長,夏至離卦在益卦之外,故言「日進無疆」。帛書《要》雲益卦「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彖傳》濃縮為「天施地生」。《說文》:「產,生也。」李學勤《周易溯源》說:「秦至漢初簡帛文字,凡『生』多改作『產』。」
損卦下兌上艮,按《說卦》,兌為秋分,艮為立春,從秋分到立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秋分經立冬到冬至,陽消陰息為減損,黑夜的時間達到最長,故孔子曰「《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損》,產道窮焉」;第二階段自冬至到立春,艮為立春,《說卦傳》言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此即「產道窮焉而產道產焉」。故下文說「《損》之始凶,其終也吉」。損卦所包含的節氣有四個,益卦只有兩個,所以孔子對損卦的闡述較益卦內容多出一部分,益卦在「之所至也」後只有「產之室也」一句斷語,而損卦在「之所至也」後有「產道窮焉而產道產焉」兩句斷語。
《損·彖傳》:「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剛益柔、損益盈虛,即是陽氣消減,陰氣增長,即帛書《要》雲損卦「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
損益兩卦的《彖傳》是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高度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對帛書《要》與《彖傳》論損益兩卦內容的最精簡概括。
帛書《要》說,英明的君主不用序四時,不用日月星宿之占,不用卜筮之占,就能知曉吉與凶,因為他順從了天地本性,這就叫做《易》道。研究天文之道,日月星辰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尚書·堯典》),《周易》用陰陽來概括;研究大地之道,水火金土木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尚書·洪範》),《周易》用剛柔來概括;研究人倫之道,父子君臣夫婦先後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三禮》),《周易》用上下來概括;研究四時變化,複雜的萬物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夏小正》、《月令》),《周易》用八卦來概括。因此,《周易》之成書,是因為其他經典里的那一類概念不足以說明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所以用陰陽變化的原理來囊括天、地、人的變化之情(以簡馭繁),這就叫做《易》。
研究君主治國之道,用五官六府五正不足以說明其全部(「六府」見於《尚書·大禹謨》、《禹貢》、《左傳·文公七年》、《禮記》等,鄭玄註:「府,主藏六物之稅者。」「六府」是君主理財之道;「五官」見於《禮記·曲禮》、《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和定公四年,「五官」是君主行政之道;「五正」見於《黃帝書·經·五正》、《鶡冠子·度萬》,「五正」是君主正己以正天下之道),《詩經》《尚書》《禮經》《樂經》不止百篇之數,難以窮盡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以及君道。不考察《周易》古法,不可能使辭令順達,不可能求得卦意完美。而有能力的君子可「由一求之」,由《周易》這一部經典求之,「得一而群畢」,一通百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按:由此可見「《易》為群經之首」的觀點源自孔子晚年,西漢晚期的劉向、劉歆說「《易》為六藝之原」只是沿襲孔子之說而已。)
以上「孔子論損益」文獻的成書年代,《孔子家語》最初領纂者是孔子裔孫子思(前491年—前400年),到西漢由孔安國(約前156年—前74年)整理,三國魏王肅(195年—256年)作注。帛書《要》篇屬於馬王堆帛書,帛書的下葬時間是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86年,西漢建國二十年),帛書《易傳》的內容大都是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記錄。《淮南子》成書,按淮南王劉安的生卒年為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32年;《說苑》成書,按作者劉向生卒年約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以上孔子論損益的文獻基本反映了孔子研究損益二卦的階段性成果,到《彖傳》成書方臻大成。
《說苑·敬慎》一共引用了損、益、夬、謙、豐五卦,「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這是言《周易》卦序,缺即夬(《孔子家語·六本》作「決」),損卦之後是益卦,益卦之後是夬卦;「《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這是《繫辭傳》的文字;「明而動」、「日中則昃,月至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這是豐卦《彖傳》的文字。故《說苑·敬慎》的內容最接近傳本《易傳》。

我推測,以上孔子論損益的四處文獻應該是同源的,《說苑·敬慎》中涉及《序卦傳》、《繫辭傳》、《彖傳》的內容所以不見於帛書《要》,是由帛書《易傳》重視《連山易》的特徵決定的。由於「明而動」釋卦象卦德不合帛書《易傳》風格,所以不見於帛書《易傳》,而「豐之盈虛」仍是義理風格,故見於帛書《衷》論「剛柔之失」。《說苑·敬慎》孔子論損益的記載,反映了孔子從帛書《易傳》階段向傳本《易傳》階段的轉化,這一年孔子剛剛七十歲,孔子、顏回開始依據《易象》編述《易傳》。

【「吉凶之門」還是「吉凶之要」】
帛書《要》篇的釋文有一個疑難,就是「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要?](19上)也。」,「吉凶之」後的字由於位於19行最底下,已經漫漶不清了,疑似「門」,更像「要」。
與劉向同時代的揚雄(公元前53年至公元後18年)《太玄賦》首句:「觀大易之損益兮,覽老氏之倚伏。省憂喜之共門兮,察吉凶之同域。」揚雄似乎讀過類似帛書《要》篇「孔子論損益」的文字,因為這段文字明顯源於帛書《要》:
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要?](19上)也。……(20下)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640-40(動)以憂640-41(憙-喜)。
《淮南子·人間訓》引孔子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根據《淮南子》與《太玄賦》文獻互證,帛書《要》應該是「吉凶之門」。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益卦第四十二_李守力周易詮釋_風雷益卦詳解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