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大壯卦第三十四_李守力周易詮釋_雷天大壯卦詳解

640-57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大壯卦第三十四

640-56

【周易經文】

 
大壯: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
象曰:壯於趾,其孚窮也。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象曰:喪羊於易,位不當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解讀詮釋】
 
【34.1】

大壯:利貞。

【白話】
大壯卦:適宜守正。
【解讀】
○大壯卦下乾上震,雷天大壯。《序卦傳》云:「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大壯與遯互為覆卦,故遯卦之後為大壯。
○《易》以陽為大,故大壯為陽氣增長盛壯之象。過剛易折,剛動柔靜,大壯尚柔,故《雜卦傳》雲「大壯則止」。正從止,「利貞」,適宜守正,即止也。
 
【34.2】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白話】
彖傳說:大壯,剛大者強盛;乾剛健而震奮起,所以強盛。大壯,適宜守正,剛大者必固守正道。保持正直剛大,則天地之性情就可以見到了。
【解讀】
○《彖傳》從四個方面闡述大壯卦。
(一)釋卦名:「大壯,大者壯也」。《周易》以陽爻為大、陰爻為小,泰卦陽氣浸長於三,陰陽參半,合於中道,故為泰;大壯卦陽氣從下而升,陽爻浸長至於四,已過中,故稱大壯。
(二)釋卦體:「剛以動,故壯。」大壯卦下乾為剛健,上震為動。全卦為剛健而動,故強盛。
(三)釋卦辭「利貞」:「大壯,利貞,大者正也。」大壯陽氣浸長已超過泰卦的中道,故稱大壯,《雜卦傳》雲「大壯則止」,止即守正,守正才能保持大壯,以免盛極則衰。南宋宰相張浚《紫岩易傳》曰:「惟不貞則必暴、必折、必害,常逆理而違厥中,大壯所以貴正。」
(四)大壯卦意義:是說如果能保持正直剛大,則「天地之情」就可以見到了。劉牧曰:「天地無不覆載,大也,覆載無所偏私,正也。」
《周易》上經始於乾坤,為天地萬物之體,次屯為「剛柔始交」;《周易》下經始於咸恆,為「天地萬物之情」,次遯大壯,故曰「天地之情」。
 
【34.3】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白話】
象傳說:雷在天上,這是大壯的卦象;君子由此領悟,非禮的事情不施行。
【解讀】
○非禮弗履:
大壯卦,上震為長子為臣,下乾為父為君。父子、君臣易位,故曰「君子以非禮弗履」。詳見文末【大壯卦筮例:史墨論大壯卦】。
卦辭「利貞」、《雜卦傳》「大壯則止」與《大象傳》有繼承關係。
○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君子大壯之相也;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此君子大壯之體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此君子大壯之性也。
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與道相配合,沒有義與道,它就會軟弱無力。這種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行為有一點虧心之處,氣就軟弱。君子內養浩然之氣,自然會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故「非禮弗履」,君子之大壯也。
 
【34.4】

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

象曰:壯於趾,其孚窮也。
【白話】
初九:大壯之始腳趾欲動,前往有兇險;(應當退回)誠信自守。
象傳說:大壯之始腳趾欲動,初九應當以誠信自守善處窮困。

【解讀】

○《周易》以初爻為「趾」,如噬嗑初九「屨校滅趾」,賁初九「賁其趾」,夬初九「壯於前趾」,鼎初六「鼎顛趾」,艮初六「艮其趾」。
初九剛爻體乾,剛健好動故「壯於趾」。初九以剛居剛,敵比九二,敵應九四,故曰「征凶」。
爻辭於「征凶」後再言「有孚」,此「有孚」當為修德寡過之辭。「有孚」,在帛書《易》、阜陽漢簡《周易》皆作「有復」。孚、復古通用,皆有「如其期,不失信」之義。《繫辭傳》雲「爻者,言乎變者也」,大壯初九,大壯之恆也,初九變卦為巽,巽為遜為進退,為復。恆卦初至五互大坎,下乾借坎象,坎為「有孚」。所以「有孚」兼具「有復」、「有孚」之義。象曰「其孚窮也」,即「其窮則孚」,言於「征凶」窮困之時適宜退復守信。「窮」即「征凶」,「窮」字移後,是為了與九二《象傳》「以中」和韻。
【「其孚窮也」辨析】
大壯初九爻辭「有孚」與《象傳》「其孚窮也」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尚秉和因此說:「既曰征凶,則不孚也。乃曰有孚,義自違反,且與《象》語不協。」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王弼將「征凶;有孚」連讀為「征凶有孚」,把「孚」釋為「必」,即「窮凶可必也」,言有兇險是必然的;孔穎達雲「凶其信矣」,言有兇險是可信的。後來的程頤、朱熹、李光地等諸儒皆從之。或以孚為九四(如朱震《漢上易傳》、傅恆《周易述義》),或以「有孚」為自信(如王夫之《周易稗疏》、智旭《周易禪解》)。
李守力按:
「征凶;有孚」連讀,不合《周易》辭例。「有孚」或獨立為占斷辭,或做前綴。如:
比卦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小畜卦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隨卦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益卦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革卦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大壯初九「征凶;有孚」辭例與隨卦九四「貞凶;有孚在道」、革卦九三「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是一樣的。
也有先賢不同意王弼的思路:
明·熊過《周易象旨決錄》云:
朱義以孚為必,謂之必窮,此注家之誤繇,王弼以來莫改矣。俞氏曰:「上無應援,遂孚於二,不得已而孚者也,故曰『其孚窮』。」
南宋·李過《西溪易說》云:
初陽方壯,其心常動,趾所以行也,以剛而動,未必中理,征而得凶,既凶而窮,天理乃復,故曰「征凶,有孚」,《象》曰「其孚窮也」,賴乎困窮而天理復還也,所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得,操心危慮,患深而後達者也。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
既無應援,又卑下無位,故曰窮;當壯進之時,有其德而不能進,進則必凶,乃處窮之時矣。故惟自信其德,以自守可也。
李守力按:
南宋李過識得大壯初九本義。李過冥心默索,花了將近二十年寫成《西溪易說》,往往發先儒所未發,故馮椅謂其說「多所發明」,張雲章稱其說「多有可采」。
 
【34.5】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白話】
九二:守正吉祥。
象傳說:九二守正吉祥,是因為剛居柔中。
【解讀】
○大壯卦辭「利貞」,貞,正也。大壯卦不以得位為正,而以剛居柔位為正,故二、四柔位皆吉,此取《雜卦傳》「大壯則止」,剛遇柔位則止也。
○南宋狀元易祓《周易總義》曰:易之諸卦,陰陽貴乎得位,惟大壯卦陽剛或過,則以陽居陰位為吉,蓋慮其陽剛過於壯者也,故二爻與四爻皆言貞吉。然九四之貞吉而非中,故爻辭以悔亡戒之。九二之爻中而無悔,故以剛履柔而能不以用壯為壯,壯之正者也,此爻辭所以獨言貞吉。
 
【34.6】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白話】
九三:小人使用他的強盛,君子處於強盛而不用,守正以防危險。猶如公羊抵撞藩籬,卡住了羊角。
象傳說:小人使用他的強盛,君子不這樣。
【解讀】
○罔[wǎng],無也。帛書《易》作「亡」,晉卦初六「罔孚」,帛書《易》作「亡復」,亡即無。虞翻、王弼訓「網」,京房、馬融、王肅訓「無」。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孔子顯然是訓「無」。後儒皆從「無」。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九三為健之窮,「小人用壯」也;《易》窮則變,乾反象坤,故「君子用罔」以化其健,是為大正之貞,以防危厲。
○羝羊觸藩:
九三、上六皆言「羝羊觸藩」。三至上互體下兌上震,兌為羊,九三重剛,故曰羝羊,六五兌主,故曰羊;震為蒼筤竹,為蕃鮮,故曰藩。(《詩·大雅》「四國於蕃」,蕃通藩)
○羸其角:
九三以剛居剛,故「羝羊」躁進而「觸藩」,遇前九四剛爻敵之,故「羸其角」。此以卦象為喻,言「小人用壯」必遇危險。
 
【34.7】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白話】
九四:守正吉祥,悔恨消失。猶如藩籬被公羊撞開,羊角也卡不住了,其強盛如大車有堅固強壯之輪輹。
象傳說:藩籬被公羊撞開,羊角也沒有被卡住,是說可以向上進取。
【解讀】
○貞吉,悔亡:
泰卦陽氣浸長於三,大壯陽氣浸長於四,故九四本有「悔」。以剛居柔,合《雜卦傳》「大壯則止」,剛遇柔位則止,故曰「貞吉,悔亡」。
○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fù]:
九四剛爻前遇二柔,所以能暢行無阻,《象》曰「尚往也」,猶如公羊沖觸藩籬,一觸而決,羊角也卡不住了。九四為上體震卦主爻,震為車為輿,故有「壯於大輿之輹」之喻。
輹,伏兔,即墊在車箱和車軸之間的木塊,上面承載車箱,下面呈弧形,銜在車輪軸上。輹,《說文》:「車軸縛也。」伏兔又稱轐[bú],《考工記》中有「加軫與轐」的記載,鄭司農注云:「轐……謂伏兔也」。《說文》中也說:「轐,車伏兔也。」
阮元在《車製圖解》中說:「輿下鉤軸者為轐,轐謂之輹,輹謂之伏兔。轐在輿底而銜於軸上,其居軸上之高與輈圍徑同,至其兩旁則作半規形,與軸相合,而更有兩長足,少鍥其軸而夾鉤之,使軸不轉,鉤軸後又有革以固之,輿底有轐則不致與軸脫離矣。」
因此伏兔的首要功用是把車廂與車軸連結成一體,而且可以起到類似今天汽車上的「減震彈簧鋼板」的作用,所以性能良好的伏兔,決定了車子的性能也強盛(大壯),此「大壯則止」、「利貞」之義也。
 
【34.8】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象曰:喪羊於易,位不當也。
【白話】
六五:羊在田畔走失,沒有悔恨。
象傳說:羊在田畔走失,是因為位置不恰當。
【解讀】
○六五為陰陽轉換之地,故曰「易」。六五已離開四陽進入二陰,陽與羊同音,象徵大壯四陽已過,不再處於強盛的位置,故曰「喪羊於易」。六五居中,以柔居剛,故「喪羊」而「無悔」,位不當反有利。
○釋「喪羊(牛)於易」:
《釋文》:「易,陸作埸[yì],謂疆埸也。」
《朱子語類》曰:「喪羊於易,不若解作疆埸之埸。《漢·食貨志》疆埸之埸正作易。」
埸,《說文》「田畔也。大界曰疆,小界曰埸畔。」畔為田地的界限,埸,田土變易處,即田地的界限。六五爻為大壯陽氣轉為陰氣的界限,故以埸為喻,商周時無「埸」字,故用其初文「易」。從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和旅卦上九「喪牛於易,凶」對比看,《周易》作者(文王、周公)顯然是採用了商祖王亥「喪牛於易」的這一重大歷史素材,在清華簡《保訓》篇文王又一次借王亥事件以闡述尚中思想,這與《周易》尚中思想完全一致。「喪羊於易」失其剛而「無悔」,「喪牛於易」失其柔而致「凶」,這才有後來的上甲微「矵[qì]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為王亥報了仇,這裡的「中」很可能是指象徵尚中的禮器,持有中器,以示行事合乎中道正義。
 
【34.9】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白話】
上六:公羊抵撞藩籬,不能後退,也不能前進,沒有什麼利益。艱難其志則獲吉祥。
象傳說:不能後退,也不能前進,因為考慮事情不能審慎周詳;艱難其志則獲吉祥,因為咎害不會長久。
【解讀】
○上六處大壯卦之終,處震動之極,故仍言「羝羊觸藩」而「不能退」。然質位俱柔,更不能前進,遂,進也。猶豫不決,不能審慎周詳,故「無攸利」。詳,審也,審慎周詳之意。
○艱則吉:
上六為震動之窮,《易》窮則變,震反象艮,艮為艱,故曰「艱則吉」。艱難其志,故咎害不長。
 
【大壯卦總結】
 
項安世曰:
壯有大小二義,以正者為大,而正字亦有大小二義。有以事理得中為正者,有以陰陽當位為正者。剛以柔濟之,柔以剛濟之,使不失其正,此事理之正也;以剛處剛,以柔處柔,各當其位,此爻位之正也。大壯之時義,以事理為大,其所謂利貞者,利守事理之正,故曰大者正也,明不以爻位言也。是故九二、九四、六五三爻不當位,而皆利;初九、九三、上六三爻當位,而皆不利。又於九二、九四爻辭明言貞吉,於初九、九三爻辭明言征凶、貞厲,蓋二、四於事理為正,故其正也利;初與三以爻位為正,故其正也不利。由此觀之,則卦辭所利之貞,在大而不在小明矣。聖人猶恐其未明也,又以小《象》釋之,於九二之吉,則曰「九二貞吉,以中也」,明正吉以中,而不以位也;於六五之無悔,則曰「位不當也」,亦明無悔在中,不在位也。初九以剛居剛,其仗正力行為可孚矣,而《象》則曰「其孚窮也」,言在他卦以孚為美,當大壯之時則以孚為凶,故孚至大壯而窮矣。《易》之時義屢遷如此。
李守力按: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剛爻也。大壯六爻,四剛二柔,六五、上六之柔不言「壯」,九二守中居於柔位,亦不言「壯」,初九、九三、九四皆言「壯」。
《彖》曰:「大壯,利貞,大者正也。」大壯卦與蠱卦、大過卦皆以剛柔相濟為美,此事理之正也。初九、九三以剛居剛,自恃其壯而妄動,故初九小人「征凶」而誡君子以「有孚」,九三小人「羸其角」而誡君子以「用罔」、「貞」。九二、九四以剛居柔,不自恃其壯而守正,故九二、九四「貞吉」。六五以柔居剛,剛柔相濟故「無悔」。上六以柔居柔,「不能退,不能遂」,誡之「艱則吉」。
大壯前一卦為遯,《序卦傳》「遯者,退也」,大壯後一卦晉,《序卦傳》「晉者,進也」,大壯處遯晉「退」、「進」之間,故大壯上六曰「不能退,不能遂」。
 
【大壯卦筮例:史墨論大壯卦】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
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
大意:
趙簡子問史官蔡墨:「季氏趕走他的國君,而百姓順服季氏,諸侯親附季氏,國君死在外邊而沒有人去懲罰他,這是為什麼?」史墨回答說:「事物的存在有雙、有三、有五、有輔佐。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體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諸侯有卿,都是有輔助的。上天生了季氏,讓他輔佐魯侯,時間已經很久了。百姓順服季氏,難道不合適嗎?魯國的國君世世代代放縱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懇懇,百姓已經忘記他們的國君了。即使死在國外,有誰去憐惜他?社稷沒有固定的祭祀人,君臣沒有固定不變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詩經》說:『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山陵。』夏商周三王的子孫在今天成了平民,這是主人所知道的。在《周易》的卦中,震為雷,雷乘在乾上,是大壯卦的象,這說明(君臣易位)是天道法則(之一)。……」
評析:
史墨所說「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大壯卦是震上乾下,震為雷,為長子,故為臣;乾為天,為父,為君。雷乘天上表示臣居君上,此即大壯之卦象。「天之道也」,言君臣易位是天道法則之一。
《經典釋文》說:「大壯,威盛強猛之名。鄭云:氣力浸強之名。王肅云:壯,盛也。《廣雅》云:健也。馬云:傷也。郭璞云:今淮南人呼壯為傷。」大壯,准《太玄》格、夷。格,格拒。夷,夷平。夷,傷也。《易》卦言「大」多與乾卦有關,如火天大有卦、山天大畜卦;地天泰,泰通太,大也。水天需卦,需字古文[雨/天],天從大。需卦准《太玄》耎[ruǎn],耎從大。雷天大壯卦,大壯即大者傷也,大為乾君,大壯言君為臣所傷也。
史墨所言不見於傳本《周易》,很像《大象傳》風格,對照今本大壯《大象傳》:「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可知大壯卦的大象確實是指君臣易位,所以後邊才會有「君子以非禮弗履」這句誡語。
我猜測史墨所引可能是《大象傳》的前身《連山易》卦辭,周公著《易象》時仍然沿襲使用,因為這句話為周朝取代殷商合乎天命找到了《易》的根據(與《詩經·大雅·文王》「侯服於周,天命靡常」相呼應)。到了孔子及其弟子編輯《易傳》時,為了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禮,將有君臣易位之象的大壯綴語「天之道也」改成了「君子以非禮弗履」,告誡「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坤·文言》)是不合周禮的,不可踐行之。
【8000年前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遯與大壯數字卦】
跨湖橋遺址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1990年和21世紀初的多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等遺物。其中有「慢輪技術」成形的陶器和江南地區最早的彩陶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弓,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以及人工栽培水稻、中藥罐和茶的種子等重要發現,距今有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640-59640-58
圖一是鹿角器,打獵用的。鹿角器上的卦符是:六六一 一一一,大壯卦;一一一 一六六,遯卦。大壯,傷也;遯,遁也。這是符咒作用:卦符神力加持,防止野獸逃遁,致其受傷而捕獲。遯卦與大壯卦是覆卦關係,在《周易》是一對。
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周易》成書雖然在跨湖橋文化之後5000年,遯卦與大壯卦的爻辭中仍然有狩獵信息的遺存。遯卦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原義是黃牛皮捆綁野獸。大壯卦的「羝羊觸藩」是跨湖橋文化時期「羝鹿觸藩」的更新版。
圖二是出土木錐,實際是木簪子,扎頭髮用的。刻的卦符是:一一八 一一八,巽卦。巽,順也,巽為寡髮,刻符「彡」是髮的古文,這也是符咒作用:卦符神力加持,讓頭髮飄柔順暢。
從跨湖橋出土的六位數字卦看,一八數字明顯具備陰陽爻屬性了,一就是陽爻,八就是陰爻。8000年前跨湖橋文化六爻數字卦,比商周數字卦早了4500年,比伏羲也早1500年。這說明伏羲也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是上古易經的集大成者。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長手頭有大量易學、玄學、心理學、神秘學方面的電子書,有需要者可聯繫索取(適度收取資料整理費)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大壯卦第三十四_李守力周易詮釋_雷天大壯卦詳解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